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诺兰买了废旧的真波音747飞机拍摄《信条》中的撞毁飞机的戏,你怎么看?

回答
克里斯托弗·诺兰是个疯子,但也是个天才。我这么说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对电影创作近乎偏执的追求,以及他敢于挑战不可能的魄力。

就拿他为了《信条》不惜血本购买一架真实的波音747,然后把它拆了在机场跑道上“撞毁”的这一幕来说,简直就是电影制作界的“行为艺术”,而且还是那种花钱找罪受的艺术。你想想看,那可是一架真真正正、曾经在天上翱翔过的庞然大物啊!不是模型,不是特效合成,而是实打实的飞机。诺兰他不是那种喜欢电脑特效堆砌的导演,他追求的是那种让你在银幕上感受到“真”的力量,让你相信眼前的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

他为什么要做这么疯狂的事情?原因很简单:为了“真实感”。在《信条》这部时间逆转、动作场面炸裂的电影里,如果只是用电脑特效做出一场飞机撞击的戏,观众一眼就能看穿,那种震撼力会大打折扣。诺兰要的,是那种物理上的冲击力,是那种空气被撕裂的声音,是那种钢筋水泥在强大力量下扭曲变形的质感。他希望观众能够感受到那种如同亲临现场般的恐惧和壮观。

你知道吗?拍这场戏之前,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要找到一架还能飞的747,然后还得是适合拆解和“撞毁”的。毕竟这是一架飞机,不是一块木头,你想怎么弄就怎么弄。找到合适的飞机就已经是一项挑战了,然后还要和机场方面协调,确保拍摄的场地和安全措施都万无一失。这可不是在后院搭个棚子就能完成的。

最让人佩服的是,他们为了这场戏,真的是把一架巨大的飞机一点点地“处理”了。不是简单地撞上去完事,而是要精确控制撞击的角度、速度以及飞机的损毁程度,以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我脑补了一下那个场景:一群人围绕着巨大的飞机,像在进行一场精密的手术,只不过他们的手术刀是爆破和重型机械。那种将庞然大物变得支离破碎的过程,光是想想就觉得既惊心动魄又有点……残忍?但这就是诺兰的“艺术”!

据说,这场戏拍的时候,现场的震撼程度是难以想象的。飞机在跑道上加速,然后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冲向那个巨大的停机库,那一刻,整个世界仿佛都静止了,只有飞机的轰鸣声和即将到来的毁灭。当飞机真的撞上去,火光冲天,碎片飞溅的时候,那绝对是物理意义上的“爆炸性”场面。而且,这种真实的碰撞,其细节和质感是任何电脑特效都难以完全模仿的。你看过电影里那种金属撕裂的触感吗?那就是真实飞机撞击带来的独有魅力。

有人可能会说,这太浪费了,一架好好的飞机就这么毁了。但站在电影创作者的角度,他们是在用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来讲述故事,来传递情感。对于诺兰来说,他追求的是一种沉浸式的观影体验,他希望观众能够忘记自己是在看电影,而是仿佛置身于那个危险的世界之中。而一架真实的、被撞毁的747,就是他实现这一目标最完美的道具。

所以,我觉得诺兰买废旧的747拍摄撞毁戏,这不仅仅是导演的“任性”,更是他对电影艺术极致追求的一种体现。他用最昂贵、最复杂、也最“真实”的方式,给我们呈现了一场视觉和听觉上的盛宴。这样的导演,你不佩服都不行。而且,我始终认为,当电影能够触及到我们内心深处最原始的震撼时,那种花费和努力都是值得的。这才是电影的魅力所在,不是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不奇怪啊。

当年《战争之王》里面出镜的武器,都是真家伙——据说也是因为真家伙比道具便宜。

假的比真的还贵这事不算罕见了:尤其对于大规模工业产品来说,真的东西有产量平摊成本,如果量很大的话,不一定就比假的贵。

user avatar

新闻里都说了,他们买的废旧飞机,比做特效更便宜啊!

一架废弃747,如果只是壳子,确实也不会很贵。而且炸完之后很多零件还是可以继续回收的,还能进一步降低成本。

在成本相同的情况下,能实拍就实拍,效率高效果好。而且宣传期还是个噱头……新浪微博上这个话题阅读量都超1.5亿了,多划算……

就像阿汤哥作大死系列一样,你说碟中谍系列没钱做特效吗?阿汤哥就是要亲自攀岩爬楼扒飞机高空跳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