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打完疫苗不能直接做核酸,否则呈阳性」被咸阳公安作为涉疫谣言处理,后被证实该说法具有科学依据?

回答


关于“打完新冠疫苗后不能直接做核酸检测,否则可能呈阳性”这一说法被咸阳公安最初认定为谣言,但随后被证实具有科学依据的事件,反映了公众对疫苗接种与核酸检测之间关系的理解存在误区和信息传递中的复杂性。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
1. 原始传言内容
网络流传的说法是:“注射新冠疫苗后立即做核酸检测可能呈阳性”,原因被推测为疫苗中残留的病毒RNA片段在核酸检测中被误判为感染性病毒。这一说法最初被咸阳公安认定为“涉疫谣言”并进行辟谣。

2. 科学依据的争议
后续有研究和专家指出,尽管疫苗本身不含有完整病毒颗粒,但某些灭活疫苗可能残留少量RNA片段或未完全灭活的成分,在极低概率下可能导致核酸检测出现假阳性。这一结论与官方最初判断存在矛盾。



二、科学原理分析
1. 新冠疫苗的作用机制
灭活疫苗(如国产疫苗):通过物理/化学方法杀死病毒,但保留其RNA和抗原成分。这些成分在人体内不会复制,但可能被免疫系统识别。
mRNA疫苗(如辉瑞、莫德纳):仅包含病毒的刺突蛋白编码序列,不涉及完整病毒结构。

2. 核酸检测的原理
PCR检测通过扩增病毒特定基因片段(如N基因或E基因)来判断感染状态。新冠病毒的RNA在体内容易降解,而疫苗中残留的RNA可能因保存或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污染”被误检,但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3. 可能引发假阳性的原因
疫苗成分残留:灭活疫苗中极少量未完全失活的病毒RNA可能在特定条件下(如检测灵敏度过高)被检测到。
样本污染:注射过程中若操作不当,可能导致疫苗液或注射器中的微量病毒RNA进入检测样本。
免疫反应产生的细胞碎片:接种后体内产生抗原物质可能与检测探针发生非特异性结合。



三、事件争议的核心
1. 科学依据的不确定性
目前尚无大规模临床数据证明疫苗接种会直接导致核酸检测阳性。多数研究认为,疫苗成分不会引发真性阳性(即感染),但极低概率下可能因技术误差出现假阳性。

2. 官方判断的依据差异
咸阳公安最初将传言视为谣言,可能是基于当时缺乏明确证据,或对疫苗与检测原理理解不足。
后续专家指出可能存在科学依据,更多是基于实验室环境下的理论可能性,而非实际临床案例。

3. 公众误解的根源
公众可能混淆了“感染性病毒”和“病毒成分”的概念。疫苗中残留的RNA并不等同于活病毒,因此核酸检测结果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如是否接触过感染者)综合判断。



四、事件背后的深层问题
1. 信息传递的滞后性
科研进展与公众科普之间存在时间差,导致部分科学发现未及时被官方或媒体准确传达。

2. 技术细节的认知鸿沟
公众对PCR检测原理和疫苗成分缺乏专业知识,容易将复杂机制简化为“疫苗会导致阳性”。

3. 防疫政策的动态调整
不同地区可能因本地疫情形势、资源分配等差异,在信息判断上存在不一致。



五、科学结论与建议
1. 目前主流观点
疫苗接种本身不会导致核酸检测呈阳性,但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因技术误差出现假阳性。
若检测结果为阳性,需结合疫苗接种时间、接触史等信息综合判断。

2. 对公众的建议
接种后若需要核酸检测,建议间隔至少48小时(根据部分研究推测)以减少干扰。
避免因传言产生恐慌,应关注权威机构发布的科学解释。

3. 对防疫政策的启示
加强疫苗与检测技术关联性的科普教育,避免信息断层。
建立更高效的科研政策沟通机制,确保科学依据及时转化为公众可理解的信息。



六、结论
该事件反映了科学传播中的复杂性:既需要严谨的科研数据支撑,也需要准确的信息传递。疫苗接种后核酸检测结果异常的可能性极低,但技术细节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争议。未来需通过加强科普、完善检测标准和优化政策沟通,减少公众对防疫措施的误解与焦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咸阳公安和当代某些网友一样,科学知识一点不懂,却总想靠本能去判断大是大非。


“打完疫苗不能马上做核酸否则会呈阳性”这句话对于普通人来说纯粹是医学上的善意提示,就像吃头孢不能喝酒一样。

而落到政治敏感性极高、时刻惦记着抓网特、净化舆论空间的人眼里,不管是公安还是爱国网友、第一反应都会是:“疫苗?阳性?是不是在隐晦地提示疫苗有害?是不是号召拒绝疫苗?是不是在污蔑我国的疫苗?是不是境外反动势力造出来的谣言?是不是恶意传播、想破坏我国的抗疫大势?”

再确定一下这句话的出处,如果是私人微信、自媒体公众号,那甭问,先打成50W再说。

普通网民最多是扣些大帽子,喷些污言秽语。但当执法者也有了同样的心态时,自然而然就抓人罚款一条龙了,连是否真实都懒得确认一下。发通告时搞不好还喜滋滋地觉得自己破除了谣言、清朗了网络空间呢。


但同一句话如果他们首先从官媒、从有关部门的宣传海报上看到,那警惕性马上就无影无踪了。哦,这确实是个贴心的提示,是科学的,正确的,没有阴阳怪气,没有包藏祸心,甚至还会主动转发一下提醒大家。

这就是本能。什么本能呢?不是基于科学的,而是政治的、立场的、站队的。


“根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喉舌媒体发出来就是抨击美国抗疫不力、漠视人民生命;而普通网友口中这句话如今只剩阴阳怪气,别无他用。


王小波读萧伯纳的《巴巴拉少校》,里面提到一个年轻人在科学、文艺、法律等方面一无所长,却自称可以明辨是非。他读到此处时惕然自省,万不可成为这样的人。

但我们身边和网上的舆论空间恰恰充斥的就是这种人的嘈杂声音。不仅毫无自省,反而深以为傲。

user avatar

陕西这波疫情一闹,各种奇葩事情全出来了,成都坐实了西部一哥

user avatar

我比较想了解当事人签字认罪的经过和故事

user avatar

这不应该是道歉,而是办这个案的一律脱衣服,开除公职。

这属于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以公职身份造谣,道歉就完了?

user avatar

从目前的各种新闻来看,陕西的行政机构,从上到下都只是粗浅的按指令敷衍式行政,粗暴地执行布置下来的指令,而不是去关注指令背后的目的。

user avatar

公安。。。我记得靠警校的分数线要求很高来着。。。

而疫苗的基本原理,我从小学就学到了,初中还是个考点,高中要是不知道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压根就没法毕业的。。。

也就是说,这事是纯粹的组织工作流程问题,反映出了极大的缺陷,但同时又不可能整改。

反映出了领导干部层的无能

首先,他们不知道初高中生物常识,是文化知识落后。

这个没得洗,确实受教育事实上并不完全普及,但作为政府领导干部,有初高中级别的基本文化素养应该不过分。因为要求并不高,初高中级别的常识罢了,又不要求他们回去解方程算平面几何积分微分。

其次,他们完全没想到先举证再定罪,是事实上的严重失职。

作为执法机构,执法前甚至压根不确定一下是不是罪名成立,这比警察当街跟别人斗殴都严重的多的多,是性质上极端恶劣的行为。毕竟这又不是什么争议区域,随便打个电话找个医生问就完事了。

再次,他们的想法一目了然:平事

反映了。。。算了,大家都知道了。。。

然后,揭示了严重的组织缺陷

整个这个事件从上到下,每一个经手人都没有初高中级别的常识,或者有人意识到不对劲,但没有有效的反馈;也就是

问题一:当地公安全员理科文盲;

问题二:当地公安组织结构又严重缺陷,下级没有对上级构成有效反馈

这俩问题可以挑一个,反正哪个都没跑

然后,相关审核机能完全失能

出个工图都得不停的校不停的核,然后一层层审,而抓人都用不着过一遍流程了?

要么就是没过流程,没有审核环节(或者类似的确认环节)

要么就是流程失能,审核环节完全瘫痪没有预期功能


为什么这个事很严重

因为这种事情本来应该有层层防线避免出现问题的。

就好像,你和你对象擦枪走火有了结晶很正常。

但你们吃药上套算好日子注意动作,还是擦枪走火一发入魂,这绝对就不正常。

user avatar

能 明白。

user avatar

法律自学思考题:

问:

已知,一个市民,如果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可以《治安管理处罚法》来进行处理。

求解:

假设,有个人,通过「错误辟谣」,完成了「实质传谣」,这时候是对应什么样的处罚么?

如果,这个人,还是官方认证的,引发的传播数量级要比「原谣言」大上几个量级,这时候是否需要加急加快处理呢?

如果,这个人,不光是进行了实质传谣,而且骂了当事人是二逼,要他把口罩戴在眼睛上,举着牌子说自己错了,那这个人是否构成了侮辱罪呢?

如果,这个人,在要求对方「认错」的过程中,并没有「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而是「你错了你错了你就是错了」,「你不认错今天就待在这里吧」,那这个人是否构成了恐吓罪呢?

衍生:

如果「这个人」不是个人,而是强力部门,是否性质会出现变化?

发散:

如果身份转化为强力部门导致性质发生变化,如果避免强力部门不被操作变成个人工具从而避免个人担责?

user avatar

你们怎么能在大是大非的问题前,讲科学!!!

user avatar

我比较好奇好奇为什么评论区和热门充斥着拳师跟新闻工号无关的小作文,而相关机构营销号对此置若罔闻

user avatar

刚接种完疫苗后确实有可能会导致核酸检测呈阳性。

去年6月,北京疾控中心在《国际病毒学杂志》上发表了《环境样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结果评估及处置建议》[1] ,文中对疫苗可能会引起核酸阳性做了解释。

在 SARS-CoV-2 疫苗接种过程中,疫苗瓶的开启、抽取、排气、注射疫苗、疫苗液残留和疫苗瓶破损等,可能会导致疫苗液体飞溅、溢撒或产生大量气溶胶,污染疫苗生产、运输或接种点环境物品,以及接种人员、受种者的衣物或皮肤表面,并且可能扩散至较远距离,造成临近接种地点的其他科室的环境污染。

如果在新冠疫苗病毒核酸片段被降解前进行采样,很可能会导致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

另外,根据不同疫苗的制备原理、工艺和所含病毒核酸组分等情况,将疫苗污染导致环境SARS-CoV-2核酸检测“假阳性” 的风险分为高、中和低三个等级。

其中,

  • 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因为具有全长/部分 SARS-CoV-2 核酸片段,所以在导致核酸假阳性中等级最高;
  • RNA/DNA/病毒载体疫苗因具有部分基因片段,在导致核酸假阳性中风险等级为中等;
  • 重组蛋白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因不含或含有部分基因片段,在导致核酸假阳性中风险等级最低。

因此,打完疫苗不建议直接做核酸,包括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2021年9月下发的《全员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二版)》也明确,“被采样人员采样前48小时不能接种新冠疫苗”。

参考

  1. ^1 http://rs.yiigle.com/CN115394202103/1327525.htm
user avatar

当事人在被抓时肯定会辩解吧?但凡公安稍微查一下不就知道是误会了?就边逼着他写悔过书按手印,边喊着「不听不听我不听吗?」

抓人,逼着按手印,拍照,上传到微博整个过程肯定是不同人负责的,难道都没有觉得有问题吗?一群什么东西啊?

user avatar

啊,这个…………

我们这正处疫情中,从上上一波疫情开始,四个月前,各个核酸检测点就在不停的喇叭播放,打完疫苗四十八小时内不能做核酸检测……

我以为这已经是公众常识了。

好奇问一下,咸阳哪里测核酸有没有这条必须的通知,打完疫苗不能测核酸,如果没有,这个就真的离谱到家了。

user avatar

抗疫期间打击谣言没有问题,但不能搞得人人自危不敢发言。

正常讨论疫情应允许,普通人即使说的不专业,但可以由专业人员来指正,真理不怕辩,普通人也有质疑的本能和权利。

即使“打完疫苗不能直接做核酸,否则呈阳性”这句话真的是不科学的,这也是普通人做出的正常推测,因为我们的疫苗本就是灭活疫苗,也就是加工过的病毒尸体,那么注入身体呈阳性似乎也是一种正常推测,没必要让人不敢发声。这种草木皆兵式执法,有损我们大国体面。

user avatar

我就围观一下。懒得讲啥。

user avatar

北京曾经闹过一次乌龙,去年夏天,福建疫情爆发,几天前,某个从福建还是哪儿回京工作的人,核酸检测弱阳性,所在小区瞬间被封了,结果呢,人家刚打完第二针疫苗,后来,惊动了国家卫健委和疾控中心,共同研判之后认为没事儿,这个问题,在北京疫情发布会上专门说过。同样,湖北也出现过这种情况,都是打完疫苗之后测核酸,呈弱阳性。

去年十一月去南京出差,在禄口机场,广播里一再强调,如果测核酸的时候,是刚刚打完疫苗的,要提前和防疫人员说明,免得麻烦。

这是个基本常识,咸阳有关部门的人应该有所了解,结果闹出个这,说人家造谣,还罚了款,真的让人哭笑不得。

感觉他们好像生活在真空里,或者外星球,对当下发生的事儿似乎根本不了解。

走点心吧!

user avatar

私以为,现在干法律的确实需要补习一下医学、计算机、土木工程等方面知识,对于自己不懂的领域,办案时最起码最起码问一问人家专业人士。个别法律从业者,盲目自信,对于某些领域一无所知还一本正经地给别人普法,真是醉了。法律是社会运行的规则,真正难的不在于对字面文字的理解,而在于综合各领域的知识以灵活运用规则。

灭活病毒如果有残留,且核酸片段尚未降解,确实存在核酸检测假阳性的可能,因此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2021年9月下发的《全员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二版)》就明确,“被采样人员采样前48小时不能接种新冠疫苗。”

总之,人要接受自己的有限性,有空多看书多看报,少吃零食多睡觉。

user avatar

有人要我来回答下:

确切的说:打完灭活疫苗后不建议立即去做核酸,因为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导致核酸检测点在收拾的时候发现核酸阳性。

直白点:打完疫苗可能衣服上会带点核酸残片,这些东西又有可能会落在核酸检测点,概率不大,但是不能保证不发生。

但是人不会出现核酸阳性,因为检测人的时候是捅的口咽和鼻咽,这两个地方不可能有通过疫苗来的核酸残片的。

现在各大检测点都在宣传打完疫苗要次日做核酸(次日残留的核酸残片肯定就降解了),尤其是疫区,因为一旦造成误解,成本会很大。

不过这个宣传大概已经被误解了。

产生误解后再做的个人言论,个人理解也算不上谣言。

这是非医疗相关法律问题,具体法律我就不知道了,大概我就能回答这些。

user avatar

男子称打疫苗后做核酸阳性被罚,疫苗常识怎么就成了谣言

1月19日深夜,陕西咸阳彬州警方对网民关注的李某某涉疫谣言案进行通报。

经查,李某某的行为不构成违法,已撤销对其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警方已向当事人赔礼道歉,退还罚款,并对相关责任人启动问责程序。网民希望这个问责能提醒警方,在判断谣言时听取专业意见,处理所谓造谣者时谨慎使用警权。

对于这起涉疫谣言案,警方1月17日的蓝底白字通告是:

违法行为人李某某在微信群内私自发布:“打完疫苗不能直接做核酸,否则就是阳性,核酸后打疫苗不影响,切记切记!!!”的虚假信息,其行为严重影响了疫苗接种工作的正常进行,构成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彬州警方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之规定,给予李某某罚款500元的处罚。

接种疫苗后次日方可去做核酸检测,是因为新冠疫苗的制作工艺使然,疫苗中存在失去感染性和致病性的病毒,但仍存在新冠病毒的核酸片段,这种情况下做核酸会有假阳性显示。

这是多地卫健委在接种疫苗前后反复宣传的科学常识,李某某在微信群里说明这个信息,提醒村里人注意,没有任何问题。

当地警方没能及时掌握疫苗接种与核酸检测的常识,将正确的疫苗知识打成“涉疫谣言”,显然是犯了一个乌龙,闹了一个笑话。

17日到19日,警方在48小时内立场出现180度大转弯,从高调查处到撤销此案,算是搞明白了一个连村民都熟知的疫苗常识,但其恶劣影响已经全国皆知了。

咸阳彬州警方之所以办了一次“乌龙案”,除了当地派出所、经办民警缺乏防疫知识普及外,还要看到一个背景,那就是在西安封城防疫的形势下,咸阳警方闻风而动,加大了涉疫案件的查处力度。

1月6日,咸阳公安就通报了五起涉及疫情防控的违法案件,有不戴口罩威胁小区保安的,有小摊贩冒充志愿者名义的,有禁止出户人员私自外出的,等等。

在咸阳警方绷紧社会面防控的情形下,李某某在微信群里的发言,触发了公安的敏感神经,被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处以罚款,几乎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结果。

事后看,当地警方将涉疫谣言案办成了一个“乌龙案”,是因为在判断涉疫常识上不尊重专业人士,将执法权等同于谣言的鉴定权威,不去咨询专业部门的意见,最后撞到科学常识的“铁板”上才回头,又是道歉,又是纠偏,搞得狼狈不堪。

从这个个案可以反推出另一个常识,警方在查处所谓“涉疫谣言”上要慎而又慎,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构成谣言,不是任何信息传播都是传谣,更不是掌握了处罚权力就掌握了谣言的定义权。

有些信息不够全面,只要信息在正常流动,全面信息就会显露出来,这也构不成谣言;

有时候,有些夸大的信息成分,只需要专业部门及时说明解释即可,也无需动用强力去打击,所谓兼听则明就是这个道理。

咸阳彬州公安查处李某某的那会,凭借的后果是“其行为严重影响了疫苗接种工作的正常进行,构成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

事实证明,这种描绘“谣言后果”的习惯性措辞是有问题的,是把一种不存在的、或者说行政机关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强行加在李某某身上,以便起到“杀一儆百”的惩戒作用。

这样的办案思路,很容易让经办民警成为脱缰之马,违背“以事实为准绳,以法律为依据”原则,办错案,乃至是将错就错。当地警方承诺启动问责程序,希望能在程序纠偏之外,多一点自省与反思。

疫情影响重大,维护疫情期间的社会秩序,不代表一定要禁止社会议论,相反,要相信大多数人都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即使有人发表了不那么准确的疫情信息,只要疫情知识普及跟得上,防疫动态能被民众及时了解,就能补全那些碎片信息,消除浮夸的信息误导。

不一定非要打成“谣言”,才能制止不实信息的传播。

说一千道一万,对于疫情信息,一是要尊重专业权威而不是迷信行政权力,二是适当容忍不那么准确的信息讨论,三是审慎动用警权介入。

最关键就是,理解疫情信息在政府内部与社会大众间的流动本来就是两回事,都会出纰漏。

既然有流调信息泄密的问题,也就有民间的信息夸大问题,处理的时候要保持耐心,一旦决定处理就需要克服冒进心态,还要一视同仁体现公平公正。

搜狐《狐度》出品
作者:令狐卿

为知友们提供更多信息:

打新冠疫苗后能不能直接测核酸?或致假阳性,48小时后再测

近日,一张警方的案件通报截图引发关注,通报称,一男子在微信群内私自发布“打完疫苗不能直接做核酸,否则就是阳性”的虚假信息,影响了疫苗接种工作,构成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给予罚款500元的处罚。目前,该通报已被删除。

咸阳公安微博通报称,针对网民关注的李某某涉疫谣言案,彬州市公安局立即启动案件复核机制。经核查,李某某的行为不构成违法,现已撤销对其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目前,彬州市公安局已向当事人赔礼道歉、退还罚款,并对相关责任人启动问责程序。

那么,打完疫苗后,究竟能不能直接去做核酸检测?

意到,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2021年9月下发的《全员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二版)》曾明确,被采样人员采样前48小时不能接种新冠疫苗。

国家卫健委公众号今年1月16日曾发出提醒: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需要48小时后方可进行核酸检测,避免体内有未降解的新冠病毒疫苗株核酸片段,可能导致检测阳性结果。

此外,甘肃省疾控中心、广东省疾控中心、广东深圳市疾控中心、浙江湖州市疾控中心等多地疾控机构1月份在网上发布了内容类似的提醒: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如果需要进行核酸检测,需要在离开接种单位48小时之后方可采样。

此外,也有市民在接种新冠疫苗十多分钟后进行核酸检测,检测结果疑似阳性,后复检为阴性的案例。

据湘潭市疾控中心微信公众号2021年8月消息,8月8日12时,该市岳塘区疾控中心接到长沙市岳麓区疾控中心关于某医学实验室检出唐某虎新冠病毒核酸疑似阳性的通报,经流行病学调查,唐某虎为岳塘区金阳城水果市场从业人员,无感染者接触史、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其鼻咽拭子标本及周边人员、外环境63份标本经市、区两级疾控中心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前述消息称,经调查核实,唐某于8月7日下午15时许在长沙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新冠疫苗后,仅10多分钟后便进行了核酸检测。根据权威媒体公布的近期省内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核酸检测排查事件显示:接种新冠疫苗24小时内进行核酸检测,可能检出假阳性结果。

为什么打完新冠病毒疫苗后做核酸检测可能会检出假阳性结果?

广东疾控曾发文解释称,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由新冠野病毒经过培养、灭活等工艺制备而成,病毒已经失去感染性和致病性,但仍存在新冠病毒的核酸片段。

其次,接种过程中,抽吸疫苗、注射器排气等,疫苗可能会以液体或气溶胶方式直接或间接污染接种场所、接种人员和受种者等。此外,因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灵敏度极高,如果在新冠病毒疫苗株核酸片段被降解前进行采样,很可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

因此,建议需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市民在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次日方可去采样检测。这样做可以减少因接种区域疫苗株核酸片段污染造成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结果。

来源:澎湃新闻、每日经济新闻
user avatar

克格勃入学考试题目:如何让一只熊承认自己是一只兔子,并指认自己的兔子父母。事后在众熊面前接受你的道歉并表示原谅

user avatar

在大是大非面前讲科学依据?

user avatar

这种事情很常见。

比如:

内蒙古卫视2月8日晚报道:通辽一居民在“快手”上造谣说新型冠状病毒是美国对我国使用的基因武器,视频观看量多达数万次,日前被警方处以行政拘留十日,罚款五百。

而后

在21日的例行记者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谈及联署行动时表示,调查德堡是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各国人民的呼声,是美方在病毒溯源问题上必须回答的问题。面对本国近63万因疫情失去的生命,美方应展现透明,切实采取措施,彻底调查本国疫情源头,彻底调查美国抗疫不利的原因,并追究责任者,彻底调查德堡及200多个美国海外生物实验基地种种疑云,给世界人民和国际社会一个交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