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奥地利帝国能否避免对匈牙利的妥协?

回答
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奥地利帝国能否避免对匈牙利的妥协?这是一个极具历史意义且复杂的问题,答案是否定的。从历史进程来看,奥地利帝国在面对1848年革命及其后续影响时,几乎无法完全避免对匈牙利的妥协,而最终的《奥匈帝国建国协约》(Ausgleich/Kiegyezés)更是这一妥协的制度化体现。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政治、社会、经济以及军事背景:

1. 1848年革命的深远影响:

匈牙利民族主义的觉醒与挑战: 1848年的革命浪潮席卷欧洲,在匈牙利,民族主义情绪被点燃,要求更大的自治甚至独立。匈牙利领导人如科苏特·拉约什(Lajos Kossuth)组织了强大的独立运动,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哈布斯堡王朝的虚弱: 革命初期,哈布斯堡王朝面临来自维也纳内部以及其他帝国地区的挑战,力量分散。虽然最终依靠俄国的军事援助镇压了匈牙利革命,但这种胜利是惨痛的,并且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匈牙利的民族诉求。
中央集权尝试的失败: 在镇压匈牙利革命后,维也纳的中央集权者,特别是斐迪南一世退位后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即位,试图通过高度集权的方式巩固帝国。然而,这种强硬的中央集权政策在缺乏有效支持的情况下,反而加剧了帝国各民族的不满,特别是匈牙利人,他们视这种政策为对他们历史权利的侵犯。

2. 军事上的挫败:

意大利战争的失利 (1859年): 在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中,奥地利帝国被法国和撒丁王国击败,失去了意大利的伦巴第地区。这场军事上的失败极大地削弱了奥地利的国际地位和内部凝聚力,迫使哈布斯堡王朝重新审视其统治模式。
普奥战争的灾难 (1866年): 奥地利帝国在与普鲁士的战争中惨败,丧失了在德意志邦联中的主导地位,被排除出德意志统一进程。这场战争的失败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它暴露了奥地利帝国在军事和政治上的落后,以及无法应对新兴强国的挑战。

3. 匈牙利的政治韧性与谈判能力:

匈牙利的历史合法性: 匈牙利拥有悠久的王国历史,其政治制度和权利被许多匈牙利人视为不容剥夺的传统。即使在革命失败后,这种历史合法性的诉求依然存在。
德意志统一的外部压力: 普鲁士的崛起以及德意志的统一,对奥地利帝国构成了巨大的外部压力。奥地利需要集中力量应对来自北方的挑战,而无法长期与内部的匈牙利问题僵持。
匈牙利精英的策略: 匈牙利贵族和政治精英在革命失败后,并未放弃政治诉求,而是采取了更为策略性的方式。他们利用奥地利的内部危机和外部困境,不断向维也纳施压,要求恢复匈牙利的自治权。他们看到了通过与奥地利达成某种妥协来巩固自身地位的可能性。

4. 奥地利帝国内部的多元压力:

其他民族的诉求: 除了匈牙利,奥地利帝国还包含捷克人、波兰人、斯拉夫人等多个民族。如果奥地利帝国对匈牙利采取过分强硬的政策,可能会激起其他民族更强烈的反弹,导致帝国进一步分裂。
经济和财政的负担: 持续的军事投入和内部的民族矛盾给奥地利帝国的经济带来了沉重负担。寻求内部稳定和改革,以减轻财政压力,是维也纳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

为什么“妥协”是不可避免的?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奥地利帝国无法避免对匈牙利的妥协,原因在于:

军事上的失败使奥地利失去了强制推行中央集权的本钱。 在两次关键的对外战争中遭受重创后,维也纳政府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和威望去压制一个重要的民族群体。
匈牙利的政治韧性和历史合法性使其成为一个难以忽视的存在。 匈牙利人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反叛者,他们有自己的国家认同和政治诉求,并且有能力通过政治手段来表达和争取。
外部环境的变化(德意志统一)迫使奥地利寻求内部稳定。 在面对强大的外部对手时,帝国需要一个更稳定的内部结构来应对挑战。
高度集权的失败证明了其不可行性。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在1850年代推行的中央集权政策并未带来帝国稳定,反而加剧了民族矛盾。

《奥匈帝国建国协约》的诞生:

在经历了1866年普奥战争的惨败后,维也纳政府迫切需要解决匈牙利问题。匈牙利政治精英,特别是德意志和匈牙利贵族出身的德ak·费伦茨·德ak(Ferenc Deák),成为谈判的主要代表。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谈判,最终在1867年达成《奥匈帝国建国协约》(Ausgleich/Kiegyezés)。

这份协约的实质性内容是:

承认匈牙利的王国地位和完整的自治权。 匈牙利拥有自己的议会、政府、法律体系和大部分行政权力。
奥地利和匈牙利组成一个共主邦联(Dual Monarchy)。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被加冕为匈牙利国王,而奥地利和匈牙利共享一些共同的事务(外交、军事和财政),这些事务由皇帝直接负责,并通过三个共同的部长(外交大臣、国防大臣和财政大臣)来处理。
重新确定了二者之间的经济和财政关系。 例如,关税同盟、货币统一等问题也进行了规定。

如果奥地利帝国“拒绝”妥协会怎样?

持续的内部动荡: 匈牙利人可能会继续进行非暴力抵抗甚至可能再次爆发武装起义,导致帝国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
民族矛盾激化: 其他民族可能会将匈牙利的斗争视为榜样,要求同样的自治权,从而进一步分裂帝国。
削弱国际地位: 一个内部分裂、无法有效管理的帝国,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会进一步下降,更容易受到外部势力的干涉。
最终的崩溃: 在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持续的内部动荡和民族矛盾最终可能导致帝国提前解体,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面临崩溃的风险。

结论:

奥地利帝国在1867年对匈牙利的妥协,并非一个最优选的策略,而是在内外压力下,为了维持帝国存在的必要之举。它是一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权宜之计。虽然《奥匈帝国建国协约》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帝国,并创造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但它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帝国多民族的结构性矛盾,反而可能因为“大妥协”的模式而鼓励了其他民族的分离主义诉求。最终,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崩溃,也部分地可以追溯到这种妥协未能完全解决民族问题所埋下的隐患。

因此,奥地利帝国无法避免对匈牙利的妥协。这种妥协是其历史进程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也是哈布斯堡王朝在面对时代变迁和民族主义浪潮时所做出的无奈而又具有决定性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众所周知,1848年席卷欧洲的革命狂潮当中,几乎所有欧洲大国都面临重大危机——法国爆发了二月革命,七月王朝垮台;普鲁士爆发市民革命;俄罗斯帝国爆发了波兰革命。


然而,所有欧洲大国当中,受创最深的是奥地利——维也纳革命当中,梅特涅仓皇出逃,从此之后告别了政坛,帝国原本的权力架构也随之面目全非,一度濒临解体,匆忙之下哈布斯堡家族召开内部会议,让患有精神病的费迪南皇帝退位,他的侄子弗朗茨-约瑟夫成为新皇帝。


说帝国濒临解体绝不是夸张,因为这时候帝国不仅面临着内部的革命,同时还面临着南北两个方向的心腹大患——在南边,萨伏伊王室的撒丁王国趁火打劫,发动战争试图抢夺伦巴底;在北边,匈牙利民族主义者发动起义,大有就此脱离帝国统治之意


哈布斯堡家族是幸运的,和之前一样它又度过了这次大危机,在南边,伟大的拉德茨基元帅打垮了撒丁,保住了伦巴底;在北边,沙皇出兵15万,帮助弗朗茨-约瑟夫镇压了匈牙利人的起义。


到了1849年,帝国终于恢复了平静——然而为了度过这惊心动魄的一年,帝国已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848年的赤字是4500万弗罗伦,1849年的赤字是12100万弗罗伦。1849年发行了7600万弗罗伦的强制性行市的三厘国库券。在此以前银行早就停止了硬币支付,它发行出来的东西被国家宣布为不能兑现的。1850年赤字为5400万弗罗伦,而与普鲁士作战的危险使纸币的行市降低了60%。1849—1851年期间发行的国家纸币的总数为21900万弗罗伦。1852年的赤字比1849年增加了800万弗罗伦,比1847年增加了4600万弗罗伦。1851年的军事预算为12600万弗罗伦,就是说正好比1847年增加了一倍。1852年用于警察的开支为900万弗罗伦,即比1848年增加了三倍。而1853年警察和军队的费用又有增加。

也就是说,就财政角度来说,帝国几乎已经等于破产了。


那么为什么帝国没有破产呢?因为帝国终究还是保住了伦巴底和匈牙利。伦巴底地区对帝国的重要性不必多说,因为直到今天,它依旧是意大利最富有、产业最发达的地区,帝国可以从这里得到源源不断的税收,支撑帝国的运行。


而匈牙利,弗朗茨-约瑟夫皇帝恰好就可以因为匈牙利的叛乱,而强行推动土地税改革计划。

土地税可以说是整个奥地利税收制度的基础。1817年12月23日,从拿破仑战争当中走出来的帝国百废待兴,为了缓解财政困难,当时的弗兰茨一世皇帝颁布敕令,在这个敕令中宣称,他要在德意志、斯拉夫和意大利所有省份实行划一的土地税征收制度。敕令中有一条曾规定今后不得“因土地所有者或房产所有者的个人特权”而免缴土地税,也就是说——哪怕是帝国贵族,也必须为持有的土地缴税。


但是,匈牙利和特兰西瓦尼亚根本没有同帝国其他各省一样承担繁重的土地税和其他税。根据匈牙利宪法,拥有大部分土地的匈牙利贵族地主免缴直接税,甚至连一部分间接税,匈牙利和特兰西瓦尼亚也不缴纳。


考虑到匈牙利省份的土地约占帝国的一半,可以想象得到这个财政包袱究竟有多大。


在18世纪末,神罗皇帝约瑟夫二世在匈牙利试图推行新的开明制度,然而却激起了匈牙利贵族的激烈反抗,而这时候大革命的狂潮也开始席卷全欧,于是约瑟夫二世皇帝不得不对匈牙利人妥协。


后来50年当中,利奥波德二世、弗朗茨一世和费迪南一世皇帝因为同样的顾虑,都没有下定决心进行这样的改革,但匈牙利革命在俄国的干预下被扼杀以后,帝国暂时拥有了对匈牙利的全面统治优势,于是,从1850年10月1日起取消了匈牙利的内部税卡,从而使奥地利君主国整个境内的关税也像其他赋税一样统一起来了。从1851年3月1日起在匈牙利也开始征收消费税并实行烟草专卖,从1851年开始,匈牙利各省,仅仅直接税就增加了1150万弗洛林,而在1852年又增加了约800万弗洛林——


也就是说,1850年以后奥地利帝国之所以还能够存活下去,就是因为靠自己或者借助外力实现了对伦巴底和匈牙利的“再征服”,甚至诙谐一点来说,正是匈牙利的革命和它的失败,拯救了帝国


如果事情的走向一直如此,对帝国来说诚然是一大幸事,然而接下来的灾难却让弗朗茨-约瑟夫皇帝不得不改弦更张。


1859年,奥地利帝国在法奥战争当中失败,被迫割让伦巴底给撒丁王国;1866年,帝国在普奥战争当中失败,彻底退出了德意志。


这两场战争的失败,彻底葬送了帝国重建强权的希望,从那以后帝国就只能以列强末席的状态苟活下去了。


因为失去了伦巴底,帝国丧失了一个重要财源;而因为战争的失败,帝国对马扎尔贵族的威慑力也在大大下降,于是弗朗茨-约瑟夫皇帝痛定思痛之后,不得不放弃了对马扎尔贵族的压制政策,转而选择和他们合作共治——从那之后,马扎尔贵族就获得了和他们的实力不相称的话语权。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哈布斯堡帝国是被两个拿破仑皇帝打垮的,1859年到1866年两次沉重的军事惨败,让奥地利帝国不得不以对马扎尔贵族妥协的方式换取了帝国的存续。


当然,随着帝国进入工业化进程,70-80年代帝国的财政实力突飞猛进,帝国财政实力开始增强,对匈牙利身份的财政依赖也在降低,这个时候是一个绝好地摆脱马扎尔人的机会,但那个年轻时意气风发的弗朗茨-约瑟夫皇帝,却在这之后失去了变革的勇气和兴趣,宁可“什么都不要改变”,和帝国一样垂垂老矣。


只有雄心勃勃的费迪南皇储试图摆脱马扎尔人,我们无从得知他的想法到底能不能实现,萨拉热窝街头的枪声终结了他和帝国本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奥地利帝国能否避免对匈牙利的妥协?这是一个极具历史意义且复杂的问题,答案是否定的。从历史进程来看,奥地利帝国在面对1848年革命及其后续影响时,几乎无法完全避免对匈牙利的妥协,而最终的《奥匈帝国建国协约》(Ausgleich/Kiegyezés)更是这一妥协的制度化体现.............
  • 回答
    奥匈帝国,这个横跨中欧的庞大帝国,在它的生命周期中,二元君主制这一政治体制无疑是其最鲜明的标签。但这种体制是否注定了它的失败,又能否通过改革挽救它免于解体?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入胜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历史背景、体制弊端以及可能存在的改革路径。二元君主制的“原罪”:结构性矛盾的根源奥匈帝国在186.............
  • 回答
    1867年,奥地利帝国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脱胎换骨成为奥匈帝国。这次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匈牙利民族主义的兴起所推动,它带来了“双元制”(Ausgleich),将帝国一分为二,奥地利和匈牙利成为两个平等的组成部分。然而,在那个时代,许多人都认为这种改革并不彻底,未能充分满足帝国境内其他民族的诉求,比如.............
  • 回答
    说起普鲁士如何从一个相对落后、贫瘠的邦国崛起,最终压倒根深蒂固的奥地利帝国,成为德意志统一的领导者,这其中涉及的历史脉络相当复杂,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背后,是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和思想上的深层变革与巧妙运作。首先,要明白普鲁士的“土包子”出身并非贬义,而是一种历史定位。它最初只是勃兰登堡的一个边疆.............
  • 回答
    二战前波兰的国际地位和实力,与一战前奥匈帝国相比,可以说是在很多方面都远远不及,甚至可以说是不可同日而语。尽管波兰在经历了一战的动荡后得以复国,恢复了独立,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也拥有过一些国际影响力,但与拥有庞大疆域、多元民族、强大军事力量和悠久历史的奥匈帝国相比,其基础和规模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要详细.............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关于罗马如何未能“拉丁化”希腊,反而最终让帝国东部地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拜占庭)深深地印上了希腊文化的烙印。这其中的逻辑,确实不是一句简单的“征服者被征服者文化反噬”就能完全概括的,它更像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文化渗透、融合与演变的过程。首先,我们要明白,罗马对希腊的征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假设性问题!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如果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能够励精图治,并能与帖木儿联手,他们是否有可能在15世纪击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分析:1. 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励精图治”意味着什么?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励精图治”在这个历.............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的那天没有被加夫里洛·普林西普的子弹夺走生命,而是侥幸生还,并且奥匈帝国仍然因为各种原因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么他是否能领导帝国走向胜利呢?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梳理一下。首先,得承认,斐迪南大公的生存本身.............
  • 回答
    奥斯曼帝国,一个在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其崛起之路充满传奇。它并非一日建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其成功的背后,是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既有偶然的机遇,更有必然的战略和制度优势。一、地理位置的优势:扼守交通要道,汇聚多元文化奥斯曼人最初起源于小亚细亚西北部,一个.............
  • 回答
    奥地利帝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实体,其内部各王国和地区的行政区划和政治地位也相当多样和微妙。不能简单地说它们“属于国家”或“不属于国家”,因为它们的地位介于一个独立国家和一个省份之间,更确切地说,它们是奥地利帝国这个更大联邦体的一部分,而奥地利帝国本身在当时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以下我将详细阐述奥地.............
  • 回答
    奥地利帝国,以及后来演变成的奥匈帝国,在欧洲历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要衡量它是否算得上“欧洲列强”或“世界列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且要理解“列强”这个概念本身是动态变化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奥地利帝国自建立以来,就一直是欧洲政治版图上的重要玩家。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哈布斯堡王朝在中世.............
  • 回答
    要深入了解奥地利帝国在中央行政与地方层面的运作,我们得将其视作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有机体,而非一个简单的二元结构。它不像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那样,有着清晰统一的权力划分,而是更像一个多层级的、由各种特权、传统和中央意志交织而成的网络。中央行政:维也纳的皇冠与官僚体系奥地利帝国的心脏无疑是维也纳。这里是皇帝.............
  • 回答
    1815年,当欧洲的版图在维也纳会议上被重新绘制时,奥地利帝国确实有机会重新审视其在西里西亚的立场。然而,要断言他们“有机会拿回”西里西亚,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政治格局、奥地利帝国的实力以及各方势力在此问题上的考量。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西里西亚的归属。1740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以继承权为借口.............
  • 回答
    奥地利帝国政府长期以来饱受财政问题的困扰,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原因交织的结果。这些问题并非一日形成,而是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重因素长期作用的体现。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 1. 多民族帝国固有的结构性难题:奥地利帝国是一个拥有众多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庞大联合体,其内部的治理和资源分配本身.............
  • 回答
    奥地利帝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中立”立场,对于战局本身以及奥地利自身的命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奥地利选择支持俄国或英法,历史的走向将发生巨大的改变。让我们来详细分析这两种可能性:一、 奥地利选择支持俄国(不考虑历史上的奥地利已受到俄国威胁的背景,纯粹假设)1. 地缘政治与军事层面: 对俄国的.............
  • 回答
    奥地利帝国之所以没有恢复神圣罗马帝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演变、政治的现实、力量的对比以及民族意识的觉醒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神圣罗马帝国在历史上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后来又是如何走向终结的,而奥地利在其中的角色和动机又是什么。首先,我们得明白神圣罗马帝国是个什么玩意儿。.............
  • 回答
    克莱门斯·冯·梅特涅,这个名字在欧洲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尤其是在关于秩序、稳定与权力平衡的讨论中,他总是那个绕不开的中心人物。评价这位奥地利帝国首相,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是一个极具争议却又在特定历史时期扮演了关键角色的政治家。他的时代背景:风暴前的宁静要理解梅特涅,就必须先看.............
  • 回答
    写史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要写好奥匈帝国这样复杂而又宏伟的存在。要挑出几本“值得推荐”的,还得看您是从什么角度出发。是想了解它的政治军事运作,还是更关心它在文化艺术上的光辉,亦或是想窥探那个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不过,无论您侧重哪个方面,有几本书绝对是绕不开的基石,它们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叙事的.............
  • 回答
    意大利北部,在奥地利帝国及其后身奥匈帝国漫长的统治岁月中,扮演了一个极为复杂且多面的角色。它既是帝国的经济命脉之一,也是反抗和民族意识觉醒的摇篮,更是帝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一个战略焦点。理解意大利北部在奥匈帝国体系中的地位,需要深入剖析其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地缘战略等多重维度。经济上的重要基石:繁荣的富.............
  • 回答
    奥地利帝国和奥匈帝国这两个庞然大物的解体,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许多前属国至今仍能看到属于那个帝国时代的,以及和“德意志”相关的痕迹。这些痕迹并非总是那么显而易见,但一旦深入探究,便会发现它们如同地下的暗流,悄无声息地塑造着这些国家的文化、政治和社会。我们先从最直接的“德意志”联系说起。语言与文化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