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静经是 指《太上老君清静心经》还是《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涉及到道教经典中的一个常见混淆。简而言之,清静经通常指的是《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下面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原因:

1.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是何经?

全称: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简称: 常清静经、清静经
作者/出处: 相传是太上老君向弟子宣说,收录于道藏之中。
内容主旨: 这部经的宗旨在于阐述“清静”之道。它强调“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核心思想是通过“无思”、“无欲”、“无求”等方式,达到内心的宁静与清澈,从而与天地自然相合,体悟大道。经文篇幅不长,但意蕴深远,语言精炼,被认为是道教修养的重要经典之一。
流行程度: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影响深远,许多道教信徒都会念诵和修习。

2. 《太上老君清静心经》是何经?

全称: 《太上老君清静心经》
简称: 清静心经
作者/出处: 这部经同样相传是太上老君所说,也收录于道藏之中。
内容主旨: 顾名思义,这部经更侧重于“清静心”。它也强调通过种种方法来净化心灵,去除杂念,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澄明。虽然与《常清静经》有相似之处,但其侧重点和具体论述方式可能略有不同,更偏向于心灵的修养和境界的提升。
流行程度: 相较于《常清静经》,《清静心经》的知名度和流传度相对而言稍逊一筹,但同样是道教重要的经典。

3. 为什么“清静经”通常指《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历史原因与习惯: 在长期的历史流传中,《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因其内容更具普遍性和指导性,而且“常”字强调了清静的持久性,使其更符合人们对“清静之道”的理解。 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当人们提到“清静经”时,默认指的就是《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这种用法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篇幅与影响: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虽然不长,但其文字的精炼和思想的深刻,使其在道教界和社会上都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许多道教的论述、修行指导,都会引用或参考《常清静经》。
检索习惯: 在许多道教的典籍目录、研究文献,甚至搜索引擎中,搜索“清静经”时,往往会优先出现或默认指向《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4. 两部经的异同与联系:

核心思想的共通性: 两部经都围绕“清静”二字展开,都强调通过去除杂念、欲望,达到心灵的宁静与澄明。都认为“清静”是体悟大道、与自然契合的关键。
侧重点的差异:
《常清静经》可能更侧重于 “常”,即如何让清静成为一种持续的状态,强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成过程,以及如何通过“无”来体悟“有”。
《清静心经》则可能更侧重于 “心”,即如何具体地净化、安顿我们的心,使其达到清澈无染的境界。
相互补充: 许多道教修行者认为这两部经是相互补充的,可以结合起来修习,以达到更全面的身心净化和大道体悟。

总结来说:

当人们说“清静经”时,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虽然存在名为《太上老君清静心经》的经文,但其知名度和普遍性不如前者。

如果您想了解的是最广为人知、流传最广的“清静经”,那便是《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如果您在特定文献或语境中看到“清静心经”,则需要根据具体内容判断是否指另一部经文。但若无特殊说明,默认指的都是《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通常《清静经》是指《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首先,《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时常被史上高道们引用,版本来源比较可靠。

其次,《太上老君清静心经》的语言节奏感不如《清静经》的强,可能是传抄版本的问题,并且在说说偈里有天堂地狱之说,很有可能是这是较晚期的民间传抄改动的版本。


附录:

“夫道,一清一浊,一静一动”,《清静经》作“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
“清静为本,浊动为末”二句,《清静经》无。
“故阳清阴浊,阳动阴静”,《清静经》作“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人能清静,天下贵之”,《清静经》作“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三者莫得”,《清静经》作“三者既悟”。
“观空亦空……湛然常寂”,《清静经》作“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寂无其寂……欲安能生”,《清静经》作“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欲既不生……常清静矣”,《清静经》作“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静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即常清静……名为得道”,《清静经》作“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强名为得,为化众生,开方便道”,《清静经》作“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以下“老君曰”二段,《清静经》作“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常清静矣”一段,文多不同。
“於是而说偈曰”以下,《清静经》无其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涉及到道教经典中的一个常见混淆。简而言之,清静经通常指的是《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下面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原因:1.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是何经? 全称: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简称: 常清静经、清静经 作者/出处: 相传是太上老君向弟子宣说,收录于道藏之中。 .............
  • 回答
    关于《清静经》是否为伪经,这是一个在道教学术界和民间流传已久、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成书年代、文本来源、思想内容以及历史流传等。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清静经》是什么。《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是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属于“三清”之一太上老君.............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涉及到《清静经》和《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实践“大道”。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大道无情”、“学大道”、“近大道”以及“向善”这几个关键概念,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一、 理解“大道无情”首先,我们要清晰地理解“大道无情”这句话的含义。 .............
  • 回答
    《清静经》作为道教的重要经典,其核心在于阐述如何通过清心寡欲、断绝欲望来体悟大道,达到身心清净的境界。关于晚上是否可以念诵,以及读到什么程度算“悟”,这都需要结合道教的修行理念和经文的内涵来详细阐述。清静经晚上可以念么?答案是:当然可以,而且晚上念诵清静经具有非常好的修行效果。原因如下: 《清静.............
  • 回答
    道家《清静经》中“降本流末,而生万物”这句话,是理解道家宇宙观和生命观的关键之一。要详细解释这句话,我们需要从道家的根本哲学出发,结合《清静经》的语境来阐述。一、 什么是“本”和“末”?在道家哲学中,“本”和“末”代表了事物存在的不同层次和状态: 本(本源、本体、道): 这是宇宙万物的终极根源、.............
  • 回答
    “念清静经万遍就能得道吗?”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修道过程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方法与悟性,形式与实质的辩证关系。 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确一点,“万遍”这个数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求成的意味,一种对捷径的期盼。 在很多传统文化和修习体系里,数目的堆砌往往与功德、诚心挂钩。比如念佛.............
  • 回答
    让一个被“创业精神”洗脑的人清醒过来,这确实是个挑战,因为这种洗脑往往伴随着一种高度理想化和非理性的信念体系。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耐心、策略和一点点运气。与其说是“洗脑”,不如说是他们可能对创业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而这些幻想被无限放大,蒙蔽了双眼。要让他们“清醒”,关键在于一点点地打破他们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复杂,牵扯到历史的偶然性、人性的选择以及清朝统治的脆弱性。如果郑成功当年选择随郑芝龙降清,成为清朝的外藩,然后在三藩之变中起兵反清,他能否取得比郑经更好的战果,我认为是很有可能的,甚至可以说是大概率事件。下面我来详细分析一下。首先,我们要理解郑成功“不降”的立场和他的政治抱负.............
  • 回答
    .......
  • 回答
    清朝火器技术相对明朝出现“倒退”的说法,主要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史学反思,尤其是清末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列强军事压力时,对明清军事技术差异的总结。这一观点的提出与历史背景、技术传承、政策因素及学术研究密切相关,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一、明清火器技术的对比1. 明朝火器技术的高峰 .............
  • 回答
    清准战争(平定准噶尔叛乱)与汉匈战争在历史评价上的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背景、文化意义、政治格局和后世影响等方面的多维度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与时代特征的差异1. 汉匈战争(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 中原王朝的崛起: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王朝,.............
  • 回答
    清中期的康雍乾盛世(16611796年)确实与番薯(红薯)的推广和普及密切相关,但将其称为“番薯盛世”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术语,而是基于红薯在这一时期对农业、人口和经济的深远影响,形成的一种概括性描述。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番薯的引进与传播背景1. 原产地与传入中国 番薯原产于南美洲.............
  • 回答
    清朝在编纂《明史》和整理历史资料时,确实对明朝的历史进行了重新诠释和评价,这种评价往往带有政治立场和历史叙事的倾向性,但并非完全虚构。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清朝对明朝的“黑历史”或负面评价: 一、《明史》对明朝的官方评价《明史》是清朝官方编纂的明朝历史正史,由清朝学者张廷玉等人主持编写,其立场和叙述.............
  • 回答
    关于清朝的疆域变迁,需要从历史背景、扩张过程、灭亡时的领土状况以及其在疆域扩展中的贡献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基于历史事实的详细说明: 一、清朝建立初期的疆域清朝建立于1644年,其初始疆域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包括: 核心区域: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等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清朝入关前控制了辽东半岛.............
  • 回答
    关于“清史为什么还没修出来”的问题,需要从历史研究的复杂性、史料保存、政治环境、学术传统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较为详细的解释: 一、清朝历史研究的现状与进展1. 史料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历史研究涉及大量原始文献和档案,包括: 官方档案:如《清实录》.............
  • 回答
    用户的问题涉及中国历史中清朝与现代中国领土关系的复杂性,需要从历史变迁、国际条约、领土主权归属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逐步解释: 一、清朝鼎盛时期的领土范围清朝(16441912)的领土在鼎盛时期(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时期)达到最大规模,涵盖以下区域:1. 东北地区:清朝通过雅克萨之战(.............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学生一周作业量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作业量的构成与差异1. 学科差异 理工科(如计算机、机械、工程等):作业通常包括数学推导、编程任务、实验报告、文献综述等。例如,计算机专业可能需要编写算法代码、调试程序、完成算法分析报告等。 文科/社会科学:.............
  • 回答
    清朝与明朝在边疆地区的治理理念和称呼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国”这一概念的使用上,两者有本质区别。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称呼、政治策略及文献依据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称呼:以“国”为核心清朝(16361912)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对边疆地区采取了“以国治边”的策略,将部分边疆地区.............
  • 回答
    清朝以“小族”(满族)统治“大族”(汉族)的模式,确实可能在清朝灭亡后,促使部分满洲人改名,但这并非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直接的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清朝的统治模式及其对满汉关系的深层影响 “以满制汉”的策略: 清朝统治者深知满族人口远少于汉族,因此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一系列“.............
  • 回答
    新版“五院四系”这个说法,在法学界引起了不少讨论。它指的是清华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吉林大学法学院这“五院”,以及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这“四系”(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四校”,因为它们是以学院为单位的)。这个说法是对原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