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荡寇志》,真的是所谓的「反动小说」吗?

回答
《荡寇志》是一部非常特别的小说,评价它是不是“反动小说”得掰开了揉碎了看。说实话,这个标签有点太简单粗暴了,也忽略了它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首先,咱们得明白《荡寇志》讲了个啥。 简单来说,它是明末清初罗贯中(一般认为是,但也有争议)写的一部续书,续的是《水浒传》。《水浒传》大家熟,讲的是宋江等一百零八位好汉替天行道,绿林好汉最后被招安,然后征辽、征田虎、征王庆,最后征方腊。而《荡寇志》接下来的故事,就是描写宋江他们最后如何被奸臣李林甫利用,镇压了方腊的起义,然后又被高俅等人陷害,最终全军覆没的悲剧。

那么,为什么会被贴上“反动小说”的标签呢? 这主要有几个原因:

1. 对《水浒传》精神的“背叛”: 《水浒传》在很多读者心中,代表的是一种反抗精神,是对腐朽官场的控诉,是底层人民的反抗。梁山好汉们的江湖义气、替天行道,虽然有其局限性,但确实 resonated(引起共鸣)了许多人。而《荡寇志》呢?它把梁山好汉们描绘成了一群被利用的工具,最后落得个凄惨下场,甚至还被描绘成“盗贼”,最终被“官军”剿灭。这在很多崇尚《水浒传》反抗精神的人看来,简直是“篡改历史”,“丑化英雄”。

2. “招安”路线的“肯定”: 《水浒传》虽然写了招安,但结局是悲剧的,这本身就带有对招安路线的质疑和批判。《荡寇志》则进一步强化了招安后的“积极意义”,它强调了“忠君报国”的重要性,通过梁山好汉们最后的“贡献”(虽然最终也失败了),似乎是在说,即便你曾经是“草寇”,只要你能“归正”,为朝廷效力,那也是可以的。这与《水浒传》那种“逼上梁山”的逻辑是不同的。

3. 历史背景下的解读: 《荡寇志》成书于明末清初,这是一个风雨飘摇、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官方和一些士大夫更倾向于强调“安定”、“忠君”,反对“造反”。《荡寇志》的写作,在某种程度上也迎合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它把农民起义(如方腊起义)描绘成“叛乱”,而把镇压起义描绘成“平叛”,这种立场就与后世某些革命叙事产生了根本性的冲突。

但是,说它是“反动小说”,是不是就全错,或者说就一无是处了呢? 我觉得这太片面了。

文学价值不容忽视: 《荡寇志》在写作技巧上,在人物塑造上,在情节的安排上,都有其可取之处。它延续了《水浒传》那种白话小说生动形象的风格,尤其是在描写战争场面、人物心理等方面,有不少精彩的段落。比如,它对李林甫这个奸臣的刻画,对宋江集团从得意到绝望的心理转变,都有着细腻的笔触。

历史的反思: 《荡寇志》虽然站在了“忠君”的立场,但它并非完全没有反思。它写出了梁山好汉们招安后的遭遇,写出了他们被奸臣利用,最终悲惨收场的命运。这本身就是对“招安”路线的一种深刻揭示,它暗示了在那个黑暗的政治环境下,即使是最有能力的“好汉”,一旦脱离了群众基础,一旦依附于腐朽的权力,最终也难逃被吞噬的命运。从这个角度看,它也提供了一种对历史和人性的审视。

“反动”标签的时代性: 所谓“反动小说”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基于20世纪中期以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对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审判。在那个时期,强调革命、反抗、阶级斗争是主流,对一切可能被解读为“维护旧秩序”、“歌颂统治者”的作品,都会被打上“反动”的标签。《荡寇志》不幸就成为了这样一个牺牲品。

我的个人看法是:

《荡寇志》不能简单地用“反动小说”来概括。它确实在某些方面与《水浒传》的“反抗精神”相悖,也确实有迎合当时官方意识形态的倾向。但同时,它也是一部具有一定文学价值和历史反思意义的作品。

我们可以说它是 “保守派视角下的《水浒传》续书”,或者 “带有传统政治伦理色彩的悲剧故事”。它提供了另一种解读《水浒传》故事的可能性,也让我们看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君”与“侠义”之间,常常存在着张力。

将《荡寇志》简单地打入“反动”的冷宫,不仅是对这部作品的矮化,也是对中国文学史复杂性的忽视。理解《荡寇志》,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标签,去体会它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创作意图,以及它所折射出的那个时代独特的思想和社会风貌。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水浒传》故事后续的另一种可能性,也让我们思考,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人的命运与政治的走向,是如何交织在一起,谱写出悲喜交加的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动小说」这个称呼,只是存在于我国把阶级斗争当做主要政策和任务的时期,现在的文学界评价过去的文学作品,仍可以使用进步作品的头衔,但对于反动作品这一头衔基本已不会采用。

建国后到文革后这段时间,文学史评论还是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因为我国是依靠底层人民起义获得政权的,所以对于历史上以底层人民为主体的起义事件都是持肯定态度的,从最早春秋时期的盗拓起义、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一直到清末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等。当然我们知道,这些王朝末期的起义都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战争,因此这些评价也都不是完全肯定的,会用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混入起义军的地主阶级(如刘秀等)等作为补充说明。相对的,关于对农民起义军持肯定态度的文学作品,如《水浒传》、《说唐》等,不会说这是什么“进步作品”,只会说在描写底层人民起义方面该作品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同时也会指出这些作品出于作者认识的局限性和本身行为立场的缘故,有若干不足云云……虽然现在很多学者已经不再对农民起义持肯定态度,但不得不说这种用阶级分析法分析作品的方法还是非常实用的。

说完了古代肯定农民起义的作品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小说”、而不是”进步小说“后。我们再来看看那个时期‘反动小说’是如何定义的,既然肯定是属于进步,那么对农民起义持否定态度的小说一定就是属于“带有反动性质”的作品,如《荡寇志》、《三遂平妖传》等。

按照“反动”的标准,说《荡寇志》属于反动性质,主要体现在:

一,污蔑底层人民的起义为盗贼、贼寇,全盘否定他们的起义是属于逼上梁山(这点可称为反人民);

二,为被原著中被起义人民击毙的恶霸人物翻案和反攻倒算,比如压迫柴进的殷天锡,《荡寇志》中搞出一个他的儿子盖天锡,曾家市教头史文恭弟弟史谷恭等,这些人后来报了仇(这点可称为维护地主阶级立场);

三,为统治者歌功颂德到不知廉耻的地步,北宋宋徽宗是个什么人物想必不用我多说,《荡寇志》结尾花了好大篇章,又是写将士凯旋,又是写他们四处考察贼窝,安定当地百姓,又是写他们如何写出历史著作云云,把个北宋末代王朝简直写得可以和文景之治相媲美了(这点可称为维护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立场);

因为《荡寇志》诞生于清朝开始走向衰败的后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冲击下的中国社会,传统的封建生产关系社会开始走向解体,那么作为封建社会主体的地主阶级,自然已成为落后阶级,苟延残喘的统治阶级清王朝也自然成为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进步和发展的绊脚石,为这两个主体唱赞歌,“反动性质的小说“这顶帽子,《荡寇志》是戴定了。虽然目前除了官方的,文学界主流已经不再采用这种分析方式,但我觉得,这还是有些实际意义的。

那么,解决了”反动小说“这个问题,《荡寇志》这部作品到底怎么样呢?

首先,它的文笔还是不错的,文中的一些描写都可以,作者对情节设置也是破费一番功夫的,有的地方也在很努力得试图揣摩《水浒传》(比如陈希真三打兖州城等),鲁迅在《中国文学史纲要》中也提过:”他的文章,是漂亮的,描写也不坏……“;

其次,从战争小说的角度出发,这应当是一部不错的古典战争文学作品,毕竟作者参加过围剿农民起义,有过军事经验。因此在描写排兵布阵,指挥作战上就显得比《说岳》等二流子作品强得多。作者把小小的山东演化作一个小全国战场,梁山军和朝廷军分别各有四五个集团军在几条战线同时厮杀,一个城一个城的攻破,看得很带感。作者还颇有想象力的造出了奔雷车、沉螺舟、火绳枪(张清就是被一枪打死的ORZ)等宋代根本不可能有的兵器;

人物塑造方面,可以说作者是非常失败,弄巧成拙的。他塑造的36雷将、18辅助等,除了大力怪娘陈丽卿有点个性外,其他都很脸谱化,除了打仗和显示本领没啥突出的性格描写使人印象深刻。他写云天彪让傅云飞锤偷袭关胜,还假惺惺得让关胜回去,写李成在”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背后偷袭斩首杨志,反而显得这些”正面人物“假仁假义。而被他痛斥的梁山贼寇,在他笔下却反而显得有情有义,真是讽刺;

最后,这部书歌功颂德的目的,还是很显见的。除了之前提到的结尾令人作呕的改编历史外,文中一些人物的取名还”颇具匠心“,比如主角之一祝万年、祝永清兄弟,什么意思呢?祝大清王朝万年。

因此,总的评价说,这是一部文笔结构尚可、思想上毫无建树和可取之处的纯技巧类作品。考虑到中外名著的评价标准向来看重的是社会意义和思想内涵,这部对统治政权的献礼之作被排除在大雅之堂外,也是情有可原的了。

(PS:看看无妨,我家里也有一本,哈哈~~)

user avatar

仔细读过书的人都会发现:《荡寇志》的作者俞万春对《水浒传》是真爱,铁杆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