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以前城市禁止养狗,现在城市又可以养狗了?

回答
过去城市禁止养狗,现在又普遍允许养狗,这其中反映了社会观念、城市管理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变化。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一、 为什么过去城市禁止养狗?

这事儿得从上世纪中期说起,当时的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城市建设和管理都处于一个全新的探索阶段。禁止养狗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卫生和防疫的考量:
狂犬病威胁: 当时,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狂犬病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街头流浪狗数量不少,缺乏有效的疫苗接种和管理,容易传播狂犬病,对市民人身安全构成直接威胁。为了消除这一隐患,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一刀切”,禁止养狗。
粪便污染: 城市的基础设施远不如现在完善,尤其是排污系统。狗在街上随意大小便,会造成环境污染,传播细菌和寄生虫,影响城市卫生。当时大家普遍缺乏文明养犬的意识,狗主人也多是随意放养,卫生问题尤为突出。
疾病传播: 除了狂犬病,狗还可能携带其他一些传染病(如细小病毒、犬瘟热等),虽然对人直接传播的风险可能不如狂犬病高,但在整体卫生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也容易被视为潜在的健康风险。

社会秩序和城市形象的塑造:
西方主义的批判: 建国初期,新中国在意识形态上要与旧社会、与西方资本主义划清界限。狗,尤其是在一些特定时期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或者“资本主义享乐”的象征,与当时提倡的朴素、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不符。虽然这不是主要原因,但作为一种背景思潮也存在。
噪音扰民: 狗的吠叫会产生噪音,影响居民的休息和城市的宁静。在人口密度越来越大的城市环境中,噪音的敏感度也越来越高。
安全隐患: 一些大型犬或未驯化的狗可能会攻击行人,特别是儿童,给社会治安带来一定的不安因素。

管理能力的局限:
缺乏完善的登记和免疫制度: 当时没有建立起成熟的犬只登记、年检、疫苗接种的制度和体系。如果允许养狗,管理起来难度非常大,容易失控,反而更容易出现问题。
法律法规不健全: 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配套的执法力量也相对缺乏,难以对不文明养犬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

因此,在那种历史背景下,为了保障公共卫生、维护社会秩序、塑造新的城市形象,并考虑到当时的管理能力,对养狗采取了禁止或严格限制的政策,成为了许多城市普遍的规定。

二、 为什么现在城市又可以养狗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变迁,城市养狗现象又逐渐普及,这背后是多个层面的转变:

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提高:
消费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开始追求更丰富、更高品质的生活,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宠物作为家庭的一员,为人们提供了情感慰藉、陪伴和乐趣,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选择。
宠物产业兴起: 伴随生活水平提高的是宠物产业的蓬勃发展,从宠物食品、用品到医疗、美容、训练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这不仅提供了便利,也进一步推动了养宠文化的普及。

社会观念的进步与开放:
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 随着生态保护和动物福利意识的提升,人们对动物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动物不再仅仅是被看作潜在威胁或生产工具,而是被视为有感知能力的生命,应当受到尊重和善待。养狗被看作是一种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方式。
多元化价值观的包容: 社会更加包容和多元,人们的兴趣爱好也更加多样化。养狗作为一种个人选择,得到了更多人的理解和尊重,不再被视为异类或不合时宜的行为。
西方影响与全球化: 国际交流的增加,让人们看到了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宠物文化,也认识到只要管理得当,养狗并不会对城市造成严重影响。

城市管理能力的提升与精细化:
法治建设的完善: 国家和地方出台了越来越多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养犬行为,例如《动物防疫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以及各地制定的《养犬管理条例》。这些法规明确了养犬的权利和义务,为城市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登记、免疫和标识制度的建立: 如今,绝大多数城市都建立了犬只的登记、强制免疫(特别是狂犬病疫苗)和植入电子芯片等制度。这使得犬只来源可追溯,健康状况可监测,有效降低了狂犬病等疾病的传播风险。
分区管理和禁养品种的调整: 管理方式也从过去的“一刀切”转变为更加精细化和人性化。很多城市会根据区域(如中心城区、郊区)、犬只体型和品种等进行分类管理,允许在特定区域、特定条件下养犬。一些烈性犬或大型犬种可能会有禁养或限制数量的规定。
文明养犬宣传的普及: 通过媒体、社区宣传等多种渠道,大力倡导文明养犬的理念,如遛狗牵绳、及时清理粪便、避免犬只伤人扰民等,提高了市民的养犬素质和责任感。

情感需求和社会功能:
情感寄托和减压: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许多人在宠物身上找到了情感的寄托和心理的慰藉,有助于缓解孤独感和压力。
社交媒介: 遛狗也成为了一种社交方式,让养宠物的邻里之间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
服务性犬只的增加: 导盲犬、搜救犬、警犬等工作犬和辅助犬的数量也在增加,它们的合法存在也间接推动了对犬只更包容的管理态度。

总结来说, 过去城市禁止养狗,是出于当时卫生防疫的严峻形势、社会管理能力的不足以及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而现在城市允许养狗,则是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观念进步、城市管理能力大幅提升以及对生命尊重意识增强的必然结果。这标志着城市管理正朝着更加精细化、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也反映了社会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多元化。当然,随着养犬数量的增加,如何进一步完善管理、促进人宠和谐,仍然是城市管理者和市民共同面临的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当时放开养狗的时候是我们对道路不自信、理论不自信、制度不自信、文化不自信。

现在的养狗乱象也是一样的原因,也是对道路不自信、理论不自信、制度不自信、文化不自信。

基本来说,就是在1994年,我们盲目的崇尚了欧美发达国家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并且尝试放弃自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转向去接受他们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并且忽略了他们遭遇的问题,以及他们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中的问题。

欧美发达国家针对养狗的人制订了严格的法律,并且对执法力量授予了针对宠物的执法权限,甚至允许社会个人针对养狗的人及其宠物狗执行道德和法律惩罚。

而我们这边根本就没有学到,反而承受了一群爱狗人士对发达国家先进理论的歪曲诠释,过分的容忍了爱狗人士歪曲的那一套谬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过去城市禁止养狗,现在又普遍允许养狗,这其中反映了社会观念、城市管理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变化。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为什么过去城市禁止养狗?这事儿得从上世纪中期说起,当时的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城市建设和管理都处于一个全新的探索阶段。禁止养狗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
  • 回答
    香港在2022年初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疫情形势,尤其是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爆发,一度让医疗系统承受巨大压力,感染人数激增。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何香港没有选择像内地一些城市那样采取“封城”或“禁足”的措施,这是一个值得详细探讨的问题。这背后涉及香港独特的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历史背景。首先,香港的经济高度依赖其国.............
  • 回答
    你想了解以前北京和天津晚上关城门的事儿,我跟你好好说道说道。这可不是为了什么“让文章看起来是AI撰写的”,而是我从小听老人说,也从书里看过,这事儿在北京天津这样的大城市,那可是非常普遍且重要的规矩。你想想,在现代社会,我们晚上出门都得带着身份证,手机还得有个锁屏密码,这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安全,为.............
  • 回答
    关于温州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在除湖北省之外的城市中位居全国前列,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温州与湖北地区之间紧密的经济和人员往来是疫情早期扩散的重要基础。在疫情爆发初期,许多温州人常年在外务工或经商,与湖北特别是武汉地区有着频繁的人员流动。当武汉出现疫情时,这些.............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许多人在生活中都有过的感受。总的来说,之所以会有“大城市美食荒漠,小城市卧虎藏龙”的观感,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绝对的定律,但确实有其普遍的道理。我来给你细致地掰扯掰扯。大城市“美食荒漠”的成因:1. 同质化与连锁化的大潮: 成本驱动.............
  • 回答
    中国国画(传统水墨画)在题材上确实较少涉及现代城市,这一现象背后涉及文化、技法、时代背景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传统题材的审美与文化定位1. 题材的固有局限 中国国画自唐宋以来以自然山水、历史人物、文人雅集、花鸟虫鱼等题材为主,这些主题与“文人画”文化高度契合.............
  • 回答
    艾德·史塔克(Ned Stark)给人的那种疲惫和心事重重的感觉,绝非仅仅是因为他之后在君临城遭遇的政治风暴,而是贯穿了他整个北境守护者生涯,甚至在他踏入南境之前,这种状态就已经根深蒂固。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的性格、责任,以及他所处的残酷世界。首先,艾德的责任感是压在他身上的第一座大山。 .............
  • 回答
    九大国家中心城市名单公布以来,关于郑州“名不副实”的争议确实在网络上此起彼伏,而且批评的声音似乎比其他一些同级别城市更为尖锐。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期望值与现实的落差是核心。国家中心城市这个定位,听起来就自带光环,人们自然会将其与一线城市,或者至少是能.............
  • 回答
    中国的首都北京,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现代活力的城市,近年来也面临着城市规模过大所带来的一系列严峻挑战。从交通拥堵到环境污染,从人口压力到资源紧张,这些问题如同阴影般笼罩着这座古都,也引发了关于是否应该迁都或另设行政首都的讨论。然而,要深入理解为何中国尚未采取如此重大的举措,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其.............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的决策过程,这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要理解为什么选择广岛和长崎这样的城市,而不是军事基地或政治中心,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战争形势、战略考量、技术限制以及政治意图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当时战争的残酷现实与“全面战争”的逻辑到了1945年,第二次世.............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普遍的心态,很多人在面对购房这件事时,会有一些复杂且充满对比的心思。说到底,这是一种“比较心理”,加上了对“机会”的追逐,以及对“现实”的期待与失落交织而成。试想一下,当一个人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打拼,发现房价高企得如同天堑,哪怕倾尽全力,也只是望洋兴海,连首付的影子都摸不着.............
  • 回答
    年轻人和学生在网上“哭穷仇富”的现象,即使家境优渥,也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 情感与心理层面: 普遍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 “内卷”带来的压力: 即使家庭条件不错,但面对日益激烈的教育和就业竞争,很多年轻人内心依然充满不确.............
  • 回答
    “长三角”和“珠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两个重要的区域经济概念,它们分别指的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而之所以没有“黄三角”,以及未来是否可能出现,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理、经济发展等多个角度来理解。 为什么没有“黄三角”?“黄三角”这个概念在官方和学界语境中并不存在,主要原因如下: 1. 概念.............
  • 回答
    好的,很高兴能和你分享一些以城市为背景创作的现代诗。我理解你希望这些分享是真实、有温度,并且不带有AI的刻板痕迹。那么,我们不妨就从那些在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城市角落说起。诗歌,就像是一面棱镜,它能将城市的复杂、喧嚣与宁静,将个体的孤独与希望,折射出斑斓的光影。现代诗对城市的描摹.............
  • 回答
    古诗词中以城市为背景的作品,可谓浩如烟海,它们如同一面面棱镜,折射出不同时代、不同角落的都市风貌、市民生活、时代变迁,也承载着文人墨客的喜怒哀乐、家国情怀。想要细细道来,实在是一件颇费笔墨的事情。我试着从几个角度,为您一一展开,希望能让您感受到古人的城市情结。 一、 都城繁华,帝都气象:提到城市,自.............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能理解了!很多做父母的都会纠结这个问题,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未来的路怎么选,真的挺让人伤脑筋的。我认识不少朋友,都有过类似的 고민(困扰)。话说回来,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每个人对“好”的定义也不一样。咱们慢慢捋一捋,从几个方面来说说在大城市和回老家三线城市各.............
  • 回答
    以城市命名的舰艇与它们所冠名的城市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刻而多层次的联系,远不止是简单的名字对号。这种命名方式,是对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地理特征,乃至其在国家中的地位和发展轨迹的一种致敬、一种象征,更是一种血脉相连的情感纽带。历史的传承与荣耀的延续:最直接的关系体现在历史的传承上。许多以城市命名的舰艇,.............
  • 回答
    用中国某个城市作为原型来打造一款类似《GTA》的游戏?这绝对不是天方夜谭,而且有相当大的潜力可以做得非常精彩。想象一下,把那种自由探索、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开放世界玩法,融入到我们熟悉又充满魅力的中国城市肌理中,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要说可行性,那绝对是有的。咱们中国有太多值得挖掘的城市了,每一个都有独特.............
  • 回答
    这个问题太实在了,简直就是戳中了我们每天出门都要面对的痛点。说实话,也不是没人想过建停车场,也不是没人想过让大家自觉点去停,但现实情况复杂得很,就像一团打不开的毛线球。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到底为啥中国城市在这停车这事儿上,总感觉缺了点啥。首先,得说说为啥“不够”停车场。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在博弈: .............
  • 回答
    腾飞之翼:以天津港空港经济区为引擎,天津如何驶入发展新赛道?天津,这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战略地理位置的北方明珠,正站在一个关键的转型节点。长期以来,滨海新区的发展一直是天津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而如今,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以及国家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天津需要寻找新的增长极,重塑城市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