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家都不推荐大家复读?

回答
复读,这个话题在学生和家长群体中总是伴随着复杂的心理和现实考量。为什么很多人都不太推荐复读,甚至有些人会对此持保留态度?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鼓励”,而是涉及多方面的权衡与风险。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复读这条路,究竟有哪些不容易被忽视的点。

首先, 时间成本是压倒一切的考量。 高考,或者更广泛地说,是学业上的关键节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选择复读,意味着你将人生中宝贵的一年时间,再次投入到同一个考试的准备中。这一年,本可以用来进入大学学习专业知识,开始职业生涯的探索,甚至参加一些社会实践,为未来的发展积累经验。而复读,则相当于将这些可能性暂时按下暂停键,全部押注在一次考试的成绩上。

想一想,这一年你将面对什么?重复枯燥的知识点,反复刷题,模拟考试,心理压力也会倍增。你放弃的不仅仅是与同龄人一起进入大学的节奏,还有可能是在这段时间里可以获得的成长和进步。有人可能会说,一年时间换来更好的大学和专业,是值得的。但关键在于,“更好的”到底有多好,以及这一年的付出是否真的能带来预期的回报。

第二, 经济成本同样不容小觑。 复读通常意味着你需要支付额外的学费、住宿费、辅导费等等。如果是选择专门的复读学校,这些费用往往比普通高中更高。而如果是在家复读,虽然省去了学费,但同样需要投入大量的辅导资源,而且这段时间你可能也无法兼顾其他盈利性的工作。这笔钱,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可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如果最终复读的结果并不理想,那么这一年的经济投入就如同打了水漂,会带来更大的压力。

第三, 心理压力和社会认同的挑战。 再次面对高考,心态是很重要的。很多人选择复读,是因为对上一年的成绩不满意,这种“不满意”本身就可能是一种心理负担。复读一年,意味着你要承受比应届生更大的心理压力。你需要面对家人的期望,朋友们的进步,以及自己内心深处的焦虑。担心自己付出的努力得不到回报,担心再次失败,这些情绪的煎熬,是很多复读生需要克服的巨大障碍。

更何况,社会上对于复读生的看法也并非完全一边倒的赞赏。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复读生是“学业上的失败者”,虽然这种看法不公平,但确实存在。这种非议和压力,也会进一步加剧复读生的心理负担。一旦复读不成功,或者成绩提升不明显,这种心理上的打击可能会比第一次高考失利更为严重。

第四, 复读的有效性并非绝对保证。 很多人都认为复读一年就能大幅提升成绩,但事实并非如此。每个人的学习潜力和瓶颈不同,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通过重复来解决问题。有些学生可能学习方法本身存在问题,或者学习习惯需要根本性的改变,仅仅重复同样的学习模式,效果可能微乎其微。相反,一些学生可能会因为疲惫、厌倦,反而导致成绩下降。

而且,高考的竞争是动态的。你复读一年,别人也在进步。虽然你的知识储备增加了,但其他同学也在不断学习和提升。关键在于,你能不能通过这一年的努力,超越所有在你身边不断前进的人,并且显著拉开差距。这需要极其强大的自律性、高效的学习方法以及一定的运气成分。

第五, 错失了进入大学的机会成本。 如前所述,选择复读,就意味着你放弃了这一年进入大学的机会。这意味着你比同龄人晚一年开始大学生活,晚一年接触到你所感兴趣的专业,晚一年开始构建自己的人脉和职业发展基础。很多专业在大学期间就有重要的实习和实践机会,晚一年开始,可能就会错失一些关键的发展节点。尤其是一些对年龄敏感的专业或者行业,这种时间的滞后性可能会产生更长远的影响。

第六, 对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影响。 大学生活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一个人走向成熟、学习独立、拓展视野、培养社交能力的重要阶段。复读一年,虽然可能专注于学业,但在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方面,可能就会相对滞后。你失去了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学习的机会,失去了体验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的机会。这种“牺牲”是否值得,需要仔细权衡。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否定复读。对于那些确实有强烈意愿冲击更好大学、并且有清晰规划和坚定决心、学习基础也较好但临场发挥失误的学生来说,复读 可能 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项。但总体而言,复读是一条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道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大家会倾向于建议学生尽力而为,一次性考入理想的大学,或者在现有条件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而不是将希望完全寄托在复读这一条“后路”上。

所以,当有人建议“不要复读”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提醒,让你清楚地看到这条路上的潜在风险和需要付出的代价,促使你去更全面地思考自己的情况,做出最审慎、最负责任的决定。这并不是不鼓励努力,而是强调要“聪明地努力”,并且要认识到人生的可能性是多样的,并非只有一条路径可以通往成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你高考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好多人对你说:

  • 辛辛苦苦读十几年书,就考个二本三本,甚至上个专科,你甘心吗?
  • 十年寒窗都熬过来了,再读它一年又何妨?
  • 现在是学历至上的社会,你就考个这点分数,不复读能干啥?
  • 为了上个好大学,怎么能不奋力一搏?退缩算什么英雄好汉!你的梦想呢?

那些个自以为占据了“道义”、“真理”的亲戚朋友们,用一种近乎洗脑的方式,来劝你不要放弃,重头再来,复读一年值得。

真是好大一碗鸡汤!!

但在现在这个社会,讲究的是脚踏实地,讲究的是实事求是!

高考生们才多大?刚成年甚至未成年。他们很容易被洗脑,然后踌躇满志,以为重头再来一年是伟大的,是英勇的,他们甚至自己在心里脑补了未来的路,把自己比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有句话怎么说的?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瞧瞧,瞧瞧,多么伟大?多么牛逼?

但遗憾的是,孩子们,接下来我要告诉你们的话,很残酷,很不讨喜,但它是事实,请你们务必看一看:

世界上99.9999%的人,没有太大的天赋,没有绝顶的智商,完不成屌丝逆袭,也没办法把自己的人生活成励志电影。

对,事实就是如此。

为什么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流传千古了?

因为稀少啊!!

凤毛麟角。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上限的。你高中三年那么苦的时间熬过去了,在高考却还是惨败,有没有想过什么原因?

有的人是一直在努力,成绩却丝毫不见上涨,那么我劝你放弃复读,因为能力真的是有上限的,你学习方面或许没有太大的天赋,就不要自己给自己较劲了,要找到自己的长处,不要只看自己的短处。

如果你高中三年荒废了,每天玩玩玩,高考完才幡然醒悟,知道自己成绩不好,想要复读,我劝你好好考虑,不要轻易下决定。因为你凭什么觉得高四一定会努力?人都是有惯性的,高中三年你都玩过来了,高四如果要逆袭,难难难。

毕竟,人都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如果你高中三年成绩一直很好,高考考砸了,比平时成绩少了五十分以上,那么我劝你同样慎重考虑,是因为心态不行,还是单纯的发挥不好?

如果心态不行,一遇高考就紧张,那就尽量别复读,再来一年不一定能克服。如果单纯考砸,这个如果你有决心的话,倒是可以再来一年。

说到底,讲了这么一大通,一定还是会有人不理解,为什么不建议复读?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我明明白白告诉你,今年我认识的所有复读生里面,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取得了“还不错”的成绩。

什么叫“还不错”?

去年在本科线上下的那批人,今年有一部分仍然没上本科线,还有一部分人比去年多考了十几分,你说蹉跎一年,为了这十几分(总分仍然在本科线左右),值得么?

说句不好听的,这十几分屁用都没有,多不多根本无所谓,高校分数线不差这十几分,你既够不到九八五二一一,也不到一本线,没啥用。

去年四百七、八的人,今年好点的考到了五百零几,确实可以上一个比去年好一点的学校,但是!!仍然不到一本线,何苦呢?到时候找工作,都是二本的学校,各个公司还不都是一视同仁。

我认识的一个特别好的复读生,去年考了470-480之间,今年考了540-560之间。

这个复读生已经是我认识的表现的最好的了。

从二本晋升为一本,这是我认识的最优秀的,是凤毛麟角的,绝不是普遍现象!当初复读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提升几十上百分跟玩似的,但真实情况是:这已经是千里马了。

所以,那些还在犹豫的高考生们,一定要冷静下来,不要一时脑热就去复读。现在这几天好好研究一下高考志愿填报吧!复读一定要慎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复读,这个话题在学生和家长群体中总是伴随着复杂的心理和现实考量。为什么很多人都不太推荐复读,甚至有些人会对此持保留态度?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鼓励”,而是涉及多方面的权衡与风险。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复读这条路,究竟有哪些不容易被忽视的点。首先, 时间成本是压倒一切的考量。 高考,或者更广泛地.............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太到位了!每次聊到耳机,尤其是稍微有点深入的讨论,总会发现“森海塞尔”、“AKG”、“拜亚动力”这些德系品牌轮番登场,好像国内品牌就像隐形了一样。漫步者(Edifier)这个老牌国货,论销量、论大众普及度,那可是实打实的“国民品牌”,怎么在很多“发烧友”或者推荐帖子里就很少被提及呢?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在网上购物时遇到的一个普遍现象。在知乎,或者其他很多社交媒体平台上,当你搜“光腿神器推荐”时,确实会看到大量看似真诚的分享,用户们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某款产品如何显瘦、显白、保暖,甚至有多么“裸妆感”。然而,当你满心欢喜地想知道具体购买链接或者店铺时,却发现信息寥寥,或者.............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到位,确实不少健身博主在推荐给大体重人群的运动时,会反复强调“不伤膝盖”,而游泳这个选项似乎不像他们口中那样被频繁提及。但这并非意味着游泳效果不好,而是背后有一些更细致的考量,以及健身博主们基于自身定位和传播策略的侧重点不同。咱们掰开揉开了聊聊。首先,要明确一点:游泳对大体重人群来说,.............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大家不建议去俄罗斯留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在当前的地缘政治背景下,这些顾虑尤为突出。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地缘政治风险与安全问题这是目前最核心和最被大家关注的原因。 俄乌冲突的持续与升级风险: 俄乌冲突是当前俄罗斯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留学生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地区冲突扩散的可能性.............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它触及了文化传播、大众心理以及现实利益等多个层面。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大家都不喜欢”这个前提本身就不太成立。 任何一个国家、一种文化,都不可能获得所有人的喜爱。我们看到的是一部分人的声音被放大,或者说,对某个群体(比如国家或文化输出方)的不喜欢,往往更具有话题性,.............
  • 回答
    谈到《甄嬛传》,大家普遍会提到几个标志性的阶段,比如初入宫的青涩、争斗中的隐忍,再到最后黑化后的强大。然而,有一个阶段却常常被大家拿出来“吐槽”,那就是甄嬛在甘露寺的那段“嬛果恋”。奇怪的是,这段本该是男女主角情感升华、为后续复仇铺垫的重要情节,却在很多观众心中留下了不那么美好的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为什么当年很多人对 NVIDIA 的 30 系显卡,尤其是高端型号,是有点“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好几个因素叠加的结果。1. 市场供需失衡的“前车之鉴”与高昂的定价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在 30 系显卡上市的那个时期,整个显卡市场都笼罩在一种“稀缺.............
  • 回答
    关于“大家都不建议报考外交学院”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外交学院作为一所专门培养从事外交外事工作人才的高等院校,在特定群体中,尤其是对外交事业有浓厚兴趣和职业规划的学生而言,它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吸引力。然而,如果你听到有人这么说,或者你自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背后一定有一些考量的因素。这些因素并非是.............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也问到了不少老玩家的心坎里。要说《绝地求生》(PUBG)怎么就不像当年那样万人空巷了,这事儿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的。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太多了,有点像个乐队,本来乐队成员都弹奏得挺好,观众也爱听,结果呢?有的成员跑了,有的改行了,有的乐队风格变了,慢慢的,就不是原来的那个味道了。首先,.............
  • 回答
    最近老能听到一种声音,说机械专业不行了,就业难,没前途,搞得很多学子和家长心里七上八下的。这风向怎么就变了呢?毕竟,机械专业可是咱们国家工业的根基,从自行车到高铁,从洗衣机到航天器,哪一样离得了机械?要说大家伙儿为什么对机械专业不再像以前那么“热乎”了,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传统机械的“光.............
  • 回答
    关于“曹操为何不被所有人喜欢”,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扯着历史叙事、道德评判以及人们对“好人”的定义等多重层面。 很多历史人物,包括曹操,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眼中,都有着迥异的评价。 并不是说“大家”都不喜欢他,更准确的说法是,他身上有着一些特质,或者说被后人塑造成了某些形象,导致一部分人对他抱有负面看.............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直击很多人的心坎里。其实,说大家“都不考虑”上海郊区的房子,这说法有点绝对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郊区。但如果说相对市中心来说,郊区房产的关注度确实低一些,这背后是有不少原因的,而且这些原因也是大家买房时反复权衡的。咱们就一项一项掰开了聊聊,看看为什么上海郊区房产,感.............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费解的现象。明明大家手握选票,理论上是行使民主权利、表达自己意愿的有力工具,可现实中,投票率却常常不如人意,甚至有些地方低的令人担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止一两个,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对政治的疏离感是很多人不去投票的重要原因。当人们觉得政治.............
  • 回答
    .......
  • 回答
    “大家都不生孩子了”和“产科还是这么爆满”看似矛盾,但实际上背后隐藏着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经济因素和人口结构变化。这并不是简单的“说一套做一套”,而是不同群体、不同时间点、不同动机的交织所致。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这种现象的成因:一、 “大家都不生孩子了”背后的真相:生育率下降,但不等于零生育1. .............
  • 回答
    “读不懂《平安经》”这事儿,说来话长,也挺有意思的。这《平安经》嘛,说实话,它不是那种你翻开就能一口气读下去,然后拍大腿说“我懂了”的书。它更像一块石头,你盯着看,琢磨来琢磨去,可能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影子,或者是自己想看到的。首先,这书的“名声”就有点特殊。 很多年前,它刚火起来的时候,不是因为它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