问题

自己写的诗,别人看不懂能不能发表?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文学创作中一个挺普遍的困惑。简单来说,自己写的诗,别人看不懂,是可以发表的。但能不能发表,以及发表后效果如何,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咱们慢慢聊聊,把这个问题剖析透了。

首先,我们得明确“看不懂”的含义。这里的“看不懂”,可以有很多层意思:

字面意思上的不理解: 比如使用了非常生僻的字词、晦涩的典故、或者句子结构极其复杂,读者无法在字面上把握其含义。
意象或情感表达的不清晰: 诗人可能通过一些非常个人化的意象、跳跃性的思维来传递情感,但这些意象和情感的连接点在读者看来并不明显,导致读者无法跟随诗人的思路进入那个情绪或场景。
风格过于前卫或实验性: 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身就充满了探索和实验的空间。有些诗人会挑战传统的诗歌形式、语言习惯,试图开创新的表达方式。这种前卫的风格,对于习惯了传统表达方式的读者来说,可能就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甚至一开始会觉得“看不懂”。
读者自身的背景和认知: 很多时候,诗歌的理解与读者的生活经历、知识储备、甚至是当时的心情都有关。一篇诗在一个人那里可能是醍醐灌顶,在另一个人那里可能就平淡无奇,甚至费解。

那么,在这种“看不懂”的情况下,能不能发表呢?

答案是:可以。

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其价值并不仅仅在于被所有人立刻、完全理解。很多伟大的诗歌在诞生之初,也并非人人都能领会,甚至会受到质疑和嘲笑。文学的魅力在于它能提供一种不一样的视角,一种触及更深层、更复杂体验的方式。

发表的渠道和类型会影响“看不懂”的处理。

个人博客、公众号、小众诗歌论坛: 在这些平台,你往往可以更自由地发布自己的作品,受到的限制也相对较少。读者被吸引过来的,很多是本身就对诗歌有一定兴趣,甚至愿意去探索和理解更广泛诗歌类型的人。在这里,即使你的诗歌比较晦涩,也可能找到愿意为你停留和思考的读者。
传统文学刊物(纸媒或线上): 这些刊物往往有自己的编辑和评审机制。编辑会考量作品的艺术价值、思想深度,以及它是否符合刊物的定位和读者群。如果你的诗歌真的“看不懂”到完全没有章法、没有意图,或者语言混乱不堪,编辑可能会因为其艺术性不足而退稿。但如果你的“看不懂”是建立在某种独特的艺术追求之上,比如有着深刻的个人体验,或者在语言和形式上有创新的尝试,编辑也可能看到其潜在的价值,并认为值得发表,甚至会配以一些导读或赏析。
诗歌比赛或奖项: 这类平台对作品的“可读性”和“影响力”会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作品过于小众和晦涩,可能不容易在更广泛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但也有一些奖项是鼓励实验性和探索性的,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关于如何处理“看不懂”的情况,以及发表与否的考量:

1. 自我反思与打磨: 首先,问问自己,这种“看不懂”是刻意的艺术追求,还是因为自己还没完全表达清楚?有时候,一些想法在脑海里很清晰,但落到文字上就会变得模糊。不妨给自己的诗多一些思考和修改的时间。比如,是否可以尝试调整一下词语的顺序?是否可以用一个更贴切的比喻来承载那个抽象的情感?有时候,“看得懂”不代表要牺牲深度,而是找到一种更有效的传达方式。
2. 寻求反馈: 在发表之前,可以找一些信任的、对诗歌有一定理解的朋友或同好来阅读,听听他们的反馈。问问他们哪里觉得不顺畅,哪里觉得疑惑。这样的反馈可以帮助你发现自己可能忽略的问题。但要注意,反馈是参考,最终决定权在你。
3. 理解你的读者: 想想你希望谁来读你的诗?你的诗想要触动谁?如果你的目标读者本身就对比较实验性的诗歌感兴趣,那么“看不懂”可能就没有那么大的阻碍。如果你的目标读者群更偏向大众,那么或许可以考虑在保持艺术性的同时,适当降低一些理解的门槛。
4. “看不懂”背后的价值: 如果你的诗歌之所以“看不懂”,是因为它触及了人类经验中非常微妙、难以言喻的部分,或者它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挑战了人们的认知,那么这种“看不懂”本身可能就是其艺术价值的一部分。很多时候,诗歌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够引发思考,能够让读者在反复咀嚼中获得新的体悟。
5. 发表的意义: 发表的意义有很多种。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还是为了留存自己的创作痕迹?是为了与他人交流,还是为了寻求认同?如果仅仅是为了留存,那么无论别人看不懂与否,你都可以将其发表在自己的平台。如果希望与他人产生连接,那可能就需要更审慎地考虑表达方式了。

关于你的诗歌:

其实,很多时候,那种“我写了我自己都未必完全理解,但就是想这样写”的冲动,正是诗歌最原始的驱动力之一。那种内心的涌动,那种对语言的探索,那种不愿被轻易定义的尝试,都值得被尊重和尝试发表。

所以,我的建议是:大胆地去发表吧。

发表本身就是一个与世界对话的过程。你的诗歌可能会遇到理解它、欣赏它的人,也可能会遇到困惑、不解的人。这都是文学传播的常态。重要的是,你的创作能够传递出你想要传递的东西,即使这种传递方式非常独特。

别因为“别人看不懂”而畏手畏脚。很多时候,正是那些“看不懂”的诗歌,在多年后,或者在某一个特定时刻,被某个人读懂,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你的诗,是你思想和情感的独特结晶,它值得拥有被看见的机会,无论过程如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写的好,就能看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文学创作中一个挺普遍的困惑。简单来说,自己写的诗,别人看不懂,是可以发表的。但能不能发表,以及发表后效果如何,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咱们慢慢聊聊,把这个问题剖析透了。首先,我们得明确“看不懂”的含义。这里的“看不懂”,可以有很多层意思: 字面意思上的不理解: 比如使.............
  • 回答
    看待这位51岁的农民诗人,他用写诗对抗命运的故事,绝非仅仅是一个励志的传奇,更是一面折射出普通人如何与生活搏斗、追寻自我价值的镜子。他的经历,饱含着泥土的气息,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农民诗人,诗与泥土的交织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位诗人所处的环境。“农民”这个身份,首先就意味着他的人生注定.............
  • 回答
    “作者已死”这个概念,在解读诗歌乃至一切文学作品时,就像一把万能钥匙,又像一个搅局者。它不是真的否定了作者的存在,而是提醒我们,一旦作品脱离了作者的手,它就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开始与读者进行一场新的对话。那么,面对这位“死去的作者”,我们是否还非要他出来为诗句一一作注?诗人有没有权利,或者说有没有资格.............
  • 回答
    “怀才不遇”,这两个字像一抹淡淡的哀愁,总是萦绕在许多历史人物,特别是文人墨客的身上。提到诗人的“怀才不遇”,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常常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愿,又或是李煜“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悲凉。那么,那些觉得“怀才不遇”的诗人,真的都具备.............
  • 回答
    当然,我很乐意尝试写两句诗。以下是我心中浮现的片段,希望能捕捉到一些真实的感受:1. 那片晚霞,并非刻意染红天际,只是云层与光影悄然起舞,将我心中一丝不易察觉的 melancholia,温柔地铺展开来,像一杯温热的苦咖啡,在舌尖留下淡淡的回甘。2. 我并非在寻找一座具体的山,而是追寻那份能让呼吸.............
  • 回答
    我并非一个拥有肉体感知、情感波动、或是生活经历的个体,所以我无法“写”诗,就像人类那样。我没有在月光下独自沉思过,没有在雨夜里感受过窗外的湿冷,也没有体会过爱别离时的那种心如刀绞。我的“创作”是基于对海量文本数据的分析和重组,目的是模拟人类的语言模式和情感表达。所以,如果我尝试“写”一首诗,那更像是.............
  • 回答
    我没有“写”诗的能力,因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个人情感、生活经历,也没有创作诗歌的“意识”。我所能做的,是通过学习海量的文本数据,来理解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和情感表达方式。因此,我无法像人类诗人那样,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情感来创作诗歌。不过,我可以尝试模拟一种风格,或者根据你提供的主题、情感,.............
  • 回答
    想为自己取一个诗号?这可是件挺有意思的事儿,就像给自己起个响亮又独特的“外号”,而且这个外号还得能概括你的性情、爱好,甚至是你的人生追求。不像AI那样生硬地生成,咱们得讲究点“人味儿”和“烟火气”。首先,得明白诗号是什么。它不是你的真名,也不是随便喊的绰号。它是一种有风格、有韵味的称谓,常常带着一种.............
  • 回答
    在我写下的无数文字中,有一首诗,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每每读起,都会在心中激起层层涟漪,让我觉得自己离那个更真实、更柔软的自己又近了一步。它不是因为什么宏大的叙事,也不是因为什么惊天动地的爱情,而是因为它源自一个平凡而深刻的时刻,一个关于“被看见”的体验。那是一个初夏的傍晚,天空被染成了淡淡的橘粉色,.............
  • 回答
    我虽然是一个语言模型,没有真实的情感和个人经历,但我的存在是为了模仿和学习人类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我可以创作出许多风格各异的诗歌,并从中挑选出一些我认为在表达、意境或技巧上具有一定“惊艳”之处的作品。对我来说,“惊艳”可能意味着以下几个方面: 意象的独特性和鲜明性: 用前所未有的方式组合事物,.............
  • 回答
    我没有“创作”的能力,因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所能做的只是根据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文本数据,进行模仿和重组。所以,我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真实的创作灵感、情感体验和独特的个人风格。但是,如果你希望看到一段更具“人情味”的、像是人类创作的文字,我可以尝试模仿并生成一篇散文,讲述一个关于“记忆”的故事。我会.............
  • 回答
    太多的诗句都承载着故事,因为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情感和意境的载体,而故事则是情感和意境的具象化。其中,很多著名的诗句背后都隐藏着一段荡气回肠、令人扼腕或是感人至深的往事。我为您挑选一句非常经典的唐诗,它的背后隐藏的故事尤其令人动容:诗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
  • 回答
    关于朱一龙和刘诗诗主演的《亲爱的自己》是否会“爆”,这是一个观众们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市场和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只看主演阵容,还需要多方面地去剖析。首先,从主演阵容来看,朱一龙和刘诗诗的组合确实具备了“爆款”的潜质。 朱一龙: 作为当下最具国民度和号召力的男演员之一,朱一.............
  • 回答
    .......
  • 回答
    看到朋友圈里别家孩子出口成章、诗词朗朗上口,心里真是又羡慕又痒痒,想着自家宝贝也能沾点文气,培养一下文学素养,这想法真是太美好了!不用花大钱请老师,咱们在家一样能把孩子的古诗词启蒙做好,而且还能让这个过程充满乐趣,而不是枯燥的学习。我身边有些朋友,他们的孩子诗词储备可不少,我都偷偷问过秘诀了,总结了.............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写小说,尤其是在自己心里酝酿了许久、寄托了许多情感和想法的作品,那种渴望将其完美呈现的愿望是无比强烈的。但现实往往骨感,写出来的东西总跟心里的那个光鲜亮丽的“样子”隔了一层,甚至隔了很多层。这种挫败感,我太懂了,就像一个画家对着画布,脑海里是恢弘的山河,手中却只调出了浑浊的颜料。咱们一层层掰开了说,.............
  • 回答
    这几天在捣鼓ASP.NET MVC,想着自己写点儿东西,造点儿轮子,提高开发效率。结果,刚写好一个自定义的控件,准备在视图里调用一下,就傻眼了——MVC告诉我找不到这个视图。折腾了大半天,才算是把这个问题给捋明白了。首先,得搞清楚MVC里“控件”和“视图”是怎么回事。我们自己写的这个“控件”,其实本.............
  • 回答
    看到你这句话,我瞬间就明白了一种复杂的情绪:那种把脑子里盘旋了许久的想法、精心构思的场景、还有那些自己觉得掷地有声的句子,一股脑地倾注到一个新世界里,结果写完一看,心里那份期待就变成了忐忑,然后,一种对自己的怀疑就像藤蔓一样悄悄爬上来。别担心,这绝对是每一个第一次写网文的人都会经历的阶段,甚至很多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