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世纪欧洲如何给田地施肥?

回答
中世纪欧洲农民为田地施肥的方式,虽然不像现代农业那样系统化和高效,但却是当时农业生产力提升的关键。他们的施肥方法主要围绕着自然循环和资源的再利用,重点在于动物粪便、绿肥、以及一些其他天然物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方法:

一、动物粪便:最重要的天然肥料

动物粪便在中世纪欧洲的肥料来源中占据核心地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农民们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收集和利用动物粪便:

圈养牲畜的粪便收集:
固定圈舍: 大部分家畜,如牛、羊、猪、马等,会被圈养在牲畜棚(或称为牛棚、马厩、猪圈等)里。农民会将牲畜棚的地面铺上厚厚的稻草、麦秆或其他植物秸秆作为垫料,吸收粪便和尿液。这些垫料与粪便混合在一起,形成“圈肥”(或称“堆肥”)。
定期清理: 定期(例如秋季或春季)会清理牲畜棚,将这些混合了垫料的粪便收集起来,堆积在固定的肥料堆场。在肥料堆场,这些物料会经过一定时间的自然发酵和分解,成为优质的肥料,然后被运往田地施用。
直接施用: 有时,特别是在冬季,如果牲畜在田地里过夜,它们的粪便会直接留在田地上,经过雨雪的冲刷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逐渐融入土壤。

散牧和放牧的粪便收集:
轮牧制度: 中世纪欧洲盛行轮牧制,这意味着牲畜会在不同的牧场和耕地之间轮流放牧。当牲畜在休耕的田地上放牧时(通常是在秋收后到次年春耕前),它们会在田地里排泄粪便。这种方式被称为“放牧施肥”或“压青”。
优势: 这种方法不仅将粪便直接施入土壤,而且牲畜在放牧过程中踩踏翻压了牧草和作物残茬,将这些有机物也压入土壤,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并改善了土壤结构。
缺点: 粪便的分布可能不均匀,而且对于已经耕作的田地,这种方式可能不太方便。

堆肥(Composting):
混合堆积: 除了牲畜粪便,农民还会将其他有机废弃物,如作物残茬(稻草、麦秆、豆秸等)、枯死的叶子、厨余垃圾(尽管量相对较少)、腐烂的植物等,与动物粪便混合在一起,堆积成“肥料堆”。
发酵过程: 这些混合物会在肥料堆场自然发酵。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会分解有机物,产生热量,杀死病菌和杂草种子,并将复杂的有机物转化为植物易于吸收的养分。农民可能会定期翻动堆肥,以促进均匀发酵。
优点: 堆肥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有机废弃物,提高肥料的质量和肥效,并且能够更好地控制养分释放。

二、绿肥(Green Manure)

绿肥是将特定植物种植在田地里,然后在开花前或幼苗期翻入土壤中,作为肥料的一种方法。

豆科植物: 豆科植物(如豌豆、蚕豆、苜蓿等)是重要的绿肥作物。它们能与土壤中的根瘤菌共生,将空气中的氮固定下来,储存在植物体内。将这些植物翻入土壤后,它们分解时会将固定的氮释放到土壤中,极大地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尤其是氮肥含量。
其他绿肥作物: 一些非豆科植物,如黑麦、野麦等,也可以作为绿肥。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并在冬季防止土壤侵蚀。
种植方式: 绿肥通常在休耕地或者主作物收获后播种。在作物即将开花(营养价值最高时)但尚未成熟时,农民会使用犁或耙将绿肥作物翻埋到土壤中。
优点: 绿肥不仅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提供养分(特别是氮),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抑制杂草生长,减少土壤侵蚀。

三、其他天然物质

除了主要的动物粪便和绿肥,中世纪欧洲农民还会利用一些其他天然物质来改良土壤:

灰烬(Ash): 来自燃烧木材或农作物秸秆的灰烬富含钾和磷等矿物质。农民会将灰烬撒在田地上,作为一种速效的矿物肥料。
河泥和湖泥(Mud/Silt): 靠近河流或湖泊的农田,农民会收集淤积在河岸或湖底的泥土。这些泥土通常含有丰富的有机质、矿物质和微生物,施用后可以改良土壤的质地和肥力。这种做法在某些地区被称为“泥土施肥”或“淤肥”。
海藻(Seaweed): 在沿海地区,农民会收集海藻并将其施用到田地里。海藻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土壤有很好的改良作用。
骨粉(Bone Meal,但规模非常有限): 虽然不如现代农业普及,但一些地区可能会收集动物的骨骼磨成粉末作为肥料。然而,在没有高效磨骨工具的情况下,这种做法的产量非常有限,并非主流施肥方式。
海边沙子/砂砾(Sand/Gravel): 对于粘性土壤过重的地区,农民可能会在土壤中掺入沙子或砂砾,以改善土壤的排水性和透气性,提高土壤的可耕性。这更多的是改良土壤质地,而非直接提供养分。

四、施肥的策略与限制

中世纪欧洲的施肥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三圃制(ThreeField System)与休耕: 为了让土壤有时间恢复肥力,中世纪普遍采用三圃制。这意味着每年只有三分之二的耕地被耕作,剩余三分之一的土地则处于休耕状态。在休耕期间,农民会利用这些土地进行放牧,让牲畜的粪便自然施肥,或种植绿肥。这种制度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土壤肥力维持手段。
肥料的可及性: 肥料的获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牲畜的数量和圈养条件。拥有更多牲畜的领主或富裕农民,其施肥能力自然更强。
劳动力和工具: 收集、堆积和施用肥料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基本的工具,如粪叉、推车等。
肥料的运输: 在缺乏高效运输工具的情况下,肥料通常只能在离农场较近的田地上使用。这也会影响肥料的合理分配。
季节性: 施肥通常在春季或秋季进行,以配合耕作季节。秋季施肥(如在翻耕土壤中施用堆肥)可以使肥料在冬季有时间分解,并在春季作物生长时提供养分。

总结来说,中世纪欧洲的施肥方法是一个将自然资源循环利用的智慧体现。农民们通过精心地管理牲畜,收集和堆积粪便,种植绿肥,并利用各种可用的有机和矿物质废弃物,以尽可能提高土地的肥力,从而保障了当时相对脆弱的农业生产。这些方法虽然简陋,但却为当时的欧洲文明提供了基本的粮食支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打算写这个回答也有个把月了,奈何实在太懒,加之记性差又长时间未回家,很多以前看的东西也忘记了。勉强在充分睡眠5小时后写一篇错漏百出的回答,只希望能给日后来回答的前辈当个垫脚石了。


事先说明,本回答涵盖的地理范围大多数情况下仅限于卢瓦尔河北部法兰西(除去可能对扯淡造成较大影响的西部圈地地区)至莱茵河沿岸以种植业为主的村庄(除非特别提及,低地地区的超常表现将不被纳入讨论范围),有时可能会涉及(鬼扯)到英格兰局部和用来做反面教材的法国中央高原。时间限于11-14世纪,17、18乃至19世纪的农业相关资料仅处于附属地位(其实仅是个人能力不足)。


——————————以下正文————————————

一、随着垦荒步伐逐渐显现的肥料问题

大规模的垦荒潮流自11世纪便在欧洲大陆露出端倪(而盎格鲁萨克逊时期的英格兰可能早已将后代的种植地域扩展空间限制了大半),确保垦荒高效的需求首先体现在对耕种工具、农业技术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要求上。然而无论是对于外乡来的受排挤的农民还是对于居高临下的地主,在大多数土地都是重质黏土的地方要达到这些需求真的算是一种苛求,一些先进农业技术与经营模式的传播也不能扭转大多数时间开荒面临的窘境,更不用说它们传播速度可能慢到超乎我们想象,甚至会因为种种原因在已接受的地区消亡。诸如排水透气之类行动并不是轻松就做得到的,这导致了在这一类土壤上,庄稼的收成在积年累月的耕种后总是惹人发愁,地力似乎是十分薄弱的,而缺少牲畜与农具的农民的数量依旧很大(由于耕地对于牧场的排挤导致的牲畜的缺乏在此时英格兰一些以种植为主的村庄表现得尤为明显)。加洛林时期阿纳普(Annapes)王室庄园的产量可能仅有种子量的两倍多,有些贫瘠又耕种不力的地区甚至可以达到1:1的惊人比率。

然而,这种问题在垦荒初期有大把荒地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不断地扩张获取处女地、抛弃旧地的手段解决,而在一些不是那么“贫瘠”(当时意义)的土地上,情况也不是那么紧急。在“贫瘠”地区与快速扩张的行为配套的是烧耕的游耕行径,尽管这样的临时耕作制行为在大领主的地盘上是大大被限制的(大多数限制是在森林,比如1116年法兰西岛对于一个村的村民去王室森林垦荒的许可,它是伴随着条件的),它的危害在当时也一定程度被意识到了。在一些已经沐浴到轮作制春风的地区,农民有可能会在较肥沃的新开垦地上实行轮作制(或主动或被迫)。

土地的退化速度有时是如此之快,然而农业技术水平却是如此低下,这使得肥料不得不登上舞台(实际上无论何时,只要哪里有人想增产,它就一直都被需要)。而随着追求量的战术因为可垦荒地的不足或活动半径到达极限而逐渐失去了应付土地产量的功效,肥料应用和技术革新一样,日益成为农业走出困局的关键。

二、有什么肥料?

如前文所述,肥料的应用从始至终都是以限制休耕、强化地力从而达到农业增产为目的的。

罗马统治时期,帝国境内的农民便已搜集鸽子与家畜的粪便、野外的草与灌木、酒桶中的渣滓,将它们混合起来制成肥料。瓦罗(Varro)宣称牲畜鸟兽类肥最多。在草场上对鸟粪的使用方法则延续到了中世纪。焚烧的“土”方法也被牧民们用以将收获后的农田改造成临时的牧场,草木灰的价值无疑从很久以前就被人们了解了,尽管直接烧同一直以来许多人批评的一样,中长期看对土地是弊大于利的。关于绿肥的使用,最常见的,如许多农学家所建议的,是将收割后的作物秸秆翻入土中,豆科植物作为绿肥一般能取得更佳效果,加图(Cato)曾建议过将白羽扇豆、巢菜、豆茎埋入地下制成绿肥。农学家们给出了自己对于施肥的建议,考路麦拉(Columella)即推荐大约每英亩550蒲式耳的肥料(虽然越过组成谈肥料就是耍流氓23333)。

在最美好的情况下,罗马帝国时期合理在肥沃的土地上施肥可以使得休耕几乎被完全抑制,然而这也仅是最美好的情况了。毕竟实际上,亚平宁半岛不是所有地方的土地都是同坎帕尼亚的火山土一样肥沃的,地中海气候地区春播在当时也是天方夜谭,水分与温度条件很多情况下并不合格,而有些地区田地还可能有时期遭到季节性迁徙的畜群的蹂躏(即使到19世纪,法国地中海沿岸的半游牧行为仍然经常造成农民的反抗)。简言之,休耕要求很高,肥料很多时候也并算不上充足,到中世纪这样的限制休耕行为发光发热很多时候都是拜得天独厚的意大利北部与低地地区所赐。

视线转向中世纪的北方,人们又在用什么施肥呢?就地焚烧带来的草木灰很多时候还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老朋友,直至12世纪仍可在巴黎近郊看见烧荒行为,而外省一些地区,诸如阿登山区与中央高原,到旧制度瓦解的时候仍然存在如此行为,对森林、荒地充足的村庄来说,这些土地的(真)荒芜并不会带来太大损失。畜肥仍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实行轮耕而又完全休闲地占优势的地区(这在今日看来更多代表着肥料的不充足与耕作的不合理),对于耕地似乎存在着一报还一报的公平制度:集体放牧权,自己耕地的一些二次利益被集体牲畜消耗,相应的自己也会得到一些牲畜的馈赠。然而在旧时代畜牧业无论如何繁荣,终究是处于附属地位,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会尽可能减少在牲畜方面的操心,于是各种程度上的放养行为便在北部四处开花,同时带来的是牲畜粪便的低效利用,这一问题在除低地以外地区直到人工草场普及之后才得以较好解决(小孩子当牧人在洛林及周边地区应该是一种习俗,贞德幼时也曾是村里的羊倌)。人们也没有完全失去对于那些被牲畜遗留在外的肥料的渴望,直至近代阿尔卑斯山南部农民仍在季节性捡拾山上绵羊留下的粪便,通过人或驴的力量将其运到山下谷地。而畜牧业的地位也决定着11到13世纪的垦荒巅峰期放牧地遭到的疯狂压榨,无论是英格兰、低地地区还是本回答主要谈论的地区。

绿肥流行于北方各乡村农田之间。肥料对于产量是如此重要,绿肥扮演的角色也是如此不可或缺,以至于有时租约会禁止佃户售卖草根、稻草或干草。根据佩里格(Périgueux)农特龙区(Nontron)一位统计委员会主任于1852年的评价,一车麦草沤成的肥料,肥效抵得上至少三车苔藓植物。旧制度即将崩溃的一个世纪,我们可以见到很多关于乡村自制绿肥的评价,大多数的意思都是“聊胜于无、勉强充数”。与被18世纪农学家抨击为“农业生活耻辱”的死休闲地不同,“活休闲地”会在休养期间人为地种植豆类或饲料作物、具有清洁作用的作物。泥灰是一种在罗马时代就被普利尼提到过的肥料。高卢与不列颠人挖掘并使用它来使土壤条件得到改善,然而不管在何时,它都似乎有些昂贵。它在法兰西岛、博斯、皮卡尔迪、诺曼底和布列塔尼似乎都很流行(至少在16世纪末如此),当时诺曼底的协议也常常规定佃户15到18年施用一次泥灰。我们也常常在14世纪阿图瓦的马鲁伊尔(Mareuil)和圣瓦斯特(St Vaast)修道院的租约里见到它。费托瓦地区17世纪施用泥灰,作物产量增加了三分之一,而荒凉的蒙莫里永(Montmorillon)地区则在1830年后25年中靠着泥灰减少了荒原面积。它在旧制度崩溃后,由于种种原因更频繁地出现了。19世纪曼恩省的石灰窖成倍增多,而1857年前后,塞约-马恩省一面积大约250公顷的农庄中,农庄主“在一半土地上施撒土灰,平均每公顷50立方米”。

人粪充当肥料的情况并不常见,我们更多见到它是在17、18世纪城市发展起来之后,在低地地区可能会更早。这些来自城市的人类粪便更多地是用到城市或乡下的宅旁园地,同生活垃圾、脏土等一道为这一片难能可贵的连续耕作净土建设献上一份力。拉瓦勒(Lavallois)的仆佣或下人每周二、四、六晚间将便罐放到门外,让清道夫运走,里昂同样是“清道夫既管扫街,又要把粪便用驼驴运到乡间”。转到中世纪,因为作为肥料的粪便的珍贵,一桶粪有时是欠钱的佃户付给领主的一种贵重的贡物,人粪的使用,尽管并不常见,仍可见于一些记载中。例如12世纪穆奇维勒(Münchweiler)便收到了一份内容为“一头母牛和房舍中下人们的粪便”的薪俸。

当然,由于肥料有限,在拥有宅旁园圃的情况下,许多时候足够的肥料都会被施放在其上,以保证不间断的耕作与丰收。

如前文所述,中世纪的肥料条件可以用贫弱来形容了。畜肥的不完全利用,绿肥的肥力低下,肥料整体的低量,农业技术的滞后,无一不在讲北方的农业向后拖拽。更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的耕地来养活,而更多的耕地则更多地压榨牧场,导致牲畜数量下降,粪肥变得更少,最后导向耕地的无力。这个恶性循环的幽灵一直徘徊在中世纪人们的头顶,那么克服它的方法是什么呢?

三、不同土地条件下作物产量(无具体分析,高误导性)

这个部分本质上可能仅仅是凑字数的,实际上有利用价值的数据大概并没有。在我没有充足数据和分析能力的情况下,给出的这些信息能够得出的结论更多的是指向科学的种植方法与土壤肥沃程度对产量的影响,而不限于“肥料运用的影响”(对于中世纪弗兰德农业起飞的分析应该更容易探讨出‘肥料的影响’)。

本质劣质搬运,请酌情审丑。

公元前一世纪,西塞罗笔下的西西里什一税缴纳地区平均收获率在8到10倍之间,而同样得益于火山土的肥沃,瓦罗笔下的埃特卢里亚(Etruria)产出的粮食大约是播下种子的10到15倍。放眼整个意大利,考路麦拉声称全意大利的收获率,与工业革命之前意大利平均水平相仿,大约在1:4左右。巴尔博(Balbo)和皮克泰特(Pictet)和报告中的皮埃蒙特也是4倍左右的水平。

9到14世纪之间,尽管农业有了不少进步,产出数据仍是不尽如人意。温彻斯特主教庄园的优质土地上,大、小麦收获率为1:3.8,燕麦为1:2.4,1:3或4属于正常情况,不容乐观的情况。产量在并没有很好接受管理的土地上随着土壤肥沃程度和年景不同变化较为剧烈,,阿图瓦的罗格图(Roquetoire)在1319年产量是种子的7.5倍,1321年则是11.6倍;中央高原的年产量即使到了中世纪末期仍然与加洛林时期无太大差别,随着临时开荒地的肥力逐渐枯竭,比率可以从1:3变为1:2乃至入不敷出,这一情况在19世纪在中央高原并不罕见,以致一直为学者专家所诟病(托克维尔似乎也曾批判过那1:1的骇人数据),临时耕作制在当时似乎已成为了农业毒瘤。一般山区常见的收获率都是1:2,在一些地区产量随着技术发展逐渐提高,如普罗旺斯可以抬高到3到4倍,在肥沃土壤加持的情况下,它在诸如阿图瓦之类的地区可以上升到10乃至18倍,接近现代贫瘠土地的产量。同一块土地上种植不同作物又会产生数据的变化,拉姆西(Ramsey)修道院中大麦产量在6到11倍间徘徊,而燕麦产量则是勉强超过种子。

时间来到19世纪,随着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种植方法的普及,尽管肥料问题对于大多数北方人仍然不属于烧开的那一壶,产量依旧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至少我们能说这一过程少不了肥料的助力。

四、简单看看低地地区和意大利北部如何超凡

番外(扯淡):玄学种地

————————————————————————————

高二下学期学习紧张,看样子短时间是补完无望了,在此先贴出主要参考(已经与即将)的书目与论文。

【法】马克·布洛赫 著《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上)》 内容集中于农村基本土地耕作形式部分(较为繁杂故不一一列举)

【英】M.M.波斯坦 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一卷)》中

理查德·克博纳 著《欧洲的开拓与殖民》 村庄与田地类型部分

古特耐·爱德华·史蒂文斯 著《罗马帝国晚期的农业和农村生活》气候条件和农业、古典农业的成就部分

查尔斯·帕兰 著《农业技术的进步》温带的农业条件(3.2)、配置的作物部分(3.4)

弗郎克斯·路易斯·冈绍夫&艾德里安·韦赫斯特 合著《法国、低地国家和西部德意志》土壤耕作部分(7.1.1.B)

M.M.波斯坦 著《英格兰》土地(7.7.1)、定居类型(7.7.3.A)部分

【法】雅克·勒高夫 著《中世纪文明》第二部第七章物质文明的农业方面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著《法兰西的特性 人与物(下)》第三章第二部分 整体特征

要参考的历史人类学作品(用于写番外小品)有:

【法】雅克·勒高夫 著《中世纪文明》第二部第九章《心理、情感和生活态度》

【法】雅克·勒高夫 著《试谈另一个中世纪》(论文集)中的 《中世纪早期(5-6世纪)文献中的农民与乡村世界》、《墨洛温王朝文明中的教士文化与民俗传统》、《中世纪教士文化与民俗文化:巴黎的圣马塞尔和龙》

数据主要来自《法兰西的特性 人与物(下)》、《中世纪文明》、《剑桥欧洲经济史》、《法国农村史》

以上书目皆有中译本(毕竟本人英语水平不过关。。。)。多数关于农业的结论由于已是源自20世纪上半叶的作品,再加之本人个人理解能力的原因,纰漏之处绝对不在少数,还请多多包涵。本人的阅读量也是实在难以入眼,还期望好心的各位指正了(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世纪欧洲农民为田地施肥的方式,虽然不像现代农业那样系统化和高效,但却是当时农业生产力提升的关键。他们的施肥方法主要围绕着自然循环和资源的再利用,重点在于动物粪便、绿肥、以及一些其他天然物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方法:一、动物粪便:最重要的天然肥料动物粪便在中世纪欧洲的肥料来源中占据核心地位,其重要.............
  • 回答
    中世纪欧洲的道路,那可不是什么平整好走的大道,更像是自然形成的痕迹,或者说,是一群人、牲畜、马车反复踩踏出来的“路径”。要说详细,那得从几个方面来聊:1. 道路的“建设”与维护: 罗马遗产的衰落: 很多人以为中世纪道路一片荒芜,其实这很大程度上是罗马帝国时期修建的那些高质量道路开始衰落的结果。罗.............
  • 回答
    中世纪欧洲的农业,那可真是个讲究“看天吃饭”的时代,虽然听起来有些朴素,但背后却是一整套严谨的生产方式和生活逻辑。想象一下,当时欧洲绝大部分人口都生活在农村,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不像我们今天这样工业化、机械化的耕作,中世纪的农民们更多依靠的是人力和畜力。牛、马是他们最宝贵的生产工具,犁地、耕作.............
  • 回答
    设想一下,你是一位生活在十二世纪的欧洲基督徒,你生活的世界和我们今天熟知的截然不同。 religion is not just a part of your life; it's the very fabric of your existence. 信仰,不仅仅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它构成了你存在的基石.............
  • 回答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其兴起和影响力的扩张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要理解它如何将教权置于皇权之上,我们需要梳理几个关键的历史阶段和相互作用的因素。基督教的种子与早期传播(公元1世纪 4世纪):欧洲中世纪宗教的根基,毫不夸张地说,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基督教。基督教最初是在罗马帝国.............
  • 回答
    欧洲中世纪的城堡,那些矗立在山丘之上,雄伟而坚固的堡垒,它们的选址本身就蕴含着战略考量——易守难攻是首要原因。然而,将城堡建在高处,也给日常的饮水供应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没有现代管道和自来水系统的时代,城堡居民的饮水,尤其是那些位于高地上的堡垒,是如何得到保障的呢?这背后是一系列巧妙的工程设计和对自.............
  • 回答
    穿越到中世纪的欧洲,想要统一这片支离破碎的土地,对于一个没有身份背景、没有武力的普通人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既然是你问了,那咱们就姑且把这当作一场挑战极限的沙盘推演,看看有什么法子可行。首先,你得承认,你什么都没有。语言不通、没有金钱、没有地位、没有认识的人。甚至你的思想和知识都可能在中世纪显得格.............
  • 回答
    e社的《欧陆战争7:中世纪》已经正式发布,许多玩家已经投入到了这个跨越千年历史的策略战争体验中。总的来说,这款游戏继承了e社一贯的硬核策略风格,并在中世纪的背景下带来了许多新的特色和改进。以下是根据玩家反馈和游戏内容,对《欧陆战争7:中世纪》的详细体验总结:1. 核心玩法:依然是熟悉的味道,但有深度.............
  • 回答
    未来世界格局下,老欧洲的命运,与其说是一个单一的答案,不如说是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和演变。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土地,正站在一个转型与挑战并存的十字路口。首先,我们得承认,老欧洲的“老”字,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一种惯性,一种对过往辉煌的眷恋,以及随之而来的适应新时代节奏的挑战。人口结构的老龄.............
  • 回答
    二战期间,欧洲战场上确实存在着与亚洲战场上“慰安妇”现象相类似的性剥削和性暴力行为,只是其形式、规模和称谓可能有所不同。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固有的“慰安妇”概念,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战争期间性剥削的普遍性。欧洲战场的性剥削与性暴力在二战欧洲战场上,各国军队的士兵普遍存在着强奸、乱伦、性侵犯以及妓院和.............
  • 回答
    “拿破仑时代的欧洲军队,遇上17世纪最强盛时期的满清军队,是一面倒的屠杀”——这个说法,用一种非常直接甚至有些煽动性的方式,将两个截然不同的军事时代和政治实体摆在了对决的擂台上。要评价这种说法,我们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军事特点、时代背景以及潜在的交锋场景。首先,我们得明确.............
  • 回答
    关于六成欧洲受访者认为美国正与中俄进行一场“新冷战”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也反映了当前国际政治格局和欧洲民众心态的一些关键切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冷战”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极强的历史共鸣和心理暗示。第一次冷战是美苏两大阵营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意识形态对.............
  • 回答
    法国总统马克龙关于欧洲建立“像中美一样”的防务自主权的提议,是一个具有深远战略意义且引发广泛讨论的议题。要理解这一提议的内涵、动因、挑战和可能影响,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马克龙提议的背景与动因:马克龙的这一提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对当前国际安全格局和欧洲自身战略地位的深刻忧虑和判断。.............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变化,值得好好说道说道。三星在部分欧洲国家的官网,悄悄地给自家旗舰机型名称中的“Z”字母做了“减法”,这个举动背后可能藏着不少心思。首先,我们要明确,三星的“Z”系列,尤其是像 Galaxy Z Fold 和 Galaxy Z Flip,是其在折叠屏手机领域的当家花旦。这个“Z.............
  • 回答
    在19世纪,中国瓷器远销欧洲是一项挑战,因为瓷器本身易碎,而远洋航行又充满颠簸。当时的包装和运输技术虽然不如现代,但中国人凭借长期的经验和智慧,发展出了一套相当成熟且有效的装箱和运输方法,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这些珍贵的商品。以下是19世纪中国瓷器装箱运往欧洲的详细过程和关键要素:一、 瓷器的选择与准备 .............
  • 回答
    中联办法律部长关于“全世界辱骂中国制度最厉害的恰恰在香港”的说法,在香港社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以及其可能引发的反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首先,我们来看这个说法的直接指向。这位法律部长将矛头明确指向了香港,认为香港是“辱骂中国制度最厉害”的地方。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定.............
  • 回答
    好的,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王朝与中亚、西亚国家的关系,以及如何将中国历史与欧洲历史联系起来。这是一个庞大而迷人的话题,涉及文化交流、经济贸易、政治联盟、军事冲突等多个层面。 中国古代王朝与中亚和西亚国家的关系中国古代王朝与中亚和西亚国家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一条贯穿千年、复杂而动态的互动链条。这条链条.............
  • 回答
    假设俄罗斯与欧洲(这里特指欧盟及北约欧洲成员国,不含美国)发生全面战争,抛开中美两国的影响,其胜负之辩将是一场极其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博弈。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双方的实力对比和可能的发展路径。一、 军事实力对比俄罗斯与欧洲各国在军事上的实力对比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结构性的差异。 .............
  • 回答
    德国基民盟选出新主席,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更替,也预示着德国乃至整个欧洲政治格局的潜在变动。安格拉·默克尔在长达16年的执政生涯中,以其稳健、务实和深谋远虑的风格,塑造了德国和欧洲的政治面貌,她的离场无疑会留下巨大的真空,也为新领导人带来了重塑方向的机遇与挑战。对德国国内的影响:基民盟新主席的上任,首.............
  • 回答
    欧盟提出的十项针对欧中关系的行动,可以说是其近年来对华政策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和调整,其核心目标在于寻求一种更具韧性、更加务实和更加符合自身利益的对华关系模式。要深入理解这些行动,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前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和经济背景下进行考察。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份“行动清单”的出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欧盟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