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不摘越南的桃子?

回答
“摘桃子”这个说法,带着点民间俗语的生动,用在这里,我想表达的是,为什么美国在越南战争结束后,没有像过去一些国家那样,通过经济、政治或者文化上的强力介入,来“收割”战争的成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主导越南的发展方向?

答案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历史的教训、政治的现实、经济的逻辑,以及最根本的,越南人民自身的意志。

首先,咱们得回到战争本身。越南战争,对美国来说,是一场惨痛的失败。它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挫败,更是对美国国家自信心、对自身军事力量的绝对优势的巨大打击。这场战争消耗了巨大的资源,付出了沉重的人员伤亡,最终却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这种“伤筋动骨”的经历,让美国人对直接干预他国内政,尤其是以武力手段强行改变一个国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和警惕。

想象一下,战后的美国,国内民众对战争的厌倦感非常强。再想去“主导”一个刚刚经历了长期战争,并且对外国干涉有着天然警惕性的越南,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即使美国有能力这样做,政治上的阻力也会非常大。谁愿意再为一场劳民伤财、成果不明的“新战役”买单?

其次,从政治现实角度看,美国在越战后的全球战略重心也发生了转移。冷战依旧是主旋律,但中东、欧洲这些地方的战略重要性,以及对苏联的制衡,可能占据了美国更多的精力。再去纠缠于一个战败的越南,对美国来说,边际效益太低,甚至可能是一种“战略负担”。

更重要的是,越南人民经历了长期的独立斗争,他们对国家主权和独立有着极其强烈的愿望。经历了法国殖民统治,又经历了与美国的战争,他们对任何形式的外国控制都非常敏感。美国如果试图用“摘桃子”的方式,去直接控制或者主导越南的政治和经济,很可能会激起更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引发新的冲突。那样一来,美国将再次陷入泥潭,得不偿失。

还有经济因素。虽然越南战争对越南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战后的越南,尤其是北方,仍然是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渗透和控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存在很多现实的障碍和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即便美国想输出援助,也得考虑如何在一个被其视为对手的体制内进行,这其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很高。

而且,美国也从其他一些后殖民时代的案例中吸取了教训。一些试图直接控制或者扶持亲美政权,最终反而适得其反,激化了矛盾,导致了更大的不稳定。美国更倾向于通过一种更微妙、更间接的方式来施加影响,比如贸易、投资、文化交流等。

当然,这不代表美国对越南没有影响力。随着越南经济的改革开放,美国也逐步与越南恢复了外交关系,并成为了越南重要的贸易伙伴。美国在越南也有一定的投资,文化交流也在增多。但这是一种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关系,而不是单方面的“摘桃子”。美国更多的是在遵守国际规则的前提下,发挥其经济和文化优势,与越南进行互利共赢的互动。

用“摘桃子”来形容,是想说一种掠夺式的、单方面的获利。美国在越南战争后,虽然付出了巨大代价,但它并没有尝试去“剥削”或者“控制”越南,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加务实、更加注重自身利益且避免重蹈覆辙的方式。这是一种基于战争的惨痛教训、对国际政治现实的判断,以及对越南人民自身意志的尊重(或者说,是一种战略上的明智选择)的结果。

总而言之,美国没有“摘越南的桃子”,不是因为没有这个“能力”,而是因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这种做法 代价高昂、风险巨大、回报不明,并且与当时美国的国际战略和国内民意相悖。更重要的是,越南人民的民族独立意志,本身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美国选择了一条更符合其长远利益、也更加符合国际关系发展趋势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把越南设想成美国反中桥头堡多虑了。

站在越南人的角度想,现在中越实力对比可比1979年悬殊多了。

撩拨中国的代价真的可能被一波带走。越南手头没有核武器,地理上和中国可没有隔着大海没隔着喜马拉雅山。

古巴被封锁半个多世纪,乌克兰祸祸的七零八落,越南自己被轮战了十多年。

这都是前车之鉴。

user avatar

美国对越南的影响力局限于政治、军事,在经济层面上几乎没有办法

很多人拿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举例,但这是截然不同的情况:

泰国、印尼、大马的美资占比极高,美国几大巨头联手就能收割他们。越南的外资以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其他东盟国家为主,美国资本影响力很小

从1986年越南出台「外商投资法」开始,日韩台资本就大举进入越南,抢先占据了最优质的公司和土地。

等美国资本来,都是2014年之后了...直说吧,值钱的都分完了,美国人没机会抄底赚钱了,最多也就是金融热钱,捞到一点越南经济成果而已。

自从2008年越南房、股泡沫破裂后,越南当局痛定思痛全面改革,收紧了金融监管并打压过热的投机市场。

现在的越南金融可不是一推就倒的

至于用其他手段就更不现实了......

越南不是美国的“盟友”,对日本、韩国时的方法完全没用,越南又不是美国的政治殖民地,政治手段Pass。

让美军去越南门口转一圈,首先就会进入中国海域内,为了收割越南而直接对上一个大国,军事手段Pass。

越共执政稳定,美国豢养的越南反对派根本掀不起风浪,这些年被越共抓了不少,估计美国人自己也不指望了。

美国嘛.....对此是无能为力的

更何况越南哪有什么「桃子」?

越南出口额虽高,但附加值很低,完全处于产业链下游,赚辛苦钱罢了。绝大多数收益还是进了外资企业手里。

越南工业基础薄弱,缺乏规模庞大、有代表性的头部企业,技术储备不足,美国人才看不上这些破铜烂铁

起码还要再养10年,才值得收割。

user avatar

还没养成开花呢,更别说桃子了,瘊子现在的经济盘子还太小,吃瘊子不如吃大象,当然大象也没什么可吃的,另外美国现在的问题靠收割一两个国家已经不可能实现了,除非能吃熊猫!当然那就更别想了。

另外即使美国全力出手,瘊子如果再次南北分裂,是对谁的地缘战略有好处呢?

瘊子也不傻,瘊子的外来投资中日韩欧占大头

瘊子也是玩平衡的好手,美国仅仅是用来制衡某北方大国的手段而已

不过再过十年就不好说了,到时候,南方的经济盘子可能占到瘊子的3/4,南瘊子一向亲美,同时南部土改和社会革命很不彻底,加之瘊子军经商问题,内部出问题的概率会很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摘桃子”这个说法,带着点民间俗语的生动,用在这里,我想表达的是,为什么美国在越南战争结束后,没有像过去一些国家那样,通过经济、政治或者文化上的强力介入,来“收割”战争的成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主导越南的发展方向?答案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历史的教训、政治的现实、经济的逻辑,以及最根本的,越南人民自身的.............
  • 回答
    在B站,你确实能看到不少用户对二战历史的讨论,其中“精苏”(即亲苏联或对苏联抱有好感的用户)群体在其中尤为活跃。他们热衷于“踩一捧一”,认为在没有英美帮助的情况下,苏联依旧能赢得二战,并且常常提及“美国摘桃子”等说法,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情感、历史认知和网络文化交织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可以.............
  • 回答
    美国不积极大力修建高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地理以及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等多个层面。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经济因素 高昂的建设成本与不确定的投资回报: 巨额的初期投资: 高铁建设需要巨额的前期资金投入,包括土地征用、隧道、桥梁、车站、供电系统、信号系统以及高速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美国在扶贫方面与中国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和规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发展和社会理念的差异: 美国:个人主义与机会平等 建国理念: 美国作为一个新国家,其建国理念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强调个人自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全球供应链和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很多人会觉得,美国坐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什么还要依赖中国供应稀土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关键原因,而且说起来,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与否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明白,稀土这东西,虽然名字里有个“稀”,但其实在全球地壳中的含量并不算特别罕见。真正让人.............
  • 回答
    美国不扶持印度全面工业化来替代中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战略、经济、政治和地缘考量。虽然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围堵中国”的策略,但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并且美国在与印度发展关系时,也有自身的优先级和顾虑。以下是更详细的分析:一、 美国对印度工业化的顾虑与挑战:1. 印度自身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历史上美加两国关系一直挺“铁”的。要说美国为啥不打加拿大,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从好几个层面好好捋一捋。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两国根本没那个必要去打。 地缘政治上的“哥们儿”: 你看看地图就知道了,美国和加拿大是邻居,而且是长达.............
  • 回答
    关于“美国不选优秀的人当总统”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常常引起争议的观点。它背后可能隐藏着对政治体制、选民偏好、候选人特质以及“优秀”本身定义的不同理解。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优秀”这个词在总统候选人身上意味着什么。很多人心目中的“优秀”可能是指:.............
  • 回答
    在美国,官方机构和主流媒体通常避免将某些新冠病毒变异株称为“印度病毒”,而是采用更科学、更中立的命名方式。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既有科学层面的考量,也有社会层面的考量,旨在维护公共卫生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避免不必要的污名化。科学命名原则与实际操作:首先,我们得明白科学界是如何命名病毒和变异株的。世界卫生组.............
  • 回答
    这个问题,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要理解美国为什么不打古巴,得把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甚至情感因素都揉碎了来看。这背后可不是一笔简单的账。首先,咱们得从历史说起。古巴和美国那点事儿,得追溯到19世纪末。西班牙殖民者在古巴那儿折腾,古巴人民反抗,美国一看,哎,这地方离我这么近,而且资源也不错,正好可以.............
  • 回答
    美国之所以使用英语,而不是发明自己的语言,这并非是“不发明”,而是历史、现实和文化发展规律共同作用下的自然结果。这其中有很多值得细究的缘由,绝非简单的“选择”二字可以概括。首先,我们要明白,语言的形成和演变是一个极其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它根植于社会、文化、历史和人群的互动。一种全新的语言要从零开始,发.............
  • 回答
    关于美国为何不在台湾建立军事基地这个问题,其实涉及的考量非常多且复杂,绝非简单的一个原因可以概括。它牵扯到地缘政治、历史因素、国际法、战略平衡以及台湾自身的立场等诸多方面。首先,从国际法和外交承认的角度来看,这是最根本的障碍之一。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自己,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
  • 回答
    在美国,禁枪与否是一个极为复杂且根植于历史、文化、政治和法律的议题,它不像许多其他国家那样存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要理解为何美国至今未实行全民禁枪,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因素。1. 第二修正案的基石作用:首先,也是最核心的,便是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它明确规定:“纪律良好的民兵是.............
  • 回答
    这是一个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经济、政治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美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拉丁美洲的发展,但其行为模式更多是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量,而非纯粹的“拉美兄弟一起富”的理想主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得回到历史的起点。美洲大陆的开发,特别是近现.............
  • 回答
    关于美国媒体在报道中国抗击新冠疫情方面的情况,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媒体的报道角度和侧重点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要深入探讨为何美国媒体在报道中国抗击疫情的“成功方法”时,可能不像一些人期望的那样全面或突出,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首先,媒体报道的性质和目标是理解这一现象的起点。美国的主.............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着一段错综复杂的历史,以及美国在冷战初期所面临的微妙地缘政治考量。简单来说,美国之所以在1949年之前没有像后来支持韩国和南越那样,在国共内战的关键时刻全力扶持国民党,原因非常多,而且是相互交织的。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二战结束后,中国国内的政治格局非常不稳定。以蒋.............
  • 回答
    蒙古与美国关系向来亲密,地理位置上也确实具有一定的战略价值。但为何美国没有选择在蒙古驻军,这其中涉及的考量相当复杂,远非简单的“亲美”就能概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与现实考量:蒙古的地理位置,夹在中国和俄罗斯两大邻国之间,确实是其“优越性”所在。这种“优越性”.............
  • 回答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理清几个概念。“阅兵”顾名思义,就是军队接受检阅,展示装备和训练成果的一种仪式。它有国家层面的大型阅兵,也有军种内部的阅兵。说到美国为什么不像俄罗斯和朝鲜那样频繁地举行大规模的地面部队阅兵,这背后其实涉及了美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军事战略以及政治考量。美国为什么不“大规模地.............
  • 回答
    “苏联”和“苏修”的说法,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对苏联政治性质的判断和立场。要理解为什么美国没有出现类似“美国”和“美帝”的对立划分,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概念的来源、语境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背景。首先,我们来拆解“苏联”和“苏修”的由来。“苏联”: 这个词本身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
  • 回答
    印度经济的腾飞,确实让不少人联想到过去美国对日本的经济策略,以及当前中美关系的微妙之处。为什么美国似乎没有对印度采取类似的“遏制”手段,以避免其成为“下一个中国”?这背后牵扯着多重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战略考量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当年美国“打压”日本的背景。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经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