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奥地利帝国在1815年有机会拿回西里西亚吗?

回答
1815年,当欧洲的版图在维也纳会议上被重新绘制时,奥地利帝国确实有机会重新审视其在西里西亚的立场。然而,要断言他们“有机会拿回”西里西亚,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政治格局、奥地利帝国的实力以及各方势力在此问题上的考量。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西里西亚的归属。1740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以继承权为借口,发动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并成功夺取了奥属西里西亚的大部分地区。此后的几次西里西亚战争,奥地利虽然屡次试图收复,但均告失败,最终在1763年的胡贝图斯堡条约中,正式承认了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占有。可以说,到1815年,西里西亚已经作为普鲁士的一个核心省份存在了近一个世纪,成为普鲁士经济和军事力量的重要支柱。

那么,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奥地利为何没有能够或者说“没有机会”拿回西里西亚呢?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因素:

1. 普鲁士的力量和地缘政治地位的显著提升: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普鲁士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它不仅在抵御拿破仑的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还在战后的领土分配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奥地利虽然是战胜国,并且是维也纳会议的召集者和核心参与者,但其国力相对而言并未得到显著的增长,反而因为长期的战争和民族矛盾而显得有些疲惫。

普鲁士通过在战争中的贡献和与俄国、英国等盟友的紧密联系,在欧洲大陆上确立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国家边界得到了扩展,并获得了对莱茵河地区的重要控制权,这进一步巩固了它作为欧洲中部强大力量的地位。在这种背景下,任何试图削弱普鲁士的举动,都会面临来自普鲁士自身的强力反抗,以及其他大国,尤其是英国的顾虑。英国在欧洲大陆上倾向于维持力量的均势,不希望任何一个国家过于强大,也不希望看到主要的力量中心向东方过度转移。

2. 奥地利的战略重心与国内挑战:

在1815年,奥地利帝国面临着比收复西里西亚更为紧迫和复杂的国内问题。帝国是一个庞大而多元化的邦联,囊括了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斯拉夫人、意大利人等众多民族。这些民族内部的民族主义情绪正在逐渐觉醒,对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梅特涅亲王,作为奥地利帝国在维也纳会议上的主导者,其首要任务是恢复欧洲的秩序,压制革命和民族主义的浪潮,并维护奥地利的势力范围。他的精力更多地集中在意大利、德意志邦联的组织以及与法国、俄国的关系处理上。收复西里西亚虽然在理论上可以增强奥地利的实力,但它需要大量的军事投入和政治博弈,很可能引发与普鲁士的直接冲突,而这对于刚刚经历过拿破仑战争的奥地利来说,是一个难以承担的风险。

此外,奥地利在与普鲁士争夺德意志邦联的领导权方面,也必须权衡利弊。强行要求归还西里西亚,无疑会彻底激怒普鲁士,并可能导致德意志邦联的瓦解,这与奥地利希望重建一个稳定且由其主导的德意志秩序的目标相悖。

3. 各大国之间的力量平衡和政治妥协:

维也纳会议的核心在于建立和维持欧洲的均势。各个大国之间充满了复杂的利益博弈和妥协。普鲁士通过在反拿破仑战争中的贡献,获得了收回乃至扩大其领土的“回报”。西里西亚是普鲁士在早期扩张中的重要战利品,也是其国家认同和实力的一部分。

想要在维也纳会议上强行将西里西亚从普鲁士手中夺回,需要得到其他主要大国的支持。然而,俄国虽然曾与奥地利一同对抗拿破仑,但其自身也有扩张的野心,并且与普鲁士保持着一定的战略默契。英国作为海上强国,更关注欧洲大陆的整体稳定和力量平衡,它可能会顾虑过于削弱普鲁士可能导致法国或俄国在欧洲大陆上占据更大的优势。

因此,在维也纳会议上,奥地利更倾向于通过外交手段和政治谈判来维护其利益,而不是冒着引发新冲突的风险去挑战普鲁士已经稳固的领土。收复西里西亚,在当时而言,并非是奥地利最优先的战略目标,也不是它能够轻易实现的愿望。

4. 缺乏明确的国际法或道德依据:

尽管西里西亚最初属于奥地利,但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普鲁士统治后,其国际法地位已经相对稳固。在维也纳会议上,各国主要依据的是战后势力范围的划分、历史上的宗主权以及为维持欧洲均势而进行的政治妥协。奥地利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国际法理由,能够迫使普鲁士放弃已经实际控制和统治了近一个世纪的西里西亚。

总结而言,1815年奥地利帝国并非完全没有考虑过收复西里西亚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极低,并且面临着诸多不可逾越的障碍:

普鲁士的实力和地缘政治地位的提升,使其成为一个难以被轻易撼动的对手。
奥地利帝国自身国内民族矛盾的复杂性和对国家稳定的担忧,使其战略重心不得不放在内部事务和压制革命上。
维也纳会议上建立力量均势的政治原则,以及各主要国家之间相互制衡的考量,使得任何一方都不希望看到另一个主要大国被过分削弱。
缺乏强有力的国际法依据和政治支持来支持其主张。

因此,与其说奥地利“有机会”拿回西里西亚,不如说在1815年那样一个重新划分欧洲格局的关键时刻,奥地利帝国出于其战略目标、国力限制以及当时的国际政治现实的考量,选择了放弃收复西里西亚的尝试,转而专注于维护和巩固其在其他地区的利益和在欧洲大陆上的主导地位。西里西亚的命运,在腓特烈大帝的时代就已经被注定,而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这个既成事实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默认和巩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现有的答案已经答的不错了,作为精神宫廷财务府人(hofkammer-er wanna be),我就列列利益得失分析吧。毕竟1815年,和平发展才是主流嘛,要算经济账。而且这事并不是匪夷所思的,比如说约瑟夫二世就曾命令宫廷财务府(Hofkammer)计算过用奥属尼德兰换巴伐利亚的收入对比,丢人的是这帮人还算错了,把奥属尼德兰的收益算的比巴伐利亚高,不过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先说明:以下很多数据都是我从20~30年代的数据反推回来的,不一定准确,实在是懒得找了当时的数据了。如果有人有精确的数据的话,请务必列出来,靴靴!

普鲁士的年入大约为700万英镑,我可以肯定西里西亚应该是占了相当部分的,但是我没有收集普鲁士资料,所以具体数额未知,不过我认为不会低于150万英镑(应该更高)西里西亚的人口可能为240万


加利西亚(负资产)

  • 经济上,加利西亚比西里西亚要穷,人口可能为380多万,能贡献的税收可能不到100万英镑
  • 内政上,加利西亚一帮地头蛇与本土不相连
  • 外交上,普鲁士还要承担来自俄国方向更重的压力

我觉得这根本没有可能。。。这根本没有任何收益,不是一个与西里西亚对等的筹码,普鲁士为什么要接受呢


伦巴第-威尼西亚(鸡肋)

  • 经济上,伦-威比西里西亚要富,人口可能为350万,能贡献的税收可能多达250多万英镑
  • 内政上,伦-威一帮地头蛇与本土不相连
  • 外交上,普鲁士为什么要开辟意大利事务?奥地利为什么要允许普鲁士打入意大利地区?

这个提议唯一比较有诱惑力的就是伦-威的经济价值,但是吃到嘴里的才是肉啊,哈布斯堡能利用伦-威那是本土相连加上经营百年,到普鲁士这外乡人手上可能都是的。。。

除此之外,我不认为坚定的“托斯卡纳人”奥皇会用家乡北意大利做筹码,除了他的意大利情怀,托斯卡纳还是哈布斯堡皇室的育种自留地(弗朗茨自己就是这个政策的后代)。


萨克森(并不对等,但情况更加复杂)

在此之前,先谈两点对奥地利重要的因素:

  • 就战略意义上来说,德意志邦联的本质是一个防御联盟。它不仅针对法国,也针对俄国,同时剥夺了邦联成员的外交自由。也就是说,当俄国或法国试图谋略中欧时,它们将会面对一个“七千万帝国”,三个中欧“国家”(奥、普、邦联)的联合,这就是为什么奥地利要竭力建立邦联的原因。一方面,打压欺辱普鲁士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另一方面,压制普鲁士的欲望(以及现代人给奥地利的各种扩张方案)也是必须的
  • 合法性对奥地利来说类似于一个倍增器,将奥地利的力量放大了,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能让其与俄国抗衡。但是如果做出一些违背合法性的事情的话,那么奥地利面对的将不仅仅是肆无忌惮秀肌肉的俄国,还有一个难以驾驭的德意志,而德意志的秩序(邦联)又是奥地利的核心利益。

萨克森(剩余部分)的完全兼并是一个对等的筹码吗?

先谈谈经济,萨克森王国的人口可能接近100万左右收入都不到100万英镑。当然就像我上面说的,萨克森是普鲁士能吃到嘴里的肉,不能静态的看问题(Hofkammer在巴伐利亚vs奥属尼德兰时犯的错误),成为普鲁士一部分的话,萨克森(剩余部分)可能会发展得更好,但我不认为其能与西里西亚相提并论。

其次,就外交上来说,普鲁士是想吞掉萨克森的,但是这对奥地利意味着什么?假定普鲁士异想天开地接受了的话,萨克森的完全覆灭意味着合法性原则的完全失败:萨克森处在德意志邦联之中,万众瞩目,这意味着奥地利将丢失对德意志的控制力。选择丢失整个德意志,单纯将领土扩充至西里西亚就已经是不太明智了,与此同时:

  • 奥地利丢失了德意志邦联,因此没有除普鲁士外的“另一个德意志”来帮助奥地利抵御法俄双方的压力了。同时,这也预示着德意志邦国可以采取更加自由的外交活动,如寻求与法国结盟。
  • 俄国和普鲁士都可能采取更加激进的霸权外交行动。奥地利将面对俄国更大的压力更加强大的普鲁士
  • 怎么面对法国?

这对普鲁士来说是一个损失,对奥地利来说,则是整个中欧战略的失败,为争一地得失,而失天下啊。。。


所以,题主给的三个选项,就以上来说,没有任何机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815年,当欧洲的版图在维也纳会议上被重新绘制时,奥地利帝国确实有机会重新审视其在西里西亚的立场。然而,要断言他们“有机会拿回”西里西亚,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政治格局、奥地利帝国的实力以及各方势力在此问题上的考量。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西里西亚的归属。1740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以继承权为借口.............
  • 回答
    咳,老友。如果我是那站着维也纳,望着风雨飘摇帝国的老梅特涅,一百年后的悲剧,那真是让我坐立不安。帝国,我呕心沥血维系的那个庞然大物,最终化为尘土,这代价太大了。让我捋一捋思路,若是能回到那个时间点,我会如何布局,试图为这个古老而尊贵的帝国续命,纵然知道历史的长河汹涌澎湃,难以阻挡,但总要奋力一搏。首.............
  • 回答
    奥地利帝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中立”立场,对于战局本身以及奥地利自身的命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奥地利选择支持俄国或英法,历史的走向将发生巨大的改变。让我们来详细分析这两种可能性:一、 奥地利选择支持俄国(不考虑历史上的奥地利已受到俄国威胁的背景,纯粹假设)1. 地缘政治与军事层面: 对俄国的.............
  • 回答
    要深入了解奥地利帝国在中央行政与地方层面的运作,我们得将其视作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有机体,而非一个简单的二元结构。它不像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那样,有着清晰统一的权力划分,而是更像一个多层级的、由各种特权、传统和中央意志交织而成的网络。中央行政:维也纳的皇冠与官僚体系奥地利帝国的心脏无疑是维也纳。这里是皇帝.............
  • 回答
    奥地利帝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实体,其内部各王国和地区的行政区划和政治地位也相当多样和微妙。不能简单地说它们“属于国家”或“不属于国家”,因为它们的地位介于一个独立国家和一个省份之间,更确切地说,它们是奥地利帝国这个更大联邦体的一部分,而奥地利帝国本身在当时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以下我将详细阐述奥地.............
  • 回答
    关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其全盛时期是否是世界上拥有最强大军队的国家,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需要界定“全盛时期”。通常认为,奥斯曼帝国全盛时期大致涵盖了15世纪末至17世纪末,这段时期以苏莱曼大帝(Su.............
  • 回答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奥匈帝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复杂国情的欧洲大国,但其地位和综合实力却笼罩在一层阴影之下,充满了内在的矛盾和外在的挑战。帝国的光环与内在的裂痕:从表面上看,奥匈帝国依然是欧洲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一员。它继承了哈布斯堡王朝近七个世纪的统治,拥有广袤的领土,横跨中欧和东南欧,人口.............
  • 回答
    奥匈帝国的货币改革并非一个一蹴而就的事件,而是一个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为了应对内外挑战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其最终目标是实现货币的现代化,使其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摆脱金本位制带来的某些限制。要理解奥匈帝国在这一过程中的具体做法,我们需要将其置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经济格局的变动以及帝国自身面临.............
  • 回答
    在奥斯曼帝国时期,特别是苏莱曼一世在位期间(15201566年)及其之前的时期,奥斯曼帝国允许“异教徒”(主要是基督徒和犹太人)在帝国境内居住和信奉自己的宗教,这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尤其与欧洲各国相比,确实在很大程度上算是一种宽容政策,尽管这种宽容是有其特定历史背景和条件的。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奥匈帝国在波斯尼亚的占领与列强在中国获得的租借地,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其实背后有着不少值得玩味(或许也可以说是心酸)的共通之处,同时也存在着非常鲜明的各自特点。核心的相似之处:力量的侵入与自主权的剥夺最核心的共同点,无疑都是外部强权利用自身军事和政治上的优势,对一个相对弱小.............
  • 回答
    奥匈帝国(1867年成立)的建立是欧洲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政治妥协,而原本以激进革命著称的匈牙利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演变为帝国内部保守势力的核心之一。这一转变涉及复杂的权力结构、民族关系和历史逻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 一、1867年奥匈帝国成立的背景:妥协与权力再分配1. 19世纪匈牙利的激进传.............
  • 回答
    一战爆发前,奥匈帝国确实有着不可小觑的实力,它是一个庞大的多民族帝国,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其工业产值一度超过俄国,是当时欧洲的五大列强之一。然而,军事上的节节败退,尤其是在东线战场面对俄军的攻势时,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而是多重历史、政治、军事和战略层面的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表面上的强大与内在的.............
  • 回答
    哈布斯堡王朝的最后半个多世纪,也就是从1867年《奥匈折衷方案》确立到1918年帝国的轰然倒塌,这51年对生活在这片广袤而复杂土地上的人们来说,是一段充满了变动、机遇与不安的时光。想象一下,在帝国的腹地,维也纳这座宏伟的城市,依然是权力的心脏。在这里,贵族们继续着他们精心编织的社交生活,在华丽的宫殿.............
  • 回答
    奥斯曼禁卫军(新军)与大清八旗,这两支曾是各自帝国中坚力量的精锐部队,在后期都不同程度地走向了对帝国的沉重负担。要判断哪一个的负担更大,需要从它们各自的构成、职能、演变以及对帝国财政、军事和政治稳定的影响来细致分析。奥斯曼禁卫军(新军):曾经的荣耀,后来的桎梏奥斯曼禁卫军,特别是以耶尼切里(Jani.............
  • 回答
    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奥地利帝国能否避免对匈牙利的妥协?这是一个极具历史意义且复杂的问题,答案是否定的。从历史进程来看,奥地利帝国在面对1848年革命及其后续影响时,几乎无法完全避免对匈牙利的妥协,而最终的《奥匈帝国建国协约》(Ausgleich/Kiegyezés)更是这一妥协的制度化体现.............
  • 回答
    奥地利帝国,以及后来演变成的奥匈帝国,在欧洲历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要衡量它是否算得上“欧洲列强”或“世界列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且要理解“列强”这个概念本身是动态变化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奥地利帝国自建立以来,就一直是欧洲政治版图上的重要玩家。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哈布斯堡王朝在中世.............
  • 回答
    奥地利帝国政府长期以来饱受财政问题的困扰,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原因交织的结果。这些问题并非一日形成,而是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重因素长期作用的体现。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 1. 多民族帝国固有的结构性难题:奥地利帝国是一个拥有众多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庞大联合体,其内部的治理和资源分配本身.............
  • 回答
    奥地利帝国之所以没有恢复神圣罗马帝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演变、政治的现实、力量的对比以及民族意识的觉醒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神圣罗马帝国在历史上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后来又是如何走向终结的,而奥地利在其中的角色和动机又是什么。首先,我们得明白神圣罗马帝国是个什么玩意儿。.............
  • 回答
    1867年,奥地利帝国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脱胎换骨成为奥匈帝国。这次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匈牙利民族主义的兴起所推动,它带来了“双元制”(Ausgleich),将帝国一分为二,奥地利和匈牙利成为两个平等的组成部分。然而,在那个时代,许多人都认为这种改革并不彻底,未能充分满足帝国境内其他民族的诉求,比如.............
  • 回答
    克莱门斯·冯·梅特涅,这个名字在欧洲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尤其是在关于秩序、稳定与权力平衡的讨论中,他总是那个绕不开的中心人物。评价这位奥地利帝国首相,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是一个极具争议却又在特定历史时期扮演了关键角色的政治家。他的时代背景:风暴前的宁静要理解梅特涅,就必须先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