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数字兼吐槽)
谢邀。
少收则无用,多收则众怒,还有一堆麻烦杂事。
其实这两年热议房产税时我就有点晕,因为上海重庆搞房产税已经十一年了。
人均60平米免征,超出部分按市价七折计算,再收0.6%的税(大概)。
(之前的回答:假如你一个人住了一套300平米的大平层,每平7万元,那你一年要交(300-60)×7×0.7×0.6%的房产税,也就是7056元。)
(以上这段算错了,因为我懒(ㅍ_ㅍ))
假如你一个人住了一套300平米每平7万元的大平层,那你一年要交(300-60)x70000×0.7×0.4%的房产税,也就是47040元。
(还好,比7000元多)
这个税收了十一年,上海重庆的房价下来过么?
18年美帝的房产税单户平均税额是3498美刀,实际平均有效税率是1.18%。
一个3万户的小城市(在美帝算城市了)一年有个1亿美刀的房产税入账,地方政府的运转没啥问题。
而拿上面上海的例子做对比:2100万元的资产一年收47040元,实际有效税率是千分之2.24。(之前算成万分之三多了...)
粗暴地说:在房产税上,中美之间起码存在着5倍的征收差距。(之前算成30倍了...)
这个差距如果不拉回来,那房产税没啥大用。
美帝那边建国之初就开始搞房产税,是个非常普遍的直接税税种,也是美帝“以社区为政治单位”的根源。
如果不是退伍军人、低收入、残疾人等,那就都得交,没什么免征面积的概念。
咱这里又是免征面积又是低税率,税基非常小。很多人把房产税说成是一种足以替代土地财政收入的税种,这数学比我这个文科生还烂:
21年上海出地出让金3500亿元,而房产税只有200亿。
要知道上海的经济质量已经很不错了,一年近2200亿的个人所得税,快等于中西部一些城市的年总GDP。这样的市场,房产税也就收上来200亿。
而重庆的数据更直接:20年重庆税收总额1400来亿,其中房产税只有71亿左右,而土地出让收入是1100来亿。
你怎么拿这只小鸡仔去填一头肥猪的缺?
如果真指望以房产税替代土地财政,那其实就两条路:
一,极大拉高拥有多套房产的税率,例如类似个人所得税的高累进。
但这里有个大坑:我国金融体系落后,信用贷款很不发达,起码三分之一的银行贷款是建立在以房产土地为抵押物的基础上。
很多人觉得民企小老板一有钱就炒房就是为了赚钱,其实不完全是。很多小老板靠订单仓单合同根本拿不到银行贷款,而地下钱庄的年息经常是百分之三四十,起。
他们最稳妥的策略,就是拿赚了的利润去买房,一有资金链风险就卖房或者拿房子去抵押贷款。
房子是我国商业借贷里的“硬通货”,骤然强行拉高多套房的持有成本,大量企业的贷款就爆仓了。
“稳房价”的核心就在此,因此这条路不现实。
二,减少或干脆取消免征面积。
哪怕税率很低,但人人都交,把税基扩大,像美帝那样。
这条路看似可行,其实也很难,因为我国房价与收入偏离太大。
三口之家住个价值50万的房子,不过分吧?按千分之五的比例一年收2500元的房产税,税率够可以了吧?
真的可以吗?
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是29975元,每月2495元。你这是要拿走人家一个月的工资。
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拥有比例是96%,房产税等于全民直接税。别看现在聊得都很欢,真到收钱时,都是“我家真有一头牛”。
现在政策开始铺开房产税试点,估计是要咬牙扩大税基。
但我相信免征面积不会变,税率依然低。而这点总额,摸土地财政的一个零头也艰难。
真做,很难;
不做,被骂;
把假做给做下去,被看穿效果后还是被骂;
干脆把假做一直做着,这样牌留在手上,也算一种对情绪和行业的筹码。
最后,我个人觉得房产税还是会落下去的,再拖延,十年二十年后也会全国落地。
但和很多人的“美好愿景”不同,我认为全国式的房产税,利好的依然是核心城市,也就是现在被舆论批判的一线泡沫地区。
注意,我不否认这些核心城市的房价有泡沫,我认为的是:
全国式地增加房地产的持有成本,反而会加速各地资本放弃大量三四五线城市的房产,转入核心城市。
这种转入,等于反向减轻了泡沫压力。不一定会涨,但核心城市房价下跌的压力会变轻。
闲置的前提是无持有成本,持有成本一出现,僵尸资产也会开始长腿的。
因为他们对于究竟超过几套房子的家庭征收房产税这事已经吵得不可开交了。
难点在于无免征面积的房产税实际是一个恶税。
自古以来,每个朝代都是从丁税(人头)向田税(资产)过渡,过度成功后会有一段时间的国富,然后就是……王朝崩塌。
现在在很多人普遍的认知是,房产税会打压房地产价格和上涨预期(因为持有成本上升),从而让zf更加富裕,人民能买更便宜的房子,从而打击炒房客,生活更好云云……
事实上,房产税的诞生1.会让大部分不占有生产资料的人放弃多余房产 2.会让占有生产资料的人通过公司无限制收购有税后的低价劣质房产/zf低价收回房产。3.再次修葺后出租或卖给普罗大众。4.拥二套房的人第二套的成本就是某些得以收购或收税的人的经济来源
当然,这不是凭空说的,而是近二十年华人或犹太裔地产商一直在海外做的,这套流程搞得飞起。即使是有免租面积低房产税的上海和重庆,你们看一下公寓的收益和价格,老破小和新房以及别墅类物业涨幅的差异,就会明白加粗字体的推论是怎么来的了。
我问你,如果你今年28,终于在二线买了一套不好不坏的300w房子,不想当炒房客,房屋实际使用寿命30年,贷款也贷了30年每个月还7500,要命的是每年还要交1%的房产税,你怎么办?做法1:忍辱负重住30年,付出巨大的代价。到期后假设没有政策限制,买套新房老房子低价抛售。做法2:直接抛售用150万的利息来租房,吃好喝好就是娶媳妇略困难。但因为大量的卖盘,新房东买入价格略低,最终大概率租售比变低。但房东也无法解决最终房子老化到无价值的命运。
结果:无论做法1还是2,你的人生都不会太快乐。租房有多苦,有被房东赶走过的最清楚。
又比如你今年38,手上有两套房,价值800w(500+300),你怎么办?做法1:每年老实交8w的房产税+20w房贷,其中一套房出租赚5w,净支出23。做法2:抛掉非自住,500w的每年付5w税+12.5w房贷,300w每年9w利息,净支出8.5w。
结果:你决定抛掉一套房。
又比如你今年61,手上有一套以前分配的房和一套大平层,价值800w,你怎么办?做法1:每年把退休金全部拿来付房产税,祈祷老伴不死否则得吃风,用老破小的房租来发压岁钱。做法2:卖掉老破小,每年还6w房产税,老破小的卖房资金用来吃吃利息(6w),净支出0。
结果:你决定抛掉一套房。
又又比如你今年23,手上无房对未来无限憧憬,房产税落地了市面上低价二手房暴增,你怎么办?做法1:买入低价二手房,但是热巴不太乐意。做法2:买入zf限价新房,五年后变成1中男性,但热巴勉强满意。做法3:不买房,租房,热巴很不满意找了个手头有房的。
结果:23的你决定不买房,但过了几年身边朋友都有娃有房后还是勉强走上了大多数人走过的路。
其实房产税无非是让某些卖不掉地的地方继续有税源,有进账。但要说对普通人有好处,我从没想到有多蠢或者多坏才能推论出好处。毕竟从来都是免税才是对百姓有好处吧?房产税无非就是降低或者说分化一部分二手房的价格,让买入低价房产的准无产者更加赤贫而已(因为有两套甚至以上房的人必定抛售相对老破的物业),然后再让全民每年多交一笔钱,独身老人甚至除了卖房没第二条出路。
同时,房产税也必将继续推高生活成本从而降低生育率。
从现在看,是需要这笔钱的地方收不上来,收的上来的地方不需要收。
有自己产业的城市各种大企业税收的飞起,根本没必要去收那费力不讨好的房产税。
从计算房价到找到真正应该纳税的人,再去说服他从自己兜里掏出钱来,这一套操作能把人累死!更何况还存在大量真交不起和对核算房价有异议的人,各个家庭的状况也千差万别,真要弄下去不知道还要出多少事儿!
但那些没有自己产业的城市呢?之前就靠着卖地挣钱发工资搞基建,现在地卖不出去了,房价跌到脚脖子了,怎么收?一旦开收信不信房价直接掉到地上。真到了一万块钱一套房的时候还不如去收人头税呢。
昨天看了个视频,里面说今年春节期间全国三四线城市成交房产37套。那些等着在外地打工挣钱回家买房的中介都等哭了。就这全国几十套的交易量哪里撑得起那么大盘子呀!
我家有几百套房子。
我得赶紧把这些房产换成其他形式的资产。
第一:
有人说外国是永久产权。
这是被永久产权四个字给骗了。只要税率高于1/70,他那个还不如这边的70年使用权呢。至少这边装修部分不收税。
=============================================
第二:
这边真正的理论冲突是,用国家出让土地使用权的租金作为基数来收租客持有税,于情于理都不合适。
当然,客观上会形成下行压力。最起码也与基准利率提到8%以上相当。
难点在不合理,国外也有房产税,但人家买房是永久的,等于房下面这块地产属于你了,所以要每年收房产税。我们呢?向国家租70年的房子,国家卖地给开发商的时候就很贵了(地方zf过分依赖土地财政)银行贷款的利息又几乎是房款的一倍,又大赚一笔,这些我们都买过单了,等于已经支付了贵的离谱的70年房租,可房产又不是我的,我只有70年的使用权,及70年内的交易权啊,而交易你也已经收取各种交易税费了,那你还收什么房产税啊?从何说起啊?
而且70年后政策还不知道又会怎么变,刚刚确立下来的民法典虽然说了70年到期后自动续约,并按到时候的政策缴纳使用费,但它做的是弹性规定,没确切给准话,续约多久?续约期间到底如何收费?到时的产权性质是什么?还能否上市交易?这些都没说,在这种情况下,我真无法理解这个房产税,盼着这税落地的人我也不理解,是傻吗?
高赞答案不敢放开评论,呵呵呵
既然房子只有70年产权,那房价为什么不每年降70分之一?
标价时剩40年产权的也不会比新房便宜43%,交税时就无法理解了?
没救了自动出院吧。
以南京为例,强二线城市,有一个地方叫江心洲,这地方以前没开发的时候就是种葡萄等水果的地方,后来政府投巨资开发,同时引入大量外资,打造成了科技岛,等于整个岛上了豪华装修,搞的和坡县差不多了,无论道路设施各方面都非常漂亮。这个岛上最豪华的小区叫江岛华庭,我去看过几次,走进小区大门你会怀疑这里还是不是南京。景观,水池,绿化都是艺术家设计,用料也都很贵,整体效果很震撼,在南京来说算品质顶尖的小区了,价格就不用说了。另外这个小区的住户入住已经很多年了,不少住户都是全家在小区,爸妈一套,儿子一套,女儿一套。目前中介表示这小区还有一点二手房在卖。这是目前的现状。
然后这个小区,从来没有开过盘。从来没有正式挂牌卖过新房。
你指望颁布一个法律去收这帮业主的房产税?
大家有必要听听王安石变法的故事。
我国的官僚有几千年的当官经验,最不怕的就是新政策,只要是新政策,无论目的是为了民生还是敛财,反正就找到了由头,就有办法敛财,有空子可钻。
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不了解中国的官僚体制,变法让老百姓吃饭都成为了困难,加速了北宋的灭亡。所以盼着出房产税的空空要认真的用脑子想问题,梗着脖子泄愤是没有用处的。
说说王安石同志的青苗法。
青苗法,按理说是一项最为民生考虑的政策。
在百姓青黄不接,缺少粮、钱的时候,让老百姓自己估计当年谷、麦产量,先向官府借钱,谷熟后还给官府,称“青苗钱”。
青苗法规定把以往为备荒而设的常平仓、广惠仓的钱谷作为本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加息,随夏秋两税纳官。
实行青苗法的目的肯定是好的,可以让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免受高利贷盘剥、并且让农民不至于在没粮的时候土地被大地主所兼并。同时,让政府获得一大笔“青苗息钱”的收入————单纯为了民生,政府收不到钱的事情王安石同志也不同意。
按理说,出了这个政策,农民该欢呼了,zf出面了,农民们不用受地主老财剥削了,很多傻空老农民鸡冻的喊:“还是王领导的政策好啊。”
地方官员也鸡冻了:“太牛了,发财的机会来了,王领导这人人品虽然不怎么样,但是很给我们挣钱的机会啊。”
于是,王领导的青苗法一推行下去,完全走样了。
首先青苗息钱从王领导定的年息二分,本来就挺高的贷款20%利率,比我们房贷可高多了。但是就这个年息二分,在地方一下子变成了半年息二分,年利率高达40%:因为是春季发一次贷款,秋季发一次贷款,所以地方官每半年收回本利,还是按二分收,所以变成了半年息二分,年息四分。到了后来地方官想怎么收怎么收,甚至年息高达百分之几百。
傻空农民立刻傻眼,说反正自愿的,我不贷还不行吗?接着管地主老财借不行吗?
zf说了:不行。你贷也得贷,不贷也得贷,于是变成了强制高利贷。
王领导在推行青苗法的时候,还下了定额,贷款多少那是有任务的。任何朝代推行某个政策,只要涉及到收钱,都是有任务的。
王领导下达了任务,地方官必须完成,不然要罢官丢脑袋,扣个阻碍变法的帽子可不得了,同时本着无利不早起的伟大思想,不但要完成任务还要层层加码。
这下,傻空老农民彻底傻了,饭都吃不上了。
结果是王领导给zf增加了税收,官员闷声大发财,老百姓彻底崩溃。
所以请呼唤房产税的朋友,好好读一下王安石变法
搬运自天涯论坛大神-kkndme
2022/3/5更新
什么时候房价会下降,一句话供求关系,人口减少是房价下降的唯一出路。即便是出台房产税,很有可能富人顶着房产税不卖,变相加租抵消房产税,特别当今租房市场存在中介的操纵,很多房子都是通过中介渠道才租出,垄断的中介忽悠房东集体涨价,房产税很容易就转嫁给租房者。ZF也不是完全不作为,当你开着车逛着公园坐着快铁地铁的时候,就应该加速印刷的钞票有一部分投入了基础设施建设,如果不通过税收和出让土地收入来建设,我们很可能还走在乡间小路上。
为什么要读历史
博古才能通今,其实千百年来唱的都是同一出戏
如果教员不是熟读历史,也不可能取得胜利。教员在进京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我们不学李自成。只有认真总结过李自成失败的教训,才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关于契税、物业税或者房产税,其实也不是现在的创造或者纯粹的拿来主义。
早在东晋时期,就开始收契税,当时叫“散估”,这也是中国第一个有据可查的契税。其后,几乎所有朝代都有契税。
唐初魏征等人写出了房产税的实质:“其实利在剥削也”——当时“剥削”没有现今这么贬义,与“增加财政收入”是一个意思。
从税率上看,东晋税率为4%,隋唐税率是5%,宋代4%,元明清三朝基本是3%。我们现在的契税大户型也是3%。
万历三十三年,利玛窦在北京宣武门附近买了处房子,他在意大利、葡萄牙、印度都呆过,那些地方并没有“契税”这一说,所以他也没有去有关部门办理手续。
《大明律》规定:“凡典买田宅不税契者,笞五十,仍追田宅一半价钱入官。”好在利玛窦同志上面有人,托了户部官吏,最后交了一笔可观的滞纳金了事。
相比之下,“物业税”这税种兴起较晚,而且断断续续。公元783年,唐德宗向长安城内拥有房产的市民开征物业税,叫作“间架税”,乃是按照房屋的等级和间架计税,上等房屋每年每间缴纳两千文,中等房屋一千,下等房屋五百。
结果民怨载道,当年深秋五万军兵哗变,口号就是“不税汝间架”。迫于压力,784年唐德宗废止了这个税种,也就是说,中国第一个正规的物业税仅仅活跃了半年就夭折了。
到了五代十国,梁唐晋汉周的每一代帝王都曾征收物业税,不过鉴于“间架税”惹过乱子,改叫“屋税”。
北宋物业税不是常设税种。南宋由于军费困难,每年两次向城乡居民征收屋税。元代,不叫间架税或屋税了,改叫“产钱”,按地基面积征稻米若干或折成钱若干。明朝,物业税不常设,江浙地区小范围征收过一段,叫“房廊钱”。清代,物业税也不常设,往往临时征收,比如1676年由于对吴三桂用兵,朝廷财政紧张,康熙下诏“税天下市房”,规定“不论内房多寡,惟计门面间架,每间税银二钱,一年即止。”算下来,是只对门面房征税,二钱税额相当于两斗大米或七斤白糖的价钱,不多。
总而言之,无论是间架税、屋税、地基钱、产钱、房捐,都是不折不扣的物业税。只不过,它们与国际上通行的物业税是不同的——不是为了调节需求,而是单纯地增加财政收入。
然而物业税在中国并不能成为常设税种,因为这个税是纯粹的苛捐杂税,税又比较重,很容易激化矛盾,直接结果是百姓吃不起饭,太容易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运动,所以很难持续征收。
事实上高层们还是很懂这个道理的
有的人说世道变了,不能这样类比,但你们仔细想想世道真的变了吗?
历史的规律是不变的,因为这是人性所决定的,变的只是时间地点人物。
因为这个税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非常鸡肋。
你说一套免征,现实中中国持有多套住房的比例并不高,收不了几个钱。
你说不搞免征,中国城镇居民自有住房率非常高,很多人住房是房改来的,本身收入并不高。
你说收房产税降低房价,且不说房价降低导致税收流失,很多地方政府搞各种规划,好不容易把房价搞高,你让他又把房价打下去,就为了外地人买房子?
这个税啊,大概率就是上海重庆的搞法,算是地方上收点零花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