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弓箭手万箭齐发的时候,需要每个人都瞄准目标吗?

回答
古代战场上,弓箭手万箭齐发,那场面何其壮观!说到每个人是否都需要瞄准目标,这得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弓箭并非现代枪械,一键射出,精准打击。弓箭的射击,更多依赖的是射手的经验、技术和训练。

什么时候需要精确瞄准?

关键目标: 如果敌方有重要的将领、战鼓、帅旗,或者在城墙上试图攀爬的敌人,那么负责这些目标的弓箭手,自然会尽力去瞄准,争取一击必杀,打乱敌人的阵脚。这些时候,每一支箭都可能扭转战局。
距离较近的敌人: 当弓箭手与目标距离不远时,比如攻城战中,守城方在城墙上向下射击,或者近距离的野战,此时目标相对清晰,瞄准的精度要求就更高。
特定战术: 有些战术,比如要压制某个区域,或者要快速清理掉某个角落的敌人,就需要弓箭手们精确地将箭射到预定的位置。

什么时候可以“齐射”而非“精射”?

大规模压制和消耗: 在战场规模非常大的情况下,尤其是在敌军集结成密集阵列的时候,弓箭手们的主要任务不再是杀死每一个敌人,而是通过“万箭齐发”形成一片密集的箭雨,造成大规模杀伤,逼退敌人,或者消耗敌人的锐气。这种情况下,即使箭矢没有直接命中敌人,落在敌人中间的区域,也能对他们造成心理上的恐惧和实际上的伤害(比如被箭矢的动能撞倒,或者引起混乱)。
掩护步兵冲锋: 当己方步兵准备冲锋时,弓箭手们会进行一轮“火力压制”,射出大量箭矢,目的就是阻止敌方弓箭手的反击,或者迫使敌方士兵躲避,为己方步兵的推进创造机会。这时候,箭雨的覆盖面比单点的精准更重要。
恶劣天气或光线不足: 如果是阴天、雨天,或者黄昏、夜间,能见度不高,精确瞄准就变得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弓箭手可能会选择一个大概的方向,将箭射出去,依靠箭矢的数量来弥补精度的不足。
初级训练士兵: 新兵或者训练程度不高的士兵,他们的瞄准技术可能还不过关,即使想瞄准,也难以保证精度。在集体射击时,他们的任务更多的是跟上节奏,把箭射出去。

万箭齐发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万箭齐发,并非是所有人同时举弓,然后一起瞄准同一个点。它更像是一种协同的射击波次。

1. 指挥与号令: 通常会有指挥官通过号角、旗帜或者口令来统一射击的时机和方向。
2. 预设目标区域: 经验丰富的指挥官会根据战场情况,下达射击指令,比如“向敌军左翼射击”,“压制前方区域”。
3. 个人调整: 即使是集体射击,每位弓箭手在举弓时,也会根据自己所站位置、视线以及对战场情况的判断,微调瞄准点,将箭射向指令所指定的区域内,力求落在敌人集中的地方。
4. 射击节奏: 弓箭手们会按照一定的节奏进行射击,而不是所有人都等到最后一秒才射。这样可以形成持续的箭雨,而不是一次性的短暂爆发。

总结一下:

古代弓箭手万箭齐发的时候,不是每个人都必须死死地盯着一个特定的人物进行瞄准。更准确的说法是,他们会根据指挥官的号令,将箭矢射向预设的目标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有些经验丰富的弓箭手会尽可能地瞄准具体的威胁点,而大部分弓箭手则会把箭射到敌人密集的地方,形成密集的箭雨,以达到压制、消耗和造成大规模杀伤的目的。

所以,万箭齐发更多的是一种战术配合和群体爆发,它融合了集体行动的威力与个体经验的发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要猛射就行,追求以数量取胜?

可以这么干,但一般不会这么干,因为箭还是挺贵的(而且贵的不是箭头是箭杆)。

以明朝中后期为例,明朝不禁止民间制造和使用弓(因为火枪的大规模使用也不禁止弩了,不过弩箭和弓箭不是一回事),会对民间工匠征收弓箭作为实物税、有时又会把实物税折价成白银收货币税:

成化年间一支箭可以折征0.03两白银,一把弓加一根弓弦才0.67两白银、约等于23支箭的折价;

嘉靖年间一支箭可以折征0.0195两白银,一把弓加一根弓弦也就0.4398两白银、还是约等于23支箭的折价,可以侧面看出箭相对于弓和弦的造价有多高。

《大明会典·卷一百九十三》:
凡折徵军器:
成化十六年,以在库弓箭弦足用、准折徵三年,每弓一张、银六钱二分,箭一枝、银三分,弦一条、银五分;
嘉靖二十年题准,每弓一张、银四钱一分,箭一枝、银一分九厘五毫,弦一条、银二分九厘八毫,此外不许滥徵工匠锉磨、及解扛脚价。

(明初有一个洪武年间计赃的价格表,0.2两黄金=1两白银=1000文铜钱=80贯、10支箭=4贯,也就是一支箭价值约等于0.005两白银或5文铜钱、0.4斤牛肉或2.4斤米)

弘治二年下令减半制造后的万历年间,明朝的各地卫所年产12374副兵器,每副兵器30支箭、总共371220支箭,再加上每年从民间征收的1034212支箭、合计1405432支箭;

古代箭支一般能存放5-10年,存放时间越长越无法保持直度和挠度,甚至箭杆会发生朽坏。

《大明会典·卷百九十二》:
每副、盔、甲、腰刀各一件,弓一张、弦二条、箭三十枝、撒袋一副,铳箭五枝。
弘治二年,令各减半成造;今各军卫有司岁额军器,共一万二千三百七十四副。
各有司岁额:民弓六万六千七百六十七张、箭一百三万四千二百一十二枝、弦三十三万五千九百七十五条。

也就是说您“万箭齐发”一次,差不多要打掉200-300两白银,占年产量的0.7%、十年产量(最大库存)的0.07%;

而根据明朝中后期兵书提供的数据,出战一般会给弓箭手准备200支、战斗时携带30支,打完30支箭,那差不多就是6000-9000两白银,占年产量的21%、十年产量的2.1%:

《纪效新书·卷一·器械》:每弓一把,长箭一百枝、边箭一百枝。
《练兵实纪·卷一·练伍法一》:弓刀手/弓枪手,每名明盔一顶、甲一副,鞓带一条、椰瓢一个、腰刀/钩枪一把,合力弓一张、弦二条、大箭三十枝,双插一副。

PS:

隆庆年间的御前阅射,官兵都要骑射三箭、步射六箭:

军官:特等(全中)赏银15两,一等(骑射全中、步射中4支以上)赏银8两,二等(骑射中2支、步射中2支以上)赏银4两,三等(骑射中2支、步射至少中1支)赏银1.5两,四等(骑射未中、步射中3支以上)赏银1两,此外罚俸3-6个月。

士兵:特等2两,一等1.3两,二等1两,三等和四等0.4两,此外罚俸1月还要拿棍子打。

《大明会典·卷一百三十五》:
公侯驸马伯、锦衣卫官,及副参游佐坐营号头、中军千总等官,俱于御前,较阅马步箭:马上,人各三箭;步下,人各六箭。
马中三箭、步中六箭者,先赏十两银牌一面、紵丝二疋折银五两;马中三箭、步中四箭五箭者,先赏五两银牌一面,色墒二疋折银三两;马步二箭至三箭者,赏三两银牌一面、色纱一疋折银一两;马中二箭、步中一箭者,赏一两五钱银牌一面。
有能马中三箭、步中六箭者,赏银一两、红布三疋折银一两;马中三箭、步中五箭四箭者,赏银一两、红布一疋折银三钱;马步俱中二箭至三箭者,赏银一两;马中二箭三箭、步中一箭者,赏银四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