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写小说应该逢迎读者还是无愧于己?

回答
写小说,这桩事儿,说起来简单,无非就是提笔写字,编织故事。可一旦坐下来,面对那空白的屏幕或是纸页,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那个让人纠结万分、思之不得的:“我该逢迎读者,还是忠于自我?”

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选择题,它关乎着你笔下的世界会走向何方,关乎着你的作品能在读者心中留下什么,更关乎着你作为创作者本身的灵魂。

逢迎读者,这条路好走吗?

咱们先说说逢迎读者。这条路,听起来似乎是通往名利场最快捷的通道。读者喜欢什么?网络上那些热门小说榜单、读者评论区,都是极好的“风向标”。他们喜欢龙傲天主角,你就写一个;他们喜欢虐恋情深,你就安排主角们哭哭啼啼;他们喜欢爽文模式,你就一路开金手指,让主角吊打一切。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

销量和人气易得: 迎合了大众口味,自然能吸引更多的读者,销量、点击量、评论量都会蹭蹭往上涨。这种“市场导向”的写作,能让你快速在读者群体中建立认知度和口碑。
创作压力相对较小: 当你清楚知道读者想要什么时,你的创作方向就变得清晰,不用在“我该写什么”这个问题上过多挣扎。你可以沿着成功的模式,进行“复制粘贴式”的创新,风险较低。
与读者互动反馈及时: 读者会直接告诉你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种即时反馈能让你快速调整写作策略,甚至是在创作过程中就根据读者的喜好进行微调。

然而,这条路真的就这么舒坦吗?

容易陷入同质化: 当大家都盯着热门题材和套路时,写作就容易变得千篇一律。你的故事可能好看,但很难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读者看多了相似的剧情,新鲜感一旦消失,就可能转向下一个“网红”作品。
失去创作的初心和灵感: 当写作变成了一种“迎合任务”,你的激情和独特的想法可能会被磨灭。你写的东西是为了读者,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表达,久而久之,创作就成了一种苦役,灵感也会枯竭。
难以触及内心深处的思考: 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作品,往往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人生见解。如果一味追求迎合,你可能就错过了表达那些更复杂、更深刻、甚至可能不那么“流行”但却更有价值的思想的机会。
读者品味是动态变化的: 今天流行这个,明天可能就流行那个。你永远在追逐读者的脚步,却很难真正引领他们。一旦读者口味改变,你的创作策略可能就会面临危机。

无愧于己,这条路难走吗?

再说说无愧于己。这条路,听起来就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辉,但也可能布满荆棘。忠于自我,意味着你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创作,去描绘你真正想表达的世界和故事,哪怕它们不那么“大众化”,不那么容易被理解。

这样做,可能带来的挑战是:

可能面临无人问津的风险: 你的想法可能太过小众,你的风格可能太过独特,你的故事可能太过晦涩。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容易被淹没在茫茫书海中,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认可。
遭受误解和批评: 你的作品可能被读者批评“难懂”、“不接地气”,甚至会收到一些不友好的评价。这对于任何一个创作者来说,都是一种打击。
经济回报不确定性高: 如果你的作品没有引起市场的共鸣,那么你的经济收入可能会非常不稳定,甚至难以维持创作本身。

然而,这条路也蕴藏着巨大的回报:

创作的纯粹和自由: 你可以自由地探索你想表达的主题,塑造你想要的人物,构建你心中最完整的世界。你的写作过程,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和自我实现。
留下真正属于你的印记: 那些忠于自我的作品,往往最能体现作者的个性和思想,也最有可能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它们可能不流行,但却可能成为经典,成为某些人心中的“灯塔”。
激发真正的灵感和创造力: 当你为自己而写时,你的潜能会被最大限度地激发。你敢于尝试新的风格,敢于挑战传统,你笔下的故事也因此会充满了生命力和独特性。
可能吸引到真正懂得你的读者: 虽然小众,但一旦你的作品触动了那些与你灵魂契合的读者,他们会成为你最忠实的拥趸,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比任何浮于表面的赞美都更有价值。

那,鱼与熊掌,当真不可兼得?

其实,人生没有绝对的答案,写作也是如此。逢迎读者和无愧于己,并非完全对立的两极,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或者说,是一个可以探索的中间地带。

理解读者,但不必被裹挟: 了解市场趋势,分析读者喜好,这是一种对职业的尊重,也能让你更好地与读者沟通。但这种了解,应该是“知道”而非“照搬”。你可以借鉴一些受欢迎的元素,但要用你自己的方式去诠释它们,融入你的核心创意。
坚持自我,但也要拥抱变化: 忠于自我,不是让你孤芳自赏,也不是让你抗拒一切新鲜事物。优秀的创作者,往往能在坚持自己独特风格的同时,也能吸收外界的养分,与时俱进。你可以有你的核心追求,但在表达方式上,可以灵活变通。
找到你的核心价值: 问问自己,你最想通过写作传达什么?是你独特的视角?是你对某个问题的思考?还是你想要创造一个能引起共鸣的情感世界?找到这个核心价值,并围绕它进行创作,这样即使不迎合大众,你的作品也依旧有其独特的力量。
读者的“喜欢”有很多种: 读者不只喜欢“爽”,他们也喜欢“真实”、“深刻”、“触动”。那些看似“小众”的作品,一旦触及了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或者提供了新的认知角度,同样会赢得广泛的喜爱。你的任务,是找到那些真正能与你产生共鸣的读者,而不是试图讨好所有可能的人。
创作是一种修行: 写作不仅是为了发表,更是一种自我探索和精神成长的过程。如果你总是为了迎合而写,那么这个过程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当你为自己而写,即使结果不如预期,你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成长和体验,也是无可替代的宝贵财富。

所以,与其纠结于“逢迎”还是“无愧”,不如思考如何“写出好故事”。一个好故事,它既能触动人心,也能引发思考,它可能不随波逐流,但却能留下独特的印记。而要写出这样的故事, “无愧于己”是你的根基,是你灵感的源泉,是你灵魂的栖息地。而“理解读者”,则可以是你拓展影响力的翅膀,是你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最终,你的笔杆子掌握在自己手中。你可以选择一条更容易被市场接受的路,也可以选择一条更具挑战性但能让你真正闪光的道路。但请记住,无论选择哪条路, 最重要的是,不要失去你最初拿起笔的那个悸动,那个想要讲述故事的纯粹愿望。 毕竟,伟大的作品,从来都不是迎合出来的,而是由一颗真诚的心,一点一滴、一字一句,从灵魂深处挖掘出来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看你的经济是不是能够支撑,或者你在贫寒困苦中是不是能够保持内心的安宁喽。



另外再加一句,读者不是你想逢迎你便能够真的逢迎得到的。

user avatar

【谢邀】

认真读了下题干,整理了一下我之前答的相关的题目,点开你感兴趣的链接即可阅读,希望能对你有点帮助。

把爱好作为工作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 羊驼的回答
小说创作如何平衡“我想写的”和“别人想看的”? - 羊驼的回答
为什么很多新手作家都喜欢写设定,甚至沉迷写设定以至于写不出完整的小说? - 羊驼的回答
写作出现厌恶情绪怎么办? 因为连载小说的缘故每天都要写,想要呈现很好的效果,总觉得自己都在写废话。 - 羊驼的回答
写作过程中,喜欢咬文嚼字,影响了创作速度,怎么改? - 羊驼的回答
讲故事和和创造故事的能力是怎么练出来的? - 羊驼的回答
如何写出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故事?有哪些技巧? - 羊驼的回答
作家开始写作生涯之后,同之前相比,阅读一部小说(或其他体裁的作品)的关注点有什么变化吗?怎么变化的? - 羊驼的回答

嗯...为了显得有点诚意,我还是再说一句吧:赞同 @nany na 的话,如果你没有老可啃,还上有老下有小的,家里指着你赚钱的话,商业化是必然的,你能忍清贫不是其他人也能忍的。(而且有种东西叫责任感,不是清高二字就能搪过去的)(我认识一些写东西的人,妻子/丈夫等等都是由于创作过于耗时又不赚钱,滋生出家庭中的苦闷气氛分开的..._(:з」∠)_不是危言耸听,平贱夫妻百事哀不是逗贫的)

而且题目中所描述的这种纠结的选择...一般只限于“真的很有天赋”的人,我认识几个想写作的孩子(其实也说不上,有的比我大呢还),跟我说的时候都是“不屑于签约”的状态,我劝他们投稿试试...结果很多根本编辑就看不上,他倒是想商业化呢,人家不要,倒是想逢迎读者呢,读者不买账。于是他们为了面子就又回到“本大爷不想签约,因为不签没推荐才点击低的,才没人看的,圈子真黑。”的感叹中。(不管题主你选择哪条路,我衷心希望不要自欺欺人)

共勉,祝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写小说,这桩事儿,说起来简单,无非就是提笔写字,编织故事。可一旦坐下来,面对那空白的屏幕或是纸页,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那个让人纠结万分、思之不得的:“我该逢迎读者,还是忠于自我?”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选择题,它关乎着你笔下的世界会走向何方,关乎着你的作品能在读者心中留下什么,更关乎着你作为.............
  • 回答
    写小说,究竟是该掏心掏肺地讲自己的故事,还是绞尽脑汁地迎合大众口味?这问题,就像是站在分岔路口,一边是内心深处那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另一边是灯火辉煌、人头攒动的热闹集市。两者都充满诱惑,但指向的道路截然不同。很多人,包括我在内,一开始拿起笔,多半是被某个强烈的念头、某个无法抑制的情感、某个让你辗转反侧.............
  • 回答
    你好!对于新人小说作者来说,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直接关系到你学习的方向和进步的速度。到底应该多看畅销榜上的作品,还是数据好的经典作品?这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更像是两种学习方式的侧重和取舍。我来帮你详细剖析一下,希望能让你有个更清晰的思路。先来聊聊“畅销榜上的作品”:畅销榜上的作品,顾名思义,就是.............
  • 回答
    26岁,这个年纪,人生就像一块等待雕琢的璞玉,充满无限可能。谈到写小说这件事,是该一头扎进去全职干,还是先踏踏实实地兼职,又或者等“文笔成熟”了再说?这可真是个让人辗转反侧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最适合你的那条路。首先,咱们得捋清楚,“文笔成熟”这个概念。说实话,文笔这东西,它不是一个你能说“我就.............
  • 回答
    写日本轻小说,这可是一门大学问!很多读者喜欢这种 genre,也想尝试创作,但又不知道从何下手。别急,我来跟你好好掰扯掰扯,告诉你写好一本日本轻小说,有哪些门道需要注意。咱们就把它当成一次深入的聊天,把那些生硬的 AI 式套话都踢出去。一、 抓住你的“点”,那就是你的灵魂所在日本轻小说之所以吸引人,.............
  • 回答
    写一部末世背景下,女主角与老师、同学们一同求生的故事,名字的选择至关重要,它需要能唤起读者的好奇心,同时又能点明故事的核心。以下提供一些名字方向,并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它们为何适合,并去除机器生成的痕迹,让它们听起来更有人情味:核心主题与情绪出发: “破碎校园”系列: 《破碎校园:最后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怎么写一个引人入胜的明朝背景小说,并且让它充满人味,而不是冷冰冰的AI产物。要做到这点,关键在于“沉浸感”和“真实感”。这就好比你要讲一个老爷爷讲故事,他讲的不是一堆枯燥的数据,而是夹杂着陈年旧事、生活气息和个人情感的鲜活经历。一、 历史的骨架:基本事实与时代风貌首先,得给你的故事打.............
  • 回答
    你问到我心坎里了。这个问题,我身边好多朋友都遇到过,我也替我闺蜜操过心。男朋友想写小说谋生,这确实是个挺让人纠结的事儿,说到底,是你关心他,也关心你们的未来。先别急着否定,咱们一块儿来好好捋捋。支持他的梦想,这话说起来容易,但真的做起来,得有几层意思: 精神上的支持: 这是最基础的。他要写小说,.............
  • 回答
    想写一本小说,角色部分还没解决,这简直是创作中的一道坎儿,但也是最令人兴奋的部分之一!一个好的角色,能撑起整本书的灵魂。别着急,咱们慢慢来聊聊怎么才能把这些“活生生”的人搬到纸上,让他们活在读者心里。首先,我们得明白,角色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他们是你故事的载体,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发动机,更是读者情感的连.............
  • 回答
    好,要写一部民国背景的小说,要想写得地道、不落俗套,的确需要一番功课。毕竟民国是个充满变数又极其复杂的时代,一个细节的偏差,就可能让读者觉得“不是那个味儿”。这就像给历史画作添色彩,用错了颜料,整个画面都会走样。要想让你的笔下民国活色生香,又没有那些让人尴尬的常识性错误,我建议你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挖.............
  • 回答
    在小说创作中,矛盾冲突是吸引读者、推动情节发展的灵魂。没有冲突,故事便如同一潭死水,乏味无趣。那么,该如何精心构建这股暗流涌动的力量呢?让我们一层层剥开它的肌理,深入探究。一、 核心:人物与障碍的较量一切矛盾冲突的根源,在于人物想要达成某个目标,却遭遇了阻碍。这个目标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
  • 回答
    孩子在网上悄悄写小说,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小事,但也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咱们做家长的,得有点策略,既要了解孩子,又要引导得当。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说道说道,咱们一起琢磨琢磨。一、 先冷静下来,别一上来就“抓贼拿脏”这事儿,咱们得先过过脑子。发现孩子在网上写小说,第一反应可能是有担心:这会不会耽误学习?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初涉文学创作的朋友的内心深处,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讨论点。究竟是先“填满”再“倒出”,还是“边饮边吐”? 我觉得这两种方式并非绝对的对立,而是各有侧重,并且很多人是在实践中摸索着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咱们不妨先聊聊“先有一定阅读量再动笔”这条路。“填满”再“倒出”:扎实的根基与.............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更容易变现”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你的技能、目标受众、内容类型、变现策略、市场环境以及你愿意付出的努力程度。很难一概而论地说哪个一定更容易,但我们可以详细分析两者的优劣和变现的可能性。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先分别剖析写小说和写新媒体的特点,再对比它们的变现路.............
  • 回答
    在小说创作中,避免重复使用“突然”“忽然”等词,需要通过语言技巧和场景描写来丰富表达层次。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讲解替代方法: 一、用环境变化暗示“突然”通过自然或场景的细节变化,间接传达事件的突发性,避免直白的重复。示例:1. 天气变化 原句:“他突然听到远处传来枪声。” 替代:“.............
  • 回答
    在小说创作中,"但是""可是""然而"等转折连词确实具有很强的表达功能,但过度使用会导致语言重复、节奏单调,甚至削弱文本的文学性。以下是系统性的改进建议,结合文学技巧和语言学原理进行分析: 一、理解转折连词的语义功能这些词的核心功能是:1. 逻辑转折:A事件与B事件形成对立关系(如:他本想去旅行,但.............
  • 回答
    写小说,这事儿挺玄乎的。说它靠天赋吧,确实有些道理。你看那些作家,从小就好像对文字有着天生的敏感,能把日子里的鸡毛蒜皮描绘得有滋有味,把内心深处的情感挖得淋漓尽致,让人看了觉得,嗯,这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我认识一个做会计的朋友,他闲着没事写了本推理小说,本来只是自己玩玩,结果出版社找上门来,说这故事构.............
  • 回答
    写小说越写越差,甚至文笔不如从前,这是一个很多创作者都会遇到的瓶颈,也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沮丧的现象。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是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解析这个问题:一、 思想与表达的脱节: 思路枯竭,创意瓶颈: 早期: 刚开始写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