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是什么?

回答
唯物史观,也称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核心理论。它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以往将历史进步归因于思想、观念或英雄人物的传统观点,将目光投向了物质生产力,以及由此形成的生产关系,视其为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简单来说,唯物史观的核心在于强调:

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这并不是说其他因素不重要,而是说在一切社会现象的背后,最根本、最基础的原因,往往可以追溯到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

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 生产力是基础:人类生存和社会存在的前提。

什么是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它包括三个要素:
劳动者: 拥有知识、技能和体力的生产者。
劳动资料: 用于进行生产的工具、设备、机器、土地等。
劳动对象: 生产者在劳动中加工改造的物质,比如原材料、土地等。
生产力是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的首要任务是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问题。没有物质生产,就没有社会存在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社会能生产多少物质资料,从而决定了社会的规模、人口的承载能力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
生产力是变化的: 生产力不是静止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工具的进步以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生产力会不断发展。这种发展是螺旋上升的,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2. 生产关系是社会结构的根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什么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特别是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相关的关系。它主要包括:
生产资料所有制: 谁占有生产资料(土地、工具、工厂等)是决定性的。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例如,是生产者还是管理者,是雇佣者还是被雇佣者。
产品分配方式: 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分配给参与生产的社会成员。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也就是说,一定水平的生产力只能适应和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就好比你不可能用一把石斧去开采一座大型煤矿,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新的生产关系来适应。
例如,当个体小农经济的生产力水平下,小块土地的分散所有制是合适的。但当蒸汽机、大规模工厂出现后,个体小农经济的生产关系就无法适应这种先进的生产力,需要更大规模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协作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同时,生产关系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并能够反作用于生产力。一种先进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一种落后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甚至导致生产力停滞或倒退。

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什么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由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简单来说,它反映了社会主要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以及由此形成的阶级关系。
什么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意识形态(哲学、宗教、艺术、道德等)以及与之相应的国家机器和制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一个社会的统治阶级,通常也掌握着经济大权,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就会建立相应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意识形态来巩固其统治。
例如,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其统治的法律和意识形态必然是维护奴隶制度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其法律、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也是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服务的。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同样具有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作用。积极的、先进的上层建筑可以巩固和发展现有的经济基础,促进社会进步;而消极的、反动的上层建筑则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

4. 社会形态的演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形态: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就是一种社会形态,例如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未来可能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
矛盾运动是动力: 社会形态的更替,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由思想家或英雄人物的意志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的。
当现有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就会产生尖锐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即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例如,在封建社会末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与代表落后生产关系和被剥削阶级(例如,地主阶级和被剥削的农民)之间的斗争。
这种矛盾最终会通过社会革命的形式得到解决,旧的生产关系被推翻,新的、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建立起来,从而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这种社会形态的更替,在马克思看来,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但具体到每一次革命,又会受到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比如具体的历史条件、人物的作用等等。

总结一下,唯物史观的核心就是:

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根本动力,最终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

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历史的全新视角,将历史的演进归结于物质力量的运动,强调了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一种深刻的唯物主义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系统性阐释。它不是宿命论,而是承认人类在一定物质条件下可以能动地改变社会,但这种改变的根本方向和可能性,是由客观的物质条件所制约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刚好今天和一位知友探讨这个话题。
就搜了这个问答来聊一下。

先说结论,唯物史观指的是
是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历史事件的发展。

它本身探究的是,基于客观条件下,历史事件发生的前提、限制和最终走向。
在更多时候,主要的研究对象更多的是,社会制度随着生产力发展的变迁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词的侧重有所不同,但是在一般的讨论中可以等同起来

借用那位知友的例子来说。 为什么春秋战国之交,各国纷纷走上了变法的道路呢?

  •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得生产力得到发展。尤其是粮食产量提高。
  • 如此,则使一部分劳动力与土地解绑,部分被军队、徭役等吸纳。
  • 而军队、徭役的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原来的组织形式就会不适用。造成混乱和动荡
  • 那么就迫切需要组织结构的改变。
  • 同时,运用新的生产力而崛起的新贵族,迫切希望扩大权利。他们有能力,也有意愿推动变法。



如此一来,变法就顺利成章了。

显然的,变法这个过程是随着生产力变化→生产关系变化→利益关系变化而来的。

而不是说商鞅吴起这帮人,恰好都比他们的前任更有改革精神,不约而同的想起来就干。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就是讲这样的一件事。
就是“客观条件”决定历史的发展。


但是网络史圈,很多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是存在误区的。
这个误区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

一,历史唯物主义不主张特定历史事件的必然性。

很多人在讲到某个历史事件的时候,可能会主张历史的必然性。因为他们相信,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必然会有特定的结果。
比如说高平陵政变:“就算没有司马懿,也会有西门懿,上官懿来做这件事”

他们的逻辑无非是,特定的历史条件必然导致特定的唯一的结果。这本身是一种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现。
但是实际上是走在了机械决定论的路上,最后掉进了宿命论的坑里。

因为特定的历史条件不一定导致唯一特定的结果。不但社会学上是这样,连物理学里都是(扯远了)


所以,历史唯物主义几乎不主张任何特定的历史事件是必然的——除非是为了某种宣传的需要。

比如说,朴素的机械决定论者相信,高平陵政变是门阀和皇权博弈的结果,而且当时门阀的实力很强。因此这结果必然是门阀获胜,压倒皇权,然后司马懿作为门阀的代表掌握权力。

但是事实上,门阀和皇权在历史上的博弈有很多次,门阀实力更强的,也有很多次。但是也并不是门阀每次都获胜。哪怕获胜了,也不是每次都这样发展的。更何况司马懿那时候也未必就是占着上风。

历史唯物主义不主张这种必然,唯物主义可能主张,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皇权和门阀的博弈制衡是必然发生的。但是他们博弈制衡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偶然因素,甚至可能就只是一念之差。

而进一步的,历史唯物主义会主张,皇权和门阀的博弈,最终将催生科举制度。而其博弈的形式也将被科举制深刻地改变。
至于是谁颁布的科举制度、或者说是不是叫科举这个名字,则是无关紧要的。

其中的逻辑,还是从生产力的发展说起。
①生产力发展→更多人从土地耕种中解放出来→有更多人拥有受教育的条件
②纸张的发明和普及→使得教育的扩大化成为可能
③上面两件事的结果,就是知识和教育不再被门阀士族所垄断。
④寒门学子壮大成松散、弱小但是不容忽视的阶层

⑤拉拢寒门学子成为发展和博弈中都必须的选项。

这些,就会通过推行科举制等手段,使寒门也有机会参与到政治中去。

上述的过程里,历史唯物主义会主张门皇权的博弈是催生科举制的重要(非根本)原因,而科举制的出现则改变了上述的二元博弈形式。而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是在这个过程里,门阀和皇权某一次博弈的结果,并不是必然的。至于科举制度,它也只是必然出现。至于谁在什么时候推行了科举制,也是不是必然的,只是有一个大致的范围。

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静态分析


我们讲,打仗打的是后勤,打的是综合国力。不能光靠军事家的才能和意志。这也是唯物主义的表现。
但是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也只是很朴素的古典唯物主义。

孙子兵法里唯一一句被反复强调的话,孙子说:打仗真他娘的花钱,没钱不行啊。
在两千多年前的人就明白的道理,不需要专门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拥有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结合。

我刚才引用过,历史唯物主义讲的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变化导致了变化

是铁器的推广导致了各国变法

是纸张的推广导致了科举制度的推行
是土地兼并导致了破产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工人


与我刚才批评机械决定论不一样。朴素的古典唯物主义未必是错的,只是说它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所要表达的而已。历史唯物主义的主题是发展和变化。


当然你可以去对一个历史事件进行静态受力分析。比如说高平陵政变的时候,司马懿和曹爽的力量对比和个人才能。门阀和宗室对双方的支持程度。然后去谈,司马懿为什么会赢。
这本身没有问题。

但是历史唯物主义不管这个。这个只是历史进程里一个普普通通的分支而已。
历史唯物主义固然可以用来讨论,比如说,汉末豪族趁战乱吸纳流民,导致门阀的实力壮大,从而影响到司马懿和曹爽的力量对比。但是司马懿和曹爽的争斗,说到底也不过就只是用皇权和门阀的多次博弈“之一”。仅仅是之一而已。

我是今天恰好讨论到高平陵了,不然可能放在别的场合,这也就是“以及等等”(司马懿:谁是“等等”啊)。

为什么我一向看不起门阀论。因为除了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泛门阀论的本质,是静态的去讨论上层建筑内部的平衡。门阀政治是上层建筑、皇权也是上层建筑。

如果把上层建筑当做一个整体,那么从汉末到两晋的门阀争斗,只是这个整体内部的争斗,它内部固然是动态平衡的。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它没有产生更近一步的变化。一谭被搅动的死水,还是死水。
直到科举制度的产生,新的阶层进入到这个整体,变化才真正的发生。


一些题外话


题主问,唯物史观是世界上主流的历史观吗?它有哪些优劣?


实际上我要说,历史唯物主义在很多时候并不适合拿来探究“史实”。这既是它的“缺点”,也是它的“优点”


因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本身,讲的是历史是随着生产力发展而螺旋前进的。
而且这在其中充斥着大量的偶然。
而历史唯物主义并不负责把每一个偶然都纳入特定的历史理论体系。

它更多的是关注在生产力背景下,人类社会在宏观上的变迁。

它探究的是,什么驱动了历史,而又会将历史带向何方。

如果一个人抱着“历史唯物主义”的锤子,看什么都是“历史必然性”的钉子,然后敲几下的话。很容易陷入宿命论和机械决定论的陷阱。而且很容易陷入从理论出发,选择性的拿史料去论证观点的唯心主义怪圈

探究历史的细节,应当用最普通的辩证唯物主义,就事论事,从从充足而完备的事实出发,从文物出发,从史料出发。

但是事实上,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大多数人没有这种收集、解读、联系史料的能力。更何况很多时候,史料和文物本身也是不完备的。

为什么网络史圈很多人爱侃侃而谈门阀、利益集团。以至于舍本逐末,甚至陷入阴谋论的怪圈。
这是因为他们有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然而了解的太过粗浅。又被帝王将相史观限制了视野,只看到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浅层推论,也即上层建筑内部基于利益的博弈。


既看不到阶级之间博弈的大局,也看不到生产力推动历史长河向前的整体。

拘泥于偶然泛起的两三朵浪花,去为这两三朵浪花构建一个理论。然后拿这些理论生硬的去框别的浪花。

唯物主义不负责解释每一个客观现象。相反,是对客观现象的总结创造了唯物主义。

所以唯物主义并不避讳存在现有的科学理论解释不了的现象。唯物主义不会强行拿一套固有的东西试图去解释一切。但是唯物主义会提供一套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论,去开创新的科学理论。


同样的。
历史唯物主义不负责解释历史。

它的本质是为开创历史指明方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唯物史观,也称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核心理论。它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以往将历史进步归因于思想、观念或英雄人物的传统观点,将目光投向了物质生产力,以及由此形成的生产关系,视其为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简单来说,唯物史观的核心在于强调: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并不.............
  • 回答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并非简单地将历史事件视为纯粹的偶然,而是认为历史发展有其深层、内在的规律性,而表面的“偶然”现象,往往是这些规律性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或者是内在矛盾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它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以及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作.............
  • 回答
    唯物史观与科学史的碰撞:科学家们的历史角色探析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强调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这一宏大的历史观是否适用于波澜壮阔的科学史?又该如何理解那些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科学巨匠们的作用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剖.............
  • 回答
    用唯物史观看待历史是否失偏颇? 这是一个深刻且复杂的问题。简而言之,完全用唯物史观看待历史是有可能失偏颇的,但理解唯物史观的合理之处并结合其他视角,则能更全面地认识历史。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唯物史观的核心要义,然后分析其可能的局限性,最后探讨如何更全面地认识历史。 一、 唯物史观的核心.............
  • 回答
    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尤其是其对宏大尺度下文明演进和社会发展的描绘,确实可以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来解读,并且在很多方面与其核心思想不谋而合。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推动社会发展: 《三体》中的技术爆炸是核心驱动力: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
  • 回答
    以唯物史观为灯,照亮高中历史学习之路高中历史课本上的文字,有时候读起来像是陈旧的罐头,即便里面装载着波澜壮阔的过去,也难免让人觉得生疏和疏离。然而,如果我们能换一个视角,用一种更深刻、更具洞察力的方式去审视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历史的魅力便会如潮水般涌来。而唯物史观,正是那盏能点亮这条道路的明灯,它并.............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唯物史观的视角,为我们理解日本社会曾经盛行的女性专职主妇制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分析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这一制度是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其合理性问题。唯物史观下的女性专职主妇制度分析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而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
  • 回答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审视巴以问题,我们需要剥离表面的宗教、民族纠葛,深入探究其背后深刻的经济基础、阶级矛盾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演进是由物质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所驱动的,政治、文化、宗教等上层建筑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因此,理解巴以问题,必须从其经济根源和历.............
  • 回答
    要用唯物史观来解释明英宗朱祁镇的一系列“骚操作”,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他所处的历史大背景下,分析当时的经济基础、阶级关系、政治制度以及社会思潮,来理解这些行为产生的根源和目的。这绝非一人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一、 经济基础的松动与危机前兆明朝中期,虽然表面上依旧维持着中央集权的强.............
  • 回答
    满洲式中华国族唯物史观是一个复杂且颇具争议的概念,它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满洲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视角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历史进行解读和建构。理解这个概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首先,我们必须回顾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要义。它认为: 物质生产是历史的.............
  • 回答
    《文明》系列游戏,尤其是从初代至今的演变,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触及并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尽管它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述。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这一点: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与社会形态的演进:唯物史观最核心的观点是,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所决定的。在《文明》中,这一点体现在玩家发.............
  • 回答
    吴思的“血酬史观”是一个颇具争议但又引人深思的理论,它试图从一种不同于传统唯物史观的视角来解读中国历史的运行逻辑。简单来说,血酬史观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资源相对稀缺、制度约束不足的社会里,个体或群体争夺和分配社会资源的根本动力,就是“血酬”——即为了获取或保卫生命以及生命所能带来的利益而愿意付出的生.............
  • 回答
    关于“朱元璋/李世民穿越成崇祯”这类问题,很多答主确实可能犯了唯心主义、唯心史观的错误。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先理解什么是唯心主义和唯心史观,再分析这种穿越类设定的弊端,最后揭示那些答主们可能陷入的误区。一、 什么是唯心主义与唯心史观?唯心主义 是一种哲学观点,它认为意识、精神、思想是第一性的,而物质.............
  • 回答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两个基本且对立的学说,它们试图解释世界本源和存在的基本性质。关于它们“孰对孰错”,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答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因为它们都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并且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其合理性。唯物.............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唯物主义国家为何会以神的名字命名医院?事实上,这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演变、文化传统以及实际的社会功能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所有“唯物主义国家”都会以神的名字命名医院,这更多地取决于具体的国家及其历史背景。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也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观的绝佳切入点。作为一名一直以来信奉唯物主义的你,面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是很正常的。它触及到我们理解世界最根本的出发点。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你提到的两个核心概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视角: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也就.............
  • 回答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两个哲学流派的争论可以说是哲学史上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它们各自都有其深刻的洞见和潜在的局限性。要说谁是“废柴”,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简化的、甚至有些戏谑的说法,因为它们都试图解释世界存在的根本性质,并且在不同领域和视角下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
  • 回答
    好的,作为一名唯物论者,我非常乐意与你一同探讨物质的起源以及其性质的由来。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深刻的问题,涉及物理学、宇宙学、哲学等多个领域,但我会尽量以清晰易懂的方式为你阐述。首先,我们要明确“唯物论”的核心观点: 世界万物归根到底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是物质的派生。 那么.............
  • 回答
    作为一名坚定的唯物主义强决定论者,当我审视那些试图挑战我核心信念的观点时,我不会轻易动摇。相反,我会带着一种更为审慎和细致的态度,深入探究它们提出的问题,并试图在我的唯物主义框架内找到解释,或者进一步细化和巩固我的立场。首先,我需要明确,“唯物主义强决定论”的核心是什么?在我看来,它建立在两个基本认.............
  • 回答
    你提出的“唯物主义才是真正的主观唯心主义”这个说法,颇具颠覆性,也确实有值得深入探讨的价值。它并非主流的哲学观点,但如果我们愿意跳出固有的框架去审视,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些深刻的洞见。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这两个概念,然后看看它们之间是如何产生这样一种看似矛盾但又可以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