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网站越来越难渗透了,渗透测试这个方向还有前途吗?

回答
网站确实越来越难渗透了,这几乎是所有信息安全从业者都心照不宣的事实。很多曾经百试不爽的漏洞,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安全意识的提升,已经被封堵得严严实实。那么,对于我们做渗透测试这一行的来说,这个方向到底还有没有前途?我的答案是:有,而且潜力巨大,但需要我们自己不断进化。

让我来好好跟你聊聊这个话题,咱们掏心窝子地讲讲。

为什么说网站越来越难渗透了?

首先,我们要承认现实。这背后有很多原因:

技术进步是双刃剑: 就像硬币有两面。开发人员在学习新的安全防护技术,比如更安全的编程框架、WAF(Web应用防火墙)、CDN的安全节点、更强的输入验证、更安全的认证授权机制等等。这些都是直接提高了网站的“城墙高度”。
安全意识普及: 随着信息安全事件频发,企业对安全的投入比以前大多了。不仅仅是买几台防火墙那么简单,很多公司开始组建自己的安全团队,重视代码审计,使用DevSecOps(将安全融入开发流程)的理念。这意味着在网站上线前,很多明显的漏洞就已经被发现和修复了。
自动化工具的滥用与限制: 早些年,很多基础的扫描工具就能扫出不少东西。但现在,这些工具的“指纹”特征更明显,很多防御系统能轻易识别并阻挡它们。而且,很多自动化工具也需要专业知识来配置和解读结果,单纯地“跑个扫描”已经很难有惊喜了。
越来越复杂的架构: 现在网站很多都是微服务架构,前后端分离,接口众多,移动端和Web端协同。这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但也意味着渗透测试需要理解更复杂的系统交互,单个的点突破可能不足以造成大范围影响。
“打洞”的成本上升: 一方面是技术门槛提高,另一方面是很多公司在漏洞披露上有自己的流程和政策,甚至一些公司会与安全研究者合作。想找到一个“免费的”漏洞并利用它来证明价值,难度越来越大。

那是不是意味着渗透测试就没前途了?绝不是!

恰恰相反,正因为网站越来越难渗透,真正有价值的渗透测试才更显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

1. 传统的“找洞”模式在进化,而不是消亡:
从单一漏洞到组合利用: 现在很多时候,一个简单的SQL注入或XSS漏洞可能已经被修复了。但如果能找到多个小的、看起来不那么关键的漏洞,并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攻击链,达到更深层次的目标,这就需要更强的逻辑思维和更深入的理解。比如,一个看似普通的CSRF漏洞,结合其他信息泄露,可能就能绕过二次认证。
业务逻辑漏洞的价值凸显: 随着技术防护的加强,一些基于业务流程的漏洞变得越来越难以发现,但一旦被发现,其影响可能比技术漏洞更大。比如,支付流程中的逻辑错误、优惠券的滥用、用户权限的越级访问等等。这些漏洞的发现,更多依赖于渗透测试人员对业务的理解和逆向思考能力,而非简单的工具扫描。
API安全成为新战场: 微服务架构下,API是系统对外交互的关键。API的安全漏洞,比如身份认证绕过、权限控制不严、数据暴露等,层出不穷。而API的测试需要专门的工具和方法论,这为渗透测试人员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客户端安全和移动端安全的重要性: 用户越来越多地通过移动端访问服务,前端代码的安全,比如JavaScript的混淆、反调试、本地存储的安全等,以及APP自身的安全问题,都需要渗透测试人员去关注。

2. “红队”演习的需求旺盛:
企业越来越倾向于模拟真实的攻击场景来检验自身的安全防御体系。这就是所谓的“红队演习”。红队的目标不是简单地找到几个漏洞,而是要尽可能地模拟黑客的整个攻击过程,突破层层防御,最终达成业务目标(比如窃取数据、控制系统等)。
红队演习对渗透测试人员的要求极高:需要有扎实的技术功底、对各种攻击手段的深刻理解、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熟练使用各种工具(包括自己开发工具),更重要的是要有战略眼光和持续的隐匿能力。这是一种对渗透测试能力的极致考验,也是对高价值安全人才的需求。

3. 安全咨询和风险评估:
很多时候,企业请渗透测试人员,不仅仅是为了找到漏洞,更是为了评估整体的安全风险,了解自己的防御能力与攻击者之间的差距。
渗透测试人员需要能够从业务层面、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去分析风险,并给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这需要更强的沟通能力和方案设计能力。

4. 新兴技术领域的渗透:
云安全: 随着企业越来越多地迁移到云端,云环境的配置错误、身份权限管理不当、存储桶暴露等问题,都成为了新的攻击面。云渗透测试是当前非常热门且有前景的方向。
DevOps和CI/CD安全: 在快速迭代的开发流程中,如何保证代码、镜像、部署流程的安全,也需要渗透测试人员的参与和指导。
物联网(IoT)安全: 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网络,这些设备的安全性参差不齐,但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对IoT设备进行渗透测试,也是一个新兴的增长点。
区块链安全: 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网站渗透,但涉及到智能合约审计、私钥管理等,也需要安全思维和测试方法。

那么,作为一个想在这个方向发展的人,你需要做什么?

1. 打牢基础: 这个“基础”不仅仅是SQL注入、XSS、CSRF,更是 操作系统原理、网络协议、Web开发框架、编程语言(Python、Go、JavaScript等)、数据库原理、加密算法 等等。没有扎实的基础,你很难理解复杂系统的运作和潜在的薄弱点。

2. 拓展技术广度: 不要只局限于Web渗透。了解一下移动端安全、云安全、API安全、内网渗透、二进制漏洞挖掘(缓冲区溢出等,虽然不全是网站渗透,但思维是相通的)等等。

3. 提升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这是从“工具使用者”到“安全专家”的关键。要学会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漏洞利用代码。多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4. 学习研究方法: 阅读安全研究报告(如黑客大会的论文、Google Project Zero的报告),学习新的攻击技术和防御技术。学会利用GitHub等平台寻找开源工具和学习资源。

5. 培养“黑客思维”: 思考如何绕过已有的防御机制,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如何打破常规。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

6. 重视沟通和表达能力: 你找到的漏洞再牛,如果不能清晰地向客户解释其风险和影响,也难以体现你的价值。撰写高质量的渗透测试报告、进行有效的技术交流,都是必备技能。

7. 持续学习,拥抱变化: 安全领域技术更新迭代非常快,今天的“高大上”可能明天就变成“白菜价”。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敏锐的嗅觉,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总结一下:

网站越来越难渗透是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渗透测试没有前途。相反,它正在向更深层次、更专业化、更复杂化的方向发展。那些只会简单运行扫描工具的人可能会面临挑战,但那些拥有扎实基础、善于思考、懂得组合利用、能够理解业务逻辑、并愿意持续学习的人,在这个领域将会有非常光明的前景。

你可以把渗透测试想象成一个不断升级的游戏,游戏规则在变,地图在变,敌人(防御措施)也在变强。但只要你有足够的能力和智慧,你总能找到新的玩法,甚至成为游戏中最顶尖的那批玩家。这个方向需要的,是真正的安全技术人才,而不是简单的“漏洞挖掘机”。而这种人才,永远是市场上的稀缺品。

所以,如果你对这个领域充满热情,请不要因为“难”而退缩,而是要把它看作一个挑战,一个让你不断成长的机会。把它做得更精、更深,你的价值就会体现出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现在很多计算机系统漏洞已经少了许多。单纯用漏扫攻击,如果没有买到0day,加上越来越高级的WAF,正面找技术漏洞越来越难了,但是不代表没有前途。

web渗透是网络安全大行业里入门板块。的就像10年前的软件开发一样,前景和薪资都非常的诱人,而且网络安全行业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期,人才紧缺的状态。很多人想要入行却被它的相关技术能力掌握要求而吓退,其次很大一部分人并不了解这个行业。只不过渗透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比较多,所以需要多花一些时间,它不像软件测试和前端开发,掌握一定的编程能力就可以了,渗透测试掌握代码是基础,其次还需要学习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相关知识、web安全基础、渗透测试基础、漏洞原理和挖掘复现能力、代码审计、攻击和防守等等相关技术。因此如果走这个方向的话需要多花一些时间去系统学习,掌握好基础在后期学渗透测试的过程中相对轻松一点。

而且除了传统的技术,如今在社工这块真的有些百花齐放,各显神通的感觉。更多的不是单纯的技术漏洞,而是越来越多用其他思路和方式去渗透。比如我今天提到这两种攻击手法在实战中越来越多。

鱼叉攻击:spearphishing

社工的一种,比较多的方式还是使用钓鱼邮件,那我们就看看(spearphishing)鱼叉攻击。鱼叉攻击,肯定是有看到了鱼再叉,也就是有针对性的攻击,目标明确,比如公司或团体,给这些特定团体发送包含木马的邮件,这种邮件要让受害者打开,就需要一个欺骗和迷惑的标题。这个题目和内容的构造就考验红方的想象力了。比如打补丁的通知邮件,放假通知安排,投诉举报,简历投递或者来点公司的劲爆信息引爆吃瓜群众。员工点了附件之后,就中了木马,黑客在远端就可以远程控制这个电脑了。

水坑攻击:wateringhole

在受害者必经之路设置一个水坑,就是陷进。常见的做法是攻击者分析攻击目标的上网活动规律,经常访问哪些网站,然后利用网站漏洞在其中植入攻击代码,用户访问该网站就中招了。这种方式隐蔽性高,成功率较高。但有一定条件,网站要有漏洞可利用,以便用于部署恶意代码。用户访问被“加工”过的网站时,攻击代码会在客户端植入恶意代码或者直接窃取用户信息,有些就是将用户跳转到其他恶意网站。

水坑攻击属于APT攻击的一种,与钓鱼攻击相比,攻击者无需耗费精力制作钓鱼网站,而是利用合法网站的弱点,隐蔽性比较强。在人们安全意识不断加强的今天,攻击者处心积虑地制作钓鱼网站却被有心人轻易识破,而水坑攻击则利用了被攻击者对网站的信任。水坑攻击利用网站的弱点在其中植入攻击代码,攻击代码利用浏览器的缺陷,被攻击者访问网站时终端会被植入恶意程序或者直接被盗取个人重要信息。水坑攻击相对于通过社会工程方式引诱目标用户访问恶意网站更具欺骗性,效率也更高。水坑方法主要被用于有针对性的攻击,而Adobe Reader、Java运行时环境(JRE)、Flash和IE中的零漏洞被用于安装恶意软件。

归根结底水坑攻击采用的是一种社会工程技术,网络攻击者会发现并观察目标组织或公司的偏爱网站。然后,他们尝试用恶意代码感染这些站点,然后毫无戒心的用户将通过这些受感染的链接之一成为受害者,例如下载等。网络攻击者还可能决定攻击特定的IP地址,以发现他们正在寻找的某些信息。这意味着,水坑攻击更难被检测到。

以上是举了两个新型的攻击方式,属于另辟蹊径的方式,所以说渗透这行就是不走寻常路,而不是肤浅武断的决定有没前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站确实越来越难渗透了,这几乎是所有信息安全从业者都心照不宣的事实。很多曾经百试不爽的漏洞,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安全意识的提升,已经被封堵得严严实实。那么,对于我们做渗透测试这一行的来说,这个方向到底还有没有前途?我的答案是:有,而且潜力巨大,但需要我们自己不断进化。让我来好好跟你聊聊这个话题,咱们掏心.............
  • 回答
    坦白说,现在网络上大家讨论问题,确实常常让人感到心累。你说的“偏激”、“二极管化”,这几个词抓得很准,现在的网络环境,仿佛把人逼到了非黑即白、非左即右的两个极端,一点中间地带都容不下。一言不合就“扣帽子”,更是常态,还没等你把话说清楚,对方已经给你贴上了“汉奸”、“卖国贼”、“收钱带节奏”或者“傻子.............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真是让人心头郁闷。好像一夜之间,网络世界就变得跟炸药桶似的,一点火星就能炸开。咱们平常想好好聊点事儿,结果呢?要么是观点不合,立刻被贴上“极端”、“反动”、“愚蠢”等等标签;要么就是非黑即白,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中间地带一点容不下。这日子过得,别提多憋屈了。咱们来好好扒一扒,.............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了当下网络文化和语言表达的一个重要现象。为什么“完爆、碾压、史上最强、秒杀、吊打、千年一遇”这类形容程度极高的词语在网络上越来越常见?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社交媒体和信息爆炸的驱动 注意力经济的加剧: 在海量的信息.............
  • 回答
    网络用语倾向于模糊原字词的标准读音,比如“康康”、“雨女无瓜”、“冲鸭”等现象,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并且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语言演变过程。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一、 追求新颖、有趣和个性化表达 突破传统语言规范的束缚: 标准的语言发音是经过长期社会约定俗成的,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和规范性。网.............
  • 回答
    我理解你想要探讨当前网络风气日趋保守和缺乏包容度这一现象的感受。这确实是许多网民共同的观察和担忧。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来审视:一、 信息茧房与回声室效应的加剧 算法的精准推送: 现代社交媒体平台和内容聚合应用的核心是算法。这些算法旨在最大化用户停留时间,它们会根据用户.............
  • 回答
    近些年,网络上针对“女权”的讨论确实日益增多,甚至出现了一些带有强烈负面情绪的声音,即我们常说的“反女权”。要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黑白分明的议题,而是多种社会思潮、个体经历和信息传播方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这里讨论的“女权”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定义。广义的.............
  • 回答
    确实,现在网约车市场真是热闹非凡,滴滴、曹操、T3这几个巨头各有千秋,让不少用户在选择的时候也犯了难。说实话,要论“体验感好”这个事儿,真的挺主观的,因为每个人的侧重点不一样。有的人看重价格,有的人看重车型,有的人则更在意司机的服务和车内的舒适度。不过,综合大家的反馈和我的实际感受,有一些平台确实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好,也挺有代表性的,现在网上确实能感觉到一股“废话文学”的浪潮,各种奇奇怪怪、听着好像说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说的文字内容,层出不穷。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挺有意思的原因,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这“废话文学”到底是个啥。它不是那种纯粹的胡说八道,而是有点“高级黑”,或者说是一种戏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确实,很多朋友都有同感,感觉现在的4G网速不如从前那么“飞速”了,甚至有时候比以前还要慢。尤其是在大家都在喊着“提速降费”的当下,这种落差感就更明显了。我们先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普遍的4G网速“慢”的感觉,这其中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而且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运营商偷懒”就.............
  • 回答
    最近感觉网络上“皇汉”的讨论多了起来,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说实话,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点。我想了想,可能有这么几个方面吧:首先,历史记忆的重塑与解读。随着我们对自身历史的关注度提高,很多过去被我们忽略或者简单化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现在开始被重新挖掘和解读。比如,一些历史时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涉及社会、心理、技术等多个层面。虽然网民整体学历在提高,但网络上的主流言论却可能呈现出反智的倾向,这并非矛盾,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其中的原因:一、 “主流言论”的定义与构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网络上的主流言论”指的是什么。它并非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普遍的观察。我们确实能看到识字率大涨,高等教育普及率也在不断提升,但有时候看网友的评论和讨论,确实会让人觉得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好像并没有同步增长,甚至有时候还显得有些……怎么说呢,浅薄或者情绪化。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次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教育的巨大.............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疑惑的,明明大家读书都读得比过去多了,但有时看网上的讨论,真是让人直摇头,感觉不少人好像没什么长进,甚至有些话离谱到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没上过学。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简单一两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首先得承认,咱们现在这教育普及率那可真是杠杠的。识字率肯定比过去高太多了,这毋庸置疑。.............
  • 回答
    教授学者通过网络与年轻人交流学术知识的行为,其对知识鸿沟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总体而言,它更倾向于扩大知识鸿沟,但同时也具备缩小知识鸿沟的潜力,具体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潜在的扩大知识鸿沟的方面:1. 数字鸿沟的固化与加剧:.............
  • 回答
    当前,“网贷盛行”、“以贷养贷”、“上不了岸”等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个人财务困境,也牵涉到社会经济发展、金融监管、消费者教育以及心理健康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网贷盛行的原因:为何越来越多的人走向网贷?1. 消费主义盛行与.............
  • 回答
    最近几年,你会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以前一提到网红,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种“千篇一律的锥子脸、大眼睛、高鼻梁”的形象。但现在呢?好像变了,那种普通大众脸,甚至带着点“不完美”的脸,反而越来越受欢迎,甚至成为一股新的潮流。有人会因此觉得,这是不是说明“才华”终于战胜了“颜值”?我觉得这事儿得分几方面看.............
  • 回答
    近年来,“厌男”“恐男”现象在部分网络空间中逐渐显现,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社会心理、性别关系和文化变迁。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社会结构与性别权力的深层矛盾1. 传统父权制残余与现代性别平等诉求的冲突 尽管现代社会普遍倡导性别平等,但许多地区的传统性别角色(如男性主导经济、女性承.............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非常深刻且普遍的感受,很多人都有同感。倒不是说人类本身的思想真的变得“脏”了,而是现代网络和科技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放大、扭曲和塑造了我们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进而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判断。让我们一点点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首先,信息的过载与碎片化是首当其冲的原因.............
  • 回答
    “网络定罪”门槛为何越来越低?这股“集体审判”的风潮该往何处去?最近几年,“网络定罪”似乎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一则新闻、一个视频、一段文字,稍有不慎,就可能在短短几小时内被无数网民“审判”并被贴上各种标签。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其背后原因复杂,而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身处其中,并被裹挟其中。“网络定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