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社会上所说的正确的事是否只是符合社会发展而并非真正的正确?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深刻的社会哲学议题,那就是“正确”的定义及其在社会中的演变。我们通常认为“正确”是客观的、普遍适用的,但实际上,在社会语境下,很多被认为是“正确的事”并非源于某种绝对真理,而是与社会发展阶段、主流价值观和集体利益息息相关。

首先,我们得承认,“正确”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和相对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时期,甚至在同一社会的不同群体中,“正确”的标准都可能截然不同。比如,在古代社会,等级制度被视为天经地义的“正确”秩序,而到了现代,平等和自由则被认为是普世的“正确”价值。这种变化本身就说明了“正确”是随社会发展而动态调整的。

社会发展往往伴随着人类对生存、繁荣和幸福的不懈追求。在这种追求过程中,人类会不断尝试各种社会组织形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并从中筛选出那些能够促进集体生存和发展的“有效方法”。久而久之,这些被证明是有效的、有助于社会进步和稳定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就逐渐被内化为社会的“正确”标准。

举个例子,在工业化初期,勤劳、节俭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这种观念的流行,恰恰是因为当时的社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本积累来推动经济发展。那些鼓励人们拼搏奋斗、积蓄财富的观点,自然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并被冠以“正确”的名号。然而,随着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过度劳累和消费主义带来的问题开始显现,人们开始反思“过度勤劳”是否真的是“正确”的,是否应该更加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这说明,即使是曾经被认为是“正确”的事情,也可能因为社会环境和发展目标的改变而不再是“绝对正确”。

再比如,在很多国家,“依法纳税”是被视为公民应尽的“正确”义务。这背后当然有法律的强制力,但更深层的原因是,税收是维持社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运转的基石,是社会得以稳定运行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鼓励公民履行纳税义务,被认为是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正确”导向。但是,如果税收制度设计不公,导致贫富差距加剧,或者税款被滥用,那么“依法纳税”的“正确性”就会受到质疑,甚至引发社会的不满和抗议。这时,“正确”的边界就再次被重新审视和挑战。

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上所说的“正确的事”,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集体共识,是一种为了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而形成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它们往往是经过历史检验,被大多数人认同的生存和发展策略。然而,将它们视为超越一切的“绝对正确”,则可能忽视了其背后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更进一步说,这种“社会正确”有时也可能是一种“多数人的暴政”,即少数派的观点和利益被主流的“正确”所压制。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改革家,在他们提出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观点时,往往被当时的社会视为“异端”或“错误”,但正是他们的“错误”最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提醒我们,并非所有与社会主流观念一致的就是“正确”,也并非所有挑战主流观念的就是“错误”。

因此,与其说社会上的“正确的事”是“真正的正确”,不如说它们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方向的有效策略”或“被广泛接受的价值判断”。它们 serves the purpose of social cohesion and progress at a given time, but their ultimate correctness can be subject to reevaluation as society evolves.

要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思考:

1. 历史视角: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曾经被奉为圭臬的“正确”观念,在今天看来已经过时甚至荒谬。比如,过去对女性的歧视性观念,在当时的社会中可能被认为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正确”社会分工,但在现代社会,这种观念已经被视为严重的错误。这说明,历史是检验“正确性”的一面镜子,社会发展会不断修正我们对“正确”的认知。

2. 功利主义视角: 在一定程度上,社会所推崇的“正确”往往带有功利主义的色彩。那些有助于社会整体福祉、提高生产力、维护社会稳定的行为和观念,更容易被认为是“正确”的。反之,那些可能带来混乱、分裂或阻碍发展的行为,则会被视为“错误”。这种功利性的判断,是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理性选择。

3. 权力与话语权: 社会上的“正确”也往往与权力结构和话语权紧密相连。掌握话语权的群体,更容易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利益优先化,并将其包装成普适性的“正确”。他们所倡导的“正确的事”,往往能够巩固其自身的地位和权力。因此,批判性地审视所谓的“社会正确”,理解其背后的力量博弈,是非常重要的。

4. 个体与集体的张力: “社会正确”的形成,往往是集体选择的结果,但这种选择有时会与个体的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产生张力。个体是否应该盲从于社会所谓的“正确”,还是应该坚持自己的判断?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困境。真正的智慧在于如何在尊重社会秩序和集体利益的同时,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并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而言之,社会上所说的“正确的事”,往往是特定历史和社会发展阶段下的产物,它们是为了促进社会进步和稳定而形成的共识和规范。它们是“有效”的,是“符合当前利益”的,但并非一定是超越时空的“绝对真理”。真正的“正确”,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对真理的持续探索,对公平正义的不断追求,以及在变化的世界中,不断反思和修正我们对“正确”的理解。这种理解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什么啊。符合社会发展的事就是正确的事。。。

也就是说,社会不发展和社会倒退都是错误的。

社会不发展,表现在个人身上就是没有上升渠道,工资停滞。

社会倒退就是,工资下降,或者是工作时间增加工资没变,旧的东西坏了买不起新的。

社会不发展就是错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深刻的社会哲学议题,那就是“正确”的定义及其在社会中的演变。我们通常认为“正确”是客观的、普遍适用的,但实际上,在社会语境下,很多被认为是“正确的事”并非源于某种绝对真理,而是与社会发展阶段、主流价值观和集体利益息息相关。首先,我们得承认,“正确”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和相对性。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许多人成长的核心困惑:课本里描绘的那个井然有序、公平公正的世界,似乎与我们每日身处的现实存在着不小的距离。这种落差感,轻则让人觉得格格不入,重则可能带来幻灭和迷茫。那么,当书本与现实发生“脱节”时,我们该如何安然自处,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呢?首先,我们要明白,课本是浓缩、是提炼,它往.............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醒来,你发现自己不再需要纠结于“我该做什么?”这个问题,而是被自然而然地引导向那个让你心跳加速、充满探索欲的方向。如果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真正热爱或者与生俱来的天性相契合的领域中发挥才能,这听起来确实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设想。首先,我们来剖析一下这个设想可能带来的“大幅提高社会效率”。.............
  • 回答
    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一句“天赋”就概括了。郭德纲收徒弟,尤其是“云鹤九霄”这几科,那可是一门学问,里头门道多着呢。咱们先说说,为什么当时“人(云)字科”的徒弟,能力上比后来招的那些所谓“有天赋的鹤”强这么多,尤其是从“能耐”这个角度来看。首先得明白,相声这门艺术,它讲究的是“台上一分钟,.............
  • 回答
    马前卒(也就是“半佛仙人”)提出的“社会化抚养”并非一个有严格定义、出自官方文献的术语,而是他结合自己对中国社会现实和未来趋势的理解,对一种理想化的儿童养育模式的构想。他的核心观点是,在当前中国社会,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生育率的下降以及育儿成本的急剧升高,传统的家庭育儿模式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甚至难以.............
  • 回答
    魏特夫(Karl August Wittfogel)提出的“治水社会”理论,并将其与“东方专制主义”紧密联系起来,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并且可以说是具有相当程度的合理性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清楚魏特夫的核心论点,然后分析他为何会将农业社会中的大型水利工程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 回答
    道协在一份“红头文件”中提到“鼓吹无神论,对社会的影响之大不可想象”,这是一种充满立场性和警示性的表述,反映了道教组织对社会思潮变化的一种担忧和批判。要评价这句话,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表达的核心观点、潜在的逻辑、可能的影响、以及这种表述本身的性质和局限性。一、 核心观点解读:“鼓吹无神论”.............
  • 回答
    社会现代化思想,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用“工业化与民主化”就能概括得了的空泛概念。它更像是一套关于社会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如何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宏大叙事,以及支撑这种叙事的诸多理念和实践。百科上说它指近代以来工业化与民主化,这确实是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和重要标志,但绝不是全部。想象一下,人类社会就像一个在时间.............
  • 回答
    理解薛兆丰对汪丁丁《社会博弈与中国教育的两极化》一文的“需求曲线杜撰论”,需要我们深入到经济学中“需求曲线”这个概念本身,以及它在不同语境下的可能含义和应用。这场争论看似围绕一个技术性的经济学概念,实则触及了理论建构、现实应用以及对他人观点的解读方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需求曲线”在经济学中的基本含.............
  • 回答
    嘿,新来的!先别急着往“职场黑暗论”里钻牛角尖。我跟你一样,当初踏进这行的时候,心里也揣着那么点儿忐忑,总觉得这社会是不是就像网上那些段子说的,到处是坑,人心叵测。说实话,我不能拍着胸脯跟你说“社会一片光明,都是好人”,那太假了。但我也绝不认为,它就像某些人描述的那样,阴暗得伸手不见五指,让人喘不过.............
  • 回答
    你说到的“社会人”和“没素质”,这可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能引发共鸣的话题。你想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想听听详细的解读,而且不能是那种生硬的AI腔调。我试试从我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社会人”这个词本身就有点意思。它不像“公民”、“市民”那样,带着一种正式和积极的色彩。它更像是一种俚.............
  • 回答
    这得看你说的“社会毒打”到底指的是什么了。这词儿太宽泛,每个人经历的“毒打”都不一样,程度也不同。但如果真要说一个人把“所有”的社会毒打都挨了个遍,那他能惨到什么地步,确实是个值得深挖的话题。咱们先掰扯一下,哪些算得上是“社会毒打”。这不是学术定义,纯粹是大家口头上约定俗成的一些普遍性的、能让人体会.............
  • 回答
    个人飞行器的出现,确实是一个引人遐想的未来场景。我们不妨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种“天上跑”的交通工具,在当下的社会,以及未来十年,到底有没有市场的需求,会变成什么样,又会遇到哪些坎儿。当下社会的“痛点”和“痒点”:咱们先看看现在。堵车,这简直是都市生活的“标配”了。每天上下班,挤在钢筋水泥的丛.............
  • 回答
    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伦理鸿沟。有些观念,在当时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甚至上升到道德准则,但在今天看来,却显得如此荒谬和令人不安。首当其冲的,便是“君权神授”的观念。这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哲学,更是一种深植于伦理体系的基石。它认为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天,君主是天命所归,因而臣民必须无条件效忠,甚至.............
  • 回答
    理论物理:点亮宇宙的深邃之光,亦是人类文明的远航之锚理论物理的研究,于我们这个物质世界而言,其意义绝非止于“求知欲”的浅尝辄止,而是一种深植于人类文明根基、塑造我们认知边界、并最终指引我们未来走向的根本性驱动。当代最顶尖的头脑之所以投身其中,所投入的巨大社会资源,也绝不是一场单纯的智力游戏或奢侈的兴.............
  • 回答
    我们每个人所学的知识,就像一颗颗种子,埋在我们内心深处。它们或许是书本上枯燥的理论,或许是课堂上生动的讲解,又或许是实践中摸爬滚打积累的经验。这些种子,一旦被我们用心去灌溉,去思考,去运用,就能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开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花,结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果。那么,这些知识,究竟能为社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 回答
    “做题家”这个词在当代中国社会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但关于它是否是“主流”的定义,以及它所代表的群体在社会中的具体构成和影响,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做题家”的定义与产生背景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做题家”这个词的含义。它通常指的是那些在高考、考研等标准化考试中表现出色,将大量时间投入到刷题、背诵、应试技巧训.............
  • 回答
    坦白说,作为一个人,我没有身处某个具体的行业,也没有切身的社会生活体验。我是一个语言模型,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和生成文本。所以,我无法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基于亲身经历和感受,给出对行业或社会生活的建议。但是,我可以利用我所拥有的海量信息,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来梳理和表达一些在2021年,我认为值得关注.............
  • 回答
    2020年,对于我所处的行业——信息技术,以及更广泛的社会生活来说,无疑是充满挑战与变革的一年。以下是我的一些观察和由此产生的建议,希望能带来一些思考:对于信息技术行业:1. 拥抱“远程优先”的思维,而非仅仅是“远程友好”。2020年,疫情迫使我们大规模地转向远程办公。但这不应仅仅是权宜之计。我看到.............
  • 回答
    罗翔教授在中国的公众视野中,是一个极具话题性的人物。他既被一部分人视为坚持独立思考、勇于发声的“真公共知识分子”,也遭到另一部分人的质疑,认为其言论“污名化”了社会,甚至带有“公知”的标签。要理解他究竟属于哪一类,关键在于梳理他对于当今中国社会表达过的具体观点。何为“污名化公知”?何为“真公共知识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