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黄忠?

回答
历史人物黄忠的评价:老当益壮,忠勇无双的蜀汉名将

黄忠,蜀汉五虎上将之一,以其老当益壮、百步穿杨的箭术和忠勇无双的品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评价黄忠,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三国演义》中那位威猛无匹的老将形象,更需要深入历史的细节,结合其一生功绩,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理解。

一、 身世与早期经历:从无名之辈到荆州旧将

黄忠的早期事迹在史料中记载不多,这使得他的出身背景和早期经历相对模糊。据《三国志·黄忠传》记载,他最初“为刘表将”,这是他进入历史舞台的起点。在刘表统治荆州期间,黄忠就已经是一名将军,但具体官职和事迹并未详细记载。

与刘表的关系: 黄忠效力刘表,这说明他当时并非籍籍无名之辈,而是在荆州军中有一定地位。刘表作为一方诸侯,能够任用黄忠,也反映了他一定的军事才能。
早期表现的猜测: 尽管史料缺失,但可以推测,黄忠在刘表麾下也曾有过一些军事行动和贡献,只是这些信息未能被详细记录下来。我们只能从他后来在刘备阵营中的表现,反推他具有扎实的军事基础和丰富的作战经验。

二、 投靠刘备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占据荆州,黄忠也随之归顺。这一时期,黄忠的才能开始得到更充分的施展,他也真正成为了蜀汉阵营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归顺刘备的意义: 黄忠的归顺,不仅是增加了一位有实力的将领,更重要的是,他作为荆州旧将,能够稳定人心,并为刘备提供关于荆州当地情况的宝贵信息。
早期的军事活动: 在刘备攻取益州的过程中,黄忠也参与了关键性的战斗。虽然没有特别突出的个人功绩被详细记载,但他作为刘备阵营中的一员,必然参与了那些决定性的战役。

三、 诸葛亮南征与黄忠的卓越表现

在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黄忠的功绩变得更加显著,特别是在刘备伐吴、诸葛亮南征等重大事件中。

攻取汉中的关键战役: 黄忠最令人称道的功绩之一,无疑是在刘备攻取汉中时,担任先锋。在与曹魏大将夏侯渊的对峙中,黄忠凭借其出色的箭术和勇猛的作战,斩杀了夏侯渊。这是黄忠人生中最为光辉的一笔,也充分展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精神。
“老将出马”的典范: 当时黄忠已经年过六旬,但在战场上依然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击杀了久经沙场的宿将夏侯渊,这在军事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这不仅仅是个人勇武,更是对年龄和体力的超越,是对忠诚和信念的坚定体现。
箭术的惊人威力: 虽然《三国志》中对黄忠箭术的记载不如《三国演义》那般夸张,但“能于百步之外射中杨柳之叶”的描述,已经足以说明其非凡的箭术。在乱世之中,精准的箭术是战场上极其宝贵的技能,能够直接决定战局的走向。
战略意义的突出: 斩杀夏侯渊,不仅是个人武力的胜利,更是对曹魏在汉中地区士气的巨大打击,为刘备最终夺取汉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战役,黄忠无疑是居功至伟的。
诸葛亮南征的表现: 在诸葛亮南征孟获的战役中,黄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书中对黄忠的具体战役描述不如北伐时详细,但作为诸葛亮麾下的一员大将,他在稳定南中地区、巩固蜀汉统治方面,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以其威望和作战能力,震慑了当地的蛮族势力。

四、 “五虎上将”的定位与历史评价

黄忠与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并称为“蜀汉五虎上将”,这是后世对他们的一个统称。在历史上,这个称号并非刘备亲自授予的,而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确立的。然而,这个称号的流传,也从侧面反映了黄忠在蜀汉阵营中的重要地位和杰出贡献。

与关张赵马的区别: 相较于关羽的“义绝”、张飞的“万人敌”、赵云的“常胜将军”,黄忠的特点更加鲜明,即“老当益壮”和“箭术超群”。他以年龄和经验对抗年轻力壮的对手,并取得胜利,这种精神感染力极强。
历史上的评价:
《三国志》中的评价: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黄忠的评价是:“忠常先登陷陈,勇猛过人。” 这是一个高度的肯定,说明黄忠在战场上的表现是极其勇猛和突出,经常能够冲在最前面,打头阵。
后世的推崇: 历代文人墨客,尤其是喜爱《三国演义》的读者,都对黄忠充满了敬意。他代表了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是许多人心中的英雄偶像。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写照: 黄忠的一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最佳诠释。他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年龄不是限制,真正的强大源于内心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

五、 晚年与去世

黄忠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攻取汉中后,被封为镇西将军。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刘备在东征孙吴时,黄忠也随军出征,并在猇亭之战中不幸病逝。

病逝的意义: 黄忠的去世,是蜀汉军团的一次重大损失。他生命的终结,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他为蜀汉鞠躬尽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其忠诚精神令人感佩。

六、 总结性评价

黄忠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历史人物,其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

勇猛善战,战功卓著: 黄忠在战场上表现出了极高的勇武和出色的作战能力,尤其是在汉中之战中斩杀夏侯渊,更是其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
老当益壮,精神可嘉: 他在年过花甲之时,依然能够冲锋陷阵,表现出惊人的毅力和战斗力,是“老当益壮”精神的杰出典范。
忠诚可靠,尽心尽力: 黄忠对刘备忠心耿耿,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箭术高超,技艺精湛: 他的箭术在当时堪称顶尖,为他赢得了“神射手”的美誉。
“五虎上将”的象征意义: 虽然称号是演义所加,但黄忠作为五虎上将之一,其个人能力和贡献足以支撑这一地位。他代表了蜀汉军队中老一辈的杰出将领。

需要注意的几点:

区分史实与演义: 在评价黄忠时,需要注意区分《三国志》的史实记载和《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演义中的很多情节和描写,虽然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人物的传奇性,但也可能与历史真相有所出入。例如,演义中黄忠与关羽在定军山前的对阵,以及其箭术的神乎其神,都是演义的创作。
历史的局限性: 由于史料的不足,我们对黄忠的了解并非面面俱到。他的早期经历,以及在一些战役中的具体表现,可能还有许多未解之谜。

总而言之,黄忠是一位集勇武、忠诚、技艺和精神于一身的杰出将领。他用自己的人生实践,展现了一个老兵的价值和风采,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是在史书的严谨记载中,还是在演义的生动描绘里,黄忠都足以赢得人们的尊敬和赞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黄忠,是很能体现刘备识人水平的一个将领。

这话很拗口,可以慢慢理解,我们先说点别的

大家无论是读三国演义,还是玩三国游戏,都会不可避免的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

譬如人们都说刘备怎么能这么幸运,一出道就抽中了两个SSR

譬如打游戏时,我们知道韩玄虽然废,但是手下有个黄忠很厉害,数值表拉下来统率90武力95。

可是以现实的角度看,更符合史实的应该是关羽张飞,两人初始数值30(俩游民),还不稳定性爆表(一个亡命徒,一个屠户)。

黄忠初始数值60,就是个普通将领,先追随刘表再追随韩玄,曹操统一荆南后再归属曹操治下,是的没错——黄忠还曾经是曹操的部下。

在跟随刘备之前未有任何出彩表现,所谓的刘备攻长沙时,就听闻黄忠是“长沙之保障”,然后和关公打的不相上下,也是三国演义里加的戏份。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及曹公克荆州,假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守韩玄。

就这些。

什么《华阳国志》《汉晋春秋》和裴松之注,对这个叫黄忠的裨将均未有其他记录。


关张跟了刘备以后,突然就在百战的磨砺中变成了“万人敌”。

黄忠跟了刘备以后,一个向来都默默无闻的裨将突然就跟打了鸡血一样:

“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

“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

关羽张飞和黄忠之所以最终能留名百世,刘备起码起到了八成的作用。


那个举世闻名的“五虎将”,也就是刘备就任汉中王以后封的前后左右四将军加赵云。

在不开上帝视角的条件下,史料如实的记载了以下内容:

《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诸葛亮劝刘备说:“黄忠的名望一向未能与关羽、马超等人相提并论,如今让他与关、马等平起平坐,马超、张飞现在附近,都亲闻目睹黄忠的战功,还可以对他们加以解释,而关羽远在荆州,知道这件事一定不会高兴,能否取消这种任命?”

《三国志·费诗传》
(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

(关羽)十分生气地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接受任命。

是的,封五虎将时,与刘备关系最亲密的两个人,蜀国除刘备外的政治与军事第一人——诸葛亮与关羽,都不约而同的表达了强烈反对。

而刘备的回复是:

“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

“我自会给关羽解释的!”于是黄忠取得了与关羽等人相等的职位,被封爵为关内侯。

一个曾经事奉过三位君主(刘表,韩玄,曹操),生命的前六七十年都是个偏将裨将的老兵,因为定军山一战斩渊,就被主公力排众议,甚至驳回了政治一把手诸葛亮和军事一把手关羽的意见,执意把他一手提拔到了五虎将的地位,与关羽、张飞、马超、赵云等列。

我要是黄忠,从今以后我的命就是刘备的了。


黄忠的能力不够五虎将吗?不见得,曹魏三大方面军司令,东线夏侯惇,中线曹仁,西线夏侯渊,按理说这才该是曹魏的三大统帅。

结果黄忠的一个“一战斩渊”,直接就把夏侯渊的能力值锁死在了十名开外。无论是正史中的“白地将军”,民间的各种“曹魏将领排名”,还有游戏里永远成不了主线角色的夏侯渊。

好好的西线军统帅,给干成了个路人脸。


反倒是黄忠,一脸无敌的样子。


黄忠以一己之力,让魏国三大统帅之一的夏侯渊变成了一个被后人大大低估的将领。

你想象一下中路廖化拍马阵斩曹仁,或是东线裨将谭雄(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过这个名字)阵斩夏侯惇。

那我直接拍桌子站起来,说这个作者会不会写书。

但在西线,这却成为了事实,一笔一笔的记录在了史册上(当然这也有法正的功劳,可以另开一个回答再细说)。


好了,那么问题来了,立下了这等不世之功,诸葛亮与关羽为什么还反对给黄忠加封呢?

原因也很简单,史料写的很清楚,“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第一声望(即资历)不足,第二身份不够。


说起来,这还确实是个事,咱们盘算盘算那些数的上号的人物: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这都是宗族,荀彧荀攸郭嘉司马懿陈群,这是世家,曹魏五良将忙活了一辈子,也没进入魏国的核心指挥系统,更何况人家还占个资历,那都是曹操还在徐州的时候就开始跟着南征北战。

江表十二虎将,九个是跟着孙坚孙策起家的人,周瑜不用多说,鲁肃陆逊是世族,吕蒙倒啥也不是,但人家的姐夫邓当是孙策的部将,邓当死了以后吕蒙统御了他的部下,才被孙权重用。

宗亲氏族、世家名门、声望资历、亲兵部曲,黄忠占了哪个?


只有刘备说:这都不叫事!

你不是老板的亲戚,家境贫寒,没人帮你打招呼,入职刚两个月,也没带任何资源进来。

但是你怼翻了竞争对手,拿下了汉中市场,你期待老板拍拍你肩膀夸你两句,撑死再发点奖金,结果老板把你连升三级,公司一共四个大区总监,三个是跟着老板白手起家的过命兄弟,一个是西凉集团前CEO,你成了第五个。

你让我下楼围着公司裸奔三圈我都愿意。

“臣乃一武夫耳,幸遇陛下。”


蜀汉又何止一个黄忠?关羽是亡命徒,张飞是屠户,诸葛亮倒是世族,但那也是“避祸于南阳”,赵云是公孙瓒派过去的骑兵,咱不知道怎么就“时先主亦依讬瓚,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讬。云以兄丧,辞瓚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绍,云见於鄴,先主与云同床眠卧”了。

廖化假死入蜀,黄权君臣不疑,糜竺因糜芳之事自缚于刘备面前却未受任何追咎,最终自惭而死。

竺面缚请罪,先主慰谕以兄弟罪不相及,崇待如初。竺惭恚发病,岁馀卒。

为什么说“盖追先帝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老一辈的蜀汉人,凭什么就对刘备那么死心塌地?

为什么叫“得人死力?”

为什么说“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就是这样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