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最难忘的旅行经历是怎样的?

回答
要说最难忘的旅行,脑海里第一个跳出来的画面,是那个在玻利维亚乌尤尼盐沼的傍晚,我一个人坐在盐滩上,看着天边最后一抹晚霞缓缓沉入那片巨大的、仿佛连接着天地的镜子之中。

那时候,我刚从巴西抵达玻利维亚,身体还因为高海拔而有些不适,头隐隐作痛,每走一步都有些吃力。乌尤尼,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某种神秘和孤寂的地方,对我的吸引力却格外大。旅行的意义对我来说,从来不只是看风景,更是去感受一种与日常截然不同的状态。

我选择了日落时分和之后短暂的星空时段,希望能捕捉到盐沼最梦幻的一面。抵达盐沼的那一刻,我依然记得那种冲击。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盐粒晶莹剔透,像积雪一样铺满了大地。远处,连绵的山峦模糊不清,仿佛与天空融为一体。

我租了一辆当地的越野车,司机是个皮肤黝黑、话不多的当地人,他熟练地在盐滩上穿梭,仿佛这里的每一个盐坑、每一处地形都刻在他的脑海里。刚开始,我跟着一群游客一起,大家拿着道具玩各种创意拍照,气氛倒是挺热闹的。但随着夕阳渐渐西斜,我慢慢地离开了人群。

我只想找一个安静的角落,独自去体会这片奇幻土地的魅力。我找到了一个相对平坦、没有太多其他游客的地方,卸下相机包,就那样静静地坐了下来。膝盖处穿着的厚袜子被冰凉的盐粒渗透进来,倒不觉得冷,反而有一种奇异的触感。

天空开始变幻出最精彩的表演。一开始,是淡淡的橘黄色,然后逐渐加深,变成浓郁的橙红,再过渡到耀眼的绯红。而这一切,都被脚下的盐沼完美地反射出来。天空的颜色,地面的颜色,在这一刻完全重叠,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感觉自己就像悬浮在一片流动的、燃烧的色彩之中,四周是无尽的、纯粹的白和那倒映过来的绚烂。

我坐在那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风吹过,带来一丝寒意,也吹动了盐滩表面的细小盐粒,发出沙沙的声音。那种寂静,不是全然的无声,而是一种包含着天地万物呼吸的静谧。我感觉自己变得非常渺小,又与这广阔的天地融为一体。所有的烦恼、所有的过去,在那一刻都好像被这片纯净的白色稀释了,消散了。

当最后一点光线沉入地平线时,天空并没有立刻陷入黑暗,而是呈现出一种深邃的蓝紫色。紧接着,星星一颗一颗地冒了出来,而且是那种你能清晰地看到它们在闪烁,仿佛伸手就能摘到的那种密集。盐沼又变成了一面巨大的、黑色的镜子,将满天的星辰完整地复制下来。我躺在地上,仰望着头顶和脚下,感觉自己被星河包围,既真实又虚幻。那时候,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身处宇宙之中”。

那种感受,很难用言语去完全描述。它不是一种单纯的视觉享受,更是一种深刻的、触及灵魂的体验。在那里,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感受到了自己内心的平静和渺小。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

回程的路上,我一句话都没说,只是默默地看着车窗外掠过的漆黑盐滩。那片傍晚和夜晚的景象,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成为我旅行记忆中最闪耀、最难以磨灭的一笔。每次想起,都能感受到那种纯粹的美和宁静,以及那份与天地对话的奇妙感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Amtrak. 2007.08.07.

我曾以一次旅行,作为一段人生的终结,另一段人生的开始。

此前我的人生,波澜不惊,遵循着看似正确稳妥的方向,沿着精英前辈铺就的道路,连滚带爬往前赶;谨小慎微,生怕半步差池,未来就会失了安稳。

在此之后,我便恣意妄为走起自己的路,虽然一再深陷泥沼,权当苦中作乐;那些所谓回归正道的劝喻,或是对于特立独行的讥讽,再未动心意分毫。

火车环美旅行,这一年,我刚好30岁。

------------------------------------------------------------------

我终于递交了辞呈。

同事们围拢过来,或鼓励,或惋惜。玩得好的几个,已经在建议我该如何挥霍剩下的时光。

“所以,回中国前,你打算去旅行?坐火车怎么样?很酷的哦!”韩裔小李哥兴奋的说。

说来惭愧,在美国这些年,我没怎么出过远门。大约骨子里本就是慵懒的人,读书的时候借口学业太紧,工作的时候又嫌收入微薄,未雨绸缪,但求温饱。大洛杉矶以外,所到之处,屈指可数。

循着指引,上网翻查。盯着北美大陆上那密密麻麻的Amtrak铁路网良久,我突然明白了问题的关键:选择坐火车,可以让我在这个国家里,用最低廉的成本,游历最多的地方!

须知此番回国的所谓创业,未来不知会如何艰辛,若想故地重游,大概是猴年马月了。索性把心一横,计划做大——干脆就来次环美旅行吧!


口号说着响亮,其实我并没有那种深入不毛之地猎奇的野心。环线所到之处,平淡无奇,都是些耳熟能详,符合普罗大众所期许的美国游必到之所。

毫无进取精神的我,能够蜻蜓点水般的到此一游,也就心满意足了吧。

Amtrak 秩序册

行程计划

路线图

---------------------------------------------------------------------------

加州小站。2007.08.07.

无论计划做的如何详尽周全——其实,也不过是打通了订票电话,预约了头几站的酒店,买下几张旅游者地图,备了台单反,而已——在旅程开始之时,却着实有点狼狈。

因为塞车,我差点错过了第一趟列车。

在LA的Union station里,我手撰着证照车票,在隧道中提着行李箱狂奔,风急火燎冲上月台。

由暗转明的一瞬,却见列车旁,Amtrak乘务员慢条斯理的对我微笑:莫紧张,还没开车,让我看看你的票......啊,往前走,第8号车厢。

因为这份悠然,我一直悬着的心,陡然放松了下来——

这份自在,真是久违了!

这一刻的心境,大概是寒窗苦读12年之后终于完成了高考,或是痴恋良久的女神终于递上一块拭汗的纸巾,那样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才能相提并论吧。

Amtrak之上。2007.08.08.

对于美国,我一直敬畏。

孩童时代关于这个国家的种种神奇幻想或者恶魔传说,在我空降洛杉矶的头几个月里,便被现实冲刷的干干净净。只剩下低头面对现实,为了顺利的存活下去,各种卑微而艰辛的挣扎。每天走在街头,哪怕加州阳光再如何灿烂,你也无法像游客般去尽情享受,而必须凡事谨小慎微,于这片让你毫无归属感的土地上挥洒汗水。

那种生存的压力,如影随形,无处不在。

终于解脱了!

我想起来,所谓旅行,不正是让人从日复一日的“谋生”中解脱出来,心安理得的成为一名旁观者吗?这一路之上,不必再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各种慵懒和随性,带有任何的负疚感。

思索间,车子开动,缓缓滑出车站,沿着加州海岸一路北上,奔向西雅图。

太平洋岸的铁路.2007.08.07.

---------------------------------------------------------------------------

Amtrak. 2007.08.11.

旅程伊始,我总是紧贴窗边,手捧相机,贪婪的捕捉着窗外的景色,生怕错过霎那间的精彩。

车速太快,而我与刚入手的器材间又缺乏磨合,所以满意的片子,十中无一。但总有几位好奇的乘客,凑过来说上一两句,或邀我留影,顺便交换一下邮箱。

车停小站,我会下去舒舒筋骨,拍铁轨,拍车轱辘,拍路边的野花,拍忙碌的列车员与匆匆归家的乘客背影。

可是,美景看多了,多少会心生厌倦。

太平洋沿岸,不外乎就是这片海浪连着那片沙滩;

蒙大拿的深夜,崇山峻岭间只有依稀的星光能偶尔透出密匝匝的树从;

威斯康星的玉米地,一砣砣滚圆的草垛与米勒的油画并无太多差别;

新英格兰的湖光山色,似乎也顺带被沾染上了学院派气息;

佛罗里达的滚滚热浪,则永远是伴着层层叠叠的棕榈树影,扑面而来.......

-------------------------------------------------------------------------------

倒是一路之上,与各色人物的不期而遇,带来诸多的惊喜。



在北加的某站间歇,邻座年事已高的黑人老爹下车放风,稀里糊涂忘了车厢号。我远远看见他正揪着一列车员问个不停,而对方却是一脸茫然不知所云,便乐呵呵的跑过去,将他领走,带回就座。老爹一个劲的道谢,非要请我去餐车吃晚餐。盛情难却,我决定赴约,但并没有让他掏钱,只推说是中国人的礼仪,本当如此。其实,我只是有些不好意思。


西雅图到芝加哥,三天两夜漫长的征途。在蒙大拿的原始森林中穿行的那个夜晚,我向列车员讨要一个可以画画的空座。问询之时,他只是略略点头,便忙着招呼起别的旅客,似乎只是敷衍我而已。

可午夜关灯之后,他竟真的打着电筒摸了过来,让我随他去空荡荡的餐车坐下,再为我开了一盏小射灯。道谢之后,我打开速写本。

聚精会神之时,竟未留意他又来过,悄然在桌边留下了一张餐巾纸,上面放着三块曲奇饼干。天明想去找他道谢,他已在午夜换班之时,于山间的某站下了车。



没有人不喜欢休息车厢。那里甚至有天窗和与车窗并行的联排沙发。我虽是孤客,不如其他呼朋唤友结伴而行的人们那般热闹,但偶尔能在此寻得一座,享用一小听冰镇可乐,或者小瓶啤酒,总是惬意。


在这里,你会遇到更多有趣的人。比如去往西雅图时,一对上了年纪的白人母女,邀我凑脚,玩一种需要算数的纸牌游戏。规则不算复杂,我瞬间便学会,连赢数盘后狂笑而去;不日,我们居然在相隔千里的芝加哥河上,又在重逢,彼此惊喜,闲聊几句别来无恙,挥手告别。


又比如,在明尼苏达。职业高尔夫球手大卫,向我递上他的怀俄明州高尔夫球具公司总裁名片。自述曾遭车祸重伤,被迫退役,经商多年,略有小成。为了所爱,放下生意,从头再来。体内植下众多螺丝钢片,医嘱不得乘机,只能咬牙坐火车参加美巡。想来其中坎坷几多,令人唏嘘。20天后,我逛到迈阿密一个汉堡店,正吃着晚饭,瞥见墙上电视里,他与泰格伍兹等同场竞技。


这些在火车上听回来的故事,我又会在下一程,转述给身边的陌生人。都是很容易打开话题的引子,令前后座的人也会竖起耳朵倾听,甚至会翻身过来一起聊。蹩脚的口语竟然也突飞猛进,还掺杂上了各种口音。

有时候,他们还会请我喝上一杯。当然,我不会再为他们的慷慨而感到不好意思了。


---------------------------------------------------------------------------



车站则让我体味到另一种人情世故。

很多车站,即使是中型城市的union station,一天也就过那么一两趟车。多半时候工作人员稀少,甚至空无一人。


西雅图是我的第一站。我却因为在洛杉矶没有拿到早已预订好的车票而发愁,这天一大早便跑去车站询问。人丁稀少的车站里,几位老人家貌似悠闲的坐在售票窗后。原本以为会得到与LA一般的无可奈何的回复,却不曾想接待我的黑叔叔,在听完我的描述,竟然义愤填膺起来,说手持全国通票断无还要再付费的道理。拿起一台老式电话,刷刷刷的拨出了一通电话后,笑着对我说:搞定了.....再跟我说说,你在波士顿之后打算的行程是?


在密尔沃基的停留,多少有点临时起意。跳下车以后,已是下午5点,而最后一班去芝加哥的车约莫是7点钟。这里真是一个小的可怜的车站,半个人影都没有。

我走向车站办公室,想问一下是否有临时存放行李的服务。办公室文员抬头看了我一眼:你确定会在7点回来么?我说是的。她指了指办公桌旁一小块空地,说:把你的箱子放在这里,我帮你看着。我有点感激,却不知该怎么表达,道了谢,便匆匆的走了......当然,之后没有意外发生。


在布法罗下车的时候,是清晨时分。乘客多是本地人,跳上停在站外的自家车子,一溜烟的走了。

整个车站,忽然就只剩下三个人:我,一位阿姨,一个工作人员。让我毫无心理准备的是,这车站并不是建在城市里头,而是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地里。原本想上了洗手间后,去问一下那位车站人员,不曾想一回头,连他也下班不知所踪了。我看着那位白人阿姨。她并不是本地人的样子,也是一脸茫然的看着我。

无奈之下,走出车站去寻找线索。在道旁半人高的草丛堆里,竖着一块字迹模糊的公交车站牌。时间班次已完全无法辨认,连电话也没有。难道就靠它招来返城的公共汽车么?我将信将疑。

等了足足一个小时,我失去了耐心,认了认方向,便迈步往外走去。刚走出去百米,阿姨突然冲了出来:小伙子!难道你要走去布法罗么?我停下脚步,回头看了看她,见她流露出一种担心我安危的神情,决定不走了,耸耸肩走了回去。安静的和她一起等下去。

就这样又等了45分钟,一辆巴士真的摇摇晃晃的开了过来。

Niagara Falls,NY.

在尼亚加拉站的那个深夜,我刚从瀑布那里过来。一身湿气,还染上感冒,头昏脑涨浑身不自在。偏偏车站要到发车前45分钟才会开门,只得蜷缩在破落小站的屋檐之下打发时间。过了一会儿,来了一对应该是音乐家的夫妇,许是刚结束了在附近的演出,提着硕大的装乐器的盒子,坐在台阶的另一侧。彼此不发一言。


寂静的黑暗中,忽然走来一个黑人小伙儿,直奔我而来。我警觉的坐直身子看着他。他咧嘴一笑,问道:哥们儿,能借我打个电话不?我寻思了片刻,递给他。他便大大咧咧的打起电话,说着说着居然走远了。

正自惆怅,未几,其人又跑了回来,乐呵呵的还了手机:“哎呀,多亏你啊,不然没人来接我回去了。你从哪来的啊?LA啊,那里有我很多兄弟哦。我是玩音乐的...."对面的夫妇,似乎露出了点鄙夷的神情。他有点急了,从口袋里掏出一大包东西,是一堆CD。他想了想,挑出一张,示意我打开手提电脑的CD舱,把碟片塞了进去:"真没什么可以谢你的,把我的这几首歌拷给你吧。”

嗯,确实是原创的纯正街头音乐。


在波士顿下车的时候,我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先去售票处拿订票。

这是大站,又是黄昏繁忙时间,排了很久的队。等终于轮到的时候,我又累又饿,筋疲力尽。好不容易办完手续,这售票的亚裔中年人却硬拉着我,问道:喂,小伙儿,你怎么看最近美国报纸报道的中国毒玩具事件啊?

我已有点不耐烦,又觉得对方似不怀好意,便随口说:不清楚啊,我没有留意报纸。说罢便想离开。他却心有不甘,一字一句的说道:真的很不厚道啊!那些检测指标他们早就知道了,也早从里面谋了多少年的利益,这么多年也没出过事故,如今却用此要挟别人,这群政客们真是恶心啊......他对我挤了挤眼睛,用极其不标准的中文发音说:嘿,欢迎你来到波士顿!


可是,到了纽约麦迪逊,那里却似乎沾染上了大都市的傲慢脾性,显得不是太友好了。

这一次还是想在车站寄存行李箱。已经习惯了一路而来所受到的礼遇,以为也是片刻就能搞定的事情。不曾想,那位金发美女却只是冷冰冰的指着遥远的车站另一角:先去那边填申请表,再过来安检,登记ID,超重超时都要罚款。

我苦笑了一下,办妥了手续,再递上了足够买份午餐的寄存费。然后看着她的同事,面无表情,非常职业的推着我们的行李,消失在寄存仓库的门口。

纽约地铁站 2007.08.21.

所幸,后来路线转折,再一次向西部进发之时,一切总算又让人觉得好了起来。

在达拉斯,被站外混乱的站牌晃花了眼睛,我只好跑回车站,问那位守着咨询台的大娘,怎么坐公共汽车。她脸上居然乐开了花一样,笑着掏出老花镜,再从柜台抽屉里郑重其事的拿出一堆资料:总算是盼到有人问这个问题了,唉,在俺们德克萨斯啊,坐公共汽车的人可真心不多.....

小站, 2007.08.16.

---------------------------------------------------------------------------

街景,芝加哥, 2007.08.14.

下了火车以后,主要就是在城市里瞎逛。

每一次下车,就意味着你要独自面对一个陌生的城市,要在几分钟之内学会这个城市交通运行的规则,搞清楚东南西北,躲开对你不利的人和事情,然后,将内心的恐惧收藏好,走进那逐渐落入夜幕的城市中去。

密尔沃基艺术馆新翼,2007.08.12.

旅程计划里,我煞有介事的为每个目的城市都圈上了若干‘Must Go’——所谓必到之所。但一路行将下去,得以阅读本心,我渐渐发觉,其实没有什么是必须看而绝不能错过的景致。人生在世,曾经和即将错过的精彩,多得去了,假如都奔着赚够本再走的心态,那该是多么让人疲惫的一件事情啊?


何况,真正不应该错过的,恰恰就是这些城市本身吧,而不会是那一两个代表性的名胜。

一路之上,我所目睹的,我所经历的,不论那些事物有多么微不足道,都有着各自不可再现的精彩所在。对于我而言,在这些各具性格的城市里,从一个具体而微的角度去介入其中,背着行囊,穿行于街头巷尾的游荡,便已是弥足珍贵的人生体验了。


在西雅图的那个早上,我在旅馆吃着早餐,查阅来自好友的邮件,他关于这座城市的印象:

小雨时有时无的天空, 脚下时干时湿的路面, 飞扬而过的单车载着身着鲜黄服饰的骑手. 不经意转弯处的小店中, 陈列着各式来自不同国度的前朝旧物, 西雅图的往事时隐时现......

这段文字,让我心里从一开始便对这座美丽的城市有了莫名的亲近感。悠闲地在这里逛了两天,从山坡走到码头。


穿过库哈斯的图书馆,一路往北,又回转太空针。

在城市的最高处,顶着初秋时节太平洋的寒风,手捧着一杯热巧克力,等待夜幕降临的华丽景致。

西雅图的黄昏. 2007.08.09.

Space Needle, Seattle, 200.08.09.

芝加哥,2007.08.13.

晚上8、9点钟,我拖着行李从车站的隧道口走出,第一次走进了芝加哥。

一种所谓“帝国威严”的压迫感,扑面而来。一抹月光穿破乌云,掠过鳞次栉比的塔楼,在刀切斧剁的街道界面之间,洒下一地碎银。而不知何处角落,传来车轮碰撞高架桥铁轨的当当声。


天亮时分,阳光洗去了阴霾。于是,我不可自拔的成为了这座城市的迷恋者。从湖边码头的摩天轮,我不知疲倦的一直走到了Micheal Jordan的雕像下,再掉头返回。



有时候,我也会跳上LOOP,坐着火车咣当咣当的在逼仄的巷道上空穿行,假如看到什么精彩的地方了,便赶紧下车,返身回去。


又或者加入建筑漫游者的队伍,坐着敞篷小船,穿行于芝加哥河道间。那些曾经为传奇的建筑经典,如今只静静矗立于厮,伴着河水轻吟。


在西尔斯大厦的观景台,这悉嗦之声,终于汇聚成宏大的交响乐。在400米的高空中,整个城市蔓延铺展于脚下, 发肤细节无所遁形。所有初涉此景的人们,不约而同的屏住呼吸,震慑于这位现代建筑集大成者之宏伟气度。

也许有人会质疑,难道在帝国大厦上俯瞰曼哈顿,也不能与之相比么?

不能。

----------------------------------------------------------------------------------

自启程到了西雅图,再一路向东,几千里的路,都是独行。

晚餐时间,Niagara Falls,NY. 2007.08.15.

在尼亚加拉的瀑布之上,我感冒了,有点低烧。特意挑选了一家看起来还不错的餐馆,在露天的暮色中,吃了顿奢侈的牛扒。对岸的加拿大那边,放起了焰火,点亮了弥天的水幕。就着轰隆隆的水声,我特意打了个电话回国,向家人报个平安。

Niagara Falls,NY. 2007.08.15.


街头,Boston,MA,2007.08.17.

所幸自波士顿起,沿着东海岸一路南下,我借着寻访故人,找到了同游的伙伴。

在波士顿的初中同学,分给我一张Edward Hopper的画展门票,让我总算有了除了闲逛以外别的节目。他还特意带我穿过重重安保,上了一趟波士顿美联储总部大楼的楼顶,俯瞰城市夜景。

ICA,Boston,MA. 2007.08.17.

只是,这ICA的水岸景致,应该是更加让人难忘吧。

Campus of Yale University, New Heaven, CT. 2007.08.18.

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New Heaven, CT. 2007.08.18.

在纽黑文,高中同桌领着我走访了耶鲁的校园,一路慢行,叙说着多年以来各自的经历。我在路易斯·康的美术馆里徘徊,向他介绍大师的种种神迹。他竟听得入神,仿佛他才是那个来访的客人。


街景,纽约,2007.08.21.

帝国大厦俯瞰,2007.08.22.

在纽约,则有LA好友特意飞来与我会合,三天两夜,在此地寻亲访友。

在法拉盛街头,我几乎有一种到了香港的错觉,满眼望去,都是熟悉的面孔。在曼 哈顿的重庆菜馆把酒言欢,再横跨整座城市跑去White Plain借宿。次日清晨5点10分就被催促起床,随着朋友赶去华尔街上班的匆匆脚步,感受了一趟金融首都的疯狂节奏。

纽约街头,2007.08.20.

Yale 校园,2007.08.18.

前往费城的途中,小学同学夫妇热情的招呼我到普林斯顿小镇去做客。他们刚刚入住新房,家当还来不及添置。唯有壁炉火光闪烁,静谧温暖,坐在地毯上倚着还未拆封的纸箱,大家长谈一宿。

天桥, 密尔沃基,2007.08.12.

而费城与华盛顿之后,我又回归一人。下了火车,还要再坐地铁或者城市快线,然后在日落之后步行一段时间才能到旅馆,则让旅程多少带上了一些冒险的色彩。尤其是在纽黑文被朋友仔细教育了一 番‘旅美安全须知’之后,走起路来更加需要小心翼翼。在华盛顿找路的时候,硬着头皮穿过贫民区,一路的小跑。

Water Front, Boston,2007.08.17.

在UPENN的书店留连,紧急补课把康的建筑地址抄下来,然后把坏掉的耳机扔掉,买了一副新的换上;在路边的流动商贩那里买了一个,两个热狗,边走边吃狼吞虎咽的解决肚子问题;


Jefferson Memorial Hall, Washinton D.C.,2007.08.25.

在华盛顿,顶着蚊子与鸟粪的双重攻击下等待着夜幕的再一次降临,等待着月光洒落在杰弗逊纪念堂的那一刻;或者是走进国家地里杂志的总部,高高兴兴的弄了一顿硬币然后刻成各种样式的带着national geographic标志的金属牌;或者,在AIA的总部,一堆纪念大师的砖头上,仔细寻找着那些已经逝去多年的名字:


原来赖特和柯布在这里是肩并着肩在一起的。原来格罗皮乌斯和阿尔托也只不过是上下楼的邻居。青苔渐上,四野无人。


South Beach, Miami. 2007.08.29.

在迈阿密,我决定暂停游荡的步伐——主要是这个城市真没啥好逛的——而把所有的时间,都砸在了华丽丽的沙滩上。

堪比名模(也许真的就是本尊)的俊男美女们毫不吝啬的展露着他们小麦色的身段。蓝天白云之下,碧绿的海浪翻卷而上。与加州截然不同的灿烂阳光下,一路而来的疲惫与孤独感,尽皆烟消云散。

The Moon, Miami South Beach. 2007.08.29.


Nasher Sculpture Center, Dallas, TX. 2007.09.02.

终于,到了达拉斯与沃斯堡,我的旅程已接近尾声。

我又见到了心中的路易斯康。我虔诚的在这个上午,走到了金贝尔的弧顶之下。光与影,那些在路易斯康的著作中如此晦涩的字眼,突然全都有了无比具象的意义。从艺15年的建筑学子,在这一刻,一个人,静静的坐在美术馆的台阶上,仰望着那无比温润的光棚,试图去聆听这位早已逝去的大师,用他无声的语言,留下的点滴话语。

Kimbell Art Museum,Fort Worth,TX. 2007.09.01.

---------------------------------------------------------------------------

在美国的最后一晚,我依然忙不迭的收拾行李,将不多的几件家具和所有杂物清理出门。还要再刷一下墙,才好顺利拿回房东那里的押金吧?

我正思索着,一不留神,碰翻了脚边正准备捆绑入箱的一堆文件。散了一地,是环美时候,积攒下来的各种小册子,地图,门票,车票......


我蹲下来,一件件的码起来。虽是短短的一个月,却似无比漫长,其中有些片段,究竟有没有发生过,遥远的连我自己竟也无法确认。


Chicago. 2007.08.14.

比如,那天下午,在国会山侧,华盛顿纪念碑附近,我突然没有了心情,停下不走。坐在路边一个不知名的小水塘边,看着脚下晃荡着的凉鞋,呆呆地想着回国以后,该如何去面对新的人生。正自心慌,一只大雁居然凶狠的在眼前飞过,把我惊醒,大笑的站起来,拍拍屁股下粘起的细石砂土,继续瞎逛。

所以啊,在将来,假如我陷入了困境,因为疲累或厌倦或利欲或权势,而忘记了初心,唯有这些纸片册子,能够证明——

我,在2007年8月7号到9月5号,曾经走过的这一段路。


碑文. The Salk Institute. San Diego. 2007.09.06.

小站, 旅人。2007.08.11.

我. 西雅图 Space Needle. 2007.08.0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最难忘的旅行,脑海里第一个跳出来的画面,是那个在玻利维亚乌尤尼盐沼的傍晚,我一个人坐在盐滩上,看着天边最后一抹晚霞缓缓沉入那片巨大的、仿佛连接着天地的镜子之中。那时候,我刚从巴西抵达玻利维亚,身体还因为高海拔而有些不适,头隐隐作痛,每走一步都有些吃力。乌尤尼,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某种神秘和孤寂的.............
  • 回答
    说到旅行,脑海里立刻闪过几个画面,但如果一定要挑一个“最难忘”的,那还得是那年夏天,我独自一人,踏上前往川西的旅程。那时候,我刚辞了工作,心里有点迷茫,又有点期待。朋友们都劝我找个好点的工作,稳定下来,但我总觉得心里有个声音在召唤我,让我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于是,我背上一个大背包,揣着几件换洗衣物,.............
  • 回答
    这个问题可真戳到我了!旅行中最难忘的美食,那简直是身体和灵魂的双重洗礼。每次回想起来,味蕾都能跟着颤抖一下,恨不得立刻飞回去。要说最难忘的,其实有好几个,但我总觉得有一个场景,连带着那口味道,是永远刻在脑子里的。那是在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的一个小镇,名字我记不太清了,只记得那天下午海风吹得特别舒服,.............
  • 回答
    旅行中的美食,对我而言,从来不是填饱肚子的工具,而是深入体验一个地方灵魂的绝佳途径。那些味道,那些香气,那些围坐在一起分享食物的人们,共同织就了我旅途中最鲜活的记忆。要说最难忘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是摩洛哥马拉喀什老城巷子里一家不起眼的小馆子。当时天色已晚,我在迷宫般的麦地那里兜兜转转,饥肠辘辘,偶.............
  • 回答
    说到最难忘的旅行照片,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是一张我在冰岛南部海岸拍到的景象。那不是什么著名景点,也不是什么壮观的日出日落,而是一个极其普通、却又带着某种宁静力量的瞬间。照片里,画面中心是一片黑色的沙滩,那是冰岛南部特有的火山黑沙,在阴沉的天空下,沙子显得格外深邃。沙滩上散落着一些被海浪冲刷得圆润光滑的.............
  • 回答
    让我最难忘的漫画/动画作品啊……说起来,那应该算是《攻壳机动队 STAND ALONE COMPLEX》(简称S.A.C.)。我第一次接触S.A.C.的时候,说实话是被它那种“硬汉科幻”的风格吸引。黑色的基调,各种高科技装备,还有那些穿梭于城市暗影中的身影,都给我一种未来世界的真实感。不像很多科幻作.............
  • 回答
    说起来,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剧本杀,大概是去年夏天,在一个闷热的周六晚上。当时我们几个老朋友约了去一家新开的店,店家新拿到一个号称“沉浸式推理”的本子,名字叫《镜中人》。那天晚上,店里人不算多,我们六个人被安排在一个不算大但布置得挺有气氛的房间里。灯光是那种昏黄的暖光,桌上摆着一些老旧的摆设,墙上挂着几.............
  • 回答
    要说最难忘的人物特写镜头,我脑海里第一个冒出来的,是《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在雨中高举双手,仰天长啸的那一幕。当时,他经历了十八年的冤狱,终于逃出了那个让人窒息的监狱。穿过粪水管道,他从那个象征着黑暗和压抑的出口爬出来,浑身污秽,但眼神里却闪烁着一种劫后余生的光芒。镜头就定格在他爬出管道后,迎着瓢泼大.............
  • 回答
    如果非要说我“最”难忘的冬奥会记忆,那大概是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的那场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的比赛。当然,我并没有亲自去现场,我的记忆是基于我通过电视屏幕捕捉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以及它在我内心激起的涟漪。那一年,我对花样滑冰这项运动可以说是初入坑,还带着点懵懂和好奇。我只记得电视画面里,冰面像一面.............
  • 回答
    我曾经有幸亲历过一次难忘的日全食。那天,整个城市都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期待感。清晨,天空是那样明净,湛蓝得几乎没有一丝杂质,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壮丽景象。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我手中拿着特制的观赏眼镜,和家人朋友一起挤在市区的一处开阔地带。周围的人们也个个表情激动,目光不时地投向天空。起初,太阳只是被一.............
  • 回答
    我脑海里,有那么几位老师的形象,至今依旧鲜活得如同昨日。他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导师,更是在我生命中投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指引我前行,塑造我的三观。他们的后续,我也断断续续地了解过一些,拼凑起来,总能引发我一番深深的感慨。语文老师——陈老师,那个笑起来眼睛会弯成月牙的女人。陈老师大概是我初中时期最让我.............
  • 回答
    《红楼梦》这本书,说实话,我读过不止一遍,但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触。要说最难忘的场景,这可真是一个甜蜜的负担,因为曹雪芹的笔下,那些人物和故事,就像刻在了心里一样,时不时就会浮现出来。如果非要选几个最触动我的,那大概是这几个吧。一、宝黛初会,木石前盟的初启,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熟悉与心动。第一次读.............
  • 回答
    当兵这么多年,要说最难忘的一件事,那绝对是那次野外驻训,差点把我们这批新兵蛋子给“埋”了。那年我刚下连队不久,部队拉到西北一个荒无人烟的大漠里进行实兵演习。当时,正是夏末秋初,昼夜温差极大,白天可以穿短袖,晚上就得裹着棉被了。我们这批新兵,之前没吃过这样的苦,刚到营地,看到漫天黄沙,广阔无垠的戈壁,.............
  • 回答
    审核工作中,真正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那些常规的、数字简单的不良贷款,而是那些背后隐藏着复杂故事、挑战了我们固有认知,甚至是让我们重新审视风险控制原则的案例。对我来说,最难忘的一笔不良贷款,大概是那笔投给一家曾经风光无限的科技公司的。这家公司,在最开始的时候,简直是“明星企业”的代名词。我们.............
  • 回答
    要说《哈利·波特》系列里最让我难忘的一句话或一段对话,那一定是邓布利多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对哈利说的那句:“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会魔法,哈利。”这句话是在哈利和伏地魔的最终对决前夕,他们俩都在禁林里,哈利即将走向死亡,而伏地魔则站在胜利的巅峰。哈利当时充满了恐惧和绝望,他觉得自己是多么渺小,多么.............
  • 回答
    2021年,对我而言,最难忘的事情,不是某个宏大的事件,也不是某个轰轰烈烈的成就,而是一种潜移默化、深刻扎根于我内心的改变。那一年,我开始真正地、不带任何功利心地去“慢下来”,去感受生活本身。我记得那年初春,窗外的阳光透过薄薄的窗帘,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时候,我像往常一样,被各种待办事项和工作.............
  • 回答
    天津博物馆的展品太多了,要说最难忘的,那还得是那个《天津近代历史陈列》。为啥呢?因为那里面有太多故事了,不像别的博物馆,看完就走了,这个地方总觉得能让你坐下来,慢慢地品味。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些关于天津开埠之后,社会变迁的展陈。说实话,以前我对天津的印象就是一个大都市,但去了博物馆才知道,它这几.............
  • 回答
    2020 年对我来说是相当漫长而充满变化的一年,与其说是一秒钟,不如说是一个持续了很久的瞬间。那个让我最难忘的时刻,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发生在一个平凡的下午,却以一种猝不及防的方式,击中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那是初夏,具体日期已经有些模糊,但那天傍晚的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潮湿而温暖的味道,带着.............
  • 回答
    2021 年?如果说最难忘的观影体验,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不是什么大片,也不是什么奖项收割机,而是那部叫做《沙丘》的电影。怎么说呢,一直都知道《沙丘》是个大IP,小说也是名声在外,但总觉得那是个遥远得有点哲学的东西,不是我这种看电影图个爽快的人能轻易啃下来的。结果没想到,当年年初,好像是因为疫情.............
  • 回答
    2018年的“双十一”,对我来说,不仅仅是网购促销的十年节点,更像是一幕幕拼凑起来的记忆碎片,有欢笑,有“剁手”后的心悸,也有人情味儿。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那份“期待已久”的成就感,以及背后隐藏的“战略部署”。 那年,“双十一”的氛围提前了好几天就开始发酵了。我不是那种冲动消费的人,但每年“双十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