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韩国「与新冠共存」仅十天,危重病例数就创新高,韩国恢复日常生活会对疫情造成哪些影响?会不会波及他国?

回答
韩国在“与新冠共存”政策实施仅十天后,危重病例数就创下新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这一情况反映了在放松管控的初期,疫情传播的潜在风险以及医疗系统可能面临的压力。下面我将详细分析韩国恢复日常生活对疫情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是否会波及他国。

韩国“与新冠共存”政策与疫情反弹的初步影响

韩国于2021年11月初正式启动“与新冠共存”政策,目标是在维持一定程度的防疫措施下,逐步恢复社会经济活动。其核心思路是,将新冠病毒视为一种可以与社会长期共存的疾病,通过疫苗接种和治疗手段来降低其对重症和死亡的威胁,同时尽量减少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然而,政策实施十天后危重病例数创新高,这表明了以下几点:

疫苗接种并非万能护盾: 尽管韩国的疫苗接种率相对较高,但仍然存在突破性感染的风险,特别是对于疫苗接种时间较早的群体以及那些疫苗保护力可能减弱的变异株。
高风险群体的脆弱性: 即使整体重症率下降,但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仍然是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高风险群体。在社会活动增加、接触面扩大后,这些群体感染的绝对数量也可能随之增加,从而推高危重病例数。
潜在的医疗系统压力: 危重病例的增加直接意味着对重症监护病床、呼吸机以及医护人员的需求增加,这可能对韩国的医疗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疫情快速传播的阶段。
病毒变异株的影响: 新的、更具传播性或免疫逃逸能力的变异株,如德尔塔变异株(当时的主导毒株)以及后来出现的奥密克戎变异株,都可能加速疫情的传播并增加重症病例。
“放松”信号的解读: 社会大众可能对“与新冠共存”政策产生一种“疫情已得到控制”的误解,从而放松了个人防护意识,如减少佩戴口罩、增加室内聚集等,这也可能加剧病毒传播。

韩国恢复日常生活对疫情可能造成的影响(详细分析)

韩国恢复日常生活,即降低或取消部分社交距离限制、恢复大型集会、允许更多餐饮娱乐场所的正常运营等,对疫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正面效应,也伴随着显著的风险:

正面影响(期望中的):

1. 经济复苏和社会活力的恢复: 这是推行“与新冠共存”政策最直接的目的。
餐饮和旅游业: 这些行业在疫情中遭受重创。允许更多堂食、缩短营业时间限制、恢复国内旅行,能够显著提振这些行业的信心和收入。
文化娱乐产业: 电影院、音乐会、体育赛事等大型聚集性活动得以恢复,将带来更多观众和消费者,促进相关产业链的运转。
零售和商业活动: 购物中心、商店等营业时间延长或取消限制,消费者信心回升,可以带动消费。
就业增长: 经济活动的复苏直接带动就业机会的增加,缓解疫情期间的失业问题。
2. 心理健康和社交福祉的改善: 长期严格的封锁和社交隔离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恢复正常生活有助于缓解孤独感、焦虑和抑郁情绪,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和情感交流。
3. 教育和学习的常态化: 学生可以更频繁地重返校园,恢复线下的学习模式,减少远程学习带来的教育不平等和学习效率下降的问题。

负面影响(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1. 疫情传播速度和规模的加速: 这是最主要的担忧。
增加接触机会: 社会活动恢复意味着人们之间接触的频率和强度大幅增加,尤其是在室内密闭空间,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更多机会。
突破性感染增多: 即使接种了疫苗,也无法完全阻止感染。疫苗的主要作用是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但感染和传播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当疫苗接种率无法完全覆盖所有人群或面临高传播性变异株时,感染人数会迅速攀升。
无症状和轻症传播: 大部分感染者可能是无症状或轻症,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传播病毒,尤其是在放松警惕的情况下。
2. 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增加: 如韩国近期案例所示,即使整体重症率可能因疫苗而有所降低,但绝对感染人数的增加会导致重症病例的绝对数量增加。
医疗系统不堪重负: 危重病例的激增直接导致重症监护病房(ICU)床位紧张、医护人员疲惫,可能影响对其他疾病患者的救治,甚至导致医疗资源挤兑。
对医疗系统效率的挑战: 快速增长的病例会给检测、追踪、治疗等医疗体系带来巨大压力,可能导致效率下降和响应滞后。
3. 病毒变异和新变异株出现的风险增加: 病毒在传播过程中会不断复制和变异。传播范围越广、感染人数越多,病毒就有更多的机会发生变异,可能产生更具传播性、更强免疫逃逸能力或致病性更强的变异株,从而进入新的疫情循环。
4. 社会不平等加剧: 尽管政策旨在恢复常态,但不同人群对疫情的脆弱性不同。老年人、免疫缺陷者、未接种疫苗者(如12岁以下儿童在政策初期可能未完全接种)仍然处于较高的感染和重症风险中。如果社会对这些群体的保护措施不足,可能会加剧社会不平等。
5. “共存”模式的持续性问题: 如果感染和重症的增长速度过快,导致医疗系统崩溃或死亡人数激增,政府可能被迫重新收紧管控措施,这将打乱“与新冠共存”的初衷,并可能导致经济和社会上的更大动荡。这会形成一种“拉锯战”,不利于稳定发展。

是否会波及他国?

是的,韩国恢复日常生活对疫情的担忧确实可能波及他国,原因如下:

1. 全球化与人员流动: 尽管疫情使得国际旅行受到限制,但全球化程度依然很高。人员往来(包括商务、探亲、旅游等)的恢复是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如果韩国疫情出现新的高峰,或者出现对现有疫苗和治疗方案抵抗力更强的变异株,那么通过国际旅行将病毒传播到其他国家是不可避免的风险。
2. 变异株的传播: 病毒的变异是全球性的问题。如果韩国疫情导致新的、更具传播性或免疫逃逸能力的变异株的产生和传播,那么这些变异株很有可能通过国际旅行传播到其他国家,并在当地引发新一轮疫情。
3. 国际社会对防疫策略的观察和借鉴: 韩国的“与新冠共存”政策是全球许多国家正在或将要考虑的策略。韩国的经验(无论成功与否)都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如果韩国的政策导致疫情失控,其他国家在采取类似措施时会更加谨慎,或者会加强边境管控和国内防疫措施。反之,如果韩国能够有效管理疫情,平稳过渡,也将为其他国家提供信心。
4. 全球供应链的影响: 疫情的反复可能影响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如果韩国的经济活动因疫情反弹而受到严重影响,可能会波及依赖其产品或服务的其他国家。
5. 全球健康安全风险的整体评估: 新冠病毒作为一种全球性传染病,任何一个国家的疫情发展都可能影响全球的公共卫生安全。一个国家的失控可能为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提供新的机会。

总结来看,韩国的“与新冠共存”政策是希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疫情防控之间取得平衡的尝试。然而,疫情初期危重病例的创新高,揭示了这一策略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潜在风险。

短期内,恢复日常生活会显著增加病毒传播的风险,导致感染和重症病例的绝对数量增加,并可能给医疗系统带来压力。
长期来看,政策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通过高疫苗接种率、有效的治疗手段、以及公众的持续配合,将重症率和死亡率控制在医疗系统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同时,病毒的变异也构成持续的威胁。
对其他国家的影响是存在的,主要体现在病毒传播、变异株扩散以及全球防疫策略的参考借鉴等方面。全球一体化使得任何一个国家的疫情发展都具有国际性的联动效应。

因此,韩国在推行“与新冠共存”政策时,需要密切监测疫情数据,灵活调整防控措施,加强对高风险人群的保护,并与国际社会保持信息沟通和合作,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上就有好多呼吁放低防疫标准,给“餐饮等行业小买卖一个活路”的主。

可也不睁眼看看——

最早开放的新加坡,在疫情和防疫措施反复下,华人街最大的美食街都干不下去关门了。对比国内哪个城市的网红美食街关门了?

欧洲开放最早的英国,因为四级防疫规范的压力,餐饮业不敢预定食材(防疫级别上去就得关门,食材送到卖不出去就烂了),结果又遇上全球供应链混乱现在想买食材也没货,于是疫情放开后餐饮行业反而掀起了关门潮。

和国外对比下就会知道,中国现在动态清零的措施,对小商贩生意打击已经是最小的了。

user avatar

谢老铁们邀。

老夫这几天一直很焦虑。

咱根本没心思像其他答主一样阴阳怪气冷嘲热讽好嘛!


这个事情很严重~

因为,哪怕同样是玩共存,

不同玩家的狂热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比如说咱先看看新加坡吧,

当初新加坡就曾经干出过把30多万移工关起来养蛊半年时间的惊天之举,

直接养到了血清阳性率五成左右。

现在看来,

他们不仅对移工下手狠,对自己国民也不留情。

——请对比丹麦品鉴:

当初丹麦宣布全面放松管控的时候那么高调,

结果才两个月就选择缩卵(橘黄色直线=丹麦缩卵日)。

而反观新加坡,新增确诊和病死率双双超越丹麦,

新加坡缩卵了吗?

完全没有好吧!

新加坡就跟没事儿一样,谈笑风生,

反手就通过“不检测就没有”大法压低了确诊人数。

——请品鉴:

甚至还进一步开放了五人堂食和VTL……

啥叫人狠话不多?

这就是人狠话不多。


所以现在问题来了。

新加坡够狠,

咱们已经看到了~

那么韩国呢?

韩国会不会跟新加坡一样狠,

甚至更狠?

……

想想当年的汉江奇迹啊各位。

韩国发起狠来,

绝逼要比新加坡更极端,各位你们信不信?


要是韩国距离远、交情浅呢,

各位倒不妨隔岸观个火玩儿~

就比如这几天德国都爆到每天6万例了,

各位心里有丝毫波澜吗?显然没有好吧。

最多只是担心一下古大师的个人安危而已~

(让我们祝古大师健康!)


但韩国不一样啊,

韩国的疫情发展跟外防输入的压力直接相关。

韩国爆得越厉害,输入国内的病例就越多,

就这么简单粗暴。


而且以上还只是直接影响,

间接影响就更让人焦虑不安……

韩国毕竟是国内一大波人的精神母国,

比如说某些有血缘关系的、有民族渊源的(这部分还算正常),

再比如说还有被寒流带进沟里的……

甚至还有被邪教带进沟里的……

这些要是跳出来搞事情,

你们受不受得了?


德国搞共存,尚且还出了个古大师~

现如今韩国搞共存,在不久的将来,怕不是要跳出来成百上千个古大师……

说不定还是成百上千个自带皈依者狂热buff的古大师……

你们受不受得了?

user avatar

大家看,韩国也选择了正确的道路。

中国不能永远这样封闭!开放、与病毒共存,是必须的!(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反正张文宏博士这样说)

另外,张文宏博士的与病毒一起共存,是采用了纳米远红外技术的,就有抗病毒的作用。所以大家请相信张文宏博士,虽然他的博士论文是抄的,但中国开放肯定不会像韩国、越南、新加坡、日本、纽约、德国、英国.........这样严重。

况且世界各国对中国目前的现状都看不过眼,不舒服,有意见。大家都一致建议中国开放共存。

user avatar

没事,这才哪到哪啊……

先“共存”个两三个月再说吧。

要搞明白”共存“的目的——不是什么”抗疫“,显然”共存“是没法”抗疫“的。而是让百姓逐渐适应”新冠病毒爆发“的日常,提高百姓的承受能力。现代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社会承平日久,导致人民对死亡和后遗症的承受能力很低,家里人突然死了,或者自己突然失去味觉什么的了,这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居然有人会”玻璃心“,受不了,那自然小小病毒就会让社会动荡不安。

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死亡,不是每个人最终必然的结局吗?有什么不能接受的?

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承受能力“的潜力是很高的,比如阿富汗人,印度人、你随便拉个人测抗体,基本都是阳性,都是感染导致的而不是打疫苗打的,但社会毫无波澜,戴口罩的都不多,检测都不检测,死了也极大概率不算新冠死的。因为他们有这个承受能力,可以承受“全民反复感染新冠病毒“这种程度的额外死亡和后遗症。

现在发达国家抗疫,亟需提升的也是这个”承受能力“。”与病毒共存“就是通过确诊病例的不断增加、治疗方案的不断简化,平民的不断死亡,后遗症,提升百姓的承受能力。当百姓普遍的承受能力提升到印度人、孟加拉人、阿富汗人的水平,对亲朋好友突然死亡,自己突然失能,能够心平气和地坦然接受,甚至连”这是新冠病毒导致的“都不会想到。最好每个人都达到”我没死亡,新冠病毒就不存在”的程度,这样全社会自然就不会受新冠病毒困扰了。

当然火葬场要先多准备一些,以免像印度那样,明明大家承受能力很强,但发现火葬场不够用了,这就尴尬了。毕竟承受能力再强,也没法一瞬间变出额外的火葬场来……

虽说时代的一粒沙是个人的一座山,但你就不能为了国家的”自由、民主、开放、共存“大计,把这座山扛起来吗?扛起来,就会发现,他轻如鸿毛,微不足道,正如百姓的生命相对于”民主国家“执政集团的价值一样。


而且吧,他们不仅要锻炼自己国民的“承受能力”,别的国家也必须一起和他们“锻炼承受能力”,美国已经开始指责”中国人对病毒的承受能力弱“了……

user avatar

说过多次了。

以中国的人口和医疗资源。

不用清零策略,就是弱化一点的印度。

大面积感染,以德尔塔的重症率,病床根本不够,医用氧气都难说够不够。

用清零策略,就不用被迫搞一次次封锁,而是发展后封局部地区一段时间就可以了。

这个成本比共存策略低多了。

这两年,除了美国印钱之外,经济好的,都是防疫好的。

坚持清零策略,疫苗跟着变异走。

最后一波变异后,都打疫苗就真群体免疫了。

1918大流感没疫苗,也就三轮而已。

病毒自然变异到以前的抗体不管用,应该有个极限。

否则人类早就灭绝了。

user avatar

关于“与新冠共存”,已经有人抛出了几个转进话术。很明显能看出背后有人指挥大批人一起抛出这些话术,以形成舆论攻势,试图打乱国内的防疫。

  1. 话术一:交通事故每年也会死很多人,难道因为死人就要禁止使用交通工具?
  2. 话术二:每年死于癌症的人跟死于新冠的差不多,也没见你就吓得抖抖索索啊?不需要隔离、剥夺自由啊!
  3. 话术三:现在新冠病死率已经很低,比如美国的病死率只有1.6%,没必要搞得人心惶惶。

【话术一】是典型的偷换概念、混淆是非。交通安全是整个产业链尽最大努力减少风险、政府监管部门立法执法严格监管的,驾驶员本人也必须经过考核持证驾驶,他在驾驶时也是谨慎小心。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事故死亡属于小概率意外事件。新冠疫情呢?那些“与新冠共存”的国家有医疗产业链和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吗?疫区人员出门的时候有要求持证出门吗?疫区人员会谨慎地戴口罩勤洗手严格保持社交距离吗?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交通事故不是传染病,它不会传染,但是新冠是传染病,会造成大规模感染甚至成片的死亡!对风险最敏感的保险公司都很乐意接受车险,但往往拒绝新冠疾病保险——包赔的事儿,谁干啊?

补充:交通事故的死亡率远低于新冠。就以美国为例,现在美国的总体新冠死亡率是78万/33000万/2年=0.00118,也就是118/100000,那么美国的交通事故死亡率呢?根据美国CDC的统计(cdc.gov/nchs/products/d),2019年机动车交通致死事故37595起,死亡率为11.1/100000。也就是说,死于新冠的人数,超过死于交通事故的10倍(118/11.1=10.6倍),可以说死于新冠者远多于死于交通事故者。

【话术二】则是典型的“说的是事实,但不是全部事实”,掩盖了一部分事实之后,该话术就极具欺骗性,乍一听好像挺有道理。问题在于最关键的几点事实被它们掩盖起来了:癌症不是传染病、癌症不是一种病而是几百种不同疾病的集合——要是我跟你说新冠病死率跟几百种病的病死率加起来那么多,你还会觉得新冠只是毛毛雨无所谓吗?要是在你“与新冠共存”的时候你周围有很多人偷偷向你身上泼硫酸(传染)、扎艾滋针(传染),你还会觉得无所谓吗?(参考资料:癌症到底有多少种?癌症是几百种不同疾病的集合

【话术三】已经有 @拍照稀烂帮帮主 大佬专门撰文批驳,我直接引用。有兴趣的读者自己跳过去看看就明白了。

不要以为美国可以“与新冠共存”,中国也就可以——韩国可能就是犯了这种教条主义幼稚病。要知道,美国除了医疗产业发达,还具有无与伦比的低人权优势!它那里别说死78万人,就是死了780万人,美国社会还是稳稳的,屁事儿都不会有——美国人平凡而伟大的民族性,决定了他们根本就不在乎自己的烂命。中国这里可就不是这样了,要是死个78000人,芳芳之流就敢把中国描述成人间地狱!

你觉得以中国那可怜的人均ICU病床数量,能放开了搞什么“与新冠共存”吗?至少在现在,答案毫无疑问是否定的。

最后,感谢韩国人民的大无畏精神,谢谢你们提供的数据。


更新:你要是看完上文还觉得当前新冠病死率不值一提的话,不妨看看其他臭名昭著的传染病病死率——国家统计局数据:炭疽的病死率是0.85%;肺结核病死率0.35%;疟疾0.07%(感谢屠呦呦为世界作出的贡献);出血热1.19%;病毒性肝炎0.07%;血吸虫病0.06%;梅毒0.02%。如果你能接受“与新冠共存”,那么你是不是也应该能接受与上述传染病共存?

顺便补充一句,那位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最近死了,死于新冠并发症。啧啧。

user avatar

国家都会算账的,人家玩共存是因为人家共存死人引起的损失,小于封闭隔离带来的损失,人家是资本社会,不是工厂,人家的国家收入是金融,是财阀,不是人民的劳动力。

所以,在资本主义国家,两相比较取其轻,轻的是人命。人命真的太不值钱了,动摇不了国本,也动摇不了资本。死百分之十的人口,也影响不了国家机器的运转


中国不玩共存一方面是因为人命远比经济重,“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亡”

另一方面是中国与新冠共存引发的经济损失远大于共存带来的收益,人口数量降低,优质劳动力丧失,国际工厂地位不保,再加上美国拉着小弟来吃肉,中国经济倒退到朝鲜水平也不是闹着玩的。如果现在中国玩共存,十年之内就会重现苏联解体。

对于国家来说,因为防疫搞隔离带来的经济损失,真的是九牛一毛

当然,就算对个人来说,吃不饱饭和死全家相比,也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了吧

总有人拿什么老板干不下去自杀这种新闻来给自己“共存”的思想站台。殊不知真的开始玩“共存”了,一年以后身边全都是干不下去自杀的人。

user avatar

等放开了,发现死人速度根本扛不住,通胀也根本扛不住,必须提息的时候。

完了。

晚了。

现在是兔子熬鹰。

鹰离倒地那天已然不远矣。

user avatar

对中国不会有太多影响。


郑州最新一波疫情不巧被我赶上,全程经历。这轮疫情来势汹汹,暗地传播超过十天,但是整个清零过程不算太糟糕。大约1万人集中观察,10万人居家14天。对于一个人口千万的城市来说,影响范围很小。


反而凸现一个问题,就是出现疫情后各消费场所人流断层,空荡荡的。这不是清零防疫政策造成的,出行并无限制,我也到处跑,才能知道到处空荡荡。这说明放开是更可怕的,影响经济的不是抗疫政策而是疫情本身。 如果放开躺平,政策不限制有啥用,照样没人上街消费,大家又不是傻子。


毕竟现在消费多半是锦上添花的,如果不清零,大批民众除了上班都常年躲家里,那真是经济崩溃了。不怕死能有几个,不清零除了上班都在家里宅着,饭自己做,娱乐消费没了,衣服化妆品都省了,郊游开车也不需要了,那真的完蛋了。


现在核酸普筛真的已经熟门熟路,郑州这次做到第三轮,基本随到随做连排队都不需要。国家能进一步降低核酸的物料成本的话,整个清零经济成本就更小了。

user avatar

就好比,我有20万存款,我隔壁老板有1000万存款,然后我们都投资失败,都亏损了,我处理得当20万剩下15万,他却大亏1000万只剩下150万,结果依然是他更有钱,但是请问谁面对亏损时表现得好?可是就这么简单的道理,大部分人根本看不明白。

说到底,就是这些发达国家他们有钱底子厚,他们玩得起,我们玩不起。

韩国总共才5200万人,而且又是发达国家卫生条件好,他们就算接下来的两年集体感染个两轮,去世个20-30万(其中绝大部分是感染新冠后死于其他病症或者自然死亡),对韩国本身有啥影响,对地球有啥影响呢?

正因为他们国家小,所以他们玩得起,再怎么招他们也不可能出现特别夸张的死亡数字。

同样的,美国也玩得起,对于3亿人口的美国而言,去世100万人也只是每年正常去世的零头数字而已,而且美国的媒体舆论那是独霸全球的,他们做得再差也是好。

然而我们的处境完全不一样,我们是个人均GDP中下,人均收入倒数,一半人口月入不足1000的发展中国家,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扛得住多大的损失?

我们有13亿人,目前病例和去世人数都远远低于西方国家(你哪怕说标准不同统计方式不同或者误差大,加上一大堆前缀,绝对数量的差距就摆在那儿),所以很明显我们表现得好多了,可是地球上80亿人,我觉得至少有60亿人是认为西方国家(包括日美)表现得更好的,这60亿里还有相当一大部分中国人。

原因很简单,因为疫情之后,这些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比我们高,然后就给人一种“我们抗疫的方式错了,应该跟他们一样,我们才能过上幸福生活”之类的错觉。然而这是极其愚蠢的,他们生活水平高难道是因为疫情吗, 是因为他们本来就幸福,他们本来就是发达国家!如果疫情可以让一个国家的人民过得幸福,那最幸福的就该是埃博拉肆虐的非洲了。

user avatar

请看20211113晚上十点一刻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周刊节目。

里面提到关于我国的动态清零政策的合理性,就拿重症做个解释:现阶段我国的疫苗依然不足以形成免疫屏障,就这么彻底开放,恐怕就会导致重症病例增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今强控传播链、以小范围的防疫动荡换取全国范围内的安全生产生活它不香吗?

跟韩国这么一对比,真香。

之前没想到新冠还能有德尔塔版本,在疫苗的宣传上那都是“形成免疫屏障”地说。现在不太敢提这茬了,不代表对免疫屏障的追求不存在,只是形成屏障的门槛又要提高。

在屏障形成之前,与新冠共存的策略,一定是各地拼死拼活地严防死守搞动态清零。

拿别的国家的社会实践一对比,动态清零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都小多了。

user avatar

意料之中

韩国虽然医疗资源比中国多,还赶不上德国的水平

中国每10万人有4.6个ICU床位,韩国有10.6个,德国有29.2个(2020年数据)。

按韩国5000万人口计算,实际ICU床位5300个左右。

而医疗资源更加丰富的德国,靠医疗体系硬抗疫情也不轻松。

德国医院目前拥有近22200张ICU病床,低于今年年初的26500张。由于许多护理人员在流感大流行期间精疲力竭并辞职,工作人员短缺仍然是一个严重问题。[1]

韩国也出现了医护人员过劳抗议的问题

韩国各地医院和疗养院的数百名卫生工作者周三(2021年11月10日)表示,他们将于周四举行抗议集会,但一线员工不会参加罢工。


由全国7600多名卫生保健工作者组成的卫生保健工作者工会代表之一金汉比(KimHan-byul)表示,在两家大型州立医院的成员周三上午决定退出罢工后,罢工"有望避免"。相反,工会将在周四中午在昌瓦大外举行户外抗议。

"工会很可能无法通过罢工,因为我们超过40%的成员不能参加。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求公平待遇的要求已经得到满足。


工会在周一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说,为了准备COVID-19的激增,因为该国在冬季前开始恢复正常,他们已要求政府增加人员编制,并实施其他支持措施。

"在开放国家时,政府说,它预测COVID-19患者的数量将上升到每天5000人左右。但是,对于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减轻卫生工作者的沉重负担,没有说一个字,"工会说。

"上周,政府再次下令医院腾出更多病床,为每天被诊断的10,000名COVID-19患者腾出空间,但政府没有说明如何解决卫生工作者的压力。


工会表示,政府虽然承认大流行退出计划将增加医疗系统的压力,但忽视了一线工人的艰难工作条件,导致投票罢工。


至于对病人得不到照顾的担忧,工会强调,提供紧急或非选择性医疗服务的工人不会参与罢工或抗议。


在周四的电视简报会上,卫生福利部高级官员李长俊(Lee Chang-joon)说,从最近与工会的谈判中,"已经确定工会的行动不会导致医疗服务的严重中断。


李(Lee Chang-joon)说,该部"决心为工会提出的人员配备和其他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他说:"在最近三轮的会议上,卫生部和工会就如何在每家医院部署护理人员达成一致,每家医院都有COVID-19病房。


首尔附近的加洪大学医学中心的传染病专家Eom Joong-sik博士说,医院遵循周五政府为COVID-19患者提供重症监护病床的命令。他说,这项命令在护理人员中引发了一波"辞职浪潮"。

"坦白地说,我不能责怪他们。我们的COVID-19床已经满了。除了日常工作之外,他们一直在加班加点,几乎没有从政府得到哪怕几十万韩元(十万韩元为540元人民币)的补偿,"他说。无论多么不堪重负,医院都不允许将COVID-19患者拒之门外。

首尔一家医院的护士长说,这种流行病"催生了大批医疗专业人员,尤其是护士"。根据工会提供的数字,仅在过去的一年里,约有4000名护士离开了医疗行业。

她说:"长时间的工作时间、很少或根本没有危险工资、恶劣的工作环境和不尊重感正在迫使一线工人离开,或考虑离开他们的职业。

韩国医院协会代表金万贝(KimWan-bae)表示,最大的挑战是首先保留员工队伍,然后为辞职者寻找替代人选。大多数医院在财政上都因大流行而苦苦挣扎,这损害了它们提高工资的能力。

他说单靠医院无法扛得住这样的压力,需要政策性的倾斜。[2]

参考

  1. ^ https://www.aa.com.tr/en/europe/german-hospitals-under-pressure-amid-spike-in-covid-19-cases/2399899
  2. ^ http://www.koreaherald.com/view.php?ud=20211110000764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