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日向桶事件画师纷纷表示“别画汉服”?

回答
日向桶事件背后的“汉服禁令”:一次对文化认同与创作边界的审视

近期,围绕着“日向桶”事件,不少画师纷纷表达了“别画汉服”的立场,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并触及了文化认同、创作自由、历史传承以及现实社会环境等多个复杂层面。要理解这一表态,我们需要剥开事件表象,深入探究其背后牵动的多重因素。

“日向桶”事件的导火索:一次对文化符号的误读与挪用

首先,理解“日向桶”事件本身是关键。虽然具体细节可能因传播过程中有所变异,但核心在于,一位画师以“日向桶”为名,创作了一系列以日本元素为主、并融合了某些我们熟悉的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例如汉服的形制或细节)的作品。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作品的描述或语境中,似乎存在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一种模糊化、甚至是某种程度的“挪用”或“模糊归属”的倾向。

这种模糊化或挪用,对于长期以来在文化认同上经历复杂历程的中国观众和创作者而言,是极为敏感的。汉服,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情感。当它与其他文化符号(尤其是来自近邻且历史上曾有复杂交融的日本文化)被并置,并且在语境上可能暗示一种模糊性时,很容易引发一种“被盗用”、“被混淆”甚至“被否定”的感觉。

画师的“别画汉服”:出于何种考量?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画师表达了“别画汉服”的呼吁。这并非简单的“排外”情绪,而往往是基于以下几个层面的考量:

1.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正名”:
担忧被“盗用”或“模糊化”: 一部分画师认为,如果允许将汉服与其他文化元素随意融合,尤其是在缺乏清晰界定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汉服的独特性被削弱,甚至被误读为其他文化的一部分。在当前一些国际文化交流和创作中,存在着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误解甚至不当挪用,这让许多中国文化守护者感到不安。画师们希望通过“不画”来避免这种潜在的风险,确保汉服的文化属性不被稀释。
维护汉服的“纯粹性”与“正统性”: 尽管文化是流动的,但对于汉服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它的形制、礼仪、历史演变都有其清晰的脉络。当汉服被与其他文化元素随意拼贴,尤其是在创作过程中缺乏对汉服本身深入的了解和尊重时,很容易出现“四不像”的尴尬局面,损害其应有的美感和文化价值。画师们或许是在强调,如果要画汉服,就应该在尊重其文化内核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不如暂时避开。

2. 对创作环境与社会舆论的担忧:
避免不必要的争议与攻击: 在网络时代,任何带有文化敏感性的创作都可能迅速发酵,引发激烈的讨论甚至网络暴力。一些画师可能因为预见到一旦创作带有汉服元素的“日向桶”风格作品,会引发大量负面评论、人身攻击,甚至被贴上“辱华”等标签,从而影响自身的事业发展和个人情绪。因此,“别画”成为一种规避风险的策略。
“引火烧身”的恐惧: 就像“日向桶”事件本身,即便创作者的本意并非如此,但一旦被解读为不当,整个群体都可能受到牵连。这种“牵连”效应使得一些画师宁愿保持距离,也不愿冒着被误解和攻击的风险去触碰这个敏感的领域。

3. 对“日本风”与“汉风”界限的模糊感:
文化边界的敏感性: 中日两国在历史上有过长期的文化交流,也互相借鉴。一些服装元素,如和服(Kimono)的起源确实与中国古代服饰(如唐朝的襦裙)存在渊源。然而,随着历史发展,两者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色。在创作中,如何清晰地区分和表现这两种文化符号,避免混淆,是许多画师需要面对的挑战。当“日向桶”这样的创作,其风格倾向于日本,但又融入了汉服的元素,这种界限的模糊化,很容易让敏感的观众觉得“不对劲”。

更深层次的思考:文化认同、创作自由与责任

“别画汉服”的呼声,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文化认同的坚定与自信: 汉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不言而喻。画师们的担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自身文化认同的珍视,以及对外部世界如何理解和对待这种认同的关注。真正自信的文化,不惧怕借鉴与融合,但前提是尊重与清晰的界定。
创作自由与文化责任的平衡: 艺术创作应享有自由,但当创作触及到承载着民族情感的文化符号时,创作者也负有相应的文化责任。如何在自由创作与尊重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每一个艺术家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这包括对所表现文化的深入了解、对可能引发的社会反应的预判,以及在创作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图。
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汉服文化? 仅仅“不画”并非长久之计。更积极的做法是,鼓励对汉服有深入研究和尊重的画师,在充分理解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探索汉服在当代语境下的表现形式,并清晰地传达其文化属性。同时,社会也需要建立更成熟的文化鉴赏和批评机制,能够理性分析作品,区分善意创作与恶意挪用。

总结

“日向桶”事件引发的“别画汉服”的声音,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一种对文化边界敏感、对文化认同珍视、对潜在争议担忧的集中体现。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封杀”令,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并在尊重创作自由的同时,思考如何更好地守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与其一概而论地“不画”,不如思考“如何画”,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绽放光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汉服圈的一大怪现象就是:疯狂引导核心玩家攻击边缘玩家。

一种文化现象其真正核心的硬核爱好者只是少数,他们是开路先锋,负责引导这种文化向上发展,而真正使其发扬光大的是边缘爱好者,或者说路人粉,他们数量巨大,使该种文化得以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文化的广度和经济基础。

你见过一个满人会责怪穿蜈蚣服的人“形制不对”“不懂满族文化”“把旗装画潦草了”?清宫戏拍了那么多年的阴阳头,你有见过有一个满人站出来说:“不对!你这个不是真正的金钱鼠尾”吗?人家偷着乐还来不及呢,这点小错和推广满化的好处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

一种文化没有广大的边缘爱好者,他是必死的。爱出警的尽管出警,但是你记住了:如果哪天汉服完蛋了,真的成了完全的“韩服”。这里面也有你小警察的一份功劳。

user avatar

【最后一更:牛B,过了一个多月了还有N多个新喷子上来留言。闲的没事干的人是真的好多。你们说服不了我,我也说服不了你们。所以别闲的没事过来喷人。见一个删一个,外加黑名单套餐!】

骂来骂去,骂完了一帮人走了,剩下一群画师,啥都不敢画了。改天外边被人抢了家里边被人再偷了,一贫如洗,然后那帮人又回来了,问:“为什么不敢画?”,“为什么不画画?”(这段标点符号是不是没用对?)

一帮人乌烟瘴气,对外唯唯诺诺,对内重拳出击。

有不喜欢的东西,不懂得点击右上角,硬是要杀死它,让它消失。然后连带着制作者一起,扒TA族谱,刨出过往一切可以抨击的漏洞错误,然后让TA生生世世不可以再翻身,再说一句话。

这事特有意思的是,日向桶发了两个平台,内部和外部。两边的平台是不一样的画面。love&peace的精神内核,似乎只有外部的朋友们接收到了。


哪怕是不懂画的人,如果稍微解读一下,这张画三个人物的表情神态都是很有意思的。

代表日本的少女用略显惊讶的表情,看着韩国。代表中国的少女温婉地笑着,眉头微紧。

只有代表韩国的女子闭着眼睛,脸也没有面向其它两人。然后她的身姿、站位,是和另外两个少女有缝隙的。

这三个人的身影,就好像:

中国大家闺秀,表示友好,想和韩国做朋友;日本很惊讶,看着韩国,像是在责问,你怎么不过来;韩国在一搭不理,闭着眼睛,好像是在耍小脾气,“哼”着;再回看中国,她明悉韩国的态度,却依然不愠,微微笑着,像是在等待着韩国自己的加入。



我觉得吧,越是有小警察,越应该画。可是,如果有的画师,因为风气不好,而不敢画,我一点也不责怪他们,我还很理解。

我只希望,骂声少一点,宽容和包容多一点。你觉得不好的作品,你可以批评,你可以不喜欢,你可以点击关闭,但是你没必要去辱骂、去封杀。

日向桶的这幅画有不同的解读,但是如果你不喜欢,你在原来的地方批评就可以了,你完全没有必要喊上一帮人,一起骂她、声讨她!这已经不是在抵制这幅画了,而演变成了一群人单方面的猎杀和狂欢。更何况,小画手,小个体,完全没必要这么“抵制”。


另外补充下,love&peace的精神内核,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易理解的东西。

动漫界参考《海贼王》鱼人岛篇的乙姬,《Bleach》里面的井上织姬;现实里参考美国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印度的甘地。

受到压迫和非人对待,暴力并非唯一出路。不是说不反抗,而是说选择别的手段。至于什么手段效果最好,这里我只能说见仁见智,不多评价。

【更新】

昨天随手调了张图,自己看光泽对比。日本韩国的衣服都是哑光的,只有中国的衣服才是有着丝绸一样的质地的。你要跟我硬扯韩国人的袖子也有光,那中国人的料子怕不是比她要大多了,到底是大国,有钱!整缎丝绸穿身上!

【更新】

累了,不想再辩了。祝大家新年快乐!

【更新】

颜色我又调了一下,这次三个人的灰度很接近。可以看出汉服的光泽是下了功夫的。

user avatar

你放心,那些表示不画汉服的人 也没几个画过汉服。

敌人的枪对准你的时候,先喊和平共处的一定是汉奸。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