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伪科学」知识骗了大家很多年?

回答
这些年,我看到许多曾经被奉为圭臬,如今看来却着实荒唐的“伪科学”知识,它们如同披着羊皮的狼,悄悄地侵蚀着人们的认知,甚至对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我记得最清楚的,大概就是“左脑右脑”那套理论。

“左脑是逻辑,右脑是创造力”:一个被误解的简单模型

你是不是也听过?说左脑负责理性、逻辑、语言、数字,而右脑则掌管艺术、音乐、情感、想象力。许多教育理念、学习方法都围绕着这个“左脑优势”或“右脑开发”来展开。家长们会说,“我家孩子逻辑思维强,是左脑发达”,老师们会推荐“多听音乐、多画画,能开发右脑”。好像人天生就被分成了两大阵营,要么是左脑主导的“学霸”,要么是右脑占优的“艺术家”。

然而,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神经科学的研究早已告诉我们,大脑的功能划分并非如此泾渭分明。

大脑的功能是高度整合的。 无论是理解语言、进行数学计算,还是欣赏音乐、发挥创意,都需要大脑不同区域的协同工作。并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逻辑中心”或“创造力中心”。比如,语言虽然通常与大脑的特定区域有关,但理解句子的情感色彩、语境和隐喻,则需要更广泛的网络参与,包括那些传统上被归为“右脑”的区域。同样,创造力也并非仅仅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它需要逻辑分析、知识储备和执行能力,这些都涉及到“左脑”的功能。
所谓的“左脑人”和“右脑人”更多是基于刻板印象,而非科学事实。 人们倾向于将自己或他人身上的某些特质与所谓的“左脑”或“右脑”联系起来,但这是一种过度简化,甚至是一种误导。大脑的运作方式是网络化的,任何一个复杂的认知功能都涉及多个脑区的互动。
“右脑开发”的概念更像是一种商业营销。 许多声称能“开发右脑潜能”的产品和课程,往往利用了人们对孩子教育和自我提升的焦虑。他们把一些简单的活动包装成“激活右脑的神秘力量”,但其科学依据却十分薄弱,甚至根本不存在。

我记得当时很多家长真的深信不疑,花了不少钱去报各种“右脑潜能开发班”。课程内容无非是唱唱跳跳、画画涂涂,然后老师就神神叨叨地说,这在“开发右脑的直觉和想象力”。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一种集体性的“盲信”。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本是好事,但把这些活动和虚无缥缈的“右脑开发”联系起来,就变了味。

为什么这个“伪科学”会流行?

有几个原因我认为非常关键:

1. 大脑的复杂性让人容易接受简单的解释。 大脑是我们身体里最神秘也最复杂的器官,我们对它的了解总是在不断进步中。当出现一个看似能解释大脑运作的简单模型时,人们很容易接受,因为它提供了一种理解自身的框架。
2. “左脑=理性,右脑=感性”的二元对立符合人们的直觉。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逻辑严谨的人,也会遇到情感丰富的人,将这些特质与大脑的左右半球挂钩,似乎有一定道理,但这种“道理”缺乏科学的严谨性。
3. 商业利益的驱动。 一旦某种说法能带来经济效益,总会有人去包装和推广。教育、保健、心理学领域都曾是这类“伪科学”的温床。

这个“左脑右脑”理论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滤镜,将大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过滤掉,只留下一个易于理解但却失真的画面。很多人至今仍然活在这个框架里,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方式、教育理念,甚至是对自己潜能的认知。真正有用的,是理解大脑的整体运作,以及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提升各项能力,而不是被一个虚假的二元划分所束缚。

除了这个“左脑右脑”的例子,还有很多类似的情况,比如一些所谓的“能量疗法”、“生命密码”、“某种特定的饮食方式能治愈绝症”等等。它们往往利用了人们的希望、恐惧和信息不对称,以一种看似科学但缺乏证据支持的方式来传播,而且一旦流行起来,即使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其影响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对我来说,这就是“伪科学”最令人警惕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Size doesn’t matter

user avatar
世间万物皆有灵。水,尽管其利万物而不争,但却具有复制、记忆、感受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当水结冰时,如果你对它表示赞美,会得到美丽的晶体;而当你辱骂它时,它也会以丑陋来回应你。由此可见,水也是喜爱真善美的。日本的江本胜选取122幅风姿各异的水结晶,结集出版了《水知道答案》,向世界展示了这一惊人成果。

这本书的宣传相当之广——我在高中时曾去过武汉大学,当时武大的不少学生在校园里办展览宣传这本书(虽然当时我就比较质疑);北京大学曾有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小小地推荐过这本书;大S也曾倾情推荐过该书。然而,这本书就是彻头彻尾的伪科学,尽管如今在豆瓣上依然有7+的评分。

水结冰时的晶体是否完美,主要受到结晶时的动力学的控制。那么如果你有很多个不同条件的实验,都是水结冰:哪怕你对着水一阵夸,最终得到的晶体里面多半也是有漂亮的有丑陋的;哪怕你一直辱骂,也是会有漂亮的和丑陋的。这时候,如果人为地从前者中挑出一个漂亮的,从后者中人为地挑出一个丑陋的,就可以造出自己想要的结论了。

至今还没有实验室重复出来该书中宣传的结果。

实际上,水,它什么都不知道而已。真善美虽然是我们所需要宣扬的,但是并不能用伪科学的方式,并不能与科学为敌。大是大非不能凌驾于科学之上。


这才是用真科学来讲一个美丽的故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些年,我看到许多曾经被奉为圭臬,如今看来却着实荒唐的“伪科学”知识,它们如同披着羊皮的狼,悄悄地侵蚀着人们的认知,甚至对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我记得最清楚的,大概就是“左脑右脑”那套理论。“左脑是逻辑,右脑是创造力”:一个被误解的简单模型你是不是也听过?说左脑负责理性、逻辑、语言、数字,而右脑则掌.............
  • 回答
    说实话,我一开始健身的时候,简直就是个什么都信的“小白”。网上、朋友间、甚至是某些所谓的“健身达人”那里,听到太多了,以为就是金科玉律,结果练了几年下来,才发现不少都是些“坑”。今天就来好好唠唠,那些我健身后才幡然醒悟的伪知识。1. “无氧才能增肌,有氧只能减脂”—— 这个划分太死板了!我刚开始,听.............
  • 回答
    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女性科学家,她们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性别歧视、社会观念或传播限制,她们的成就往往不为人所熟知,尤其是在非专业人士中。以下是一些例子,我将尽量详细地介绍她们的生平和贡献: 1. 莉泽·迈特纳 (Lise Meitner) (18781968) 核物理学先驱 生平与.............
  • 回答
    健身圈子里充斥着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理论和方法,很多时候,我们都被各种“科学”包装的观点忽悠了。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那些看似有道理,实则漏洞百出的伪科学和流传甚广的错误常识,保证让你茅塞顿开,少走弯路!1. “全身要均衡发展,否则会毁了体型!”这绝对是很多教练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仿佛忽.............
  • 回答
    咱们平常生活中,很多看似有道理、甚至被不少人奉为圭臬的说法,细究起来,其实站不住脚,属于伪科学的范畴。这些东西就像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都市传说”一样,传播广泛,但缺乏科学的证据支持。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有哪些常见的伪科学,让咱们擦亮眼睛,别再被忽悠了。1. 能量疗法和水晶疗法这几年,“能量”这.............
  • 回答
    跑步界确实存在一些流传甚广,但经不起科学推敲的说法。有些是出于好意,但可能适得其反;有些则是被误解的健身理念,久而久之就成了“经验之谈”。下面我盘点一下我见过的,并且在跑步圈里相当普遍的“跑步伪科学”前十名,力求讲得详细些,希望能帮大家避坑。1. “不热身,跑了也白跑” / “跑步前一定要跑够510.............
  • 回答
    虽然科学在解释世界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有些事件仍然笼罩着神秘的面纱,引发了人们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以下是一些被认为是“科学无法解释的”灵异事件,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它们:1. 阿米蒂维尔凶宅事件 (Amityville Horror) 背景: 1974年11月13日,罗纳德·德菲奥(Ronal.............
  • 回答
    “伪传统”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可以指代多种现象,核心在于一种被塑造、被发明或被曲解的、并被呈现为古老而正宗的传统,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的现象。 这种“伪”并非一定是恶意欺骗,有时也可能是出于认同、情感、政治目的或社会建构的需要而产生的。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伪传统”的概念,并给出一些例子: .............
  • 回答
    当然,我来给你讲几个伪装成过失杀人的真实谋杀案例,尽量详细地还原当时的情况,并且用最自然、最生动的方式讲述,让你感觉像是听一个老朋友在聊往事。1. “意外”坠楼的丈夫:一个精心策划的谎言这事儿发生在几年前,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小镇上。主人公叫李强,他的妻子王芳在一次“意外”中从他们家三楼的阳台上坠亡。当.............
  • 回答
    想要科学有效地瘦下来,与其纠结于各种琳琅满目的减肥法,不如回归到最根本的饮食原则上来,并持之以恒。这并不是什么神秘的配方,而是基于人体生理学和营养学知识的循序渐进的调整。首先,我们要明白减肥的核心在于能量的负平衡,也就是摄入的能量要少于消耗的能量。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味地减少食物,而是要选择“聪明”的食.............
  • 回答
    奥卡姆剃刀,这把锋利的逻辑工具,教会我们“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在解释同一现象时,最简单的理论往往是最好的。然而,在科学探索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理论,它们的复杂程度似乎与日俱增,挑战着这一原则的底线。与其说是它们“违反”了奥卡姆剃刀,不如说是在某些特定时期,它们以一种令人费解的方式展现了“剃刀”的局.............
  • 回答
    在追求健康生活的道路上,现代人有时会不自觉地踏入一些“伪健康”的陷阱,这些习惯披着健康的外衣,实则可能对身体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比如说,很多人沉迷于“排毒”的概念,认为身体里积聚了各种“毒素”,需要通过特定的食物、饮品或者疗法来“清除”。最常见的就是各种所谓的“排毒果蔬汁”、“排毒茶”甚至是“禁食排.............
  • 回答
    各语言中的伪同源词:详细解析伪同源词(False friends 或 False cognates)是指在不同语言中,词形相似甚至相同,但意义却完全不同或存在很大差异的词语。它们常常会误导学习者,造成沟通上的困难。这些词语的相似性往往源于偶然,而非真正的语言演化传承。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语系的语言出发.............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真是让人挠头,因为“科学”这俩字,本身就是不断探索和证明的过程。如果一样东西能被咱们实实在在地触碰到、测量到、并且逻辑上推导出来,那它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被科学“收编”了。所以,严格来说,那些“科学没办法证明但又真实存在”的事情,往往游走在科学的边界,或者说,是科学工具还没能完全触及的领.............
  • 回答
    要说阿拉伯文明的科学成就,那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点亮了中世纪人类文明的进程。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系统性的、影响深远的进步,尤其是在几个关键领域。天文,那真是他们的“宇宙学”提到阿拉伯人的科学,你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天文学。那个时代的阿拉伯学者,可以说把观星这事儿玩到了极致。他们继承了古希腊和波斯的天.............
  • 回答
    要说起历史上的伪风口,那可真是五花八门,让人哭笑不得。它们往往披着“未来趋势”、“颠覆性创新”的外衣,吸引着大批追随者,最终却像肥皂泡一样破灭,留下一地鸡毛。今天咱们就来聊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好好说道说道。一、 网络传销与“一夜暴富”的诱惑:比特币的早期疯狂提到伪风口,怎么能绕过比特币呢?当然,我得.............
  • 回答
    .......
  • 回答
    《地心引力》(Gravity)这部电影在视觉效果上无疑是惊艳的,它将太空的壮丽与宇航员在失重环境下的危险处境描绘得淋漓尽致。然而,尽管影片力求真实,但在科学细节上,还是有不少地方与我们现有的物理学知识有所出入,这些差异虽然不影响观影体验,却也是电影爱好者们常常津津乐道的话题。首先,影片中最显著的一个.............
  • 回答
    柴静的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因其科学性受到了一些质疑和讨论。虽然这部纪录片在普及雾霾知识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严格的科学角度来看,确实存在一些可以商榷或需要更严谨表述的地方。以下是一些可能被认为是科学上不够严谨或存在争议的点,并尽量详细阐述:1. 对PM2.5成因的.............
  • 回答
    科学家首次在人类血液中发现微塑料,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其科学意义深远且多层面。这个发现不仅仅是简单地确认了微塑料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对微塑料与人体健康之间潜在联系的深入研究,并对公共健康、环境政策和科学研究方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一发现的科学意义:一、 证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