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奥地利瑞士解体,各州单独加入德国的可能?

回答
奥地利和瑞士解体,各州单独加入德国的设想,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多个维度来看,都充满了复杂性和挑战,并且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其中的各种因素。

首先,从政治和主权层面来看,这是最大的障碍。奥地利和瑞士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立主权的国家。它们各自有自己的宪法、政府体系、法律框架和国际地位。一个国家主动解体,并将其各个部分“出售”或“合并”给另一个国家,这在现代国际法和政治实践中是前所未有的,也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国家主权是不可分割的,各州要“单独加入”德国,意味着它们需要先脱离各自的原有国家主权,然后德国需要接受并整合这些新的“州”。这会引发巨大的国际法争议,可能触及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并可能导致地区甚至全球的不稳定。

历史和民族认同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奥地利和瑞士虽然都有德语区,但它们各自的民族认同和历史进程是独立发展的。奥地利曾是哈布斯堡王朝的中心,拥有辉煌但复杂的历史,其文化和政治身份与日耳曼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也有其独特的奥地利性。瑞士则以其联邦制、多语言(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罗曼什语)和独特的政治中立传统而闻名。瑞士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不同文化和语言群体之间寻求一种共存的模式,强制性的语言或政治统一,只会激起强烈的反弹和冲突。将这些地区仅仅因为语言上的部分相似性而重新整合到德国,无视它们各自独立形成的国家特色和民族情感,是极不明智的,也几乎不可能得到当地民众的支持。

再者,经济和法律体系的整合也将是极其复杂的工程。德国拥有其独特的经济结构、税收体系、劳动法、环境法规等等。奥地利和瑞士同样如此,并且两国在很多方面都保持着独立于德国的标准。例如,瑞士在金融服务、制药等领域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监管体系,其劳动力市场和福利制度也与德国存在差异。如果各州要单独加入德国,那么就意味着要进行大规模的法律、经济制度的对接和统一。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合并,而是要处理大量的法律条文、合同、知识产权、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衔接问题。例如,瑞士的直接民主制度与德国的代议制民主存在根本性差异,如何处理这种政治制度的融合是个大难题。

政治意愿和民众支持方面,这种设想在奥地利和瑞士的民众中几乎没有市场。两国公民普遍珍视自己国家的独立和独特的政治制度。虽然可能存在一些对德国经济实力或政治影响力的向往,但将其转化为国家层面的“解体并加入”的诉求,几乎是天方夜谭。瑞士的政治体制是基于联邦制和广泛的公民参与,任何重大的政治变动都需要经过全民公投的严格审查。奥地利同样如此,其政治稳定性和民众的 국가认同感是较高的。想要促成这种规模的政治变动,需要压倒性的民意支持,而目前来看,这种支持几乎为零。

从德国的视角来看,尽管德国是欧洲的经济强国,但吞并或接受如此大规模的新区域,即使是形式上“加入”,也会带来巨大的挑战。德国会面临如何整合这些新州、如何处理其现有国际协议、如何应对潜在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如何在欧洲政治版图中重新定位自身等一系列问题。德国自身也有其联邦结构和政治考量,不太可能主动寻求这样一种极具争议和成本的扩张。

最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也使得这种设想变得更加不合时宜。欧盟的成立本就是为了促进欧洲国家的合作与融合,而不是鼓励成员国的分裂和重新组合。奥地利和瑞士虽然目前并非欧盟成员国(瑞士是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成员,与欧盟有多种协议),但它们与欧盟国家在经济、人员往来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这种背景下,奥地利和瑞士解体并加入德国,反而会是对欧洲整体稳定与一体化进程的一种破坏。

总而言之,奥地利和瑞士解体,各州单独加入德国,从政治主权、历史文化、经济法律、民意支持到国际环境,每一个层面都构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这更像是一个理论上的猜想,而非现实可行的政治方案。它们的历史发展和国家建构早已形成了独立的价值和认同,任何试图通过简单合并来改变现状的设想,都忽视了这些深层次的现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多字,想偷懒的可以直接看黑体。

从法律的角度

德国方面

1949年5月23日版本的《联邦德国基本法》第23条曾经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了联邦德国的领土,这条法律也是联邦德国日后索取流失领土的依据:

„Dieses Grundgesetz gilt zunächst im Gebiete der Länder Baden, Bayern, Bremen, Groß-Berlin, Hamburg, Hessen, Niedersachsen, Nordrhein-Westfalen, Rheinland-Pfalz, Schleswig-Holstein, Württemberg-Baden und Württemberg-Hohenzollern. In anderen Teilen Deutschlands ist es nach deren Beitritt in Kraft zu setzen.“
“本基本法最初适用于巴登,巴伐利亚,不来梅,大柏林,汉堡,黑森,下萨克森,北莱茵 - 威斯特法伦,莱茵兰 - 普法尔茨,石勒苏益格 - 荷尔斯泰因,符腾堡 - 巴登和符腾堡 - 霍亨索伦州。 德国的其他部分将在加入(联邦德国)后生效。”

因为这条法律所留出的空间,1957年当时法国管理的萨尔保护领(saarland)成功通过公民投票加入联邦德国。


东西德合并是第23条法律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被使用。原东德行政区恢复为二战前的五个州并加入联邦德国。为了打消美苏英法四个占领国对合并后的德国坐大的担忧,联邦德国对一些法律作了一些修改:

  1. 1990年9月12日的2+4协定中规定统一后的德国是现有联邦德国、民主德国和柏林市的集合,现有的边界是德国最终的边界,统一后的德国不会再提出领土要求,“比如奥德尼斯界以东的旧德意志帝国领土”。故此,德国放弃对东部旧疆西里西亚、东波美拉尼亚、但泽和东普鲁士的领土要求。
  • Das Staatsgebiet des vereinten Deutschlands wird die Gebiete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der Deutschen Demokratischen Republik und ganz Berlins umfassen.
  • Die bestehenden Grenzen sind endgültig. Das vereinigte Deutschland verpflichtet sich, keine Gebietsansprüche zu erheben, beispielsweise auf die seit dem Zweiten Weltkrieg de facto, jedoch damals nicht völkerrechtlich zu Polen und der Sowjetunion gehörenden Gebiete des Deutschen Reiches östlich der Oder-Neiße-Linie.

2. 《基本法》第23条从关于未统一的领土修改为有关欧盟的各类事项。

3. 《基本法》第146条被修改为“本基本法在德国自由统一之后适用所有德国人民,德国人民以自由意志制定通过的宪 法实施之日,本基本法失效。”

Dieses Grundgesetz, das nach Vollendung der Einheit und Freiheit Deutschlands für das gesamte deutsche Volk gilt, verliert seine Gültigkeit an dem Tage, an dem eine Verfassung in Kraft tritt, die von dem deutschen Volke in freier Entscheidung beschlossen worden ist.

这一条略有争议,在两德合并时这条法律本是为“统一后的新德国所使用的新宪法”提供便利,但是直到今天德国也并没有打算颁布新的宪法,还是在使用着1949年战后颁布的基本法。

奥地利方面

奥地利与德国的合并状态随着1945年4月盟军的胜利而结束,奥地利重新成为一个国家并拥有了独立性。在1955年5月15日的奥地利《国家条约》第三部分对“禁止德奥合并”做出了充分的规定。

第3条:德国承认奥地利的独立。
盟国和相关大国被列入德意志和平条约,该条约确保德国承认奥地利的主权和独立,同时不再在奥地利和奥地利境内获得所有领土和政治权力。
Artikel 3. Anerkennung der Unabhängigkeit Österreichs durch Deutschland
Die Alliierten und Assoziierten Mächte werden in den deutschen Friedensvertrag Bestimmungen aufnehmen, welche die Anerkennung der Souveränität und Unabhängigkeit Österreichs durch Deutschland und den Verzicht Deutschlands auf alle territorialen und politischen Ansprüche in bezug auf Österreich und österreichisches Staatsgebiet sichern.
第4条:禁止合并
1.盟国和联合国宣布禁止奥地利和德国之间的政治或经济联盟。奥地利完全承认其在这一领域的责任,不会与德国建立任何形式的政治或经济联盟。
2.为了防止这样的联合,奥地利不得再行与德国达成任何协议,不能采取任何旨在促进与德国的政治、经济联系或影响奥国领土完整、政治经济独立的措施。奥地利进一步承诺,在其领土内减少任何形式的会促进德奥联盟的行为,同时严格管控各类组织,不得出现与德国有政治经济联合的目标,也不能出现对“大德意志”、“与德国联盟”之类的宣传。
Artikel 4. Verbot des Anschlusses
1. Die Alliierten und Assoziierten Mächte erklären, daß eine politische oder wirtschaftliche Vereinigung zwischen Österreich und Deutschland verboten ist. Österreich anerkennt voll und ganz seine Verantwortlichkeiten auf diesem Gebiete und wird keine wie immer geartete politische oder wirtschaftliche Vereinigung mit Deutschland eingehen.
2. Um einer solchen Vereinigung vorzubeugen, wird Österreich keinerlei Vereinbarung mit Deutschland treffen oder irgendeine Handlung setzen oder irgendwelche Maßnahmen treffen, die geeignet wären, unmittelbar oder mittelbar eine politische oder wirtschaftliche Vereinigung mit Deutschland zu fördern oder seine territoriale Unversehrtheit oder politische oder wirtschaftliche Unabhängigkeit zu beeinträchtigen. Österreich verpflichtet sich ferner, innerhalb seines Gebietes jede Handlung zu verhindern, die geeignet wäre, eine solche Vereinigung mittelbar oder unmittelbar zu fördern, und wird den Bestand, das Wiederaufleben und die Tätigkeit jeglicher Organisationen, welche die politische oder wirtschaftliche Vereinigung mit Deutschland zum Ziele haben, sowie großdeutsche Propaganda zugunsten der Vereinigung mit Deutschland verhindern.

其中《国家条约》第4条“禁止奥地利加入任何可能增强与德国政经联系”的约束被苏联所用,以阻止奥地利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直到苏联解体后的1994年奥地利才得以申请加入欧盟并在一年后通过。

瑞士方面

瑞士作为一个联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的旧瑞士邦联,是一个阿尔卑斯山中部的河谷社群结盟所形成的邦联,用以维护共同贸易利益及确保重要山区贸易和平。瑞士于1499年在斯瓦比亚战争战胜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后,各州获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所默许的自治权,神圣罗马帝国几乎被迫承认瑞士独立自主。瑞士邦联曾在战争中取得辉煌战果,因而其善战名声闻名于欧洲。邦联的领土扩张仅于马里尼亚诺战役遭受挫败,这终结了瑞士历史上的英勇时代,邦联自此放弃以武力扩张领土。欧洲各国于1648年签定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瑞士为一独立国家并确认其为中立国。

瑞士与德国都曾是查理大帝所建立的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因此两者最多能追随到共同的语言(还伴随着南北无法理解的口音)和德意志文化,而没有上升到政治层面:不像德奥曾经为了“谁来统一德意志”、“包括奥地利的大德意志与排除奥地利的小德意志”之类的问题进行过战争,瑞士并没有联合德国的想法,瑞士人对国家的归属感来自于共同的历史背景及价值观,如联邦主义直接民主制。即使在二战时期,瑞士也通过妥协和武力恐吓阻止了希特勒的入侵计划。现在的瑞士也像巴伐利亚一样也充满了对北边德国各州的偏见与歧视。

总结

从法律层面上,联邦德国已经从基本法的高度排除了新领土加入的可能性,但是基本法本身留有一个“待宪法颁布后作废”的后门,在接纳新的州之前需要颁布一部新宪法;奥地利更是被四大国死死按在地上,不允许与德国建立任何联系(直到苏联解体后才有所放松);瑞士有自己独立于德奥的国家认同,法律层面也没有为“德瑞合并”打开方便之门。

从经济的角度

如果三国合并是为了扩大商品市场,现有的欧盟和欧洲统一市场开放边界、零关税的政策完全可以满足德奥瑞互相销售商品和人才流动的需求,不需要像殖民时代那样通过领土和人口的扩张来扩大市场、取得劳动力。

总结

奥地利解体为各州并分别加入德国是违反奥地利《国家条约》和现行德国《基本法》的行为,从国际政治上也会招来美俄英法的注意和制裁,有二战的前车之鉴他们绝对不会坐视德奥合并而不管。瑞士更是不会选择加入德国,除非德国单方面不顾国际压力强行武力吞并。

按照二战的结局来说,德国如果想这么做,他自己也就不存在了。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奥地利和瑞士解体,各州单独加入德国的设想,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多个维度来看,都充满了复杂性和挑战,并且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其中的各种因素。首先,从政治和主权层面来看,这是最大的障碍。奥地利和瑞士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立主权的国家。它们各自有自己的宪法、政府体系、法律框架和国际地.............
  • 回答
    奥格瑞玛,这个由兽人建立的宏伟城市,坐落在广袤的杜隆塔尔荒野之上。要理解奥格瑞玛如何解决粮食问题,就必须深入了解它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兽人独特的文化和生存智慧。这绝非是一句简单的“他们会打猎”就能概括的。历史的烙印与生存的紧迫感首先,不能忽视的是兽人过往的苦难史。在被燃烧军团腐化之前,兽人曾在德拉诺.............
  • 回答
    评价乌克兰不接受俄罗斯提出的建立奥地利或瑞典模式中立国家的提议,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这个提议的背后,是俄罗斯试图在乌克兰建立一个被其控制的、缺乏实质性主权和安全保障的国家,而乌克兰的拒绝,则反映了其对国家独立、主权完整以及未来安全发展的深刻考量。以下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进行详细评价:一、 俄罗斯.............
  • 回答
    乌克兰总统办公室主任顾问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乌克兰不能接受瑞典或奥地利这样的中立模式,这番言论在国际社会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乌克兰当前所处的特殊地缘政治背景下,并结合其自身的历史经历和国家发展诉求来分析。首先,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瑞典和奥地利的中立模式。瑞典的中立.............
  • 回答
    怀言者军团的原体,洛嘉·奥瑞利安(Lorgar Aurelian),无疑是《战锤40,000》宇宙中最复杂、最具争议,也最令人着迷的原体之一。要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他,我们必须深入剖析他的思想、行为、动机,以及他最终走向背叛的深层原因,并尽量避免简单的标签化。从最初的光辉到阴影的沉沦洛嘉的早期形象,并非.............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毕竟原体就是原体,即便是战力相对“垫底”的罗嘉·奥瑞利安,也并非等闲之辈。要回答这个问题,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确罗嘉的“弱”体现在哪。罗嘉的弱,不是指他完全没有战斗力,而是他更偏向于精神层面的“力量”,也就是他那套信仰之神、感悟原初的“能力”。在纯粹的.............
  • 回答
    奥洛夫·帕尔梅,这位曾经两次担任瑞典首相的政治巨人,无疑是瑞典现代史上最具争议但也最受尊崇的领导人之一。他的政治生涯长达数十年,留下的遗产复杂而深远,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也引发着持续的讨论。要评价帕尔梅,必须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推行的政策以及他留下的个人印记这几个层面来审视。时代背景与他的政治崛.............
  • 回答
    奥地利与奥匈帝国(18671918)与中国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互动相对有限,主要受到地理距离、政治格局及经济模式的影响。两国关系更多体现在列强对华利益竞争中的边缘角色,而直接贸易往来较少,但通过欧洲其他国家的间接影响存在一定的经济联系。以下从历史背景、政治关系与贸易往来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 回答
    奥地利,一个位于欧洲心脏地带的国家,其魅力如同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一样深邃而多元。它不仅仅是音乐家的故乡,也是令人惊叹的阿尔卑斯山脉的所在地,更是曾经辉煌的哈布斯堡王朝的中心。要详细地了解奥地利,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一、 地理与自然风光:阿尔卑斯山脉的瑰宝 地理位置: 奥地利是一个内.............
  • 回答
    奥地利学派在中国民间经济学爱好者中备受青睐,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现象,涉及到对现有经济体制的反思、对自由市场的向往、对个人主义的推崇,以及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批判性视角。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 1. 对主流经济学的反思与批判视角这是奥地利学派在中国民间经济学爱好者中受欢迎的核心驱动力.............
  • 回答
    奥地利总理卡尔·内哈默关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言论的爆料,无疑是一条极具冲击力的消息。如果属实,它揭示了乌克兰领导层在持续的战争压力下可能面临的深层焦虑,也为我们理解当前俄乌冲突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首先,我们得审视消息的来源和可靠性。奥地利总理作为欧洲一个重要国家的领导人,其发言通常会经过一定.............
  • 回答
    当然,我很乐意为你梳理奥地利前总理塞巴斯蒂安·库尔茨退出政坛的原因,并尽量以一个更自然、更贴近人类叙述的方式来表达。库尔茨的政治生涯,就像一颗早早升起又匆匆陨落的明星,他的退出,背后并非单一事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得先回顾一下他何以能如此迅速地登上权力巅峰。库尔茨,年轻有为,面孔新鲜,一头.............
  • 回答
    奥地利学派在当代中国吸引支持者,以及其主张对中国改革发展具有的借鉴意义,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简要回顾奥地利学派的核心思想,再分析其在中国语境下的吸引力,最后细致地探讨其借鉴之处。 奥地利学派的核心思想简述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以其对个体主观性、市场自发秩序、价格机制的信.............
  • 回答
    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奥地利帝国能否避免对匈牙利的妥协?这是一个极具历史意义且复杂的问题,答案是否定的。从历史进程来看,奥地利帝国在面对1848年革命及其后续影响时,几乎无法完全避免对匈牙利的妥协,而最终的《奥匈帝国建国协约》(Ausgleich/Kiegyezés)更是这一妥协的制度化体现.............
  • 回答
    奥地利帝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实体,其内部各王国和地区的行政区划和政治地位也相当多样和微妙。不能简单地说它们“属于国家”或“不属于国家”,因为它们的地位介于一个独立国家和一个省份之间,更确切地说,它们是奥地利帝国这个更大联邦体的一部分,而奥地利帝国本身在当时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以下我将详细阐述奥地.............
  • 回答
    奥地利之所以没有成为像英、法、西那样拥有广阔海外殖民地的帝国,其原因错综复杂,是多种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地理位置和早期发展阶段的限制 内陆国,缺乏出海口: 这是最根本的地理限制。奥地利的疆域核心位于中欧内陆,其早期主要的贸易和影响.............
  • 回答
    奥地利“洗白”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到一个历史的敏感点。这背后其实不是简单的“洗白”,而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国家认同重塑过程,充满了痛苦、辩论,以及最终的自我和解。要说奥地利是怎么“洗白”的,得从它最黑暗的过去——与纳粹德国的紧密联系说起。二战后,奥地利一度被盟军视为德国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谓的.............
  • 回答
    奥地利经济学派理论的硬伤是什么?奥地利经济学派以其强调个体行为、主观价值、企业家精神和市场自发秩序等核心理念而闻名,在某些方面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尤其是在理解经济周期和货币理论方面。然而,任何经济学理论都难以避免其固有的局限性和“硬伤”。对于奥地利经济学派而言,其主要硬伤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
  • 回答
    奥地利帝国,以及后来演变成的奥匈帝国,在欧洲历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要衡量它是否算得上“欧洲列强”或“世界列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且要理解“列强”这个概念本身是动态变化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奥地利帝国自建立以来,就一直是欧洲政治版图上的重要玩家。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哈布斯堡王朝在中世.............
  • 回答
    奥地利之所以要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出兵占领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其背后有着极为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历史恩怨以及对自身国家利益的盘算。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军事行动,而是奥地利帝国的生存战略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集中体现。要理解奥地利的动机,我们首先需要回顾一下当时这些公国(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当时尚未合并为罗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