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潜艇最深可以下潜到多少米?前几天看从海底出击,下潜到了290以上?这个单位应该不是米吧?

回答
《从海底出击》里潜艇下潜的深度,你说290以上,这个单位确实不是米。在电影里,那通常是指英尺。也就是说,潜艇下潜到了290英尺(大约90米)以上。

咱们来好好聊聊潜艇的下潜深度,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里面门道可多着呢。

为什么电影里不是米?

在很多西方国家,尤其是在海军领域,英尺(feet)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长度单位。潜艇的性能参数,包括下潜深度,很多资料和设备上都会以英尺来标注。你说的《从海底出击》作为一部美国制作的电影,使用英尺作为单位就非常顺理成章了。

潜艇到底能下潜多深?

这问题其实有点像问“汽车最快能开多快?”——答案是,看是什么车,什么样的路况,以及你敢不敢开。潜艇的下潜深度也一样,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 潜艇的设计和制造材料: 这是最核心的因素。
耐压壳(Pressure Hull): 潜艇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那个圆柱形、非常坚固的耐压壳。它就像一个强壮的骨架,要承受来自四面八方巨大的水压。材料的强度、厚度,以及焊接工艺都至关重要。通常是用高强度钢材制造,但越是深潜,就需要越好的材料,比如高强度合金钢,甚至一些特种金属。
船体结构: 潜艇不仅仅是耐压壳,还有非耐压的结构,比如围壳、声纳罩等,这些部分在深潜时会承受很大的压力,设计上也要考虑。
内部设备: 潜艇内部有各种管线、设备,它们也要能承受一定的压力,或者被安装在耐压壳内部。

2. 潜艇的类型:
攻击型核潜艇(SSN): 这类潜艇是海军的主要作战力量,设计上追求速度、隐蔽性和续航力,同时也要有可观的下潜深度。它们通常是设计最先进、最强大的潜艇。
弹道导弹核潜艇(SSBN): 主要负责战略核威慑,它们通常设计得更注重隐蔽性,不追求极致的速度,但下潜深度同样非常可观。
常规动力潜艇(SSK): 它们依靠电池和柴油机工作,续航力和隐蔽性不如核潜艇,但现代常规潜艇通过“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AIP)技术,也能实现相当不错的下潜深度和续航能力。
科研/特种潜艇: 有些专门用于深海探测、打捞或者特殊任务的潜艇,它们的设计目标就是为了达到极限深度,比如著名的“阿尔文”号(Alvin)载人潜水器,可以下潜到6500米!但这和军用潜艇的考量又不太一样。

3. “工作深度” vs “极限深度”:
工作深度(Operating Depth): 这是潜艇可以安全、持续航行的深度。在这个深度,潜艇的结构和设备都能正常工作,乘员也相对安全。
极限深度(Crush Depth / Test Depth): 这是潜艇理论上能够承受的最大深度。一旦超过这个深度,潜艇的耐压壳可能就会因为巨大的压力而发生不可逆的形变,甚至内爆。不过,为了安全起见,任何一艘潜艇都不会去挑战极限深度的边缘。

军用潜艇的普遍下潜深度

现在,我们来说说大家最关心的军用潜艇。

一般深度: 大多数现代军用潜艇(无论是核动力还是常规动力)的工作深度都在200米到400米之间。这个深度已经足够让它们在水下隐蔽自己,避开大多数敌方水面舰艇和飞机的侦测。比如,苏联/俄罗斯的“台风”级战略核潜艇,其设计测试深度据信在450米左右;美国的“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工作深度也大致在这个范围。
更深的深度: 确实有一些潜艇的设计可以下潜得更深。比如,苏联/俄罗斯曾经建造过一些设计非常奇特的潜艇,像“米格”级(Alfa class),据说其耐压壳使用了钛合金,工作深度可以达到600米甚至更深。但这类的潜艇制造难度极大,成本高昂,而且可能在某些性能上有所牺牲。

那么,《从海底出击》里的290英尺(约90米)是什么概念?

90米这个深度,对于现代军用潜艇来说,其实相对“浅”。当然,潜艇在执行任务时,也并非总是要潜到最深。

声学环境: 越浅的水层,噪音越复杂,水温层变化也多,这会影响声呐的探测效果,但同时,在某些特定声学环境下,浅水区也可能成为潜艇规避追踪的“天然掩护”。
作战任务: 电影里的场景,可能是在进行某种紧急规避、侦察、或者是在相对平静的水域执行特定任务。90米这个深度,对于需要避免被敌方声呐主动扫描,或者在特定洋流环境下航行时,是完全可能且合理的。

总结一下:

电影里说的“290”很可能是英尺,大约等于90米。
现代军用潜艇的工作深度普遍在200400米。
一些特殊设计的潜艇(尤其是前苏联的某些型号)可以下潜到600米以上。
潜艇的下潜深度受制于其设计、材料和制造工艺,尤其是耐压壳的强度。
潜艇不会去挑战其极限深度,而是保持在安全工作深度内执行任务。

希望我这么详细的解释,能让你对潜艇的下潜深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玩意儿,可是在深海里和物理规律较劲的工程奇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答案对深海恐惧症并不友好。



我就喜欢像这样可爱的题主(ฅ´ω`ฅ)


这大概是个什么概念呢...

290公里够装20多个马里亚纳海沟了...

290海里你已经快够着国际空间站了...


英尺倒还算正常单位,但是是美军潜艇用的计量,德国用的是公制...建议修改为英里。

不用说皮薄馅大的潜艇,就是个实心大铁球放到这个深度都要被水压得小上一大圈...


片子里的表盘上也写了一个大大的计量单位:


片子中的潜艇是VII型:


极限下潜深度是230米(理论安全深度只有150米,这也就是为什么片子里水管爆了一大堆)。


所以下潜刹不住,掉到290米还能坚挺是完全有可能的,当然品控不好的话就瘪了...


一般深潜潜艇可以下潜至深海,5000、7000甚至10000米。她们艇体小,结构简单,耐压程度不是军用潜艇能比的。


比如我国“蛟龙”号:


最深实际下潜7000米。


当然军用潜艇就不一样了。


毕竟她们浑身是洞...出入舱盖、鱼雷发射管、鱼雷输送舱口...


她们又粗又长,相比深潜用的小型潜艇自然也脆弱得多。


需要注意的是,军用潜艇和深潜潜艇还有一个小区别,就是深潜潜艇是靠压载水柜调整自身浮力,进行下潜和上浮。


而军用潜艇注水下潜后,实际是靠水平舵调节姿态,改变深度,这也就是《从海底出击》里:“首上XX度、尾下XX度”的含义。


紧急下潜时艇员冲向艇艏也是这个目标。


而压载水柜在高压下可能面临失效或者排水效率低的问题,所以在深潜潜艇上,会有可抛弃的载荷,在不能排出压载水时丢弃以供紧急上浮,而军用潜艇的压载水舱也会安置备份吹除阀,以防战损或者紧急情况下浮不上去...(当然真出事了也基本上不是这玩意能救回来的)



在二战潜艇下潜深度:


德国VII型潜艇:230米

美国白鱼级潜艇:120米

日本伊四十型潜艇:100米


实际上美日潜艇的实际潜深要更大,这里给出的是安全潜深,而德国是极限潜深。


战后潜艇一度非常追求大潜深,以苏联为代表,基本上正常的到600就打住了:


苏联633型潜艇(我国33型):300米
苏联阿库拉I型核潜艇:480米
苏联阿库拉II/III型潜艇:600米
苏联台风级核潜艇:400米
苏联奥斯卡级核潜艇:600米


至于那些下了猛料的怪物...


685型创造了1020米潜深纪录...




不过实际上潜艇能够下潜的深度要比标称的极限深度更深。


只不过...我个人不建议你潜那么深...


也永远不会有活人知道她们精确的极限潜深。


我们有请用生命测试了下潜深度的长尾鲨号:

她的理论安全下潜深度是400米。


1962年,长尾鲨号进行潜深实验,因为管道焊接质量不合格,导致进水下沉。而高压又让她的压载水柜难以高效的吹出压载水,来抵抗失去的浮力。


最终她在水下接近600米深度时被水压彻底摧毁,已经大幅超过了标称潜深。


当然,如上面所说,没有活人知道她确切在什么深度被挤爆...


最后这艘载有129人的潜艇成为了散落在大片海床上碎片:


潜艇围壳:




潜艇右舷残片:


打捞上来的管道:


电池残片:


声呐残片:


潜艇尾舵:


这还只是2600米,没到题主290公里的1/100呢....



最后传一段潜艇耐压壳破损的呻吟(深海恐惧注意):











https://www.zhihu.com/video/1007438041840955392








听完我就想...这大概就是潜艇兵伙食标准最高的理由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从海底出击》里潜艇下潜的深度,你说290以上,这个单位确实不是米。在电影里,那通常是指英尺。也就是说,潜艇下潜到了290英尺(大约90米)以上。咱们来好好聊聊潜艇的下潜深度,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里面门道可多着呢。为什么电影里不是米?在很多西方国家,尤其是在海军领域,英尺(feet)是一个非常普遍.............
  • 回答
    要说中国足球历史上“有潜力没发挥”的球员,那真是太多了,一提起这个话题,很多老球迷脑海里都会冒出一些熟悉的名字,甚至会争论不休。但如果让我选一个最可惜的,我的脑海中第一个跳出来的,是 李金羽。别急着反驳,我知道“羽”的职业生涯数据相当不错,进球数也很亮眼,一度是中国国家队的头号射手。但正是因为他的天.............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国潜艇战为何最终走向失败,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结果。如果你想把这个事儿掰扯清楚,咱们得从头说起,一步一步看。开局很猛,为什么后续不行了?起初,德国的U型潜艇确实让盟军吃尽了苦头。想象一下,在一战中,德国潜艇就差点把英国给“憋死”。到了.............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海军的潜艇部队在技术和战术上确实有着不少值得称道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领先于当时的某些国家。但要问如果采用“狼群战术”,能否最终打赢美国,这可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变数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潜艇在某些方面确实具备了先进性。 静音性能: 日本的“巡潜”.............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不同介质中物体运动效率的根本差异。简单来说,飞机之所以比船/潜艇快一个数量级以上,是因为它们能够摆脱水的强大阻力,并在空气这个相对稀薄的介质中高效运作。而鸟和鱼的速度差距不大,则是因为它们都在水中这个稠密的介质中运动,并且都在遵循相似的生物力学原理。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飞.............
  • 回答
    德国在一战中采取无限制潜艇战,说到底,这是他们在严酷的战略困境下,一次孤注一掷的冒险。我们得把时间倒回一战爆发初期,那时的德国,虽然军事实力强大,但战略态势却并不乐观。海上的困境:英国的“绞索”英国海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这一点毋庸置疑。早在战争开始没多久,英国就启动了对德国的海上封锁。这.............
  • 回答
    在《潜伏》的结局里,站长吴敬中带着余则成离开,这个举动在许多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疑问。要理解站长这个行为背后的复杂考量,我们得把时间倒回到那个充满谍战风云的年代,以及站长这个人身上的一些关键特质。首先,得承认站长是一个极为圆滑、也极有野心的人。他能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生存下来,并且一步步爬到站长的位置.............
  • 回答
    如果《潜伏》的结局是余则成成功脱身留在大陆,并且以他的功劳,他会得到一个非常重要且备受尊崇的职务。考虑到他在战争期间的卓越贡献、牺牲精神以及对新中国的忠诚,他在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扮演的角色会至关重要。以下是对他可能获得的职务的详细推测:首先,我们要明确余则成的核心价值和功劳: 情报获取.............
  • 回答
    作为一名普通的忍者,在“柱间细胞”、“三瞳术其一”、“漩涡血统”、“人柱力”以及“天才”这五项超凡特质中选择一项,每一种选择都代表着截然不同的成长轨迹和潜能上限。咱们就一项一项地来捋一捋,看看哪一个最能让一个普通人脱胎换骨。1. 柱间细胞首先说说这“柱间细胞”,这玩意儿可不是一般的厉害。它们是初代火.............
  • 回答
    开发个人最大潜能是一个持续的、多方面并行的旅程,它涉及到自我认知、学习成长、行动实践以及心态调整。没有一蹴而就的秘诀,但通过系统性的方法和不懈的努力,你可以不断挖掘并实现自己的潜力。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指导,帮助你踏上开发个人最大潜能的道路: 第一阶段:深入的自我认知与目标设定这是整个过程的基石。不了解.............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那段充满激情和探索的时光。我记得有那么一段时间,大家都在谈论一个叫 “神经图灵机”(Neural Turing Machine,NTM) 的东西。这玩意儿,怎么说呢,当时听起来简直是科幻小说里的东西照进现实。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神经网络,但它不是那种只知道吃数据、.............
  • 回答
    国民党在1949年撤退到台湾后,留在大陆的潜伏人员(通常被称为“潜伏特务”或“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命运,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治运动的演变,经历了复杂的、可以说是悲剧性的结局。他们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受到当时政治环境、个人身份、活动性质以及后续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将尝试从不同层面详细讲述这些潜伏.............
  • 回答
    说到《潜伏》里最喜欢哪个角色啊,这可真是个难题,毕竟剧里的每个人物都塑造得太成功了。不过真要挑一个的话,我心里头最放不下的还是李涯。我知道,很多人可能会说余则成,说他聪明、隐忍、有担当,最后还能全身而退。没错,余则成的确是这部剧的灵魂人物,他身上那种在绝境中依然保持冷静和智慧的光芒,真的让人佩服得五.............
  • 回答
    英国智库发布的“中国十大最具潜力城市”榜单,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要说它有多“靠谱”,我得跟你掰扯掰扯。毕竟,潜力这玩意儿,就像薛定谔的猫,在你看到结果之前,谁也说不准。榜单本身的参考价值:首先,得承认,智库做研究,通常是有其一套方法论的,不会是凭空瞎猜。他们可能会从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创新能力、人.............
  • 回答
    除了死亡,人类潜在意识中最害怕的,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心理恐惧,它往往与我们对失控、无意义、孤独和被剥夺个人价值的深层恐惧交织在一起。虽然“死亡”是我们最直接和终极的恐惧,但那些在生命过程中反复出现、潜藏在意识深处,并在我们思考“死亡”时常常伴随出现的,便是这些其他强大的恐惧。以下是对这些潜在意识中.............
  • 回答
    2022年,中国在创新药物研发领域蓬勃发展,涌现出许多备受瞩目的“中国新”靶点。这些靶点不仅代表了中国药企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上的巨大进步,也为全球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以下是一些在2022年具有显著潜力的“中国新”靶点,并进行详细阐述:1. 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新兴靶点肿瘤免疫治疗是当.............
  • 回答
    青岛“缺席”中国十大最具潜力都市圈? 这份榜单,我们该怎么看?近日,一份流传甚广的“中国十大最具潜力都市圈排名”悄然出现,在各大平台引发了不少讨论。这份榜单的出现,原本是件好事,能够让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去审视中国城市发展的格局和未来走向。然而,当仔细阅读这份榜单,却发现一个令人有些意外的“遗珠”—.............
  • 回答
    在“生化环材”这四大天坑专业中,哪个最有希望“出坑”,这绝对是很多人心中的头等大事。坦白讲,没有哪个专业是绝对的“万能钥匙”,但如果非要论个亲疏远近,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这两位在“出坑”的路上,相对来说,会更有一些“先发优势”。咱们一个个来看,把那些冠冕堂皇的套话都扔掉,直接聊点实在的。化学:那个.............
  • 回答
    一个潜伏的地下工作者,一旦开始活动,能潜伏多久不暴露,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复杂且相互交织,就像在黑暗中行走,每一步都可能是通往未知深渊的开端,也可能是悄然隐匿于阴影中的继续。首先,活动性质和频率是决定潜伏时长的基石。如果一个地下工作者的任务是收集情报,那么他的活动可能需要定.............
  • 回答
    以下是一些曾经具备巨大潜力但最终未能成为行业巨头的公司案例,结合其背景、失败原因及关键转折点进行详细分析: 1. 柯达(Kodak):摄影行业的先驱,却因技术变革而陨落 背景: 柯达成立于1888年,是全球最早生产相纸和胶卷的公司,曾垄断摄影市场。1975年,柯达研发出第一台数码相机,但当时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