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汉年为什么要去见汪精卫?
有人分析,潘汉年习惯和擅长的是以情报价值做行动的价值取向,能够接近敌伪最高层、打入敌伪最核心,争取获得具有战略价值的机密情报,这对一个情报人员来说,太有诱惑力了。也就是说,他认为与汪精卫见面也是一种极具价值的周旋,只是他忽略了其中隐藏的政治风险。
还有人分析,此时的潘汉年已经身不由己,拒绝李士群可能付出的代价太大,不如顺势而为,在汪精卫面前既做周旋,又做抗争。
历史在这一刻发出了深深的一声叹息。
不管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潘汉年在这一刻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与汪精卫见面,谈了什么,无从得知,但从事后看,这仅仅是一次象征性的会面,没有实质内容,潘汉年没有出卖自己,更没有出卖组织。
然而,此番会面的象征意义,其沉重的分量又是潘汉年本人无法承受,难以面对的。
离开汪精卫公馆后,潘汉年仍由胡均鹤陪同,离开南京返回上海。在上海,他又与李士群见了两次面,并在四川北路一座日本军官公寓中会见了李士群的军事顾问、日本华中派遣军谋略科长都甲大佐。
从都甲大佐那里,潘汉年捕捉到日本人虽然时不时造出“清乡”、“扫荡”的声势,实质上已经兵力枯竭,近一时期,他们正悄悄地把目标降低到只求保证其铁路交通线的畅通安全,尽量避免与新四军交战损耗自己有生力量之上。
这是潘汉年此行仅有的收获。
4月初,潘汉年顺利回到淮南根据地,在向组织汇报工作时,他只谈了上海的情报工作以及从都甲大佐那里获得的情报,而将与汪精卫会面一事隐瞒了下来。
严重的是,就在潘汉年隐瞒之时,国民党开始大肆攻击共产党高级代表与大汉奸汪精卫相互勾结,一时间谣言四起。党中央、毛主席因为潘汉年的隐瞒,不知实情,那一时期还专门发了文件加以辟谣。
潘汉年为何隐瞒不报?
这同样是一个难以准确回答的问题。
是严重的挫败感让他难以启齿?还是他没有深刻意识到此事的严重性,心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侥幸心理?还是他有难以开口的苦衷?
经历过残酷岁月、大风大浪的老同志对这个问题曾这样分析过——1943年上半年是不同寻常的。这一年3月,也就是潘汉年落入圈套,被挟持面见汪精卫时,延安破获了多起针对毛主席的特务刺杀活动;于是4月开始了“审干”;5月发动了“抢救运动”;紧接着6月新四军发生了“黄花塘事件”,开始整人。身处这种环境,潘汉年的心理负担可想而知,说了肯定挨整,不说也罢,他就没说。
一句话,人无完人啊。
可叹的是,历史是公平的,也是残酷的。
1954 年,中央批判饶漱石的“以特制特”,同年9月,解放后被吸纳进上海公安局的胡均鹤被逮捕,同年12月,上海市公安局局长扬帆被送往北京隔离审查。那一时期,中央三令五申,要每一个高级干部讲清楚自己的历史问题,并表示一律采取欢迎的态度。
由于与饶、扬等人存在密切的工作关系,特别是胡均鹤被捕入狱,随时可能供出那段历史,1955年4月1日,党代会结束的次日,潘汉年主动找陈毅面谈,详细讲述了自己12年前在李士群、胡均鹤挟持下去见汪精卫的经过,并检讨了自己长时期没有向组织汇报的原因。同时,又将自己所写的有关报告交给陈毅,请他转告中央。
陈毅感到震惊,不敢延误,随后向毛主席汇报了此事。毛主席得知此事,震怒不已,当即批示“此人从此不可信用。”
4月3日,潘汉年在北京饭店被公安部长罗瑞卿亲自带队宣布实行逮捕审查。此后,潘汉年在苦难中抗争了22年,直到1977年4月悲愤死去。
天摇地动倒流水,但愿冬寒化早春!
1982年8月23日,潘汉年在诗句中所期盼的“早春”终于化开了冬寒,他终于等到了平反昭雪的那一天。
为潘汉年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中,有一段话足以告慰那些曾经潜行在黑暗中的悲情英雄——审查从事对敌隐蔽斗争的干部, 最主要的方法应当是从他们的长期斗争历史、工作实际效果来证明他们是否对党忠实。担负这种工作的同志, 他们的社会关系、工作环境、接触人物必然是复杂的, 他们需要独立进行秘密工作, 使用各种特殊手段。因此,他们的行动不易弄清, 而且常常是找不到第三者的证明。
但是, 党既然给了他们这种特殊任务, 允许他们进行特殊的活动, 那么审查时就不能以关系复杂、接近敌人、无人证明等理由作为怀疑的根据, 不能脱离他们的特殊任务、特殊工作环境, 而采取一般的、简单的审查方法。否则, 就容易冤枉好同志。
黑雪化尽,枝头展血梅!
无怨无悔,心中是泪水!
这个事情吧,也不敢让你先问是不是,你说是就是吧。潘,擅长假扮上海滩小K,混迹上流社会。他主动去做这件,风险是,下半辈子都要防着军统。汪,这么好骗,这么有闲工夫,去见一个仅代表他自己的人?直到六七十年代,地下工作者,“错判”为投敌的,成千上万了吧。
潘汉年其实是王明一系的人,而且站队站得很明白,一直站到长江局收场。你说他怎么敢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