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奥地利为什么没有过海外殖民地?

回答
奥地利之所以没有成为像英、法、西那样拥有广阔海外殖民地的帝国,其原因错综复杂,是多种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一、地理位置和早期发展阶段的限制

内陆国,缺乏出海口: 这是最根本的地理限制。奥地利的疆域核心位于中欧内陆,其早期主要的贸易和影响力都集中在多瑙河沿岸及中欧地区。虽然奥地利后来通过联姻和战争获得了尼德兰(今荷兰和比利时)和意大利北部的一些地区,这些地区拥有出海口,但它们离奥地利核心疆域较远,而且最终大部分都失去了。相比之下,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强国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便利的出海口,这为他们进行海洋探索和建立海外贸易网络奠定了基础。
早期关注点在欧洲大陆: 在地理大发现的早期阶段,哈布斯堡王朝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巩固在神圣罗马帝国(后来是奥地利帝国)的统治地位,以及与法国、奥斯曼帝国等强大邻国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这种持续的陆上冲突和政治角力占据了帝国绝大部分的资源和精力,使得进行大规模的海外扩张的动力和能力相对较弱。

二、政治体制和国家结构的影响

高度分散的帝国: 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大帝国。它更像是一个由个人联姻、继承和征服维系的“合众国”,而非一个集权化的民族国家。这种政治结构的松散性使得中央政府在调动全国资源、制定长远战略方面效率不高,尤其是在需要巨额投入和高度协调的海外殖民活动中。
内部矛盾和民族问题: 帝国境内充斥着各种民族矛盾和利益冲突。匈牙利人、捷克人、波兰人、意大利人、斯拉夫民族等都拥有各自的诉求和政治意识。中央政府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来处理这些内部事务,以维持帝国的稳定。这种内部的脆弱性使得奥地利难以承担海外殖民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成本。
政治改革的滞后: 相比于英国、法国等国家在近代化进程中不断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奥地利的改革往往是零散的、被动的,并且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这影响了其整体的国家能力和资源动员能力。

三、经济和金融实力

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尽管奥地利是欧洲的重要国家,但其经济基础与西欧的商业化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奥地利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建立和维持海外殖民地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包括造船、海军建设、殖民地管理、军事防御以及与当地居民的贸易等。奥地利的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撑如此规模的海外投资。
金融体系不发达: 与英国强大的金融市场和商业银行体系不同,奥地利的金融体系相对不够发达,缺乏为海外扩张提供足够融资的机构和能力。
贸易结构受限: 奥地利的贸易主要集中在欧洲内部,特别是与德意志地区和意大利地区的贸易。虽然多瑙河是重要的贸易通道,但其对海外市场的需求和控制力不如拥有强大海军和商船队的国家。

四、海军力量的不足

缺乏传统海洋强国的海军: 建立和维持海外殖民地,海军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英国凭借其强大的海军力量,能够保护其贸易路线、进行远洋航行、控制海洋制高点并登陆作战。而奥地利虽然在某些时期拥有一定的海军力量(例如在亚得里亚海),但其海军规模和技术水平与英、法、荷等传统海洋强国相比相差甚远,无法支撑起全球性的海外殖民活动。
海权意识的缺乏: 奥地利的战略重心长期偏向欧洲大陆,对海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在海军建设上的投入相对较少。

五、战略选择和历史机遇的错失

“欧洲中心论”的思维惯性: 长期以来,奥地利统治者和精英的战略思维都牢牢地锁定在欧洲大陆的事务上,认为欧洲的权力平衡、宗教冲突、王朝继承等才是最重要的议题。这种“欧洲中心论”的思维惯性,使得他们对海外世界的潜力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积极的探索。
错失早期殖民机会: 当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国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开始进行地理大发现时,奥地利正忙于应对奥斯曼帝国的威胁、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意大利战争等。这些国内外的严峻挑战使得奥地利无暇顾及远在天边的海外殖民。
缺乏明确的海外殖民目标和政策: 相较于其他殖民帝国,奥地利从未形成一套清晰、连贯、有力的海外殖民政策和目标。其在海外的少量商业活动,更多的是由私人商人和少数特许公司进行的,缺乏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和支持。

六、与海洋强国的竞争

海上贸易和殖民地的争夺: 当奥地利对海外产生零星兴趣时,英、法、荷等国已经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和成熟的殖民体系。奥地利在与这些海洋强国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例如,奥地利曾试图通过控制尼德兰(尤其是在18世纪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联系时期)来发展海外贸易,但由于英国等国的制约,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七、19世纪后的情况变化

民族主义的兴起: 到了19世纪,欧洲各国民族主义思潮高涨,奥地利帝国内部的民族矛盾愈发尖锐。帝国本身就面临着分裂的危机,根本无力再进行海外扩张。相反,它更需要集中力量维持内部稳定。
新的全球格局: 19世纪末,全球殖民地的瓜分基本完成,奥地利缺乏参与这场“最后分食”的实力和时机。即使是曾经的海洋强国如西班牙、葡萄牙也已经失去了大部分殖民地。

总结来说,奥地利未能成为海外殖民强国,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地理上的内陆属性 限制了其早期发展海洋力量的潜力。
政治体制的高度分散和内部矛盾 削弱了其国家整合和资源调动的能力。
经济和金融实力的相对不足 限制了其进行大规模海外投资的可能。
海军力量的薄弱 使其无法与海洋强国竞争。
战略思维的“欧洲中心论” 和对海洋世界的忽视,导致其错失了历史机遇。

因此,奥地利更多地扮演了欧洲大陆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角色,在追求欧洲霸权和维持帝国稳定的道路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将其资源和精力投入到遥远而风险巨大的海外殖民事业上,则非其历史条件和国家战略所能允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一条基本逻辑:近现代殖民主义有着十分漫长的历史,从跨度上来说历经数世纪。要探讨奥地利为什么没有过大规模殖民地的问题,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段上给出统一的答案。在不同时期,奥地利面对的条件是不一样的,实施的行为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这个问题必须要分时期讨论。

  一般地,我们把近现代欧洲殖民史分为两个时段:第一个时段出现在在工业革命前,以大西洋为中心,美洲开拓为重点,时间大约为(1450左右-1800左右)第二个时段出现在在工业革命发生,旧的美洲殖民体系崩溃后,以对亚洲和非洲的控制为重点,时间大约为(1800左右-1970左右)。其中,第一个时段又可以区分为两种具体模式,包括先出现的国家权力主导模式(以西葡为代表),和后出现的特许公司垄断模式(以英法荷为代表),后一种模式开始兴起的大致时间是1610年


1.殖民史的第一个时段(1450左右-1800左右):

  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前的数十年,葡萄牙人就在探索大西洋以及通往东方的航路了。在1492年后,西班牙(准确地说是卡斯蒂利亚)参与到了探索征服活动当中,并且在数十年后的美洲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帝国。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活动的核心特点是在殖民地建立具有国家特征的机构,商行和行政系统都从属于官方体制。例如葡萄牙建立的休达、米纳、几内亚、印度等商行都由财政部管理,巴西殖民地由王室总管和委任的都督控制;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招商局有权控制整个美洲贸易,西印度委员会和王室共同构成了对美洲及菲律宾行政的最高权威。

  在1610年之前,除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之外的欧洲国家在美洲都几乎没有永久定居点,菲利普三世作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主也正是在这一年重申了自己对美洲大陆完全的所有权。然而17世纪的到来标志着第一期殖民主义的一个重大转折,以英法荷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开始创办官方授予垄断权的特许公司,这些公司具有一定的官方背景,但在机构上是独立于政府的,公司和市民具有更大的能动性。事实上在17世纪到来之前,英国和荷兰就已经有过一些特许公司,例如英国莫斯科公司、黎凡特公司、皇家非洲公司等等,但是17世纪才标志着特许公司的腾飞。著名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600年创办,荷兰东印度公司则是在1602年,后者在数十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国内外掀起了创办公司的热潮。在法国,黎塞留和柯尔贝尔都曾大量创办公司。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公司的成功也引起了当权者的注意,因而西班牙和葡萄牙也曾创办过特许公司,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蓬巴尔改革时期由蓬巴尔本人在巴西创办的几家公司,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比起英法荷的公司,难免默默无闻。

  特许公司一开始的任务是从事贸易活动,即获取生产中的剩余产品用于交换获利,但随着公司势力的扩大,它开始试图控制生产活动本身来获取更大的利润,这一过程就伴随着领土的建立、对当地人的军事征服、传教、移民以及行政管理活动的出现。在公司发展到足够的规模后,其内部复杂程度已经和殖民政府几乎无异。在18世纪之后,政府接管公司业务并把公司辖区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殖民地成为了最终趋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荷兰在印度尼西亚以及英国在印度的行动。

  纵观殖民史的第一个时段,我们需要总结出两个特征:

  1.存在两种不同的模式,这两种模式并不是完全排斥彼此的。西葡代表的国家权力主导模式也曾尝试使用特许垄断公司模式作为补充,但不如广泛使用后者的英法荷成功。不过,特许垄断公司的终点就是被国家权力吸纳。

  2.殖民活动具有明显的时期性和过程性。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不同于古希腊和罗马的殖民,近代欧洲的殖民事业在其起步时,动机是模糊的,形式是复杂的。殖民不等于移民,也不等于领土扩张。葡英荷等国一开始的探索目的含混着贸易、探索、传教,并非征服异国或者大规模移民,西班牙殖民帝国的建立充满了机缘巧合的成分,荷兰曾经严格限制居民前往殖民地定居。如果在1650年时说英国将在未来统治整个印度,必然会被当成痴人说梦。毕竟那时的英国比起印度来说不过是个贫弱的小国,只求从贸易中分一杯羹。1680年时,一位东印度公司的经理见到大莫卧儿皇帝奥朗则布的尊容,便毫不犹豫俯身跪拜,这岂能和一百多年后的马戛尔尼同日而语?殖民的形式从贸易、探索和传教转化为移民和统治,殖民的目的由不明确转向明确,是一个历经几百年的长期发展过程。

  介绍完殖民史第一个时段的基本情况,我们接下来来看奥地利在这一时段中的角色。

  总体来说,在这一时期,对于奥地利而言,地理和技术上的限制几乎是决定性的。奥地利的港口身处地中海内侧,面对亚得里亚海(“威尼斯的内湖”),不具备贸易的良好条件。比起港口更关键的是,奥地利缺乏船只。种种条件都让奥地利无法触及大西洋。更何况在这一时期,殖民的目的和收益都是比较模糊的,不可能对奥地利这样的地区产生吸引力。同时,奥地利也并非没有从大西洋贸易中获利,奥地利同其它欧洲国家一样都得到了许多西班牙白银,达尔马提亚的汞也是美洲银矿大量购买的原料。

  但是情况也会发生改变,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之后,奥地利君主国获得了曾经的西属尼德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比利时),当时正值特许公司大红大火的时期,有了新的地理条件的奥地利也尝试分一杯羹。1775年,在玛利亚.特蕾莎的支持下,奥地利东印度公司建立,该公司的两个基地分别是尼德兰的奥斯坦德和达尔马提亚的的里雅斯特。该公司尝试在尼科巴群岛建立殖民地,并从事东非和印度贸易。但是由于缺乏支持以及无法面对竞争,该公司在1785年倒闭。


2.殖民史的第二个时段(1800左右-1970左右)

  工业革命发生后的殖民史第二时段,和第一时段已经有了巨大的差别。这一时期殖民的目的是明确的(获得原料、市场、劳动力),形式也是明确的(直接或间接的政治和经济统治)。与此同时,地理上的阻碍已经被技术大大突破。在这一时期,欧洲各帝国(或许还应该算上后起的日本)掀起了瓜分亚洲和非洲的狂潮。

  在这一时期,奥地利未能取得大量殖民地的原因是什么呢?

  总得来说,这一时期的奥地利/奥匈帝国既缺乏动机,也缺乏能力。

  1885年柏林会议当中,奥匈帝国也是参与方之一,但是这只是意味着它作为欧洲主要力量有资格参与这样的重大会议,并非说明它真的将要参与非洲的殖民事业。19世纪的奥地利/奥匈帝国具有重重国内矛盾,它的主要的战略方向在于巴尔干,而且作为工业上的后进国,它的经济状况让它不值得去追求海外殖民地。此外,这一时期的殖民事业倚赖两项实力,一是海军,二是金融。海军是控制海外殖民地的关键,但奥地利海军的贫弱既是传统也是当时的现实,在拿破仑战争后,奥地利获取了威尼斯,曾进行过海军建设的努力,其中代表人物是治理达尔马提亚的马克西米利安大公(后来成为墨西哥皇帝),但是这些努力最终都没有成效。殖民事业也尤其需要金融业的支持,“信贷是殖民活动的保障”,因此金融业发达的英国和法国成为了瓜分非洲和东南亚的最大赢家,金融实力的相对弱小也是工业实力强于法国的德国无法获得大量殖民地的原因。

  1878年时,一位美国商人曾经把加里曼丹岛东北部海角的权益出售给一位奥地利领事,这位领事从英国银行借钱试图建设该地,然而由于他无法从母国拿到更多投资而遭遇僵局。在尝试把这块殖民地卖给德国或意大利的企图失败后,无奈的奥地利领事在1879年离开了殖民地,把这块地交给了借钱给自己的英国人,归英属北婆罗洲公司管辖。

  我想,这个故事就是对19世纪奥地利海外殖民事业困境的一个最佳写照。

user avatar
奥匈帝国领土的大致划分是这样

内莱塔尼亚
莱塔河以西的部分、即奥地利(包括斯洛文尼亚等奥地利大公国历史领土);但广义的内莱塔尼亚还包括波希米亚、摩拉维亚等原神圣罗马帝国成员国,以及自波兰和威尼斯共和国所得之加里西亚、伊斯特利亚滨海省份及达尔马提亚等地区。这部分被统称为“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与领地”。

外莱塔尼亚/圣史蒂芬王冠领
莱塔河以东的部分、即匈牙利王国;但不仅包括匈牙利本土,而且还包括斯洛伐克、特兰西瓦尼亚、克罗地亚等匈牙利王国历史领土。这部分领土被统称为‘圣史蒂芬王冠领’。圣史蒂芬一世是匈牙利的第一位基督教国王,他后来被尊为圣人。

直辖区:波斯尼亚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新吞并的领土,是德国为奥国在普奥战争中丢失的意大利领土而做的补偿。吞并后奥匈超越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成为巴尔干半岛上最大的势力,间接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租界:天津奥租界
在当时中国清朝,奥匈帝国还占有它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租界—1030亩的天津奥租界(除上海公共租界)。虽然简称为“奥租界”,但实际上租界内的建筑物全是模仿匈牙利首府布达佩斯而建造的。奥匈帝国曾以此为八国联军中的奥军基地镇压义和团之乱。

海外领地:弗朗茨·约瑟夫群岛
1873年奥匈帝国探险家发现位于北冰洋的一个群岛,并以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命名,但未派人驻守。1926年苏联确认了此群岛的主权。
user avatar

首先还是先列举一下奥地利/奥匈帝国的殖民行动吧,但是在开始之前我必须要提一个我觉得特强(也特逗)的老哥,那就是波兰裔匈牙利贵族莫里斯·贝纽夫斯基(Maurice Benyowsky)。

这哥们可以说是热情如火的天生探险家。他生于1746年,1765年的时候,因为他把他老妈的财产给占了引得他家族集体诉讼他,他就立马跑到波兰的叔叔那去了。

1768-69年间他在帮波兰巴尔联盟(Confederation of Bar)组建一支民兵的时候被俄国人抓了,沙皇送他去了古拉格,啊不,勘察加的博利舍列茨克(Bolsheretsk)挖土豆。这哥们后来带着其他犯人和当地居民一共70多个人带着西伯利亚毛皮乘船开溜,一路从勘察加到千岛群岛,到日本九州,到琉球,到南玻万岛,最后到了澳门把毛皮和船卖了,成功地搭上回欧洲的船。这段传奇经历被改编成了很多戏剧。。。

他回去之后也是到处搞事,比方说,美国独立战争的时候向华盛顿毛遂自荐要当指挥官,但是人家觉得他不靠谱给拒了;武德无处发泄的他就在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时加入了奥军;战后他申请开发阜姆(里耶卡)为商港,但没弄好背了一屁股债赶紧跑路了。。。


这哥们回欧洲后曾向奥地利的约瑟夫二世和法王路易十五提议过殖民南玻万岛,没被当回事;当然他并不是完全失败的,他的马达加斯加殖民计划得到了法国政府的支持。


言归正传,历数一下奥地利与殖民相关的行动。

1715年的奥斯坦德东印度公司我觉得其实不能算是“奥地利”的殖民行动,因为它跟“奥地利”的少数联系可能就是它们的君主都是神罗皇帝查理六世。奥斯坦德公司是挺成功的,但是它根本没多少奥地利人参与,主要是弗莱芒/比利时人(包括它的创始人),我觉得它实际上可以当成比利时的殖民先驱。后来嘛,查理六世为了女儿(玛丽亚·特蕾莎)把它当成筹码坑了,1731年倒闭。。。

当然这不是说“奥地利”没有自己的贸易公司,如果说奥斯坦德是面向西印度和东印度的弗莱芒贸易公司的话;那么经营多瑙河和亚得里亚海,总部设在的里雅斯特的帝国特许东方公司(Imperial Privileged Oriental Company)就是面向东方(i.e. 奥斯曼帝国)的奥地利贸易公司。这公司在奥地利有很多实业(因为其前身是为了满足波希米亚制造业需求而生的),从一开始就是国营氛围很重(因为对私人资本很不友好)的贸易公司,生意还可以,但是因为融资困难1740年破产了。

不过这两家公司为后来1775年的奥地利东印度公司打下了基础。


1775年的奥地利东印度公司是一个模仿奥斯坦德公司的特许贸易公司,由威廉·博尔特(William Bolts)向玛丽亚·特蕾莎请求特许权并得到首肯而建立的,总部位于安特卫普和的里雅斯特。至于缺乏启动资金的问题,博尔特找到了安特卫普银行家查尔斯·普罗利(Charles Proli)帮忙,两人成了公司合伙人。它算是一个浑水摸鱼的尝试,趁着英法荷在北美和大洋上打的不可开交,奥地利可以趁机拓展她在亚洲(印度,中国等)的贸易利益。

1776年,博尔特指挥着朱塞佩和特蕾莎号(Giuseppe e Teresa)从弗兰德斯出发向亚洲航行探索,他们在一些地区建立了殖民地和贸易点。

1778年的时候,他们在莫桑比克海岸德拉瓜湾(Delagoa Bay,现为马普托湾)与当地土著酋长洽谈后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小贸易仓库用作东非和印度西海岸间的贸易,规模最大的时候有大约155人在这工作,因为出产象牙冲击到了象牙价格把葡萄牙人惹恼了,1781年的时候疟疾和葡萄牙军队一起把他们赶了出去。

奥地利东印度公司在印度也有一些成就,如前述,他们利用着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奥地利的中立地位使得英国不敢明面上驱逐或威胁他们。他们到印度后不久就跟反英的迈索尔纳瓦布(Nawab)海德·阿里(Hyder Ali)接上了头,海德·阿里允许他们在他掌控的马拉巴尔海岸(Malabar Coast)建了一些贸易站。

同年7月12日,从迈索尔启程的远征队和尼科巴群岛当地土著签了份协议把全部24岛的主权都转给了奥地利,奥地利人正式地开始了尼科巴殖民地的建设。但奥国政府根本就没怎么关心过尼科巴殖民地的事,于是缺乏支持的殖民地在面临物资匮乏和丹麦人威胁的情况下于1785年弃岛。

当然,他们也开拓出了去大清(广州)的航线,搞搞茶叶,瓷器和丝绸贸易。

后来公司的两个合伙人闹出矛盾了,其一是博尔特的冒险花了很多钱但收益一般,这让普罗利很不满意;其二是普罗利只关注中国贸易,但是博尔特认为对印和对华贸易同等重要。这个矛盾于1781年在约瑟夫二世的见证下,以推动公司上市并且博尔特将特许权交给公司法人告终,公司名改成的里雅斯特和安特卫普帝国公司。

因为财务问题,这个公司现在就在走钢丝:它必须确保每次对华贸易(茶叶)都要安全归来并且要保证利润率。在英法互相海上袭掠时这生意还行,但是1783年停战贸易恢复,以及英国人于1784年调低了茶叶税率导致的英荷间走私盛行,让茶叶价格彻底崩了。1785年该公司正式破产,自家银行业受牵连的普罗利自杀。

公司倒闭后的弗兰德斯还有一些私人(前员工)组织的东印度贸易,但已经没有奥地利国家级的贸易公司了,而且不久之后奥地利就要失去奥属尼德兰了。。。


然后嘛。。。我觉得拿破仑战争以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奥地利应该是不太会有想要搞殖民的想法的,因为财政实在hold不住(甚至在1811年破产了),比方说拿破仑的军费,政府战争债券以及占据半壁江山的匈牙利人的不服从都让奥地利必须处于紧缩的状态。虽然后来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于1850年在匈牙利推行税改让财政好了点,但之后没多久就奥匈妥协了,所以拿战后的奥地利/奥匈对殖民地十动然拒了很多次。。。

1857年,热心海军的马克西米利安大公(就是后来的墨西哥皇帝马克西米利安)赞助了奥匈环球科学考察船诺瓦拉号(SMS Novara),这艘船也考察过尼科巴群岛。1859年考察队回来后,他们的领队卡尔·冯·谢尔泽(Karl von Scherzer)曾建议帝国与尼科巴再续前缘,但是政府拒绝了,加之英国势力已经开始宣称尼科巴群岛的主权了,所以没了下文。

1878年奥匈观望北婆罗洲殖民地那事要提一个人。古斯塔夫·奥文贝克(Gustav Overbeck),出生在北德意志的莱姆戈,游览过不少地方,得到了英港公司宝顺洋行(Dent & Co.)的赏识在香港谋了份生计,还娶了个香港太太。之后他受到奥普两国的邀请当顾问,但在奥普战争(精奥落泪)中坚定地站队奥地利,辞去了普鲁士顾问的身份。

1876年,他从美国婆罗洲贸易公司(American Trading Company of Borneo)那里买了下了北婆罗洲的特许权,通过宝顺洋行的关系也跟当地领袖和苏禄苏丹关系处得不错,被苏丹承认为当地统治者。但是来年西班牙人就把苏禄苏丹打了一顿,把他的统治权来源打没了,于是他就回欧洲找公道+卖地。他找过意大利,奥匈和德国,但是都没啥兴趣,只有对远东有兴趣的英国人买下来了。

1898年美西战争之后,西班牙人也曾找奥地利人商谈把里奥德奥罗(Rio de Oro,西撒哈拉)的贸易港卖给奥匈帝国,奥地利方面很开心,但是匈牙利拒绝了;为了让大家面子过得去,匈牙利同意了之前一直抗拒的扩充海军预算提案。

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和天津奥租界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

要说在19世纪下半叶欧洲殖民狂潮的时候,奥匈帝国有没有成功建立的殖民地的话,那还是有的——波斯尼亚。


只要放松对“殖民”的定义,即把“海外(欧洲之外)”和“白人对有色人种(这条对日本也对不上号)”去掉,奥匈其实可以算是一支殖民力量的,她的殖民地就是波斯尼亚(1878年占领,1908年吞并)。

我相信大部分人应该不曾想过把“欧洲”的波斯尼亚当成一块殖民地吧,但就它的地位来说还真的可以商榷商榷。

首先就是当时欧洲人是怎么想的,欧洲的土地与“殖民地”的定义是冲突的吗?其实不是的,有个叫 Heinrich Renner 的旅行家写了本《Durch Bosnien und die Herzegovina kreuz und quer》介绍他的波斯尼亚游记,其中有一段就是:

这块土地...对大众来说仍然是完全未知的土地;波斯尼亚睡美人仍然沉溺在她那古老的睡梦之中,直到帝国军队越过边界开启了新时代,她才重新醒来。在睡美人城堡周围蔓延的灌木丛被清除了,经过不到二十年不安和艰苦的工作,波斯尼亚现在被世界所熟知和尊重。在这片土地上取得的成就所有民族和时代的殖民历史中几乎是无与伦比的。

至于一名占领军军官更是直接将波斯尼亚土耳其人跟南非部落对比:

我们身着军服与这些可耻的食人族敌人作战,毫不夸张的说,跟这些波斯尼亚土耳其人比起来,祖鲁人,Baguru人,Niam-Niam人,Bechuan人,Hottentot人和其他南非部落对欧洲旅行者表现的都要侠义得多。我总是沮丧地想起巴尔干人民,他们已经有数世纪没能与文明开化的欧洲人交流了,因为那群土耳其人,那群“土著老爷”,统治着那里!

波斯尼亚占领区(Okkupationsgebiete)的民政主管,奥匈的财政大臣本杰明·冯·克莱(Benjamin von Kállay)在被《每日记事报》采访,评论波斯尼亚的时候也说过:

奥地利是伟大的东方帝国...身负着向东方人民传播文明的使命

有没有文明开化,白人负担那味了?


然后就是关于殖民的定义问题,欧洲殖民一般特征,除了“海外”,还有军事征服,经济剥削,“文明开化”,同时也有输入基建和如法律等殖民国的社会体系。这些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亚都可以找得到。

那么来细数一下波斯尼亚的“殖民地”特征:

  1. 波斯尼亚是君主国通过军事征服和国际列强签约确认得来的,如同许多殖民国所干的那样。
  2. 君主国由两个个体组成: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但是波斯尼亚并不从属于其中任何一个,它是被帝国政府共管的军事占领地区,没有自己的政治代表。虽然在1910年有过地方议会但很快就运转不灵了。
  3. 奥匈对波斯尼亚采取的是与穆斯林领主合作的统治方式,忽视了当地的农民,就像是英国与印度土邦领主合作一样。
  4. 波斯尼亚民政当局的职位没有对当地人(穆斯林和塞尔维亚人)开放,当地公务员主要是由来自奥地利的人组成的。
  5. 为了给奥匈的“文明开化使命”正名,奥匈政府有意识地将波斯尼亚人塑造成“他者”,跟欧洲人不一样的“东方人”,而非帝国领土上早就存在的南斯拉夫人(克罗地亚)领土的延伸。
  6. 就像英国廓尔喀和锡克兵以及法国塞内加尔和北非祖阿夫(Zouave)兵一样,奥匈也组织了独立的波斯尼亚团,其特点就是未开化的凶猛野性。。。
  7. 奥匈一直鼓励帝国其他地区的农民向波斯尼亚移民(或者说,来殖民)。
  8. 奥匈在波斯尼亚建设了不少基础设施,但同时也对试图进入波斯尼亚的资本限制重重,如同其他殖民帝国对待它们的殖民地那样。

英国历史学家A.J.P.泰勒也曾就这个问题尖锐地讽刺过:

这两个省份是奥匈帝国的“白人的负担”。当其他欧洲列强为了它们的负担在非洲搜刮殖民地时,哈布斯堡君主国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亚输出了其过剩的知识分子——行政人员、基建工人、考古学家、人种学家,甚至还有汇款人。这两个省份从君主国统治中得到了各种各样的好处:呆板的公众建筑;占领军的模范军营;银行,酒店和咖啡馆;为行政中心和乡村度假胜地建设的供水系统,好让官员和军官们从帝国的负担中恢复过来。奥匈帝国还有一项真正的成就没显示出来呢:在1918年帝国解体的时候,88%的波斯尼亚人仍然是文盲。

总的来说,奥地利/奥匈其实是有过不少殖民计划和机会的,但是由于孱弱的海军,虚弱的财政,由于地理位置缺乏良港和海岸线,奥匈内斗,以及奥地利/奥匈自身的地缘政治考量,她确实没法规划甚至推动一项完整的殖民扩张计划,她有过不少尝试,但是最后都失败了。不过若是放宽对“殖民”的定义的话,奥匈在波斯尼亚的殖民还是可以说道说道的。

关于波斯尼亚殖民那段主要是参考了Clemens Ruthner 的《HABSBURG’S ONLY COLONY? BOSNIA-HERZEGOVINA AND AUSTRIAHUNGARY, 1878-1918 》,这篇论文是我顺着之前看奥匈史时逐渐产生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对待波斯尼亚?)专门搜了搜,想不到真有论证这点的学者,当然,“波斯尼亚殖民地”是有争议的。

这篇算是试图补全奥地利海外殖民行动介绍加上提出“波斯尼亚”作为“殖民地”的观点,关于奥地利无力殖民的原因, @莱茵行宫伯爵 大佬讲得更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奥地利之所以没有成为像英、法、西那样拥有广阔海外殖民地的帝国,其原因错综复杂,是多种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地理位置和早期发展阶段的限制 内陆国,缺乏出海口: 这是最根本的地理限制。奥地利的疆域核心位于中欧内陆,其早期主要的贸易和影响.............
  • 回答
    奥匈帝国,这个一度雄踞欧洲腹地的庞大帝国,确实不像英国、法国、西班牙那样拥有广袤的海外殖民地。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地理、经济、政治以及帝国自身性质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它“不进行殖民扩张”,不如说它的重心和资源都被牢牢地钉在了欧洲大陆,没有像其他列强那样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大洋彼岸。要深入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摩洛哥的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尤其是历史上的马格里布地区,确实拥有悠久的文明和强大的军事传统,但要建立像奥斯曼帝国那样横跨欧亚大陆的霸权,确实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地缘、历史和政治挑战。这不仅仅是“没有能力”的问题,而是“没有在那种特定条件下形成”的问题,其背后有着多种因素交.............
  • 回答
    德奥两国缘何未曾真正“合二为一”?尽管德国与奥地利在语言、文化、历史乃至地缘上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历史上也曾有过“德奥合并”(Anschluss)的企图,但时至今日,两国依旧是独立的国家。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而非简单归结为某一原因。一、历史的羁绊与民族主义的演变首先.............
  • 回答
    18至19世纪,奥地利与托斯卡纳大公国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奥地利未能将托斯卡纳吞并的背后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地缘以及当时欧洲的整体格局等多个维度来理解。简单来说,奥地利当时在意大利北部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但直接吞并托斯卡纳并非最优选择,甚至可能带来更多麻烦。首先,我们得回到18世纪初的背景。在西.............
  • 回答
    分析哲学,一个在20世纪思想图景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哲学流派,其根基深植于德语世界,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发源于德奥,由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等巨匠奠基和发展的哲学思想,在它诞生的土地上,似乎并没有像后来在英语世界那样掀起惊涛骇浪。相反,它在美国找到了最为肥沃的土壤,.............
  • 回答
    要深入探讨巴伐利亚为何未能成为继奥地利和普鲁士之后的欧洲第三极,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看看历史进程中那些关键的转折点和未竟的可能。巴伐利亚的先天限制:地理、经济与政治的羁绊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巴伐利亚自身存在的结构性制约。 地理上的“夹缝”: 巴伐利亚虽然地处欧洲中部,拥有富饶的土地和.............
  • 回答
    “德国和奥地利同一祖先,却没有统一,台湾为什么不能独立”这个论调,乍听之下似乎有点道理,但仔细一分析,就会发现它忽略了历史、现实以及政治的复杂性,而且用在这里非常不恰当。我们一点点来看,为什么这个类比根本站不住脚。首先,关于德国和奥地利的“同一祖先”。这是一种非常简化的说法。没错,德意志民族的文化根.............
  • 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推荐几本适合初学者深入了解奥斯曼帝国历史的通史类著作。奥斯曼帝国是一个横跨近七个世纪,疆域辽阔,文化多元的伟大帝国,其历史的厚重感和复杂性确实需要一些引导。我尽量以一种更具个人色彩和引导性的方式来介绍这些书,希望能帮助您开启这段奇妙的历史之旅。在选择通史类著作时,我们希望找到的不仅仅.............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具有洞察力。确实,奥斯曼帝国(Ottoman Empire)和明朝、清朝都是历史上非常强大且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帝国,但两者之间的直接官方交流,例如互派代表团进行正式访问,确实相对较少且不频繁。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地理上的巨大距离和天然障碍: .............
  • 回答
    关于奥斯曼土耳其为何没有像中国那样经历显著的朝代更替,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问题。简单来说,这并非说奥斯曼帝国就没有权力斗争和内部动荡,而是其政权传承和维系的方式与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有着本质的区别。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奥斯曼帝国独特的政治结构、继承制度、社会构成以及历史发展轨迹来分析。一、.............
  • 回答
    理解为什么国际奥委会(IOC)即便在一些奥运会主办城市出现巨额亏损的情况下依然屹立不倒,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财务问题,而是涉及到IOC独特的商业模式、组织结构以及其全球影响力的多方面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确,“亏损”的主体通常是主办城市或国家,而非国际奥委会本身。 IOC的收.............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理解神话、历史人物以及“部落首领”这个概念的根本方式。为什么宙斯和奥丁不像黄帝那样被广泛视为“部落首领”?这背后涉及了几个关键的差异点:1. 神话与历史的界限和功能: 宙斯与奥丁:神话中的神祇 定义与本质: 宙斯(希腊神话)和奥丁(北欧神话)是各自神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历史爱好者探讨的重点。清朝和奥斯曼帝国,在19世纪末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强大压力,但最终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奥斯曼帝国最终被肢解,而清朝虽然也饱受屈辱,但其主体性最终得以保留,并转型为中华民国。要理解其中的原因,咱们得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掰扯掰扯:1. 帝国本身的“内功”: .............
  • 回答
    要说希区柯克“没有获得有分量的奖项”,这说法其实有些失之偏颇,甚至可以说是不准确的。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无疑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他的影响力毋庸置疑,但他确实不像某些同行那样,拥有一堆金光闪闪的奥斯卡小金人或戛纳金棕榈。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时代背景的因素,也有他个人艺术风格的特点,甚.............
  • 回答
    中国在国际奥数竞赛(IMO)中长期保持压倒性优势,但至今无人获得菲尔兹奖(Fields Medal)的现象,背后涉及数学教育、研究体系、学术发展路径和国际学术生态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奥数与菲尔兹奖的本质差异1. 目标定位不同 奥数(IMO):是面向中学生的数学.............
  • 回答
    关于泽塔奥特曼英雄传中其他胜利队员都有,唯独没有大古(即迪迦奥特曼的变身者圆大古)的疑问,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作品的设定、版权以及叙事上的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泽塔奥曼英雄传》是一个以泽塔奥特曼为主角,并集结了历代奥特曼相关系列中的一些关键人物.............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民族主义、历史叙事和国家认同建构的深层逻辑,将土耳其和希腊与中国做对比,确实能看出一些有趣的差异。简单来说,土耳其和希腊在推翻奥斯曼统治后,并没有将自己视为“罗马”的继承者,主要是因为:1. “罗马”在他们历史中的象征意义与实际控制是脱节的。2. 民族主义的兴起更多地是基于语言、文.............
  • 回答
    要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当年为何与奥斯卡擦肩而过,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是不少影迷心中的一个“意难平”。别看它在技术层面革新巨大,口碑也相当不错,可愣是没能挤进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这类重磅奖项的名单里,这背后嘛,原因也挺复杂的。首先,我们得说说这部电影最显著的标签——技术革新与商业接受.............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挺有趣的。如果咱们把“为什么不能对男生说世界上根本没有奥特曼”这个问题,看成是一门关于理解、沟通和情感的小学问,那这背后可就有不少门道了。咱们先从“奥特曼”这仨字说起。对于很多从小看着奥特曼长大,甚至把奥特曼当成童年英雄的男生来说,奥特曼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荧幕形象。它承载的是一种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