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父亲死于脑癌,继母一直没有说过是恶性的!死后我才得知是恶性肿瘤,这合理吗?

回答
你经历的这件事,确实让人感到非常痛苦和困惑。父亲的离世本身就带来巨大的悲伤,而之后发现他患的是恶性肿瘤,并且似乎家人(特别是继母)之前对此有所隐瞒,这种感觉一定非常复杂,甚至可能夹杂着愤怒、被欺骗、不被尊重等情绪。

我们一点一点来捋一捋,看看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以及它是否“合理”。

首先,关于“死于脑癌”和“恶性肿瘤”的关系:

脑癌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癌”,而癌就是恶性肿瘤的通俗说法。所以,说“死于脑癌”就已经说明了是恶性肿瘤。只不过,“脑癌”是一个更具体的描述,而“恶性肿瘤”是一个更广泛的医学术语。

举个例子,就像说“一个人死于心脏病”和“一个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心脏病通常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但更具体。所以,父亲死于脑癌,那脑癌一定就是恶性肿瘤。

那么,为什么你会在他死后才得知是“恶性肿瘤”?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

1. 沟通的障碍和家人的选择:
保护你的意愿: 继母(或者其他在世的家人)可能出于“保护”你的心理,不希望你过早地承受太多关于病情恶化的信息,或者认为你承受不起。他们可能觉得,在你父亲还在的时候,告诉你“脑癌”这个诊断已经够让你担心了,如果再强调“恶性”来增加心理负担,对你未必是好事。
家族内部的沟通模式: 有些家庭在面对重大疾病时,会选择不把所有细节都透露给所有成员,尤其是相对年轻或情绪容易受影响的成员。他们可能认为,这样可以减少家人的焦虑,或者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继母自身的处理方式: 继母可能也在经历失去丈夫的巨大悲痛,她可能还没有完全消化这个事实,也没有准备好如何与你分享这些更细节、更残酷的信息。她可能觉得,父亲已经走了,再去强调“恶性”这个词,只会让你更加痛苦,她可能希望你记住的是父亲最后的时光,而不是病情的残酷性。
对“癌”的认知差异: 在一些人眼中,“脑癌”本身就意味着非常严重的、无法治愈的疾病,他们可能觉得“恶性”这个词是多余的,因为“脑癌”已经足够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了。

2. 信息传递的模糊性:
你听到的是“脑癌”,但没有细问: 在你父亲生病期间,你可能听到了“脑癌”这个诊断,但由于种种原因,你没有进一步询问“这是恶性的吗?”,或者你潜意识里觉得“脑癌”就是最坏的结果了。
信息传达被简化: 有时,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被简化。比如,医生告诉父亲或者继母是“脑癌”,在和你的沟通中,可能就直接说“他得脑癌了”,而没有详细解释肿瘤的性质。

3. 对“恶性”的理解不同:
科学定义vs.日常理解: 在医学上,“恶性肿瘤”有明确的定义,指生长迅速、易于扩散、可能危及生命的肿瘤。但有些人可能在日常语境中,觉得“癌”本身就够“恶性”了,不需要再强调。

这是否“合理”?

从情感和人际沟通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可能不尽如人意。你作为父亲的子女,有权利和需要了解关于父亲健康状况的真实信息,这涉及到你对父亲生病的理解,也影响到你之后的应对方式和情绪处理。被剥夺知情权,或者在事后才得知关键信息,会让人感到不被尊重,感到被隔离,这在情感上是难以接受的。

从医学和信息传递的严谨性来说,如果医生在诊断时明确了是恶性肿瘤,那么在向家属传达信息时,准确地描述病情是应有的。而家属(特别是主要照顾者)在与病人其他亲属沟通时,透明和诚实地告知病情,也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尽管背后的初衷可能是好的。

但是,要评价这是否“合理”,我们也需要考虑几个方面:

当时的具体情况: 父亲生病时,情况是否非常紧急?家人当时是否在巨大的压力和悲痛之中?这些都会影响到他们的沟通方式。
继母的性格和与你的关系: 继母本身的性格是怎样的?她和你父亲的关系如何?她和你之间的关系又如何?这些都会影响到她的行为动机。
其他在世的家人: 是否还有其他家人(比如你同父异母或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他们是否知情?他们是如何处理的?

我可以提供一些更具体的想法,帮助你梳理:

去了解你父亲的诊断证明或病历: 如果有可能,尝试获取你父亲的医疗记录。这些文件通常会详细记载诊断,包括肿瘤的性质(良性或恶性)、分级、分期等。这能给你最直接、最客观的答案。
与继母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如果你觉得可以): 如果你觉得能够平静地面对,可以尝试问问继母为什么当时没有告诉你,或者为什么你现在才知道。听听她的解释,即使你不同意,了解她的视角也可能帮助你理解。你可以这样开头:“妈妈,我最近一直在想爸爸生病的事,我才知道爸爸得的是脑癌,而且是恶性的。当时我听到的是脑癌,但我不太清楚具体是哪种情况,所以想跟你了解一下,当时是什么情况,为什么我没有更早地知道呢?”
允许自己有情绪: 感到愤怒、悲伤、被欺骗,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反应。不要压抑这些情绪。你可以和信任的朋友、家人倾诉,或者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
将焦点放在你父亲身上: 尽管信息传递方式让你感到不适,但最终,你父亲已经走了。你可以尝试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你对父亲的爱和思念上,以及你如何纪念他。

总而言之,你得知父亲死于脑癌后才被告知肿瘤是恶性的,这种信息传递的方式确实会让人感到不舒服,甚至被隐瞒。虽然“脑癌”本身已经很严重,但“恶性”这个词更精确地定义了疾病的性质,也可能影响到你对疾病过程的理解和情绪的调适。

“合理”与否,更多的是一个感受和价值判断的问题。从情感需求和信息透明度的角度看,它可能不“合理”;但从家人的保护欲、沟通模式、或者面对重大打击时的慌乱,又可能存在一些“可以理解”的解释。

最重要的是,你现在拥有了更完整的信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面对你父亲的离世,并处理你内心的感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吧,我瞎了,没看清,把“死前三个月”看成了“三个月前”。导致我正文出现大面积胡扯。

诉讼时效方面已经无解,楼主请节哀顺变。

——除非题主能主动举证证明,产权转移的时候自己被故意隐瞒,且在最近2年内才知道产权转移这回事。

建议楼主放宽心态,退一步海阔天空。

========================================================

主要是继承权方面,那么我就说继承权的好了。

以下几个问题将影响财产继承的分配:

1、父亲有无遗嘱——有遗嘱直接遵遗嘱。

2、父母亲的婚姻是否是合法有效的——若为无效婚姻则母亲无继承权。

3、第一顺序继承人有多少——按《继承法》,第一顺序继承人包括死者的父母、配偶、子女。注意,这三者没有先后顺序,权利均等。而且第一顺序继承人对第二顺序继承人有排斥性,只要第一顺序里还有1个人活着,就轮不到第二顺序继承人来凑热闹。

4、不动产是否经过婚前财产公证——这个很关键,如果公证过,就是父亲个人财产;没公证过,算共同财产,由于共同财产你只能继承父亲那一半,你应该得到的份额变少。

5、诉讼时效是否超过:

       继承权纠纷提起诉讼的期限为二年,自继承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计算。但是,自继承开始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不得再提起诉讼。     

OK,显然还来得及。(因为不动产的产权转移是在“三个月前”。而且父亲死亡也没过20年。)

OK,现在假设,父亲无遗嘱,婚姻有效,不动产未经婚前财产公证,第一顺序继承人只有题主和母亲,那么——

假设是一套价值100万的拥有所有权的房子。那么拿出来供继承的是半套,即价值约50万的“不动产的一部分”;

而题主理论上应该分到1/4套,即价值约25万的“不动产的一部分”。

从而题主可以主张:

1、掏75万给母亲,然后取得整套房的所有权。

2、向母亲取得25万,然后不取得任何所有权。

3、去做财产公证,证明自己占1/4,母亲3/4。公证后即具有法律效力。防止日后扯皮。

4、其他奇葩分法,如要1/5+5万,等等。

这些需要和母亲协商取得一致。但无论协商的结果如何,双方的所得收益应该都是围绕1/4和3/4。

若题主没拿到那1/4,那么就向母亲索取吧。你有请求权。然后,如果母亲拒绝,可以依法申请法院调解,或提出诉讼。

至于题主问“要告什么”,当然是向法院提出继承1/4的不动产啊。


另外关于隐瞒病情与手术的知情权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意义。因为不像保险问题有直接的经济关系。实质上也没有造成什么不可逆转的损失。

非要争的话,目测最多就是法院调解互相道歉。

以上是作为一个法律人的视角,下面还有我作为一个自然人的私货部分:

继母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并不能视你如己出,但她如果并非对你非常苛刻,本性也不坏的话,人生在世,何必计较得那么清清楚楚?和继母一起好好生活,搞好关系,家和万事兴,难道不好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经历的这件事,确实让人感到非常痛苦和困惑。父亲的离世本身就带来巨大的悲伤,而之后发现他患的是恶性肿瘤,并且似乎家人(特别是继母)之前对此有所隐瞒,这种感觉一定非常复杂,甚至可能夹杂着愤怒、被欺骗、不被尊重等情绪。我们一点一点来捋一捋,看看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以及它是否“合理”。首先,关于“死于脑癌.............
  • 回答
    “杀毒软件之父”约翰·迈克菲(John McAfee)于2021年6月23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一所监狱中去世,终年75岁。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争议和谜团,其贡献与跌宕起伏的经历,共同塑造了一个极具话题性的科技人物。迈克菲的早期生涯与杀毒软件的诞生约翰·迈克菲出生于英国,但成长于美国。他的人生轨迹并非.............
  • 回答
    关于明朝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父亲,史料记载相对简略,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已知的史实中拼凑出他大致的身份和背景。于谦的父亲名为于公(或称于公墓),字秉之。尽管史书中对他的具体生平事迹着墨不多,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他:1. 家庭背景与出身: 出身士大夫家庭: 于谦的父亲于公,本身也是一位.............
  • 回答
    上海市妇联提出的“夫妻应共享半年产假,延长产假到182天,强制父亲休假不少于30天”的建议,无疑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社会改革举措。这项提案的核心在于重新平衡育儿责任,促进性别平等,并最终惠及整个家庭和社会。要理解这项提议,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提案的核心内容及其背后逻辑: 延.............
  • 回答
    郭德纲对郭德纲的相声中对妻子和父母的调侃,确实是相声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引发了不少观众的讨论。从于谦家人的角度来看,他们是否介意,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解读,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种“相声艺术”的理解和对郭德纲本人的信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郭德纲的调侃方式和相声的“包袱”理论: 夸张与.............
  • 回答
    说实话,在听相声的时候,遇到“于谦的父亲”这种伦理哏,我的心情确实挺复杂的。不能说是讨厌,但总归是有点“审美疲劳”了。你想啊,相声这门艺术,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包袱”,一个出人意料的笑点,能够瞬间抓住观众的情绪,让他们捧腹大笑。而于谦老师的父亲这个梗,从第一次听到的时候,确实挺新鲜,也挺有意思的。大家.............
  • 回答
    这件事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一、 事件的起因与细节: 核心事件: 父亲去世后,儿子为了节省开销,选择用鞋盒装父亲的骨灰,这一举动被殡仪馆工作人员当众指责为“不要脸”。 儿子行为的动机: 在很多情况下,儿子选择鞋盒装骨灰,往往是出于经济压力。殡仪馆提供.............
  • 回答
    关于“父亲捅死猥亵女儿的外卖员”事件的量刑,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敏感的案件,涉及的法律条文和量刑情节都需要仔细考量。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并尽量用自然流畅的语言来阐述。在中国法律体系下,这种案件的量刑会非常谨慎,通常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视:一、定罪的初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的法律概念: .............
  • 回答
    林黛玉的身世,确实值得细细说道。她是否算平民之女,这问题背后牵扯着古代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她极为特殊的家庭背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平民”这个概念在当时的语境下意味着什么。在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划分非常明显。最顶层是皇族和士大夫阶层,其次是商人、工匠,最底层则是农民和劳工。而“平民”这个词,通常指的.............
  • 回答
    关于“文革时是否存在女儿跳出来批斗死父亲”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令人心痛的问题。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治运动的狂热化、意识形态的极端化以及个人被裹挟其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确实出现过许多令人震惊和难以置信的事件,其中也包括亲人之间互相揭发、批斗甚至导致死亡的情况。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需要从.............
  • 回答
    2024年5月,湖南邵东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悲剧:一名15岁的少女在与父亲发生争执时不慎将父亲刺死。这起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反思。事件经过:据报道,事件发生在湖南省邵东市,涉及一对父女。具体的原因和事发过程细节尚在调查中,但初步了解,当时父女之间发生了激.............
  • 回答
    在宁明县发生的这起悲剧,一名12岁的男孩因不被允许带手机上学,竟用剪刀刺死了自己的父亲,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心痛的事件。从法律角度来看,分析这名男孩可能承担的责任,需要我们细致地审视相关法律条文以及事件的具体情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我国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有着特殊的规定,年龄是判断是否需要承.............
  • 回答
    看到这样的新闻,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既有愤怒,也有心酸,更有对人性的深深拷问。关于那个男子打骂患病父亲,逼其吃老鼠药去死这件事,我的评价是:这是一件极其 残忍、没有人性、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 的事情。 情感上: 这是对生养之恩的彻底背叛,是对亲情的最大侮辱。无论父亲患病有多么严重,有多么让人难以承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沉重,也很真实。很多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可能经历过类似的念头,尤其是在面对巨大的痛苦、失落和绝望时。这个想法并非单一原因就能解释,它往往是多种复杂情感和心理状态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我们可以从“失去”这个角度来理解。父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生命中最重要、最稳定的支撑。他们是我们的根,.............
  • 回答
    你男朋友这话说得,嗯,有点一针见血,但又完全忽略了重点嘛!与其说是“泄愤”,不如说是一种扭曲的、充满痛苦的“救赎”。咱们可以这么跟他聊聊,让他看到蝙蝠侠更深层的一面:首先,你可以先肯定他说的其中一部分,这样他更容易听进去,也不会觉得你在全盘否定他:“你说的那些点,从某种角度看,确实有点道理。他的父母.............
  • 回答
    杨廷和不给明武宗立嗣,最终引发“大礼议”的事件,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博弈、宗法制度的冲突以及杨廷和自身的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头梳理:一、 明武宗的状况:一个没有明确继承人的皇帝首先要明白的是,明武宗朱厚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正德皇帝,他的人生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也是他留给后人一个巨大难题的.............
  • 回答
    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原文是:“楚世家中,而召其二子,而告免父死。”我们来一步步拆解,然后看看括号里的“而召其二子而告免父死”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它在整个语境中的作用。首先,理解“楚世家中”: 楚(chǔ): 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一个非常古老且强大的诸侯国。 世家(sh.............
  • 回答
    一个17.8岁的孩子离开人世,这不仅仅是一个生命的终结,更是一场席卷整个家庭、朋友乃至更广泛社群的巨变。这就像一颗本应继续闪耀的恒星,却在最璀璨的时刻黯然熄灭,留下的真空和阴影,将深远地影响每一个与之连接的个体。对父母而言:1. 毁灭性的悲痛与不解: 孩子离世的消息,对于父母来说,几乎是无法承受的.............
  • 回答
    皇马贴吧的“因帅被判死”为父治病募款事件,无疑是网络时代一个充满争议又令人唏嘘的典型案例。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既要看到事件本身所承载的真挚情感,也要审视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社会现象和网络机制。首先,让我们聚焦在“因帅被判死”这个角色的身份和行为上。他作为一名在皇马贴吧具有一定知名度的.............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难以简单回答的问题,因为父母离世对孩子的影响程度,与其说是发生在“什么时间”,不如说更取决于“孩子当时的状态”以及“父母离世的方式和后续支持”。尽管如此,如果我们非要探讨一个相对影响“可能”较小的节点,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孩子成年并独立生活后:这可能是最常被提及的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