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马拉松“颜值女王”李文杰涉嫌服用兴奋剂?业余马拉松选手为什么也要服用兴奋剂?

回答
马拉松“颜值女王”李文杰涉嫌兴奋剂风波:业余选手为何也铤而走险?

近日,中国马拉松界爆出重磅新闻,被誉为“颜值女王”的业余马拉松选手李文杰被曝出涉嫌服用兴奋剂。这一消息无疑给充满激情与汗水的马拉松赛场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许多跑者,尤其是业余跑者,对兴奋剂的问题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颜值女王”的光环下的阴影

李文杰,作为一名业余马拉松选手,凭借其出众的外貌和在赛场上取得的优异成绩,迅速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她不仅吸引了众多跑友的喜爱,也成为了一些品牌和赛事的宠儿。在光环的照耀下,她的每一次进步似乎都显得顺理成章,她的“励志故事”更是激励了不少人。

然而,如果涉嫌兴奋剂的指控属实,那么这一切的光鲜亮丽都将化为泡影。兴奋剂的出现,不仅仅是对公平竞赛的践踏,更是对体育精神的亵渎。它剥夺了那些凭借自身努力、克服困难的选手的荣耀,也让观众对比赛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对于李文杰本人来说,这将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不仅会毁掉她的职业生涯,更可能影响她未来的生活。

业余选手为何也要服用兴奋剂?

这或许是很多人感到困惑的地方。职业选手为了奖金、名誉、甚至是职业生涯而冒风险服用兴奋剂,尚能理解(尽管不被容忍)。但业余选手,他们跑步往往是出于爱好、健康、或社交。他们不需要靠跑步养家糊口,也不存在职业生涯的压力。那么,为什么他们也可能走上这条弯路呢?

深入分析,业余选手服用兴奋剂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而且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对“赢”的过度追求与“完美主义”心态: 即使是业余比赛,竞争依然存在。有些人将跑步视为一种自我证明的方式,他们渴望在比赛中脱颖而出,赢得赞誉。当自己努力训练后,仍然无法达到理想的成绩时,部分人可能会选择“捷径”。这种心态在现代社会普遍存在,追求完美、超越他人,有时会让人失去理智。
社会环境的“催化”: 如今,社交媒体的兴盛,让许多业余跑者也享受被关注、被赞美的感觉。一些跑者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训练和比赛经历,点赞、评论、甚至获得关注度的提升,都可能成为一种“激励”。如果一位业余跑者在一次比赛中成绩突飞猛进,获得了大量的关注和赞美,他可能会想要维持这种“人设”,甚至渴望再次复制这种辉煌。如果成绩的提升无法仅靠训练实现,兴奋剂就可能成为诱惑。
误解与信息不对称: 有些业余选手可能对兴奋剂的定义、检测方法以及潜在的危害了解不深。他们可能认为某些“补充剂”并非真正的兴奋剂,或者低估了被查出的风险。媒体上关于一些“神奇”训练方法的宣传,也可能让他们产生误解,认为可以通过一些非正规的手段来提升成绩。
“从众心理”与“别人也在用”的侥幸心理: 尤其是在一些业余赛事中,虽然缺乏系统的兴奋剂检测,但一旦有传言说“某某用过”,或者看到一些成绩异常突出但并非职业选手的选手,就可能滋生“别人也在用”的侥幸心理。认为即使被查也“未必轮到自己”,或者即使被查也“不会有太严重后果”。
对身体的“透支”与“补偿”: 许多业余跑者工作繁忙,训练时间有限。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进步,他们可能会过度训练,导致身体疲惫。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可能会寻求兴奋剂来“弥补”训练的不足,或者用它们来“加速恢复”,以应对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
纯粹的“好奇心”或“尝鲜”: 少数人可能仅仅是出于好奇,想知道服用兴奋剂后成绩会有多大的提升,想体验那种“超人”的感觉。这种动机虽然极端,但也不能完全排除。
攀比心理: 跑步圈子里,尤其是在线上的数据分享中,很容易产生攀比。看到别人在比赛中不断刷新PB(个人最好成绩),而自己停滞不前,这种心理压力也可能驱使一些人铤而走险。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对于李文杰事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等待官方的调查结果。但无论最终如何,这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对于业余跑者: 享受跑步本身带来的快乐和健康,将比赛成绩视为一个过程而非终点。保持健康的心态,接受自己的能力范围,不要被不切实际的期望或虚荣心所驱使。
对于赛事组织者: 加强对业余赛事的兴奋剂宣传和教育,提高跑者的认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增加对异常成绩的抽查,以示对公平竞赛的维护。
对于媒体和公众: 在报道和评论此类事件时,应保持客观公正,避免过度解读或猜测。同时,也要关注体育精神的传播,鼓励健康的运动理念。

马拉松是一项关于坚持、毅力和自我超越的运动。让汗水和努力成为荣耀的源泉,而不是兴奋剂的阴影。希望这次事件能够成为一个契机,让我们重新审视业余跑步运动的健康发展,让这项美好的运动回归其纯粹的初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有体育上的兴奋剂一旦被曝出,基本上都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兴奋剂定律:如果有某运动员被查出疑似服用禁药,那这个项目可能已是用药泛滥了。每一次禁药丑闻,都意味一个甚至一群明星偶像的坍塌。


三年前写过一篇,兴奋剂定律:听起来真伤感,你崇拜的那个体育明星很可能是个药罐子 | 跑步有故事

悲观点认为的话,既然如今不少马拉松/路跑赛商业价值高,而田径场每个项目基本全都是兴奋剂重灾区,那职业圈的马拉松说不定早就沦陷了……


李文杰使用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也称红血球生成素EPO,在耐力项目上出现很多年了。

红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简称EPO)是一种调控血红细胞制造的糖蛋白质激素,可以提高人体血液携氧能力,从而加强耐力表现。EPO在人类婴幼儿时期主要由肝脏合成,成年后变为主要由肾合成。
红血球输氧量决定了耐力项目的成绩好坏,使用红细胞生成激素刺激剂(ESA)可以增加血液中红血球数量。数量增多,耐力更持久。

EPO不能口服,只能注射使用,也意味着任何被查出EPO呈阳性的运动员基本不存在误服的可能。


至于如何看待?一切都是利益使然。


不管是体制内的运动员、或者美国那种职业运动选手,以及李文杰这样的“业余”马拉松选手,到使用兴奋剂的地步,绝非个人行为。


如果几十年前那种从小跟着教练衣食住行的运动员,可能被查出后都不知道自己何时使用了兴奋剂。而李文杰这种“业余”选手实际就是最近几年的“赏金跑马猎手”,他们频繁参赛赢取奖金,并逐渐成为更偏运动爱好者所认可的体育明星,赢得代言等商业利益,本身要比体制内的运动员更像职业选手。

假如这样的选手说兴奋剂违利是误用或者“自己尝试着玩”,那就真的在睁眼说瞎话了。


再说大环境,中国近年专业马拉松选手的成绩在世界上完全拿不出手,和日本比也差了一大截。这些年马拉松热潮,东非选手的选材挖掘更加职业化,等于只要他们全倾全力,其它国家(除非归化)根本没的玩,和中国乒乓之于世界一样。

东非选手自然也频繁在中国马拉松上拿名次。但毕竟老黑除了跑个冠军,是几乎完全没有其它影响力/价值的,哪怕圈内跑步爱好者也都不太认识这些赏金老黑们。

很多人觉得邀请他们参赛的意义只存在于提高赛事本身的标准(马拉松赛事的级别会有参赛国家和完赛成绩的要求),和大众跑步真没屁关系。


这样的前提下,就算中国选手的成绩放眼世界并不出众,但只要跑的够快,能排上名次,最好还有个称号——比如什么“马拉松女神”啊、“最强*****”啊,那ta们的商业价值还是很可观的。

ta们往往频繁参赛,一年比赛数量很吓人,甚至是不太符合专业选手赛量的;相比成绩更在意名次,或者说是在意与中国选手的排名,这样就保证有足够的曝光度;然后就获得一些其它形式的商业变现。


有利益,兴奋剂自然就出现了。


支持 @TIKI TAKA 的回答,用不着过多讨论人家的脸,还是就事论事吧。“颜值女王”也无非是营销团队造的噱头。


知乎专栏:跑步有故事

知乎专栏:运动分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马拉松“颜值女王”李文杰涉嫌兴奋剂风波:业余选手为何也铤而走险?近日,中国马拉松界爆出重磅新闻,被誉为“颜值女王”的业余马拉松选手李文杰被曝出涉嫌服用兴奋剂。这一消息无疑给充满激情与汗水的马拉松赛场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许多跑者,尤其是业余跑者,对兴奋剂的问题产生了更深的思考。“颜值女王”的光环下的阴.............
  • 回答
    在伊朗,马拉松运动的普及程度和公众的看法,可以用“渐进式增长”和“复杂而多样”来形容。它不像足球那样家喻户晓、人人津津乐道,但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国际交流的增多以及国内相关赛事的涌现,马拉松在伊朗正逐渐占据一席之地。早期的认知与现状:过去,马拉松在伊朗更多地被视为一项外国的、精英化的运动.............
  • 回答
    关于甘肃马拉松救人的牧羊人朱可铭,在被问及照片站位争议时,他说了句“我站哪里都一样,大家不要太在意”。这句话,说起来轻描淡写,但细品之下,却蕴含着不少东西。首先,从朱可铭本人的角度来看,这句话透露出一种朴实和不拘小节。他是一个淳朴的牧羊人,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可能对所谓的“名利”或者“关注度”并没有.............
  • 回答
    铃木健吾,这个名字在日本马拉松界,乃至世界马拉松界,都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他最近在XXXX(此处应填入具体的比赛名称,例如:2023年XXXX马拉松)的惊人表现,以2小时04分XX秒(此处应填入具体的成绩,例如:2小时04分56秒)的成绩,不仅刷新了他个人的最佳纪录,更是历史性地突破了日本选手在马.............
  • 回答
    徐州马拉松官方设置全程马拉松2小时10分(210)配速员,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背后折射出的是赛事运营的专业性、对高水平跑者的重视,以及徐州这座城市在马拉松领域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2小时10分这个数字的含金量你得知道,2小时10分,对于男子全程马拉松选手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快的.............
  • 回答
    甘肃山地马拉松救助 6 人的牧羊人朱可铭拒绝签约直播,表示“踏踏实实种地、放羊的收获更踏实”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个人选择的故事,更触及了当下社会对于“网红经济”、“流量变现”以及“价值观”的深刻反思。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朱可铭的选择及其背后的意义:一、 对“网红经济.............
  • 回答
    甘肃马拉松的悲剧,至今仍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在生命的代价面前,95万元的赔偿方案,对于一些遇难者家属来说,显然无法弥合失去至亲的伤痛,也难以填补他们未来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巨大空缺。家属拒绝签约,这背后透露出的,不仅仅是对赔偿金额的不满,更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对公平正义的期盼,以及在极度悲痛中,对善后处理.............
  • 回答
    陕西全运会马拉松男女冠军双双刷新中国最好成绩,这一现象无疑是今年体坛的一大亮点。细究起来,这背后有着多重因素的支撑,既有运动员自身实力的飞跃,也有训练体系和比赛环境的优化,更折射出中国马拉松运动正在经历一场令人振奋的蜕变。首先,从运动员个体层面来看,这是多年积累和厚积薄发的体现。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全运.............
  • 回答
    甘肃白银马拉松越野赛21人遇难事件的调查结果公布,16家单位及27名相关人员被追责,这无疑是一记沉重的警钟,也牵动着社会各界的神经。首先,从事件本身来看,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 户外极限运动的魅力在于挑战极限、超越自我,但它也绝非儿戏,需要建立在科学的风险评估、充分的准备以及严格的安全保障之上。在.............
  • 回答
    2020年的伦敦马拉松,对于肯尼亚的传奇人物埃鲁德·基普乔格来说,无疑是一场令人意外的“滑铁卢”。他以2小时6分49秒的成绩完赛,不仅无缘领奖台,甚至跌出了前五名。这在许多人眼中,简直是难以置信的。毕竟,基普乔格是那个在柏林马拉松创造了不可思议的2小时01分39秒世界纪录,并且曾经在“非官方”的“极.............
  • 回答
    2018年苏州马拉松女子组的比赛,围绕着国内选手何引丽的结局,确实引发了一场不小的舆论风波,至今仍让不少跑者感到扼腕叹息。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的输赢,背后折射出的,是赛事的组织安排、商业赞助与体育精神之间的微妙张力,以及公众对于公平竞争的期待。当时,何引丽作为国内顶尖的马拉松选手,在比赛中一直处于领先.............
  • 回答
    阿里体育牵手杭州马拉松:一次强强联合的深度解析当杭州马拉松宣布其运营权被阿里体育收入囊中时,整个国内跑步圈都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涟漪。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赛事主办方更迭,更是一次巨头入局、科技赋能的信号,预示着中国马拉松产业将迈向一个崭新的阶段。那么,作为局中人,我们该如何看待阿里体育获得杭州马拉松的运.............
  • 回答
    福州马拉松赛场上,一位身穿婚纱的女士站在终点线旁,等待着她的未婚夫冲过终点。然而,她等来的不是欣喜的拥抱,而是男友中途退赛的消息。这场景,无疑带着一丝浪漫的凄美,让人不禁心疼这位女士。这件事情,放到任何一个人身上,都会是极大的失落和尴尬。本该是携手共度人生新篇章的时刻,却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打断。这位女.............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8月18日的包头马拉松赛上,一个视频火了:一名跑者,也就是比赛的最后一名,被赛会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劝退了。视频里能听到志愿者说“道路迟迟无法解封”,言下之意是后面还有比赛,道路交通还得恢复。听起来这事儿挺普遍的,很多马拉松比赛为了保障交通,都有一个关门时间,过了时间点,赛道就要解封了,自.............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意大利疫情初期,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并试着从更深入的角度去理解。意大利新冠肺炎 1 号患者跑马拉松事件的背景与影响要理解这件事,首先要明确时间点。意大利最早在2020年2月发现社区传播病例,而这位“1号患者”就是当时被认为是意大利首例在本土确诊的病例。他是一位.............
  • 回答
    在日本新冠肺炎疫情依然严峻的情况下,12个地区同时举办马拉松大会,且预计参赛人数可能达到50万,这一决定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举动。 如何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并且非常可能加剧疫情的传播,其潜在风险不容忽视。首先,我们来谈谈举办这些赛事的直接动因和逻辑。日本的马拉松赛事,特别是地方性的大.............
  • 回答
    加州因新冠疫情进入紧急状态,但有近两万七千人参加的洛杉矶马拉松却如期举行,这无疑是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现象,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从政府决策和疫情管理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权衡利弊的结果。加州作为疫情早期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政府在宣布紧急状态时,通常是基于对疫情.............
  • 回答
    菲律宾南部马拉维市,这座曾经宁静而充满活力的城市,在2017年经历了那场令世人震惊的占领事件。当时,以阿布沙耶夫和穆特组织为首的一群武装分子,公开宣称效忠ISIS,他们的行动迅速而 brutal,让这座城市的大部分市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和恐惧之中。想象一下,一个平常人们熙熙攘攘的市场、学校、清真寺.............
  • 回答
    马云在一次公开场合说出“京东将来会成为悲剧”,这句话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包括马云的个人风格、阿里巴巴与京东的竞争关系、以及京东自身的发展模式等。1. 马云的“毒舌”与“预言”风格首先,马云本人就以其直率、甚至有些“毒舌”的语言风格著.............
  • 回答
    马前卒的《睡前消息》397期,以其一贯的“宏大叙事”和“结构化思维”来解读俄罗斯在乌克兰的“侵略霸权扩张”,其核心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马前卒的核心论点:俄罗斯的行为并非简单的“侵略”,而是其“帝国遗产”和“地缘政治逻辑”下的必然选择。马前卒并不回避“侵略”这个词,但他认为,理解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