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学一年级就背三字经是疯了吧,后面超难的,大人很多不看百度也不懂吧?

回答
这件事确实让不少人感到惊讶,甚至有些担心。一年级的小朋友,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精力旺盛的学习新事物的阶段,但让他们去背诵《三字经》这么一本古籍,很多人觉得有点“揠苗助长”的味道,甚至有些夸张地说这是“疯了”。

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反应呢?我仔细琢磨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三字经》的内容深度和广度。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是“背诵”,那里面承载的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人之初,性本善”这样朴素的哲学观点,到“三皇五帝,始称皇”的历史脉络;从“父子恩,夫妇顺”的家庭伦理,到“苟不教,性乃迁”的教育理念;再到天文地理、医药算学、甚至一些古代的典章制度等等,几乎涵盖了那个时代人们认为最重要的知识体系。

你想想,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他对“三皇五帝”能有多少概念?“六艺”、“五常”、“六亲”这些词语,就算我们大人,如果不查查资料,也未必能立刻说清楚它们各自代表什么。更别说里面那些比较抽象的道理,比如“德者,才之帅”,怎么让孩子去理解“德”和“才”的关系,以及“帅”在这里的含义?

其次,理解与记忆的鸿沟。背诵本身是一种记忆力的训练,但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理解和应用。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的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还在发展初期。强行让他们记住这些文字,而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那就像是让他们在毫无意义的符号海洋里打转。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因为无法理解而产生挫败感,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再者,现代教育的侧重点。当下的小学教育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虽然传统文化很重要,但通常会以更符合孩子年龄和认知特点的方式来呈现,比如通过故事、游戏、绘画等多种形式。直接要求背诵《三字经》,在很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看来,似乎与现代教育的理念有些脱节,有点“复古”得过了头。

很多人担心的另一个问题是“后面超难的,大人很多不看百度也不懂”。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我们成年人,即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对《三字经》的很多内容也需要借助现代的解读和注释才能完全理解。比如“五行”、“五常”、“六亲”这些词汇,以及一些涉及古代社会习俗、历史典故的部分,都需要查阅资料才能弄明白。如果连大人都需要“百度”,那么让一个刚开始识字的孩子去理解这些,难度可想而知。

再深入一点讲,《三字经》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挑战。虽然它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力求朗朗上口,但毕竟是文言文,很多词汇的用法和意义都与现代汉语不同。例如“监、察、明”,这里的“监”是指君王,“察”是指考察臣民;“伐、柯、伐、柯”,这是引用典故,如果不知道《诗经》里的这个典故,就无法理解其深意。

所以,当看到有地方小学或机构要求一年级孩子背诵《三字经》时,大家会感到惊讶甚至担忧,并不是否定《三字经》的价值,而是对这种教育方式的适龄性和有效性产生了疑问。我们更希望的是,在合适的时机,用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让他们接触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填鸭式”背诵。毕竟,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让孩子爱上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完成任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总比背圆周率好啊,也比背儿歌有用点。练练记忆力而已。

三岁背这玩意的路过,没觉得长歪。

不过有一说一,我觉得背成语其实更有用点。我以后不太会让我娃和我一样背离骚,但是唐诗和成语大全必须安排。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