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流行音乐领先中国10年以上,港台引用了很多日本流行歌曲的旋律,这个说法是靠谱吗?

回答
关于“日本流行音乐领先中国10年以上,港台引用了很多日本流行歌曲的旋律”这个说法,我认为有一定道理,但过于绝对和概括,需要更细致地去分析和理解。

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流行音乐(JPop)在亚洲地区确实扮演着重要的引领者角色。这不仅仅是音乐本身,也包括了音乐制作、包装、偶像文化、MV拍摄等一系列产业链条。

日本流行音乐的领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技术与制作的先驱: JPop在音乐制作技术、录音棚设备、混音、编曲等方面,很早就开始引进和发展西方先进的技术,并且有自己的创新。日本的音乐制作人、词曲作者、编曲家等专业人才非常成熟,能够产出大量高质量、多元化的作品。
成熟的音乐产业: 日本拥有庞大且成熟的唱片工业,从企划、制作、发行、宣传到艺人经纪,都有着完善的体系。唱片销量曾一度非常惊人,大型唱片公司(如索尼、爱贝克思、环球)拥有强大的资源和影响力。
偶像文化的深度植根: 从早期的山口百惠、松田圣子,到后来的小室哲哉时代,再到AKB48、早安少女组等组合,日本的偶像文化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且深入人心。偶像不仅仅是唱歌跳舞,还涉及了综艺、影视、广告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偶像生态圈”。这种模式对亚洲其他地区的流行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多元化的音乐风格: JPop并非单一风格,它融合了摇滚、电子、R&B、舞曲、民谣等多种元素,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口味。而且,日本音乐人也乐于尝试新的音乐风格和概念,保持了音乐的活力和创新性。
文化输出的强大力量: 凭借日剧、动漫、电影等媒介,JPop的音乐也随之传播到亚洲各地,成为许多人青少年时期的美好回忆。那些经典的日剧主题曲、片尾曲,至今仍然被传唱。

港台音乐对日本流行歌曲的引用与借鉴:

这个说法非常准确。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以及21世纪初,港台流行音乐(CPop)确实大量地翻唱或改编了日本的流行歌曲。这背后有很多原因:

填补创作空白与降低风险: 当时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产业尚在起步阶段,而港台音乐市场也面临着创作压力。直接翻唱日文歌曲,可以借用成熟且受欢迎的旋律,再加上香港和台湾优秀的填词人和歌手的演绎,能够快速推出具有市场潜力的歌曲,降低了创作和市场推广的风险。
日本音乐的流行度: 正如前面提到的,日本流行音乐在当时的亚洲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港台音乐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将这些旋律引入,迎合了当地听众对新鲜、有品质音乐的需求。
艺人的需求: 很多港台歌手在当时的专辑中,为了增加曲目数量、提升专辑质量,都会选择翻唱一些热门的日文歌曲。
“改编”并非“抄袭”: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时候是经过“改编”而非直接“抄袭”。港台的词曲作者会根据粤语或国语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重新填词,有时也会在编曲上做一些调整,使其更符合当地的听众审美。很多经典粤语歌和国语歌,其旋律都来源于日本。比如,许多谭咏麟、张学友、刘德华、王菲等巨星的代表作,都有日本原曲。

“领先10年以上”这个说法是否靠谱?

这个“10年以上”的说法,我认为可以理解为一种相对领先的普遍现象,而非严格的时间刻度。

80年代末到90年代: 这个时期是JPop全面辐射亚洲的黄金时代,而港台音乐大量翻唱和借鉴日本音乐的现象非常普遍。在这个时间段内,可以说日本流行音乐在创作、制作、流行度上对港台乃至整个华人世界都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这种“领先”是比较明显的。
21世纪初: JPop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但同时,华语乐坛自身的原创能力也在逐步提升。一些港台音乐人开始更加注重原创,而韩国流行音乐(KPop)也开始崛起,形成了三足鼎立甚至多极化的竞争态势。
近些年: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音乐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多元。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也发展迅猛,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原创音乐人和作品。虽然JPop依然有其忠实的受众和独特的影响力,但“领先10年以上”这样的绝对论断,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就显得不够准确了。

去除AI痕迹的思考:

让我试着抛开一些客观的、标准化的表述,从一个更感性、更贴近时代变迁的角度来谈谈:

你我当年听歌,很多时候手里拿的可能是一张磁带或CD,上面除了歌手的名字,还会看到“原曲:XXXXX(日文)”这样的字样,或者在一些音乐节目里,主持人也会特意提到这首歌是改编自哪位日本歌手的作品。那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就像我们在模仿一道美味的菜肴,先从学习别人的配方开始一样。

那时候,日本的音乐就像是一本本精美的画册,里面有我们从未见过的色彩和构图。无论是悠扬的抒情歌,还是充满活力的舞曲,都带着一种精致感和前瞻性。而港台的音乐人,他们就像是那些非常有才华的翻译家和画家,把这些“外文”的旋律,用我们熟悉的语言(粤语、国语)重新演绎,再配上符合我们情感的歌词,于是就有了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金曲。

想想看,很多陪伴我们成长的歌曲,那些“熟悉的旋律”,追溯源头,都可能指向东瀛。这并不是说华语音乐没有创造力,而是说在那个特定时期,引进和改编日本音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拿来主义”,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音乐宝库,也为我们自己的音乐创作积累了经验。

到了后来,随着我们自己“厨师”(音乐人)的技艺越来越高,食材(音乐元素)也越来越丰富,我们就不再仅仅依赖“借鉴”了。我们开始尝试自己研发菜品,甚至创造出独具东方特色的“新菜系”。

所以,“领先10年以上”更像是形容那个日韩文化“井喷”的年代,日本音乐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高的标杆和宝贵的学习范本。它为港台乃至整个华人流行音乐的起步和发展,注入了非常重要的能量。只不过,这个领先的“幅度”和“时间线”,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在变化和调整。

总的来说,这个说法是有历史依据的,但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套用过去的时代。理解这一点,才能更全面地认识流行音乐的发展脉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就现在这个越来越浮躁的节奏,中国音乐永远赶不上人家九十年代的水准了。

是永远。

user avatar

其實日本音樂領先中國可不止十年~~

爵士樂在美國剛誕生時候,日本就派人過去學習了,到現在每個中學里都有校園管弦樂隊,不管是走古典路線還是走爵士路線,平均演奏水平都達到了準專業級別,而且日本人對西方音樂學得特別扎實,沒有瘸腿的地方,外面有什麼風格,日本就有人做什麼風格,不像中國人總是在每一次潮流興起的時候只偷工減料去琢磨其中最受歡迎(最主流)的風格,全是現學現賣臨陣磨槍的結果,底子差太多了,直到現在能夠寫出自己原創爵士樂的中國本土音樂人仍然保持在個位數,甚至一票爵士樂手直接避開Standard Jazz,就玩JazzBlues、Funk、Bossanova這種更“流行”的,而爵士元素已經貫穿了日本現代音樂,無論是做原聲的還是做搖滾的還是做流行的,全都潛移默化受到爵士樂影響,中國壓根就缺乏這個經歷,要是不包括電子樂的話,在傳統編制音樂上,中國尚未達到日本70年代末的水平,這是一個殘酷的事實~~

香港樂壇乃至內地樂壇在70年代之後都有過對日本歌曲的翻唱,香港的翻唱經歷還要更早一些,本來這是一個自然而然又十分難得的學習過程,很遺憾在國家大力發展經濟的政策下,音樂就被忽略了,缺乏專業又系統的教學導致那個時候出來的音樂人都冒著一股“土”氣,有不錯的創意,但是在編曲方面的孱弱根基和音源類樂器研發的極度不發達導致了90年代的國貨怎麼聽都是檔次不高的感覺,到98年之後,安室奈美惠和宇多田光帶來了J-Pop的變革,中國音樂和日本音樂的差距就更遠了~~

如今YAMAHA音樂學校已經成了日本爵士樂新人的孵化基地,從那裡出來的每一個人都有著能夠跟世界一流樂手同台對話的能力,山下洋輔+上原廣美這倆人就可以在爵士鋼琴領域橫掃整個亞洲,而中國的世界級大師恐怕就沒幾個了,古典吉他和古典鋼琴算有點戲,電聲樂器基本全軍覆沒~~

中國的音樂學校在幹嘛呢?“考試能加分”~~


跨年去了一趟東京,隨便一家拉麵館和街頭甜品小車放的都是爵士樂,這個城市簡直是爵士樂無處不在,而且東京的Blue Note是絕對不會像北京的Blue Note一樣讓陳粒和陳楚生這種藝人上台演出的~~



更多音樂作品都在蝦米,歡迎關注:十方的虾米音乐人主页

user avatar

你有一个隐含的假设:音乐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步的。实际上未必如此,文学艺术并不像科学技术一样进步。例如,大家都能感受到,现代诗歌远远不如唐诗。音乐可能还在进步吧,但这个趋势也未必能保持多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日本流行音乐领先中国10年以上,港台引用了很多日本流行歌曲的旋律”这个说法,我认为有一定道理,但过于绝对和概括,需要更细致地去分析和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流行音乐(JPop)在亚洲地区确实扮演着重要的引领者角色。这不仅仅是音乐本身,也包括了音乐制作、包装、偶像文化、MV.............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当说到亚洲流行音乐的“头把交椅”归属,韩国流行音乐(KPop)和日本流行音乐(JPop)总是会被拿来比较,而且各有千秋,很难一锤定音。不过,如果非要讨论谁的影响力更大,谁更能代表亚洲流行音乐的“NO.1”,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KPop:席卷全球的“韩流”说起.............
  • 回答
    没问题,帮你好好梳理一下,600到1300这个价位,想买个头戴式包耳耳机来听流行、古风和动漫歌,而且前端是安卓手机,这需求挺明确的。我尽量讲得接地气点,让你觉得像是朋友给你推荐一样。首先,咱们得明白几个点: 头戴式包耳耳机的好处: 这种耳机最大的优点就是隔音效果好,能让你更专注于音乐本身,也不容.............
  • 回答
    日本街头巷尾,你总能瞥见那些色彩缤纷的Pocky包装,无论是学校门口的小卖部,还是便利店的零食货架,它都占据着醒目的位置。说Pocky在日本有多受欢迎,那可不是一句“流行”能概括的,它几乎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符号。要说Pocky为什么在日本这么吃得开,这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1. 简单到极致,却.............
  • 回答
    日本政府近期宣布,新冠肺炎疫情事实上已在日本国内开始流行,这一消息无疑给原定于今年夏天举行的东京奥运会蒙上了一层阴影。那么,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究竟会对这场全球瞩目的体育盛事产生多大的影响?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首先,参赛运动员和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是摆在首位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奥运会汇聚了来自世.............
  • 回答
    在日本,"灭族"(めつぞく, metsuzoku)这个词汇之所以在某些语境下听起来比较流行,甚至被一些人拿来调侃或表达极端的情绪,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日本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以及现代媒体的传播。这并不是一个普遍被严肃讨论的社会议题,更多的是在特定圈层或通过特定形式出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
  • 回答
    日本之所以在人口密度极高的情况下,仍普遍可见容积率较低的二层建筑,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历史、文化、经济、地理及政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高密度就必然意味着高容积率的规划,日本自有其独特的考量。首先,我们得从日本的历史与文化说起。长久以来,日本的住宅建筑深受其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的影响。 地震.............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同样是吃大米,日本的饭团子却能成为国民级的食物,在中国却远不如日本那样普及,这背后确实隐藏着不少深刻的文化因素。这并非简单的口味偏好,而是历史、社会、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交织作用的结果。日本饭团子:历史的沉淀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首先,我们得聊聊饭团子在日本的“国民地位”。它不仅仅是食.............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明明在冷兵器时代,长柄刀、枪、戟这类长兵器在战场上的作用更重要,射程远、威力大,为什么在日本武士阶层里,武士刀却有着如此崇高的地位和普及度呢?这背后牵扯到日本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武士刀本身的一些特性。一、 武士刀的“地位”:并非战场上.............
  • 回答
    要形容三国在日本的流行度,大概就像《三国演义》在中国的影响力一样,是一种深入骨髓、无处不在的存在。想象一下,在中国,无论走到哪里,你都能听到人们聊起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的故事,提起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智慧,或者津津乐道于“赤壁之战”的波澜壮阔。这种熟悉感,不仅仅是历史课本上的知识,更像是家喻户晓.............
  • 回答
    在中国,美国漫画(美漫)相较于日本漫画(日漫)的流行度较低,这是一个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现象。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口味偏好问题,而是 历史、文化、市场、传播方式以及内容特质 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一、 历史渊源与早期传播的差异 日本漫画的早期强势进入与本土化融合: .............
  • 回答
    旗袍在中国和和服在日本的流行程度差异,根植于历史、文化、社会结构、政治因素以及现代全球化背景的多重交织。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与文化认同的差异1. 旗袍的起源与演变 旗袍起源于满族女性的服饰,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19121949)的女性开始将其改良为更合身、更优雅.............
  • 回答
    好的,我来为您详细讲述一下麻将、花札、围棋和将棋在日本的流行程度,力求写得自然、生动,像是一位对日本文化颇有研究的朋友在娓娓道来。麻将:从“国粹”到“大众娱乐”的转变在日本,麻将的普及程度绝对不容小觑,虽然它的起源并非日本,但经过日本人的改良和推广,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日本的社会文化之中,可以说是从一种.............
  • 回答
    我认识的一些日本朋友,在互联网使用体验上确实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尤其是在一些中美非常普及但日本普及度不高的功能上。这些痛点很多都源于日本社会的一些独特之处,或者说是文化和发展路径的差异。我来试着详细说一下,尽量不让它听起来那么官方,就好像我跟你在聊天一样。最明显的一点:购物与支付的“不便利”感 .............
  • 回答
    「だめよ、だめだめ」(不行哦,不行不行)这个流行语之所以在 2014 年爆红并获得年度流行语大奖,其笑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1. 出处和人物设定:爆笑的荒诞感与反差萌 出处: 这个短语出自日本搞笑组合 “日本エレキテル連合”(日本电车联合)的桥本龙太郎(相方)和中野.............
  • 回答
    在日本的网络世界里,流行的梗(neta)层出不穷,它们就像短暂却闪耀的流星,划过屏幕,激起一阵阵讨论和欢乐。这些梗的生命力往往很强,能够快速传播,甚至在现实生活中被人们提及和模仿。下面就来聊聊一些让人印象深刻、或者最近比较火的梗,试着把它们讲得生动有趣一些。1. “草”(草生える)的演变与“草”的复.............
  • 回答
    在日本 ACG 作品中,确实存在一种不详细介绍世界观设定就直接展开剧情的模式,这种模式在许多作品中都能看到,尤其是那些类型明确、面向特定受众的作品。这种情况的出现,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创作上的考量,也有市场和观众的因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介绍设定就直接展开剧情”的模式?1. 类型片的惯性与.............
  • 回答
    当然,咱们聊聊日本二次元在韩国到底有多火,以及为什么会这样。要说日本二次元在韩国是不是流行? 那绝对是hin流行,而且是那种深入骨髓的流行。你想想看,现在走在韩国街头,但凡是年轻人聚集的地方,比如弘大、明洞附近,你很容易就能看到穿着COS服饰的人,或者店门口挂着各种动漫角色的海报。一些咖啡馆、甜品店.............
  • 回答
    关于大陆书籍的横排与日本、港台书籍的直排(竖排)之别,以及大陆为何以横排为主,这背后涉及历史、文化、技术和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 大陆书籍流行横排的原因:1. 历史渊源与现代化的选择: 清末民初的西方影响: 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教育的现代化,报纸、杂志.............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值得玩味的问题,为什么很多让人感觉有点“亏”的产品,尤其是那些包装精美、概念新颖,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俗称“智商税”的东西,它们似乎格外钟爱从日本漂洋过海而来?这不是偶然,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文化和社会因素。首先,得聊聊日本对“精致”和“仪式感”的极致追求。日本文化非常注重细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