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以前拉洋车用人跑而不是用三轮车?

回答
“拉洋车用人跑,不用三轮车”,这确实是个有意思的问题,里面藏着不少历史的细节和当时的实际考量。咱们不说那些冷冰冰的道理,就从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技术水平上去聊聊。

你想啊,在上世纪初,洋车刚进中国那会儿,咱们的工业基础还是挺薄弱的。你要说造三轮车,这玩意儿看着简单,但真要造出结实、好使、能载人还能跑得快的,那可不是小工程。得有金属加工的能力,得有好的轮子、轴承,还得有稳定的车架,能承受住人坐上去的重量,再加上路况也不像现在这样平坦,有时候坑坑洼洼的,一个不结实的车,容易散架。

再说了,那时候技术嘛,还没到能大规模、低成本生产精密度高的机械零件的地步。就算想造,成本也高。你想,就算造出来了,谁来买?普通老百姓哪有钱买这么个新玩意儿?拉洋车的师傅们,大多是从码头、从体力劳动者里来的,他们手上也没几个闲钱。所以,即使有技术,市场需求和购买力也是个大问题。

那洋车呢?它相对简单。就是两根轮子,一个车架,一个坐人的座位,前面一个可以拉车的人。整个结构非常直观,甚至好多都是木头和最基础的金属件拼凑起来的,容易制造,也容易维修。就算坏了,找个木匠铁匠也能给对付着修好。

更关键的是,拉洋车这活儿,虽然辛苦,但门槛低。只要你身体壮实,有力气,就能干。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培训,也不需要太多的启动资金。你就可以去租一辆洋车,或者自己攒钱买一辆,然后就开始拉客赚钱了。这对于当时许多找不到其他工作的底层劳动者来说,是个很现实的生计来源。

你想,如果当时就流行三轮车,谁来拉?是发明三轮车的人自己拉吗?显然不可能。谁来提供动力?如果还是人提供动力,那不就是个带三个轮子的洋车嘛,而且造价可能还更高,更笨重,不方便拐弯,也不好掉头。

再从当时的“交通”环境看。那时候的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这些地方,道路很多是狭窄的胡同或者石板路。洋车这种轻便、灵活的设计,比一个三轮车在这样的环境中更方便穿行。你想,洋车可以靠人力控制方向,拐弯什么的都很灵活,在人多车马混杂的街道上,一个不小心撞上,洋车的重量和惯性都比一个笨重三轮车要小得多,造成的后果可能也相对轻一些。

而且,你想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跟现在不一样。虽然也有赶时间的时候,但总体上还是更慢一些。洋车虽然快不过汽车,但比走路肯定快多了,而且比马车更易于操控,更能适应城市里的复杂路况。它填补了一个市场的空白。

再者,你想想洋车的形象。它很轻盈,很潇洒,给人一种比较体面的感觉。虽然拉车的师傅很辛苦,但坐洋车的人,多少也能感受到一点点“现代”的气息。而一个三轮车,如果还是人拉的话,总感觉有点别扭,甚至可能在当时人们的审美和认知里,不如两轮的洋车有“范儿”。

所以说,洋车之所以流行,不是因为它在技术上有多么的先进,而是它恰好满足了当时社会在生产力、技术、经济、交通需求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等方面的综合需求。它是一种相对容易实现、成本可控、适应性强、并且能够解决一部分人出行和一部分人就业问题的交通工具。等后来工业发展了,发动机技术成熟了,才逐渐有了各种形式的三轮摩托车、自行车等,但那是后话了。

总而言之,当时用人拉洋车,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一个必然选择,是技术、经济、社会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是因为人们想不到三轮车,而是三轮车在那个时候,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经济上,都难以取代洋车,而且也未必能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年代不一样,三轮车在20世纪30年代才大规模出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