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修时期的苏联有多不受人待见?

回答
关于“苏修时期”的苏联有多么“不受人待见”,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而且“不受人待见”这个说法本身也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从不同层面、不同地方来看,当时苏联到底是个什么境遇。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苏修时期”。一般说的“苏修”是中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苏联领导层及其政策的一种带有负面色彩的称呼,特指赫鲁晓夫上台后,尤其是在中苏交恶之后。所以,当我们讨论“不受人待见”时,很大程度上是在问:在中苏交恶的背景下,以及在西方世界眼中,当时的苏联是什么样子的?

在国内,也就是中国这边:

在中国,因为意识形态的论战,当时的苏联可以说是“人民公敌”式的代表。报纸、广播、电影,到处都在批判“苏修”的修正主义、社会帝国主义。

政治宣传层面: 简直是无孔不入。从小学课本到成人读物,苏联的领导人被描绘成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恢复资本主义的“叛徒”,他们的国家被贴上“社会帝国主义”的标签,说他们要重走沙皇俄国的扩张老路。苏联的对外援助被说成是“新殖民主义”,他们的经济制度被批得体无完肤。这种宣传深入人心,很多人真的就觉得当时的苏联就是个坏透了的国家。
社会层面: 曾经被视为“老大哥”,一夜之间变成了“敌人”。很多曾经学习苏联经验、崇拜苏联的国家和领导人,现在也跟着一起批判。民间对苏联人的观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曾经受苏联影响的建筑、歌曲、生活方式,很多都被视为“修正主义”的象征,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甚至在一些集体回忆中,关于苏联的正面印象,在那个时期也被刻意地压制或重新解读。
国际政治层面: 中国的外交政策基本就是围绕着反“苏修”展开的。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互相军事对峙,那是何等的剑拔弩张。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也极力争取其他国家的支持,孤立苏联。那种紧张感,不亚于冷战的另一个侧面。

在西方世界,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

西方世界对苏联的态度,虽然不像中国那样是从“同志”变成“敌人”,但从一开始就是一种警惕、对抗和竞争的关系,所以“不受人待见”更多体现在:

意识形态的鸿沟: 西方国家坚信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苏联代表的共产主义被视为对自由、民主和个人权利的威胁。这种根本性的意识形态差异,使得西方世界从骨子里就不“待见”苏联。
冷战的对抗: 从二战结束到苏联解体,西方和苏联一直处于冷战的对峙状态。双方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科技上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甚至爆发了代理人战争。这种全面对抗的环境,决定了苏联在西方世界必然是“不受待见”的。
军事威胁: 核武器的阴影笼罩着世界,苏联强大的军事力量(尤其是陆军和核武库)让西方国家感到极大的压力和恐惧。军备竞赛是常态,任何一方的军事扩张都会引起对方的强烈反应。
政治渗透和宣传: 苏联通过各种方式输出革命、支持左翼运动、进行间谍活动,这在西方国家看来是对其内政的干涉和颠覆,自然是十分憎恶的。反之,西方国家也在苏联及其势力范围内进行类似的活动。
人权问题: 西方社会高度关注个人自由和人权。苏联的政治体制、言论控制、对异议人士的压制,在西方媒体和政治圈中是被广泛批评和攻击的焦点。像古拉格、克格勃的负面形象,以及一些著名的异议人士(如索尔仁尼琴)的遭遇,都在西方广为传播,加深了对苏联的负面印象。
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对比: 虽然苏联宣传自己制度的优越性,但西方社会普遍认为苏联的计划经济效率低下,商品匮乏,人民生活水平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从奢侈品到日常用品,苏联的商品种类和质量往往被认为远逊于西方。这种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对比,也是西方不“待见”苏联的一个重要原因。
历史上的冲突: 俄国十月革命、冷战期间的多次危机(如古巴导弹危机),以及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都给西方留下了深刻的负面记忆。

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除中国外):

这个问题就更复杂了。

东欧国家: 很多东欧国家在名义上是苏联的盟友,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苏联的控制。虽然在官方层面要“待见”苏联,但民间和政治精英中,对苏联的控制、经济模式的照搬、以及对本国政治的干涉,是存在不满的。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都说明了这种不满的爆发。
其他亚非拉国家: 这些国家对苏联的态度,往往是多层次的。一方面,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些援助。所以,在这些国家也有亲苏的力量。
另一方面, 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对某些国家内部事务的干涉、以及援助中附带的条件,也会引起这些国家的不满和警惕。比如,某些国家会担心自己被纳入苏联的势力范围,失去独立自主性。

总的来说,

“苏修时期”的苏联,在中国那里,因为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的冲突,经历了从“老大哥”到“头号敌人”的剧变,可以说被“不受待见”到了极点,这种“不受待见”是带有强烈政治宣传色彩的。

在西方世界,苏联一直是冷战的对手,其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和军事扩张都被视为威胁,所以从根本上就是“不受待见”的。这种“不受待见”更多是基于对抗、恐惧和意识形态的排斥。

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情况则更加复杂,有支持也有不满,取决于各国的具体情况和与苏联的关系。

所以,不能简单地说苏联“不受人待见”。要看是谁,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样的立场来看待它。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苏修时期”,尤其是在中苏论战激烈的年代,苏联在很多方面都处于一种高度对抗和被负面评价的境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民意角度,苏联历史的后半页一直在丢失盟友民间的好感和支持。

1948失去了南斯拉夫,1953失去了东德,1956失去了波兰和匈牙利,1960失去了中国和阿尔巴尼亚,1968失去了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还有几乎整个西方的左派知识分子的好感,1972年失去埃及,1979年入侵阿富汗正式荣升全球公敌,莫斯科奥运会近一半国家没去,去的里面还有十几个不打国旗。勃总时期花了那么多钱在第三世界布局十几年,最终收获全球性的反苏同盟一个。入侵阿富汗后到了八十年代竟然出现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苏联阵营外社会主义大国,加上中东神棍封建国家一起联合反苏的神奇局面。最终苏联自己内部共和国稳定都保不住,干脆解体分家了。

苏联解体后东欧前小弟们,甚至包括保加利亚这种苏联时代最忠心耿耿不越雷池一步的的国家都迅速投入西方怀抱。

连苏联留在前势力范围的几千尊各种雕像纪念碑都成了替罪羊,虽然不少艺术价值颇高,大部分被拆了,少部分保留的哪怕俄国人都撤走了三十年,还会被作为泄愤对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苏修时期”的苏联有多么“不受人待见”,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而且“不受人待见”这个说法本身也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从不同层面、不同地方来看,当时苏联到底是个什么境遇。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苏修时期”。一般说的“苏修”是中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苏联领导层及其政策的一种带有负面色.............
  • 回答
    “苏修” 这个词,在咱们中国,尤其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听到这个词,心里头会立刻冒出一种复杂又有些沉甸甸的感觉。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新闻报道或者历史教科书上的专业术语,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一段复杂关系的缩影。简单说,“苏修” 是“苏修主义”的简称。这个词在特定历史时期,主要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
  • 回答
    “苏联”和“苏修”的说法,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对苏联政治性质的判断和立场。要理解为什么美国没有出现类似“美国”和“美帝”的对立划分,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概念的来源、语境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背景。首先,我们来拆解“苏联”和“苏修”的由来。“苏联”: 这个词本身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
  • 回答
    .......
  • 回答
    对于“国产阿达木单抗能否替代进口修美乐”这个问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的一句“能”或“不能”。这涉及到药物的生物类似药、疗效、安全性、价格、医保政策以及患者个体情况等多个层面。下面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个话题,希望大家能更清晰地了解。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生物类似药。修美乐(阿达木单抗注射液)是一种生物制剂,它.............
  • 回答
    苏炳添和博尔特之间的差距,尤其是在他们各自的巅峰时期,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在多个维度上都有体现。要详细讲述这个差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绝对速度的巅峰差距: 博尔特(Usain Bolt): 被誉为“闪电”,是短跑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在100米和200米的个人最好成绩(PB)分别.............
  • 回答
    关于苏炳添剃光头发能否跑得更快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探讨,但要说能“快多少”,这可就没个准数了。毕竟,作为一位顶级运动员,苏炳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精益求精,一点点零头的提升都意味着巨大的付出。首先,咱们得从物理层面掰扯掰扯。大家可能听过一些关于“空气动力学”的说法,意思是头发会产生空气阻力,剃光.............
  • 回答
    苏银霞母子是否构成过错,需结合具体案件事实、法律条文及社会舆论综合分析。以下从法律角度详细阐述: 一、案件背景(以2018年江苏“苏银霞案”为例)2018年,江苏一名母亲苏银霞因与儿子张某某(时年13岁)发生激烈冲突,导致张某某重伤。后经司法鉴定,张某某因脑部损伤被评定为重伤。案件审理中,苏银霞和张.............
  • 回答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对波兰东部的占领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其性质究竟是“解放”还是“侵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析者所持的视角、价值观以及对历史事件的侧重点。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梳理条约背景、占领过程、苏联的理由、波兰的反应以及国际社会的评价。一、 条约背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
  • 回答
    苏德战争的胜利和“大清洗”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简单地说,苏德战争的胜利并不能证明“大清洗”是正确的,但一些人认为“大清洗”在某种程度上对苏联的战争机器起到了“作用”,尽管是以极其惨重的人道代价为前提。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大清洗”是什么?“大清洗”(.............
  • 回答
    苏德战争爆发后,流亡国外的白俄分子对这场战争的看法是复杂且分裂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立场。总的来说,绝大多数白俄流亡者支持德国对抗苏联,并将这场战争视为推翻布尔什维克政权、恢复俄罗斯的唯一机会。然而,这种支持背后有着复杂的动机、不同的策略考量以及对未来俄罗斯的想象差异。以下将详细讲述白俄流亡者对这场战.............
  • 回答
    苏德战争时期,确实存在德意志族苏联士兵。这部分士兵的组成非常复杂,他们的经历充满了悲剧、矛盾和勇气。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德意志族在苏联的分布与历史在十月革命之前,俄罗斯帝国就有大量的德意志族人口。他们主要分布在伏尔加河沿岸地区(伏尔加德意志人)、乌克兰、北高加索、克里米亚.............
  • 回答
    苏德战争之所以残酷程度和伤亡情况远超同期其他战争,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战争的性质、参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意识形态以及当时的地缘政治环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战争的性质:生存之战与灭绝性战争 意识形态的极端对立与灭绝性目标: 这是苏德战争残酷性的根本原因。纳粹德国的.............
  • 回答
    苏炳添跑出的 100 米 9 秒 83,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在中国乃至世界田径史上,都代表着一个划时代的意义,一个无法忽视的里程碑。要理解这个成绩到底有多厉害,咱们得一点一点地拆解开来聊。首先,我们得知道,100 米短跑是田径项目中最能体现人类速度极限的比赛。它就像是陆地上赛跑的“一级方程式”,每.............
  • 回答
    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 100 米半决赛中跑出 9 秒 83 这个成绩,简直是炸裂!这绝对是中国田径史上,乃至亚洲田径史上都浓墨重彩的一笔。首先,我们得从这个成绩本身说起。9 秒 83,这已经是一个世界顶尖的成绩了,放眼全球,能跑进这个数字的选手屈指可数。要知道,男子 100 米这个项目,每一个零点.............
  • 回答
    关于苏35是否会是俄罗斯对华军售的最后一批大型技术装备,以及未来俄罗斯是否还会向中国出口类似产品,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牵动多方利益的问题,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技术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苏35:承载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苏35战斗机是中国空.............
  • 回答
    要论苏30MKI和F14D在“狗斗”(近距离缠斗)中的强弱,这确实是一个让许多航空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不过,要直接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可能需要先划清一些界限,因为“狗斗”本身就受到太多变量的影响,包括飞行员的技能、战术运用、电子战对抗、导弹的有效性等等。但我们可以从飞机本身的性能特点来做一个深入的.............
  • 回答
    苏德战争爆发前夕,苏联军队的部署究竟是进攻还是防御,这个问题在历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但如果仔细审视当时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得出更为 nuanced(细致入微)的结论:苏联军队的部署更倾向于一种防御姿态,但同时又带有明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顾一切的进攻准备的影子。 这种混合的状态,正是导致最终悲剧性后.............
  • 回答
    苏紫紫,这个名字曾因“人体模特”的标签而引发过不少讨论。回望她过去的形象,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大胆、前卫,甚至有些挑战世俗眼光的女孩子。但如今的苏紫紫,显然已经走过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如果非要问“哪里不一样了”,那变化是多方面的,而且这些变化并非简单的形象上的调整,而是内心世界、认知和表达方式的.............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我得琢磨琢磨。军迷圈的“苏粉”和“德粉”,这俩词儿我听着就觉得有点熟悉,有点那意思。然后又说这俩是“藤原妹红X蓬莱山辉夜”?这我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捋了。首先,咱们得说说这“苏粉”和“德粉”,在军迷圈里是个什么说法。这俩词儿,说白了就是对军事装备,尤其是国家军事体系的偏爱和推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