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事前看,以张飞留守徐州是否妥当?

回答
从三国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张飞留守徐州是否妥当,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妥当”与“不妥当”,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和随之而来的风险。 详细分析,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量:

一、 张飞的个人能力与性格特点:

优点:
勇猛过人,战力极强: 张飞是刘备集团中顶级的猛将,拥有万夫不当之勇,在战场上能够起到稳定军心、冲锋陷阵的关键作用。
忠诚度极高: 张飞对刘备忠心耿耿,是刘备集团最坚实的后盾。
有一定管理能力: 在留守时,他展现了对士兵的掌控力,虽然方式粗暴,但也能维持部队的秩序。
性情刚烈,敢于担当: 遇到紧急情况,他不会推诿责任。

缺点:
粗鲁易怒,缺乏细致周全: 这是张飞最明显的缺点。他对下属(尤其是有才之士)动辄打骂,容易得罪人,不利于笼络人心和发挥属下的才干。
缺乏政治和外交手腕: 张飞更擅长在战场上解决问题,对于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外交周旋则显得力不从心。
好饮酒误事: 虽然在史书中关于张飞因饮酒而导致重大失误的记载并非很多,但“醉酒失荆州”的典故确实存在,这显示了他的潜在弱点。
容易轻敌: 战场上的勇猛有时会伴随着轻敌,尤其是在面对没有正面交锋过的对手时。

二、 徐州的战略地位与重要性:

地理位置优越: 徐州地处中原腹地,东临大海,北接泰山,南望淮河,西连中原,是联系南北的关键枢纽。
人口稠密,物产丰富: 徐州自古以来就是富庶之地,能够提供充足的兵源和后勤补给。
战略缓冲地带: 在刘备集团早期,徐州是其与曹操、袁术等强大势力进行周旋和发展的屏障。如果失去徐州,刘备将直接暴露在曹操的强大攻势之下。
刘备发家的基地: 徐州曾是刘备短暂的势力中心,拥有一定的民心基础和政治资本。

三、 刘备当时面临的整体局势:

兵力分散,战线拉长: 刘备集团的兵力相对薄弱,在早期需要分别在荆州、益州等地维持存在,兵力难以集中。
敌人众多,实力强大: 刘备当时主要面临曹操、孙权以及北方袁绍(后期袁谭、袁尚等)的强大威胁。
政治策略需要: 刘备需要处理好与孙权的联盟关系,又要应对曹操的进攻,这就需要他本人亲自坐镇,进行外交斡旋和战略部署。
需要培养其他人才: 在刘备集团早期,关羽、张飞虽然勇猛,但仅凭他们两人难以支撑起整个集团的运作。刘备也需要依靠诸葛亮等智囊来出谋划策,并培养其他将领的独立作战能力。

四、 张飞留守徐州的具体事件与影响(以刘备伐魏为背景):

在刘备伐魏,东征时期,张飞留守徐州是基于当时的情况作出的必然选择。但结合历史上的相关事件,我们可以分析其妥当性:

关羽失荆州后的连锁反应: 历史上,关羽镇守荆州后,因为骄傲轻敌,加之东吴的背叛,最终导致了荆州的失陷。虽然张飞留守徐州与关羽镇守荆州情况不同,但都暴露出过度依赖“猛将”而忽视“细致谋划”和“外交策略”的潜在风险。
“醉酒失徐州”的风险(尽管史料不明确但可以类比): 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张飞因为醉酒而直接导致徐州失守,但“酒”一直是张飞性格中一个需要警惕的方面。如果在他留守期间,因为饮酒而导致判断失误、疏于防范,后果不堪设想。
敌情的复杂性: 曹操集团虽然在北方统一,但其内部也存在矛盾。而东吴孙权更是刘备集团潜在的敌人,与徐州接壤。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徐州并非仅仅是防御一个方向的敌人,还需要警惕来自多个方向的威胁,以及来自内部的变数(如士族、豪强等)。
对内笼络人心的问题: 张飞的粗鲁性格不利于笼络徐州当地的士绅豪族。如果地方上有不满的声音,张飞可能难以用怀柔手段处理,反而可能激化矛盾,为敌人的渗透提供便利。
需要有更精细的管理和情报系统: 留守一方的将领,不仅要能打仗,更要具备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完善的情报收集能力,及时掌握敌情、民情和内部动态。张飞在这方面可能有所欠缺。

五、 妥当性的辩证分析:

当时的必然选择: 在刘备伐魏的关键时期,他需要将最精锐的部队带上前线,而留守后方的人选,既要有足够的勇武,又要忠诚可靠。在那个时期,关羽、张飞无疑是最佳的人选。刘备选择张飞留守徐州,某种程度上是他手中“王牌”的合理配置。
潜在的风险与失误的可能性: 然而,正是张飞的性格弱点,使得这种选择带有巨大的潜在风险。他是否能够像诸葛亮那样精细地管理内政,是否能有效处理与地方势力的关系,是否能时刻保持警惕而不会因疏忽导致失误,这些都是未知数。
是否有更好的替代人选? 回顾当时刘备集团的其他人选:
赵云: 赵云的品格和能力都非常优秀,忠勇兼备,而且有很强的军事素养和细致的一面。但当时赵云可能更多地被刘备安排在其他重要岗位,或者需要他作为刘备的贴身护卫。
其他将领: 魏延、马超等虽然勇猛,但在早期可能还没有完全融入刘备集团,或者有其他战略部署。
诸葛亮: 诸葛亮是军事和政治上的全才,但他当时被刘备赋予了更重要的辅佐职责,并且需要跟着刘备一同前往前线。

结论:

从“妥当”的定义来说,如果“妥当”意味着稳妥、无虞、万无一失,那么张飞留守徐州并不算绝对妥当。 他的个人性格弱点,尤其是粗鲁易怒、缺乏细致周全,以及对复杂政治局势的应对能力不足,都给徐州的安全带来了潜在的隐患。历史上,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张飞因为个人失误导致徐州失守,但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并且也反映了刘备集团在人才配置上的一个重要挑战。

然而,从“历史的必然”和“当时最优选择”的角度来看,在刘备需要亲征而又需要可靠将领留守的情况下,张飞的确是他手中为数不多的能够独当一面的猛将。 他的勇武可以震慑宵小,他的忠诚可以保证不会生变。这种选择,更像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策略,寄托了刘备对张飞信任的同时,也承受着他性格缺点带来的风险。

总而言之,张飞留守徐州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决策。它虽然体现了刘备对爱将的信任和其能力的认可,但同时也暴露出在军事人才的全面发展和政治、军事结合方面的局限性。在复杂多变的乱世中,仅仅依靠勇武和忠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加精细的管理、周全的谋划和灵活的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张飞守徐州属实是抬举张飞了,一个非常反常识的事情是,曹豹当时的地位比张飞要高很多。

首先看几位当事人的相关记载。张飞传没写这事,裴注也没有补充,先主传提了一下,说刘备和袁术对峙时吕布趁虚袭击了下邳,守将曹豹叛变,悄悄欢迎吕布。而先主传注引英雄记则说刘备留张飞守下邳,自己去和袁术打,张飞想杀了曹豹,曹豹坚营自守并派人招来吕布,于是张飞败走,下邳失守。吕布传只说吕布趁刘备和袁术对决时趁机袭取了下邳,而吕布传注引英雄记说吕布率军来到下邳城西四十里时,刘备的中郎将许耽派手下的司马章诳去见吕布,说张飞杀了曹豹,城中大乱,丹杨兵一千多人在西白门城内,听说吕布军到来十分振奋,只要吕布一来就马上打开城门,于是丹杨兵和吕布里应外合击败了张飞。

先主传说曹豹是下邳守将,而英雄记则说刘备留张飞守下邳,但无论先主传还是英雄记都没说二者之间的统属关系,张飞和曹豹都是下邳守将,并没有资料可以说明曹豹听命于张飞或者张飞听命于曹豹。

张飞传里说吕布死后,张飞因功被曹操表为中郎将,那么在吕布袭击下邳时,张飞如果担任武职,显然只能低于中郎将,最多是校尉或者都尉这个级别。不过张飞这时更可能是府吏,刘备任平原相时他就担任别部司马,刘备任豫州刺史时张飞也应当是刺史府的司马,例如资治通鉴就说张飞当时正担任刘备手下的司马。这里可以做个类比,荀彧在曹操任东郡太守担任别部司马,曹操成为兖州刺史后荀彧任司马,和张飞几乎一致,因而个人认为张飞此时大概率是府吏司马。

再看曹豹的身份。曹豹当时是下邳相,即下邳太守,徐州只有五个郡国,其中下邳是徐州州治所在地,可见曹豹的重要程度。曹豹属于陶谦旧部,武帝纪记载曹操第二次征讨徐州时,陶谦派部将曹豹和刘备屯兵郯东抵抗曹操,将曹豹放在和刘备对等的位置,可知其是陶谦麾下的主要将领之一,估计类似于刘表手下的蔡瑁黄祖之流。陶谦传里说陶谦信任曹宏这种谗慝小人,可能曹豹和曹宏之间有亲属关系。

太守国相在东汉是二千石的官职,而即使是三公府的长吏也不过千石,实际上陶谦曾因为向朝廷进贡的缘故,他手下地位最高的两位府吏赵昱和王朗就被朝廷任命为太守以示嘉奖。因而光就官阶而言,曹豹无疑高过张飞,张飞杀了曹豹相当于荀彧杀了张邈,搞得城内大乱是必然的。

但也不能直接得出曹豹是张飞领导的结论。虽然曹豹官职更高,但张飞代表的是州府,如果没有得到刘备本人的允许,曹豹作为国相当然是不能向州府发号施令的。所以存在三种可能,一是刘备让曹豹暂时统领州府,二是刘备让府司马张飞暂时统领国相曹豹等人,三是二者互不统属。

实际上张飞的地位不但比不上曹豹,他在下邳城中甚至连老二都算不上,那个给吕布通风报信的许耽此时担任中郎将,这是张飞几年之后才当上的官职。可以想见的是,曹豹作为在陶谦旧部中地位极高的将领,而张飞又是暴脾气加刘备亲信,无论怎么设置二者都必然会发生冲突。许耽是丹杨人,和陶谦是同乡,他所率领的也是丹杨兵,如果张飞和曹豹发生冲突,许耽这样的人多半会站在曹豹一方,那么场面肯定对张飞是不利的。换成普通人可能就直接被曹豹架空了,但曹豹运气不太好,他遇到了性格有点偏激的张飞。

而这里的另一个疑点是,曹豹和张飞发生冲突后为什么要去召唤吕布而不是直接报告刘备或是找其他太守同僚求助,刘备再怎么偏袒自家兄弟也不至于不给曹豹这个下邳相一点面子。先主传里写刘备当时和袁术在盱眙、淮阴一带交战,从地图上可以看出,这两个地方到下邳的距离大约相当于小沛到下邳的距离,只有一百多公里,结果是他们二人谁都没有找刘备告状,反而是吕布突然出现在了下邳。

无论是张飞想要杀曹豹还是曹豹想要杀张飞都不是件小事,不给刘备打报告说明情况已经紧急到来不及通知刘备,那为什么曹豹会去通知吕布而且吕布出现得如此之快?只能说明吕布在二人矛盾爆发之前就做好了准备。

英雄记里说吕布刚拿下徐州后就收到了袁术的军粮和感谢信,但下邳马上就发生了叛乱,连陈宫这种高级官员都有参与,背后指使者正是袁术。更奇怪的是陈珪的儿子陈应也成了袁术的人质,但陈应按记载是在下邳,而袁术从没拿下过下邳,这中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由于缺乏史料的缘故,也很难缕清楚了。

吕布勾结兖州官僚叛变时,曹操后方有夏侯惇荀彧程昱等人前赴后继扑火也只剩下三个县没有叛变。就徐州当时的情况而言,这似乎并不是讨好曹豹就能解决的。

user avatar

想多了。

下邳守将换成任何人,都无法影响吕布的轨迹,不能避免刘备要遭受袁术、吕布联手,内外夹击这件事的发生,即该役刘备最大的败因不可变更——所以这是一道没有“妥当”的题型。

既然换谁来都是失败,留下张飞到底有哪里不妥当呢?实际上,即便是事后看,留下张飞也没有什么不妥当的

刘备外出作战,家里要留一支嫡系武装力量,人选不是张飞便是关羽,还能有谁?

捎带,同时期的曹营已称关羽、张飞皆为万人敌,这二位官位不显,但名声在外。

无论留关羽还是张飞,都没可能给下邳相曹豹打下手,所以史称:

英雄记曰:备留张飞守下邳,引兵与袁术战於淮阴石亭,更有胜负。

张飞不是下邳国的行政长官,他是徐州牧刘备指定的下邳守将。

所以,甭管张飞是不是将军、中郎将,官位够不够与二千石掰手腕,他都是负责留守该地区的最高指挥官——拥有刘备授予的战时守备最高权限。

那么为何也有史料称曹豹为下邳守将呢?

先主与术相持经月,吕布乘虚袭下邳。下邳守将曹豹反,间迎布。
备中郎将丹杨许耽夜遣司马章诳来诣布,言"张益德与下邳相曹豹共争,益德杀豹,城中大乱,不相信。

因为曹豹是下邳相,称他为下邳守将是没问题的,不外乎这个下邳相通过史料互参可以得出:被张飞临时节制的结论。这是徐州牧刘备——该地区实际最高长官的战时授权的。那么史料中的“张飞守下邳”与“下邳守将曹豹”并不矛盾,反而互为补充。

认为张飞作为留守人选不妥当的声音,主要是杀曹豹这件事:

备中郎将丹杨许耽夜遣司马章诳来诣布,言"张益德与下邳相曹豹共争,益德杀豹,城中大乱,不相信。丹杨兵有千人屯西白门城内,闻将军来东,大小踊跃,如复更生。将军兵向城西门,丹杨军便开门内将军矣"

许耽、章诳这方对吕布的说法是“张飞与曹豹共争,后者被杀”——这是对吕布的说辞,二者因何而争,后者堂堂二千石为啥被直接宰了则没提及。

但史料有明确记载:

下邳守将曹豹反,间迎布。

曹豹要造反,迎吕布入下邳,所以被张飞杀了。

下邳地方长官叛乱,张飞平乱,这就是“张益德与下邳相曹豹共争”的真相,结果是曹豹被杀。

丹阳兵代表在吕布距离下邳四十里时,与吕布取得联系,这可不等于吕布军在此时才被发现。

这件事的顺序大致如下:

  1. 刘备与袁术作战
  2. 袁术联系吕布反水
  3. 吕布兴兵袭下邳
  4. 下邳相曹豹意在迎吕布,叛乱或事泄。
  5. 下邳地区临时军事最高长官张飞平乱,双方大概率于城中交战。
  6. 曹豹被杀,城中乱象尚未平息,各方人士彼此猜疑,互不相信。
  7. 吕布抵达下邳外四十里,负责守西门的丹阳兵暗中联系吕布取下邳。
  8. 张飞战败,下邳失守。

张飞的脾气再暴躁,也不是个蠢人,斩杀己方二千石这严重的事,不与刘备事先通气,大概率是事出紧急。事后仍然任用丹阳兵守西门,或许是认为乱党尽数伏诛,或许城中兵力有限抑或其它原因,无论怎样,这番闹腾下来城中各方丧失信任基础,处于失控边缘。

杯具在于,这番折腾后,依然有人惦记着引吕布入城,而吕布来得正是时候,下邳唾手可得。

吕布和曹豹先后反水,本质上和张飞没啥关系。也就是张飞摆平曹豹这一波,若换成关、张以外的人守下邳,怕不是反被曹豹一波推掉。

以刘备当时所掌握的资源来说,这是一道无解的题,谁来都差不多,留守的人选只有更差,未必有更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