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任正非回应员工34岁要退休:光想躺在床上数钱可能吗?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任正非关于“34岁员工退休”的回应,以及他所传达的核心思想。

事件背景:

2023年,华为内部流传出一份关于“34岁职业危机”的讨论,其中一位华为员工在内部论坛上发帖,表达了对公司34岁左右员工的担忧,认为他们可能面临被优化或职业生涯难以继续的困境,并希望公司能够提供更好的支持。

任正非作为华为创始人,对于员工的福祉和公司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思考。他对这位员工的回应,实际上是针对华为内部长期存在的一个话题,也是对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乃至全球科技行业普遍存在的“35岁现象”的回应。

任正非回应的核心观点及详细解读:

任正非的回应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理解:

1. 挑战“躺平式”的退休幻想:

“光想躺在床上数钱可能吗?” 这句话是任正非回应中最具冲击力的一句。他直接点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思维误区:将“退休”简单理解为财务自由,可以从此不再工作,无忧无虑地享受生活。
现实的残酷性: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高科技行业,知识更新换代速度极快。一个人的技能和知识可能在几年内就会过时。如果一个人在年轻时没有持续学习和提升,仅凭过去的积累,是很难支撑长久的“退休”生活的。
华为的文化与现实: 华为作为一家以奋斗者为本、以结果为导向的公司,更注重员工的持续贡献和价值创造。任正非强调的是,在华为的体系里,员工需要通过持续的努力和价值产出来获得回报,而不是一种“旱涝保收”的模式。他暗示,如果员工仅仅想着“躺平”,那么他就不可能在华为获得长远的“退休”保障。

2. 强调“奋斗者”的价值与必然性:

华为的核心价值观: 华为一直以来都推崇“奋斗者”文化。任正非认为,只有持续奋斗、不断创造价值的员工,才能在公司和社会上立足。他通过这句话,是在提醒员工,华为不是一个提供“养懒汉”的地方。
“退休”的真正含义: 在任正非的语境下,“退休”可能更偏向于一种职业生涯的转型或阶段性调整,而不是完全退出工作舞台。即使是到了退休年龄,如果身体允许且有能力,继续发挥余热、贡献智慧,也是值得鼓励的。他不愿意看到员工在壮年就因为“34岁现象”而产生“退休”的念头。
对未来挑战的认知: 科技行业的竞争是激烈的,华为也面临着全球的挑战。在这种环境下,公司需要的是能够持续学习、不断创新、勇于承担责任的奋斗者。那些只想“躺平”的人,是无法适应华为的节奏和要求的。

3. 对“34岁危机”的间接回应和纠正:

“34岁现象”的形成原因: 员工之所以会产生“34岁危机”的担忧,很多时候是因为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员工体力和精力不如年轻人,同时又不像年轻时那样有可塑性,且薪酬可能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公司可能更倾向于招聘成本更低的年轻员工。
任正非的“反驳”: 任正非没有直接否定“34岁现象”的存在,但他通过自己的回应,将问题的焦点从“公司是否应该优化34岁员工”转移到了“员工自身是否应该持续奋斗”。 他认为,如果一个34岁的员工仍然保持着学习和奋斗的状态,那么他不仅仅不会面临危机,反而会是公司宝贵的财富。
区分能力和年龄: 他强调的不是年龄,而是“能力”和“价值贡献”。如果一个34岁的员工,其知识技能已经陈旧,或者已经丧失了奋斗的激情,那么他确实会面临职业瓶颈。但如果他依然充满活力,并且具备公司需要的技能和经验,那么他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4. 对华为人才战略的潜在启示:

鼓励持续学习和转型: 任正非的话,可以被理解为对华为内部人才培养和发展的一种引导。他是在鼓励员工,即使到了中年,也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和能力,并为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做好规划。
价值导向的激励机制: 华为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其激励机制,确保那些持续贡献价值、不断学习的员工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从而打消他们对“34岁现象”的担忧。
对员工主动性的要求: 任正非的回应,也是一种对员工主动性的呼唤。他希望员工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发展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公司的政策。

总结任正非回应的深层含义:

不是年龄歧视,而是能力和价值的衡量。
否定“不劳而获”的退休幻想。
强调持续学习和奋斗是生存之道。
引导员工关注自身成长,而非被动等待公司安排。
reaffirm 华为“奋斗者”文化的核心地位。

更深入的思考:

任正非的回应,虽然看似强硬,但背后也反映了科技行业残酷的现实和华为的生存哲学。他不是在抛弃员工,而是在提醒员工,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只有不断进化,才能不被淘汰。

他的话也引发了社会对于“35岁现象”的进一步讨论,让人们开始反思:

企业应该如何对待中年员工?
个人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社会应该如何建立更完善的保障体系,以应对职业生涯的挑战?

总而言之,任正非关于“34岁员工退休”的回应,是一次极具代表性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的表达。他用一种直接而尖锐的方式,指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并引导大家思考问题的本质,强调了在当今社会,持续的奋斗和价值创造才是立足之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去搜索“政府 资本家 老百姓”这个词语组合,无论是百度还是某不可见搜索引擎,都会给出一致的答案,搜索结果里前几条都是:

政府总是伙同资本家,把老百姓弄得没钱-陈经

很有趣,这么几个词相关的文章流传最广的居然不是媒体新闻,政府报告或者学术著作,而是陈经的一篇用调侃语气写的论坛帖子。

帖子里用陈经特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阐释了 政府、资本家和老百姓的关系,特别是在对待金钱上的关系。

总结下来就是几点:

  • 老百姓喜欢钱,有钱很高兴,没钱很痛苦
  • 老百姓一旦有了钱就不想干活了
  • 政府想要运作下去,就要老百姓肯干活,资本家肯投资
  • 资本家愿意为长期利益不但自己投资,而且努力工作
  • 在政府眼里,资本家是可以依靠的力量
  • 底层贫穷老百姓是可以团结的力量
  • 中产阶级老百姓是政府的斗争对象

陈经:政府总是伙同资本家,把老百姓弄得没钱? - 365知识网

但这是搞经济,不是搞革命。谁是依靠力量,谁是应该团结的势力,谁是斗争对象?对政治团体来说,搞革命自然依靠群众,打倒当权的。在台上的政治团体要搞经济,现实选择就是依靠资本家,团结“弱势群体”,斗争作为“社会中坚”的中产阶级老百姓。弱势群体没啥能力,也榨不出油水,欺负他们实在是说不过去。而且弱势群体要求低,自己没能力也没啥大指望了,安抚容易,如果不干活少干活还能从政府拿钱,易生感激之情,所以要团结他们,社会就能稳定了。资本家好啊,替政府分忧解难,自己挣的钱拿出来创业组织社会生产,招人干活帮政府解决就业问题,再苦再累也充满干劲,交上大把税收。甚至还有很多“资本家”因为折腾这些事赔钱了,成功一个得倒下九个,这就是市场经济中的雷锋啊。资本家里聪明人多啊,都是人精才能成功,综合素质强,好多政府解决不了的事,资本家能想出办法。要是没有资本家,市场经济可就真完蛋了,政府亲自去干经济,哪有那个劲,最多就是弄些大企业,9成的企业还得靠资本家来运营。最烦人的就是那些所谓的“社会中坚”中产阶级老百姓,也就有点工作能力,没啥大本事,羡慕资本家,自己又不敢去做。整天骂政府骂资本家,要这要那,嫌自己挣的少。还特别贪,不想付出劳动就想发财,自以为小聪明其实是笨,低价股票房子不敢买,高价却一起冲去买房买股,赔了就骂政府,打横幅退房,挣了就没啥表示。还惹不起,动不动以人民的名义自称,指天骂地舆论在手。劣迹实在太多,这就是一伙靠不住的白眼狼。所以,政府要依靠聪明的资本家,圈住又贪又笨的老百姓,这样才能搞好经济!

在这次华为的事情上,35岁以上的华为员工,年纪大了也有了点钱,要享受生活了,奋斗的劲头不如年轻时候了,而老资本家任正非先生还是干劲十足。而刚毕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依然如十几年前那批人一样青春热血,在政府看来任正非解决年轻人就业,逼迫中产努力,激发企业活力贡献税收,自己还特别勤奋,是大大的好人是活雷锋啊。所以这事上政府会装没看见,任正非会在激发员工动力的目的达到后适可而止,而被清退的员工在认识到资本家真面目之后要咬咬牙努力干活了,他们不是没能力只是没动力。

这事过后,年轻人得到工作,中年人得到动力,资本家得到利润,政府得到税收,这是一次成功的帕累托改进,一举多赢。

user avatar

任正非这话算客气的。真正客观的说法不是:

“你们有什么资格数钱”。

而是

“刚毕业的那批年轻人比你们更有资格数钱——除非你们持续提高自身劳动的性价比”。

雇佣工资不是任正非决定的,而是资本主义劳动力市场决定的。既然国家通过大扩招(训练大学生)和引进工业(训练工程师)增加了中层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中层”不提高自己就必然要让位给更多、更便宜的中下层,去低薪公司打工。但也必须看到,这些新来的“中下层”起薪已经高于那些“中层”当年入职时的起薪(考虑到实际购买力也如此),社会还是在进步。

资本主义的问题在于整体,在局部问题上反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没有意义,抱怨任正非更没有意义。他要是讲人情不顺应规律的话,就会被其他懂规律的企业干掉。

我注意到有人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得说他根本没考虑过刚毕业的大学生怎么想……如果让这些30多岁的人去小公司做一份福利不那么高的工作是不人道。那如果刚毕业的学生根本就没法就业呢?他们就不是无产阶级兄弟了?

还有,普通的制造业工厂经常因为订单缩减而裁员,为啥华为裁员就这么惹人注目呢?

说白了,这事反响巨大,就是因为就因为破坏某些人的中产梦,导致物伤其类。但这个“类”显然不覆盖绝大多数无产阶级,所以也只能停留在黯然神伤的水平上了。

最后分享一下周华健的歌词,与诸位打工族共勉……

最近比较烦 比较烦 比较烦 总觉得日子过得有一些极端 我想我还是不习惯 从默默无闻到有人喜欢 最近比较烦 比较烦 比较烦 总觉得钞票一天比一天难赚 朋友常常有意无意调侃 我也许有天改名叫周转 最近比较烦 比较烦 比较烦 我看那前方怎么也看不到岸 那个后面还有一班天才追赶 哎呦 写一首皆大欢喜的歌 是越来越难 最近比较烦 比较烦 比较烦 陌生的城市何处有我的期盼 挥别了家乡的伙伴 现在的我更觉得孤单 最近比较烦 比较烦 比较烦 女儿说六加六结果等于十三 我问老段说怎么办 他说基本上这个很难 最近比较烦 比你烦 也比你烦 我梦见和饭岛爱一起晚餐 梦中的餐厅灯光太昏暗 我遍寻不著那蓝色的小药丸 人生总有远的近的麻烦 太太每天嫌我回家太晚 女友妈妈嫌我长得寒酸 虽然我已每天苦干实干 管它什么 天大麻烦 久而久之 我会习惯 天下没有不要钱的午餐
user avatar

华为公关不行,任正非应该装哑巴。不过这类事只会越来越多,会常态化。这次只是利润下降,然后公司裁员;以后还会有大量公司破产,老板依然有钱,员工批量下岗。

一方面说中国阶层固化,一方面又骂裁员、破产;一方面享受市场化的高工资,不愿意承受风险,一方面说公务员、事业单位、银行柜员收入低,没有闯劲。

要知道事物总有两面性,风险和收益往往是对应的,这世上好事不可能都让一部分群体占了。欧美、香港地区的中青年都普遍经历过裁员,并二次就业,所以说以后华为事件只会越来越多。

华为这件事多关注失业保险金能否领取,才是我等屌丝最核心的教训。

user avatar

任正非真不愧是人民战争的高手啊。

号召一部分人打倒另一部分人,其用心之险恶,令人不寒而栗。

这个讲话,翻译一下,意思就是:要清除那些不做贡献的老家伙,不能让他们分你们的钱。

你看,把员工分成“他们”和“你们”,“他们”是不做贡献的老家伙,“你们”是艰苦奋斗的好员工,所以,公司这次清退“他们”,都是为了让你们多分钱。

表面上没毛病,多劳多得,优胜劣汰,非常合理。基本上所有为任正非和华为辩护的,也都是这个逻辑,企业要生存,就要清退掉低效员工,这是市场法则,员工与企业之间是契约关系,双方都有解除合同的自由,所以,你被清退了,不该抱怨,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但是仔细想想,真的是这样吗?

这件事真正的问题在于:

华为清退的,根本不是“没有贡献”的员工,而是不再拼命做出贡献的员工。在一个集体中,总有人在平均水平以上,有人在平均水平以下,华为要清除的,就是在平均水平以下的那一部分人,当那些人被清除后,谁会成为下一个平均水平以下的人呢?

清华的倒数第一名,也可能是某市的高考状元。

如果相对后进的就要被清除,那么,经过若干次循环后,最终留下的就只有一个人了(当然实际上会补充新人)。我搞不清楚,为这种政策叫好的人,你们在想什么?

绑匪绑了十个人质,饿个两天,然后对人质说:你们谁表现的好,下次饭里就加个鸡蛋,谁要是想逃跑,就一顿毒打,举报者有功。

很快,这些人质就会争着好好表现,那些试图逃跑的人,会被其他人质举报,然后,绑匪让表现好的人质当个领导,专门负责监督其他人质。

不久,所有人质都会认同绑匪的管理,觉得惩罚分明是对的。他们忘了,绑架本来是不合法的。

回到华为,每个人都同意应该清退奋斗较少的员工,却忘了无休无止的加班,绝对忠诚的服从,不顾个人健康的奋斗,本来就是不正常的。

每个人有不同的追求,我不反对为华为工作,华为给的钱多,你闷头挣就行了,华为能提升人,你使劲学就行了。只是,作为屌丝,别在为资本家的残酷政策叫好了。

user avatar

任老板可以考虑派几个崇尚狼性的员工上春晚演小品,台词我都想好了:

“谁能都一帆风顺啊?谁这辈子还不遇上点儿事儿啊?你就拿我来说吧,过去大大小小也算个高级工程师,我不是跟你吹,18岁毕业我就到了华为,我是先入团后入党,上过三次光荣榜,领导特别器重我,眼瞅要提主任了。一天领导找我来谈话,说华为要清理34岁以上的员工,当时我就表了态,咱华为人要替华为想,我不下岗谁下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