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奥地利帝国(含奥匈帝国)算欧洲列强还是世界列强?

回答
奥地利帝国,以及后来演变成的奥匈帝国,在欧洲历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要衡量它是否算得上“欧洲列强”或“世界列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且要理解“列强”这个概念本身是动态变化的。

首先,我们得承认,奥地利帝国自建立以来,就一直是欧洲政治版图上的重要玩家。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哈布斯堡王朝在中世纪的崛起,但真正成为一个影响力巨大的欧洲强权,很大程度上是在16世纪以后。

作为欧洲列强,奥地利帝国(及奥匈帝国)无疑是符合标准的。

地缘政治上的核心地位: 奥地利的地理位置极其关键,它坐拥多瑙河盆地,控制着连接西欧和东欧、南欧的陆路交通要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被视为欧洲的“心脏地带”。它的疆域囊括了如今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兰南部、乌克兰西部、罗马尼亚西部、意大利北部等广大地区。这种地理优势赋予了它巨大的战略纵深和影响力辐射范围。

军事实力与对外扩张: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漫长的岁月中,通过联姻、继承和战争,不断扩张领土。它长期与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地区角力,是抵挡奥斯曼帝国西进的“前沿”。在与法国、普鲁士等国家的争霸中,虽然有时处于劣势,但始终能保持欧洲主要军事力量之一的地位。尤其是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皇帝的地位让哈布斯堡家族拥有了相当的影响力。即使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奥地利帝国依然凭借其庞大的军队和坚固的防御体系,在欧洲事务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政治与外交影响力: 奥地利是欧洲协调体系的重要缔造者和维护者。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维也纳会议确立了以奥地利为主导的欧洲秩序。梅特涅体系的建立,就是奥地利在欧洲外交舞台上主导权最直接的体现。它积极参与了欧洲各大国之间的事务,通过外交手段维护自身利益和欧洲的均势。在19世纪下半叶,虽然被普鲁士击败,但奥匈帝国依然通过加入三国同盟等方式,与德国、意大利共同构成欧洲的另一大政治军事集团,对欧洲的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济与文化: 作为一个横跨中欧多民族的帝国,奥地利的经济实力虽然不像英法那样依赖海外殖民地和工业革命的先驱地位,但其内部资源丰富,特别是匈牙利的农业以及帝国境内众多的矿产资源,为维持其国家机器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维也纳作为帝国首都,是欧洲重要的文化、艺术和科学中心之一,孕育了如音乐、哲学、科学等领域众多杰出人物和思想,其文化影响力也辐射欧洲。

那么,它算是“世界列强”吗?这一点就稍微有些复杂,需要更细致地分析。

“世界列强”的定义: 通常我们谈论“世界列强”,会联想到那些拥有全球性影响力,能够将自己的力量投射到世界各地,并对全球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国家。这通常意味着强大的海军、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发达的工业以及全球性的经济联系。

奥匈帝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局限性:
海洋力量的相对弱小: 与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拥有庞大舰队和全球贸易网络的海洋强国相比,奥匈帝国的海军力量相对薄弱,其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它更多地关注欧洲大陆。虽然在亚得里亚海有海军存在,但其全球海洋投射能力与顶尖海上强国相去甚远。
殖民帝国的规模有限: 虽然奥匈帝国在某些时期在非洲和亚洲有过零星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的尝试,但与英、法、荷、葡等国相比,其殖民帝国规模非常有限,远未能构成全球性的殖民体系。这意味着它的经济利益和资源来源,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欧洲本土及其周边地区,缺乏全球性的资源支撑和市场。
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 尽管奥匈帝国境内有一些工业发达的地区(如波希米亚),但整体而言,其工业化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不如英、德、美等国。这限制了其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内部民族矛盾的牵制: 作为一个多民族帝国,奥匈帝国内部长期存在着民族主义的张力。这些内部矛盾和自治的要求,不仅消耗了帝国大量的精力和资源,也限制了它向外大规模扩张和投射力量的能力。帝国常常需要顾及国内各民族的利益和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在世界舞台上的战略选择和行动自由。

结论:

奥地利帝国(及奥匈帝国)毫无疑问是欧洲列强。 它在地缘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等多个层面都展现了强大的实力和深远的影响力,是塑造欧洲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

然而,要将其称为“世界列强”,则相对牵强。它在海军力量、殖民规模、工业实力以及全球性影响力方面,与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强权”存在显著差距。它更多的是一个聚焦于欧洲大陆、具有强大区域影响力的帝国,而非一个能够主导全球事务的“世界级霸主”。它的力量更多地体现在对欧洲大陆的塑造上,而非对全球秩序的根本性改变。

可以说,奥匈帝国是一位重要的“欧洲巨头”,但并非一位“世界巨人”。它的命运与欧洲大陆的命运紧密相连,最终也未能超脱欧洲的局限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走向了终结,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车同轨做得到,书同文做不到,因此,连欧洲列强都做得很勉强。

并且,为没有统一传统的欧洲,提供了统一失败的心理阴影,尤其不敢碰斯拉夫人地区。

user avatar

奥地利帝国时期和奥匈帝国时期是算作19初至20世纪初世界列强的,在英文维基中将奥匈列入世界列强中。

接下来我将论证奥匈帝国是世界列强。

目录

  1. 维多利亚时代前的世界—梅特涅时代(维也纳和会)
  2. 梅特涅家长专制时期
  3. 最后的黄金时代-1848年革命后的帝国(奥匈帝国工业与经济[详细列举了斯柯达兵工厂和甘孜公司]、1866年后匈牙利王国的经济与社会)
  4. 总结


维多利亚时代前的世界—梅特涅时代(维也纳和会)

1814年4月11日,拿破仑战败退位了,胜利女神将桂冠戴予反法同盟的头上。而此时的欧洲所有的权贵都聚到了曾作为神圣罗马帝国首都近377年的维也纳,商量战后欧洲的势力划分。而作为反法同盟的东道主和领导国奥地利帝国国务总理梅特涅当然十分抢眼。

在维也纳和会期间,他通过各种外交手段,梅特涅保持势力均衡的策略。为了防止俄国和普鲁士的扩张,他接受法国外交谈判代表塔列朗的建议,让法国加入到谈判桌上,并且梅特涅尽自己可能将法国的损失降到最低,以和法国达成牢固的同盟。梅特涅说服了英国一起与奥地利遏制普鲁士和俄国对中东欧的扩张,从而达成了三比二,令俄国和普鲁士无法通过他们的想法。

随后因为“厄尔巴岛的恶魔”逃回了法国,并且将英法奥三国的秘密协议公布出来,当沙皇听到这个秘密条约时,他在1815年10月24日同意了一个让各方都满意的妥协方案。俄罗斯得到了拿破仑时期的华沙公国的大部分,作为一个 "波兰王国"--称为国会波兰,沙皇作为国王独立于俄罗斯统治它。然而,俄国并没有得到大波兰和库亚维亚的大部分地区,也没有得到切乌姆诺地区,这些地区被送给了普鲁士,大部分被纳入新成立的波森公国(波兹南),也没有得到克拉科夫,后者正式成为一个自由城市,但实际上是奥地利、普鲁士和俄国的共同保护国。此外,沙皇无法将这个新领地与1790年代并入俄国的波兰部分统一起来。普鲁士得到了萨克森的60%—后来被称为萨克森省,其余部分则归属国王腓特烈-奥古斯都一世,成为他的萨克森王国。

奥地利重新控制了蒂罗尔和萨尔茨堡;前伊利里亚省;塔尔诺波尔地区(来自俄国);接收了意大利的伦巴底-威尼斯和达尔马提亚的拉古萨。并且重新拿回了德意志地区的主导权,成立了德意志邦联,奥地利皇帝出任总统,普鲁士国王为副总统。

实话实说,奥地利在拿破仑战争期间的战斗力确实并不如沙俄。但是维也纳和会的成果却胜过欧洲欧洲各国。维也纳和会,奥地利外交史上最大的胜利之一,梅特涅时代开启了。

梅特涅家长专制时期

梅特涅政府专制时代,货币政策趋于稳定,弗兰茨一世皇帝于1816年6月1日颁发了两项专利(后来分别称为 "主要专利 "和 "银行专利",以示区别);作为股份公司构想的 "奥斯特里奇国家银行 "必须尽快组建,向皇帝推荐三名董事,以便挑选行长,并在1816年7月1日暂时开始活动。

从现在起,国家银行垄断了纸币的发行,这导致了奥地利货币体系的平静和纸币价值的增加。经济现在又有了坚实的资金来源,无论国家的支出计划如何,都能保持货币的价值不变。该银行通过发行股票建立其股本。

最初,该银行的活动--在临时管理下--包括赎回纸币和发行股票。国家银行只是在发行了1000股股票和股东自己决定管理层的相关可能性之后才完全生效。

1835年弗朗茨皇帝去世,他的儿子犯有癫痫的斐迪南一世继位。高度重视合法性的梅特涅毅然决然的要支持并维护斐迪南一世的统治。在此期间他努力要铁路等新技术引入奥地利。奥地利铁路网的建设开始了。奥地利的第一条线路——奥地利北方铁路,于1837年11月23日正式投入运营,连接了维也纳和克拉克夫。在随后的几年里,奥地利的铁路线大大扩展,以连接广阔帝国的大城市。为此,私人投资者获得了建设和运营特许权。同时,兴建了几家机车厂。第一个建立于 1839 年的是洛克莫提夫工厂(Lokomotivfabrik der StEG)。维纳-纽斯塔德-洛科莫蒂夫工厂(Wiener Neustädter Lokomotivfabrik)于 1842 年紧随其后,这是帝国中最大的机车工厂。但是他也因秘密警察和新闻审查以及高度专制而被人们普遍谴责。

1848年,反对梅特涅专制政府的枪声响起了。1848年3月,奥地利帝国发生了一系列的革命:日耳曼人、匈牙利人、斯洛文尼亚人、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鲁塞尼亚人(乌克兰人)、罗马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威尼斯人(意大利人)和塞尔维亚人他们都试图实现自治、独立,甚至对其他民族的霸权。但最终被镇压下来了。

庄园制度彻底土崩瓦解,新闻审查也被解除。斐迪南一世最后在约翰大公等人的建议下退位了,代替他的是他的侄子弗朗茨.约瑟夫。

最后的黄金时代-1848年革命后的帝国

奥匈帝国工业与经济

奥匈帝国建立起世界第四大机械制造业体系,仅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并且奥匈帝国还是仅次于美国和德意志帝国的世界第三大家用电器、工业电器和发电厂设施的制造商和出口国。

1867年后,重度农村的奥匈帝国经济慢慢实现了现代化。铁路开辟了曾经偏远的地区,城市也随之发展。许多小公司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技术变革加速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奥地利第一家证券交易所(Wiener Börse)于1771年在维也纳开业,匈牙利王国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布达佩斯证券交易所)于1864年在布达佩斯开业。中央银行(发行银行)在1878年转变为奥匈帝国国家银行,主要办事处设在维也纳和布达佩斯。 中央银行由奥地利或匈牙利的行长和副行长轮流管理。

从1870年到191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大约增长1.76%。这一增长水平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非常有利,如英国(1%)、法国(1.06%)和德国(1.51%)。然而,与德国和英国相比,奥匈帝国的经济作为一个整体仍然相当滞后,因为持续的现代化开始得很晚。与德意志帝国一样,奥匈帝国也经常采用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和做法。1873年,匈牙利老首都布达和Óbuda(古布达)与第三个城市佩斯正式合并,从而形成了新的大都市布达佩斯。充满活力的佩斯发展成为匈牙利的行政、政治、经济、贸易和文化中心。匈牙利的许多国家机构和现代行政系统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经济增长的中心是维也纳和布达佩斯、奥地利的土地(现代奥地利的地区)、阿尔卑斯山地区和波希米亚地区。在19世纪后期,快速的经济增长蔓延到匈牙利中部平原和喀尔巴阡山地区。因此,帝国内部存在着巨大的发展差异。一般来说,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更加发达。匈牙利王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面粉出口国。 匈牙利的大量食品出口并不限于邻国德国和意大利:匈牙利成为英国大城市和工业中心最重要的外国食品供应商。 加利西亚被描述为奥匈帝国最贫穷的省份,经历了近乎持续的饥荒,每年造成50,000人死亡。伊斯特拉的伊斯特罗-罗马尼亚人也很贫穷,因为牧业失去了力量,农业没有生产力。

然而,到19世纪末,随着君主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持续超过西部地区,经济差异逐渐开始趋于平衡。以布达佩斯为中心的匈牙利王国强大的农业和食品工业在帝国内部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在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出口中占了很大比例。同时,主要集中在布拉格和维也纳周围的西部地区,在各种制造业方面表现出色。东部和西部的这种分工,加上现有的经济和货币联盟,导致整个奥匈帝国在20世纪初的经济增长更加迅速。然而,自20世纪初以来,君主制的奥地利半边天可以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部门中保持其在帝国内部的主导地位,但匈牙利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业中却有更好的地位,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这些现代部门中,奥地利的竞争无法成为主导。

帝国的重工业大多集中在机器制造上,特别是电力工业、机车工业和汽车工业,而在轻工业中,精密机械工业最占优势。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几年,该国成为世界上第四大机械制造商。

两个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传统上是德国(1910年:所有出口的48%,所有进口的39%)和英国(1910年:所有出口的近10%,所有进口的8%),第三大伙伴是美国,其次是俄罗斯、法国、瑞士、罗马尼亚、巴尔干半岛国家和南美。占所有出口的3%/主要是对俄罗斯的机械,占所有进口的7%/主要是来自俄罗斯的原材料)。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奥地利帝国有五个汽车制造公司。它们是 维纳-纽斯塔特的奥地利-戴姆勒公司(汽车、卡车、公共汽车),维也纳的格拉夫和斯蒂夫特公司(汽车),姆拉达-波列斯拉夫的劳林和克莱门特公司(摩托车、汽车), 摩拉维亚内塞尔多夫(科普日夫尼采)的内塞尔多夫公司(汽车),以及维也纳的洛纳公司(汽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匈牙利王国有四个汽车制造公司。它们是:布达佩斯的甘孜公司,久尔的RÁBA汽车公司,布达佩斯的MÁG(后来的Magomobil),以及阿拉德的MARTA(匈牙利阿拉德汽车股份公司)。匈牙利的汽车生产开始于1900年。匈牙利王国的汽车工厂生产摩托车、汽车、出租车、卡车和公共汽车。

1884年,米克萨·德里、奥托·布拉西和卡罗利·齐佩诺夫斯基(ZBD),三位与布达佩斯甘孜工厂有关的工程师确定,开芯设备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它们无法可靠地调节电压。当用于并联的配电系统时,闭芯变压器最终使得为家庭、企业和公共场所的照明提供电力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可行的。 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1885年恒压发电机的发明,引入了 "电压源、电压密集型"(VSVI)系统。

第一台匈牙利水轮机是由甘孜工厂的工程师在1866年设计的,1883年开始了发电机的大规模生产。

1905年,Láng机械厂公司也开始生产交流发电机的蒸汽涡轮机。

Tungsram公司是匈牙利的一家灯泡和真空管制造商,自1896年以来一直生产灯泡和真空管。1904年12月13日,匈牙利人桑多-贾斯特(Sándor Just)和克罗地亚人Franjo Hanaman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钨丝灯的匈牙利专利(编号34541)。与传统的碳灯丝相比,钨灯丝的寿命更长,光线更明亮。钨丝灯在1904年由匈牙利Tungsram公司首次上市。这种类型的灯在许多欧洲国家通常被称为Tungsram灯泡。

尽管Tungsram公司对真空管进行了长期的实验,但无线电管的大规模生产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的,X射线管的生产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Tungsram公司开始的。

Orion电子公司成立于1913年。其主要业务是生产电器开关、插座、电线、白炽灯、电风扇、电水壶和各种家用电子产品。

电话交换机是匈牙利工程师Tivadar Puskás(1844-1893)在1876年的一个想法,当时他正在为托马斯-爱迪生工作,负责电报交换机。

匈牙利第一家电话工厂(电话设备工厂)是由亚诺什-诺伊霍尔德于1879年在布达佩斯建立的,它生产电话机麦克风、电报机和电话交换机。

1884年,Tungsram公司也开始生产麦克风、电话机、电话交换台和电缆。

爱立信公司也于1911年在布达佩斯建立了一家电话机和交换机的工厂。


帝国军械库—斯柯达兵工厂

恩斯特-格拉夫-冯-瓦尔德斯坦于1859年创建了这家工厂,拥有100多名员工,为糖厂、酿酒厂和矿场生产设备,以及锅炉、蒸汽机、桥梁和各种铁路设备。1866年,埃米尔-冯-斯柯达成为总工程师,并于1869年6月从瓦尔德斯坦伯爵手中买下了公司。埃米尔-冯-斯柯达对工厂进行了彻底的现代化改造,1871年增加了一个新的铸造厂,1872年增加了一个新的机械车间,1882年增加了一个锻造厂,1886年增加了一个新的钢铁厂。1876年,第一个国外代表处在基辅成立,斯柯达主要为糖厂提供产品。除了制糖厂、酿酒厂和蒸汽机,斯柯达越来越注重国防技术。从1886年开始,战舰的炮塔在比尔森制造,三年后相关的大炮也在比尔森制造。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斯柯达就参与了桥梁建设。从1890年起,一个新的军备部门开始运作,并在1896年为其建造了一个新工厂。1899年,公司转变为股份制公司,埃米尔-冯-斯柯达保留了大部分股份。1900年8月8日,埃米尔-冯-斯柯达在前往温泉镇巴德-加斯坦的火车上去世。当时,该公司雇用了3211名工人和大约250名行政人员。

世纪之交的特殊成就包括为尼亚加拉发电站、苏伊士运河的水闸、法国和德国的商船以及日本、俄罗斯和南美的战舰提供部件。斯柯达越来越多地专注于国防技术。其他业务领域被剥离到股份公司联合工程公司,该公司就是为此而成立的。因此,斯柯达成为一个纯粹的钢铁和军备企业。该工厂上升为奥匈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的最大武器制造商。除此以外,它还生产各种尺寸的大炮,直至帝国和皇家海军的舰载大炮和口径的迫击炮。海军和420毫米口径的迫击炮。斯柯达亲自在K.U.K.测试新枪。位于Hajmáskér(靠近维斯普雷姆)的炮兵射击学校。1914年至1918年间,该厂向奥匈帝国军队交付了12,693门火炮。1914年约有10,000名员工在斯柯达工作,到1917年已经有32,000人。


甘孜工厂

该公司由亚伯拉罕-甘孜于1844年创立。他被斯蒂芬-塞切尼伯爵邀请到匈牙利的佩斯,并成为辊轧厂(在匈牙利被称为Hengermalom)的铸造师。1854年,他开始在自己1844年成立的工厂里制造硬铸铁路车轮。蒸汽厂的管理层向甘孜支付了一定的利润份额。这使他能够在1844年以4500福林在布达城堡区的Víziváros(水城)购买土地和房屋。亚伯拉罕-甘孜在这个地方建立了自己的铸造厂,并与七名助手开始在那里工作。1845年,他买下了邻近的场地,并扩大了他的铸造厂,建造了一个冲天炉。由于行政工作越来越多,他给他的弟弟亨利克安排了一份办事员的工作。他在第一年就获得了利润,他的工厂也在不断壮大,尽管他还没有从事大规模生产。1846年,在第三届匈牙利工业博览会(Magyar Iparmű Kiállítás)上,他向公众介绍了他的炉子。他赢得了展览委员会的银质奖章和匈牙利宫廷大公约瑟夫的铜质奖章。

在1848年匈牙利革命期间,该铸造厂为匈牙利军队制造了10门大炮和许多炮弹。因为这个原因,奥地利军事法庭弹劾了他。他被罚入狱七周,但由于他的瑞士公民身份,他被无罪释放。

甘孜认识到,为了发展他的工厂,他必须制造大规模生产的产品。1846年,佩斯-瓦茨的铁路线建成。当时,欧洲的铸造厂为有辐条的马车车轮制造锻铁轮辋,方法是将铸件按形状倒入沙中,然后让它们冷却。他成功地开发了一种铁路车轮铸造技术;这是一种 "硬壳铸造 "的新方法,用于生产廉价而坚固的铁路车轮,极大地促进了中欧铁路的快速发展。直到1866年,86,074件硬铸车轮已经出售给59家欧洲铁路公司。因此,这家工厂在建设匈牙利王国和奥匈帝国的基础设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时,农业机械、蒸汽机车、泵和铁路车厢是主要产品。在20世纪初,该厂60-80%的产品被用于出口。

19世纪末,甘孜和钢铁厂和机械厂(以下简称甘孜厂)的产品推动了交流电传动装置的发展。

安德拉什-梅赫瓦特在1874年发明的现代工业磨粉机(辊式磨粉机)保证了坚实的技术优势并彻底改变了世界磨粉行业。布达佩斯的制粉业增长到世界第二大,仅次于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匈牙利的粮食出口在几年内增加了66%。

1878年,公司总经理安德拉什-梅赫瓦特成立了由查尔斯·齐珀诺夫斯基领导的电气工程部。工程师米克萨·德里和奥托·布拉西也在该部门工作,生产直流电机和弧光灯。

第一批涡轮发电机是驱动发电机的水轮机。第一台匈牙利水轮机是由甘孜工厂的工程师在1866年设计的。发电机的大规模生产始于1883年。

一个完整的电压敏感/电压密集(VSVI)系统所缺少的环节是可靠的交流恒压发电机。因此,甘孜工厂在1883年发明的恒压发电机在工业规模的交流发电的开端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因为只有这些类型的发电机才能产生稳定的输出电压,而不受实际负载的影响。

在合作中,齐佩尔诺夫斯基、布拉西和德里(被称为ZBD团队)建造了变压器并获得了专利。该 "变压器 "由奥托·提图斯·布拉西命名。这三人发明了第一个高效率的闭合铁芯并联变压器。他们还发明了现代配电系统。他们将供电变压器并联到主线上,而不是一系列的连接。

变压器的专利描述了两个基本原则。负载将被并联,而不是像1885年前的一般做法那样被串联。此外,发明者们将封闭的电枢描述为变压器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两个因素都有助于在变化的负载下稳定电压,并允许为配电和负载定义标准电压。平行连接和高效的封闭式铁心使配电系统的建设在技术和经济上都是可行的。

甘孜工厂制造了第一批使用漆包线镀铁的变压器,并开始使用层状铁芯来消除涡流。

1886年,ZBD的工程师为世界上第一个使用交流发电机为平行连接的公共电网供电的发电站设计了电气设备,并由公司提供。这就是意大利的蒸汽动力的罗马-切尔奇发电厂。在引进变压器后,甘孜工厂转而生产交流设备。

第一款大规模生产的千瓦时电表(电表),基于匈牙利人奥托·布拉西的专利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由Ganz工厂于1889年秋季在法兰克福博览会上展出,该公司在年底前销售了第一款感应千瓦时电表。这是第一个交流电瓦特表,以Bláthy-meters(布奥西表)的名字而闻名。

匈牙利燃气发动机制造的开始与多纳特·班基和亚诺斯·琼卡有关,但不清楚他们是否曾为甘孜工作。

甘孜公司生产的发动机的设计被授权给西欧的合作伙伴,特别是英国和意大利的合作伙伴。

  • 1889年,甘孜工厂制造了第一台四冲程燃气发动机。
  • 1893年,制造出带有化油器的石蜡和汽油燃料的发动机
  • 1898年制造出带有Bánki喷水系统的发动机
  • 1908年,引入新的汽油发动机类型,Am系列
  • 1913年,生产用于卡车的毕胜汽油发动机。
  • 1914-18年,制造战斗机发动机
  • 1916年制造菲亚特型汽油发动机

甘孜公司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建造蒸汽机车和蒸汽轨道车。1901年至1908年间,布达佩斯的甘孜工厂和巴黎的德迪翁-布顿公司合作,为匈牙利国家铁路公司建造了一些轨道车,同时还有德迪翁-布顿公司的锅炉,甘孜公司的蒸汽马达和设备,以及吉尔的Raba匈牙利货车和机械厂制造的Raba车厢。1908年,贝雷格萨斯火车站(BGV),一条位于喀尔巴阡山脉鲁特尼亚(今天的乌克兰)的窄轨铁路,从甘孜公司购买了五辆轨道车,从匈牙利皇家国家铁路机械厂购买了四辆配备德迪翁-布顿锅炉的轨道车。甘孜公司开始向英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俄罗斯和保加利亚出口蒸汽电机轨道车。

甘孜工厂在确定了感应电机和同步电机的意义后,委托卡尔曼·坎多开发它们。1894年,匈牙利工程师卡尔曼·坎多开发了用于电力机车的高压三相交流电机和发电机。甘孜厂有史以来制造的第一辆电动轨道车辆是一个带有直流电牵引系统的6马力坑道机车。第一辆甘孜制造的异步轨道车辆(共2辆)于1898年提供给埃维昂莱班(法国),配有37马力的异步牵引系统。1897年,甘孜工厂赢得了意大利瓦尔泰利纳铁路电气化工程的投标。在其管理下,根据卡尔曼-坎多(Kálmán Kandó)的计划,3千伏和15赫兹的三相电力通过两根上层电线和铁轨被输送。电力是在一个专门的发电站生产的,该系统从1902年开始运行了30年。意大利铁路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整条主线上引入电力牵引的铁路,而不仅仅是一小段。106公里的瓦尔泰利纳线于1902年9月4日开通,由坎多和甘孜工厂的一个团队设计。 电压明显高于以前使用的电压,需要对电动机和开关装置进行新的设计。三相两线制系统在意大利北部的几条铁路上使用,被称为 "意大利系统"。坎多在1905年被邀请承担意大利西屋公司的管理工作,并领导了几条意大利电力机车的开发。1918年,发明了相位转换器。

1911年,甘孜公司与达努比乌斯造船公司合并,后者是匈牙利最大的造船公司。从1911年起,合并后的公司采用了 "甘孜-达努比乌斯 "品牌名称。在20世纪初,该公司在多瑙河和亚得里亚海的里耶卡市和普拉市拥有19个造船厂。 作为甘孜-达努比乌斯公司,该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和期间开始参与造船。甘孜公司负责建造无畏舰SMS 圣史蒂芬和所有诺瓦拉级巡洋舰,并在其位于布达佩斯的造船厂建造柴电U型潜艇,在菲奥梅进行最后组装。U-XXIX级、U-XXX级、U-XXXI级和U-XXXII级的几艘U型潜艇已经完工,其他一些型号的U型潜艇也已经铺设完毕,但在战争结束时仍未完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甘孜-达努比斯公司已经建造了116艘海军船只。该公司还为的里雅斯特-纽约、的里雅斯特-蒙得维的亚的客运线生产跨大西洋的远洋客轮,作为已经形成的从中欧到美国的大规模移民潮的反映。

匈牙利第一家 "飞机工厂 "是由甘孜公司和魏斯-曼弗雷德工厂于1912年建立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公司制造了许多类型的信天翁和福克战斗机。

1866年后的匈牙利王国的经济与社会

1866年后的匈牙利,是一个发展迅速和繁荣的王国。在统一后的几十年里,现代匈牙利经济取得了惊人的成功。这一时期的政府认识到不利的先决条件(资本贫困、非熟练劳动力、内部供应能力薄弱)所固有的不利因素,并试图有意识地发展经济。在整个时期,国家干预的水平稳步提高,政府支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铁路、河流调节、道路和桥梁),以确保现代货物的流动。国家对工业的支持(税收和关税豁免、关税减免)成功地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二元时期的教育政策也促进了这一进程,关于国家学校的法律提高了基础教育的水平,并发展了技术职业培训。起初,外国资本的涌入确保了企业的扩张,但到了世纪之交,国内资本的加强正在维持投资。类似的过程也发生在技术劳工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自奥地利的专业人员(工程师、技术工人)离开后被匈牙利人取代。

国家应该提供一切能够促进物质和智力发展的有益投资,它应该在私人劳动无法做到的地方提供帮助,它应该通过增加运输工具、促进和组织信贷机构、传播教育特别是工业教育、确保公众的勇气、规范法律和维护这种安宁来产生创造性的作用。但同时要允许私人劳动自由发展,以便在所有这些因素的合作下,我们被迫承受的负担可以逐年减轻。国家有责任做超出私人活动范围的事情,但不是为所有人做所有事情。

(财政部长梅尼赫特·洛尼亚(Menyhért Lónyay)的话; 1868年)









在布达佩斯和较大的农村城镇,出现了西欧资产阶级生活。越来越多的社会阶层能够负担得起假期,旅游业成为一种流行的休闲活动。中产阶级夏天在亚得里亚海(Abbazia)度过,冬天在山区(如阿尔卑斯山和塔特拉山)度过,而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则在城市地区徒步旅行。

在19世纪的最后三分之一,运动和体育成为一种常见的休闲方式。成立了几十个体操俱乐部,而足球队是他们俱乐部中最受欢迎的。在第一场国内足球比赛(1897年)之后,世纪之交,联赛开始了。布达佩斯的球队(FTC、UTE、MTK)很快就有了数万名球迷的支持。匈牙利运动员从一开始就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了成功,Alfréd Hajós在雅典奥运会上赢得了两块游泳金牌。在随后的奥运会上,匈牙利运动员还在其他项目(击剑、摔跤、田径)中取得了胜利,并且布达佩斯还赢得了1920年奥运会的主办权。

首都布达佩斯的文化生活蓬勃发展,建造了许多新的剧院和机构(如维格剧院、音乐学院、歌剧院和美术博物馆)。在布达佩斯,咖啡馆在资产阶级的生活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在大约5000家咖啡馆中,较著名的咖啡馆(如纽约,中央咖啡馆)成为社会生活的公共场所,不仅普通人,而且作家和诗人也喜欢在这里消磨时间。

千禧年这一年见证了电影的开始,第一部电影的拍摄和国内电影生产的开始。世纪之交后,电影院开业,成为受欢迎的娱乐场所,每个周末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参加布达佩斯的电影放映活动。

然而,现代生活的变化还没有影响到社会的很大一部分,村庄继续生活在前几个世纪的心态和传统中。同时,在20世纪初,农村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区域,因为铁路网将遥远的地区连接起来,廉价的火车票加速了社会流动。

不得不说,匈牙利对20世纪的黎明充满了美好的幻想,1920年的奥运会、蓬勃发展的经济和工业、人们精神和物质上的充分满足,让许多政治家、记者和知识分子受到过去几十年经济和文化成就的鼓舞,他们设想匈牙利人在下个世纪将发挥决定性作用。匈牙利的帝国主义前景为君主国内部权力平衡的转变提供了基础,千禧年的成功令匈牙利民族的自尊心备受鼓舞。


总结

奥匈帝国作为欧洲人口第三大国家,本土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帝国,是欧洲传统的五大强国之一。奥匈帝国的工业体系十分完善,无论是食品加工还是家用电器,无论是能源发电又或是军事工业,十分完善。弗朗茨皇帝统治时期,社会较为稳定,经济繁荣昌盛,公共设施齐全。就连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都对其感叹不已。所以我的结论是,奥匈帝国理应位列世界列强之一。

user avatar

感觉这个问题的评价视角挺有意义的。

换一个国家来问,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就很明显了,比如我这么问:现在的中国,算是亚洲列强还是世界列强?


在上世纪以前,有没有殖民地,或者说能不能做到版图意义上的“日不落”,确实是衡量世界列强的一个标准,但不是必要条件。

题目中的“世界列强”其实更接近于“超级大国”或者“霸权国”的概念。而欧洲列强的概念则更接近于“地区强国”。

在拿破仑战争后,奥地利确实从名义到实际都从霸权国彻底变成列强之一了,和当时的殖民大国以及工业大国英法比起来确实是二等列强。

也就是说,奥地利和奥匈当然不是超级大国和霸权国,但它确实是大国,同时也不仅仅是地区强国。

在八国联军里的八国中,论发展程度(主要指工业化程度),奥地利要强于俄国和日本,总体国力也要强过意大利和日本,如果俄国、意大利和日本都算是世界列强,那么总体实力和它们互有长短,有不少地方还要超过它们的奥地利(奥匈)肯定也算是世界列强。(相关数据来自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偷懒这里就不贴数据图了……)

但它的大国地位确实很尴尬。

单论国力,它确实是世界前列的世界列强(至少是世界前六,虽然和前四的差距很明显),但论国际影响力,它的主要影响范围还是在欧洲(且主要是中东欧)。

套用一句话:奥匈(奥地利)在时,亦不觉异,自奥国殁后,不见其比。

反证就是,二战前德国在中欧迅速取得支配地位,和奥匈的解体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奥匈在时,即便它是二等列强,却也是中东欧的权力中心之一,无论是德国俄国还是英法都无法直接绕过它把触手伸到这里为所欲为(虽然一战后期德奥的关系已经很类似今天美英的关系了……)。

而它以大国身份身处殖民浪潮却没有世界范围的殖民地和海外领土,确实说明它的发展滞后于时代了。

因为它并不是完全的先进工业国,至少它并没有英法美德那么高的产品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也就缺乏扩张的经济基础和扩张欲望(像后来的德国),以及维持世界规模殖民地的经济与军事能力。而且还没有西欧那样的地利,海军发展也滞后。

因此也就没有再次成为地跨几大洲的“世界列强”。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的奥地利是个古老的后起国家。

古老是指其历史文化传统积淀,后起是指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相对于殖民大国英法,奥匈的整体工业化时间,相对更接近意大利、日本这些后起国家。

而且,奥地利(奥匈)的发展也不够均衡和全面,(现)奥地利和(现捷克)波西米亚等帝国的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要明显领先于帝国内部的其他地区,差别就像施华洛世奇的鹰标和鹅标一样,国家总体的工业化程度也比不上英法和后来的美德,甚至还要比后起的意大利略逊色一些。

但另一方面,像首都维也纳这样的大城市,无疑是当时的世界文化之都,很多历史名人和知名与不知名文化精英都在这里产生过神奇的交集,只是后来在奥匈渐渐落后于时代,并随一战而彻底解体后,这些各领域的精英人才终究没能为奥匈所用,飘落到全世界,成为了各国的外籍人士。但如果回溯这些各领域精英的经历,都会在奥匈帝国这里发现交集,仅仅只是将这些名字列成一份名单,就会感到一种不输于其他世界列强的“大国气象”,用现在的话来说,奥匈帝国始终具有很强的软实力,强到仅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就足以让现在已经成为中欧小国的奥地利仍然可以依靠这份家底继续做发达国家,甚至让不少百年后的外国人对它心生向往和产生各种浪漫的想象。

但奥匈帝国这个软实力变现和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在民族主义的蔓延和一战后戛然而止了。

user avatar

谢邀 @疯魔大校

实话说我觉得这题的评判标准不是很好,所以我想只就一点给出一些思考,那就是

以工业标准评判的话,奥匈大而不强的论证也是有的,虽然是本1981年的老书了。。。

1910年代,奥地利地区的工业占欧洲工业产值的4.5%;她的3,000万人口占欧洲总人口(不包括俄国)的9%。这也表明了相对较低的工业生产力领先的工业国家,如英国、德国和法国,在欧洲工业产值中的占比要远远高于其人口占比。如果我们用 Mullhall 对1900年前的工业产值估计(将君主国的工业产值计算为欧洲工业产值的9%——那么,单算奥地利地区的话,工业产值占比为7%至7.5%左右),与1910年代更加精确的可用数据做对比的话,情况就更加黯淡了。其他证据也不能让人振奋,例如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产业——纺织业。论及珍妮纺纱机,英国有5,400万台、德国有1,000万台、法国有700万台、君主国只有470万台,其中奥地利地区有420万台。因此,即使是奥地利相对发达的纺织业,在生产力上也远未到达西欧的水平。
就钢铁产量而言,英国为650万吨、法国为380万吨、德国为1,450万吨;而在哈布斯堡君主国,产量仅为240万吨,其中160万吨源于外莱塔尼亚(匈牙利地区)。原材料消耗和焦炭产量与钢铁产量的比例类似。
下表显示的情况足够明确。奥匈君主国是欧洲列强之一,但与俄国一样,其经济实力与其列强地位和政治影响力不相称。虽然我们所指的三个西方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将它们的列强地位归功于它们的经济实力,但奥匈的经济发展很难维持其作为列强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为了维护这一列强地位而作出的外交政策决定往往是对经济发展的直接阻碍——例如,新绝对主义时期的外交政策【*】。[1]


【*】黑新绝对主义的外交政策了,狂喜,建议加带力度。摘抄一下彼得·贾德森的《哈布斯堡王朝》,描述了这段时期奥地利的经济政策和外交政策间的冲突:

虽然公众活动⽇益⾼涨,但最终是帝国雄心勃勃的外交政策措施导致了专制政权的垮台。弗兰茨·约瑟夫⼀世最初贯彻经济和社会改⾰进程的决定,来源于他挑战普鲁⼠在德意志诸国中逐渐凸显的经济霸权的希望。但奥地利国内引人注目的发展没能对它的国际地位做出同等的改善。拙劣的外交政策抵消了奥地利从经济发展政策中得到的政治之本,⽽这个事实最终赋予宪政⽀持者们对抗哈布斯堡王朝的新⼿段。
奥地利外交政策导致的经济后果主要源于1848年动荡期间国家对资金的渴求。当时奥地利发行纸币的决定打破了它的货币在国际上的稳定价值。1850—1867年,每⼀任奥地利财政大臣都致力于财政稳定,但因为基础设施项目和军队建设,帝国的预算支出始终居高不下。与此同时,财政⼤⾂们还试图刺激经济增⻓,以此来增加收⼊。举个可以解释这种双重经济⽬标的例⼦,政府在决定铁路私有化时,同时⼜决定⽤过分有利的特许条件来促进铁路的扩张。此外,官员们创造财政稳定的长期努力因为1853年、1859年、1862年和1866年的数次军事动员而不断受挫。
......
就在奥地利与普鲁⼠的竞争⽀撑起弗兰茨·约瑟夫⼀世⽀持经济发展的基础时,其他更为紧迫的外交政策也在耗费帝国的财政预算。从东部到南部,曾在1849年帮助奥地利镇压匈⽛利叛乱的沙俄,如今通过⽀持,或者说煽动巴尔⼲⼈叛乱,从正在削弱的奥斯曼帝国⾝上获利,有时它甚⾄亲⾃上阵掠夺领⼟。1853年,在克⾥⽶亚战争中中⽴的奥地利于战争期间发起了⼀场耗资巨⼤的动员,向沙俄清楚地表⽰它将置⾝事外,不参与巴尔⼲事务。但奥地利的⾏动激怒了沙皇,后者认为这是不知感恩甚⾄背叛的表⽰。同时在西⽅,撒丁王国(⽪埃蒙特)正筹谋秘密向法国求援,以便像它曾经在1848年做过的那样,控制意⼤利半岛上更⼴阔的范围。1859年,奥地利与法国和⽪埃蒙特联军进⾏了⼀场阻⽌事态如此发展的必败之战。接着在1862年,为了帮助德意志联盟从丹⻨的主张下保住⽯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并且不让普鲁⼠在独⾃战胜丹⻨之后获取公共关系上的利益,奥地利选择和普鲁⼠联⼿,动员它的部队与丹⻨对抗。最终,在1866年,普鲁⼠通过⼀场闪电战向奥地利发起了直接挑战,断绝了奥地利在⾃⼰的保护下统⼀德意志的梦想。上述每一次战争动员,都将奥地利拉进削弱其货币并增加其债务的经济危机之中,到了1859年,奥地利政府在国内取得的成就已经完全被极大范围的货币与财政危机所抹杀。

参考

  1. ^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Habsburg Monarchy by György Ránki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奥地利帝国,以及后来演变成的奥匈帝国,在欧洲历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要衡量它是否算得上“欧洲列强”或“世界列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且要理解“列强”这个概念本身是动态变化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奥地利帝国自建立以来,就一直是欧洲政治版图上的重要玩家。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哈布斯堡王朝在中世.............
  • 回答
    .......
  • 回答
    写史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要写好奥匈帝国这样复杂而又宏伟的存在。要挑出几本“值得推荐”的,还得看您是从什么角度出发。是想了解它的政治军事运作,还是更关心它在文化艺术上的光辉,亦或是想窥探那个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不过,无论您侧重哪个方面,有几本书绝对是绕不开的基石,它们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叙事的.............
  • 回答
    意大利北部,在奥地利帝国及其后身奥匈帝国漫长的统治岁月中,扮演了一个极为复杂且多面的角色。它既是帝国的经济命脉之一,也是反抗和民族意识觉醒的摇篮,更是帝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一个战略焦点。理解意大利北部在奥匈帝国体系中的地位,需要深入剖析其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地缘战略等多重维度。经济上的重要基石:繁荣的富.............
  • 回答
    1867年,奥地利帝国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脱胎换骨成为奥匈帝国。这次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匈牙利民族主义的兴起所推动,它带来了“双元制”(Ausgleich),将帝国一分为二,奥地利和匈牙利成为两个平等的组成部分。然而,在那个时代,许多人都认为这种改革并不彻底,未能充分满足帝国境内其他民族的诉求,比如.............
  • 回答
    奥地利帝国和奥匈帝国这两个庞然大物的解体,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许多前属国至今仍能看到属于那个帝国时代的,以及和“德意志”相关的痕迹。这些痕迹并非总是那么显而易见,但一旦深入探究,便会发现它们如同地下的暗流,悄无声息地塑造着这些国家的文化、政治和社会。我们先从最直接的“德意志”联系说起。语言与文化上.............
  • 回答
    奥地利与奥匈帝国(18671918)与中国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互动相对有限,主要受到地理距离、政治格局及经济模式的影响。两国关系更多体现在列强对华利益竞争中的边缘角色,而直接贸易往来较少,但通过欧洲其他国家的间接影响存在一定的经济联系。以下从历史背景、政治关系与贸易往来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 回答
    奥匈帝国,这个一度雄踞欧洲腹地的庞大帝国,确实不像英国、法国、西班牙那样拥有广袤的海外殖民地。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地理、经济、政治以及帝国自身性质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它“不进行殖民扩张”,不如说它的重心和资源都被牢牢地钉在了欧洲大陆,没有像其他列强那样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大洋彼岸。要深入理.............
  • 回答
    如果奥地利悍然对匈牙利发动侵略,并单方面废除奥匈协定,整个奥匈帝国将瞬间陷入无法挽回的混乱之中,其命运也将因此急转直下,走向灭亡的深渊。这不仅仅是两个加盟国之间的战争,更是对帝国政治根基的一次毁灭性打击。首先,帝国统治的合法性将荡然无存。 奥匈协定是奥匈帝国得以维持的基石,它承认并确立了匈牙利王国在.............
  • 回答
    要说奥地利和匈牙利民众怎么看待奥匈帝国,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就能概括的。这背后牵扯着太多复杂的历史、民族情感和现实利益。毕竟,奥匈帝国这个庞大的多民族国家,存在了足足五十年,给两国人民留下的印记,有好有坏,有怀念也有庆幸。先说说奥地利那边吧。对于很多奥地利人,尤其是那些仍然能回忆起.............
  • 回答
    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这两颗曾经在地缘政治星空中闪耀的巨星,其历史渊源深厚且复杂,既有同源而生的亲近,也有走向不同道路的渐行渐远。要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我们得从那片古老而动荡的中欧土地说起。神圣罗马帝国的余晖与日耳曼民族的共鸣要追溯这两大帝国的渊源,必须回到更早的时代——神圣罗马帝国。这个名义上的“.............
  • 回答
    要探讨德意志第二帝国和奥匈帝国谁更能被视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者”,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带有争议的问题,历史学家们对此也各有看法。简单地说,两者都无法完全、无可置疑地声称自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唯一正统继承者,但它们都从神圣罗马帝国的遗产中汲取了重要的象征意义和政治理念。咱们不妨从头梳理一下神圣罗.............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和奥匈帝国,这两个曾是欧洲大陆上的巨头,它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一个在炮火中灰飞烟灭,一个则在内部矛盾中分崩离析。乍看之下,两国似乎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是多民族的君主制国家,都经历了工业化的浪潮,都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正是这些相似之处的背后,潜藏着决定两国命运的根本差异。要理解为何.............
  • 回答
    奥匈帝国粉的存在以及他们幻想成立多瑙联邦的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话题,涉及到历史记忆、文化认同、政治思潮以及对现实的不满等多种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奥匈帝国吸引人的地方(奥匈帝国粉的心理基础):尽管奥匈帝国是一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并最终解体的多民族帝国,.............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匈牙利会在奥匈帝国晚期“扯后腿”甚至渴望独立,我们得回到19世纪,那个民族主义思潮席卷欧洲的时代,以及奥匈帝国自身的结构性问题。这并非简单的“扯后腿”,而是一个复杂民族如何争取自身权利、在帝国框架内寻求更大自主权,最终走向独立的漫长斗争。历史的根源:两次“奥地利统治”的记忆与匈牙利的独特.............
  • 回答
    一战爆发前,奥匈帝国确实有着不可小觑的实力,它是一个庞大的多民族帝国,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其工业产值一度超过俄国,是当时欧洲的五大列强之一。然而,军事上的节节败退,尤其是在东线战场面对俄军的攻势时,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而是多重历史、政治、军事和战略层面的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表面上的强大与内在的.............
  • 回答
    奥匈帝国执意吞并波黑并进攻塞尔维亚,其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民族主义以及帝国野心交织的产物。这并非一个孤立的决定,而是长久以来矛盾积累和战略考量下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波黑) 的渴望与控制: 战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波黑位于巴尔干半岛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将奥匈帝国替换为意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同盟国角色,对战争的走向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并且极有可能改变最终的胜负。以下是详细的分析:核心问题: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一战中的实际角色和能力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历史上的真实情况,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奥匈帝国:.............
  • 回答
    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同盟国阵营,德国无疑是那个最引人注目、也最显赫的角色。但与此同时,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这几个盟友,在战后以及许多历史叙述中,常常被描绘成德国的“累赘”,被认为不仅没能提供多少实质性帮助,反而成为拖累德国走向失败的沉重负担。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比这简单化的标签要复杂得多.............
  • 回答
    奥匈帝国,这个在中欧统治了半个多世纪的庞大帝国,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走向了覆灭。谈及这场覆灭,是否真的“怪”匈牙利,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历史根源和运作机制。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匈牙利,无疑是对历史的过度简化。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奥匈帝国是一个“二元君主国”,也就是奥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