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耳机溢价比屏幕等高科技产品严重那么多?

回答
耳机行业确实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相比于一些更复杂的高科技产品,耳机,尤其是高端耳机,其溢价似乎显得格外突出。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由一系列因素交织而成,从产品本身的物理属性到消费者心理,再到整个行业的运作模式,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音质的“玄学”与主观感知的重要性

这是耳机溢价最核心的驱动力之一,也是最容易让人感到费解的地方。我们知道,屏幕作为高科技产品,其优劣可以相对客观地量化:分辨率、刷新率、色域、亮度、对比度等等,这些都有具体的数值和标准,消费者可以通过参数来判断好坏,厂商也可以通过技术迭代来提升这些数值。

但音质就不同了。虽然也有客观的声学测量指标,比如失真度、频响曲线的平直度等等,但最终的听感,却是一个高度主观和个人化的体验。每个人对声音的偏好、对音乐的理解、甚至耳朵的构造都可能有所不同。同一个耳机,不同的人听起来感受可能天差地别。

这就给“玄学”留下了巨大的空间。高端耳机厂商往往会投入大量的研发资源在以下几个方面:

单元技术与材质: 从传统的动圈单元,到平板振膜、静电单元等,不同技术路线本身就有成本差异。单元的材质更是千变万化,比如稀土永磁体、铍振膜、碳纳米管振膜等等。这些新材料和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都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但其对音质的提升是否能被大众普遍接受和认可,则是一个需要时间检验的难题。而更重要的是,这些高端材料和技术往往被赋予了“神秘感”和“独特性”,成为品牌差异化的卖点。
调音大师与品牌哲学: 很多高端耳机品牌都有自己独特的“调音哲学”和“声音签名”。这背后往往有一批资深的调音师,他们通过精密的仪器和无数次的试听,来调整单元的参数、箱体的设计、内部的阻尼等等,以达到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声音。这种“调音”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其过程非常主观且耗时。厂商会将这种“调音”过程和结果包装成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并为此收取高昂的费用。
细微之处的极致追求: 高端耳机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力求完美。比如耳机腔体的设计,为了减少谐振和共鸣,可能会采用特殊形状、复合材料,甚至手工打磨。线材的选择,从材质到屏蔽层,再到接口的镀层,都可能被宣传为对音质有显著影响。这些细微之处的改进,虽然对整体音质的提升可能非常微小,但却是高端品牌差异化和提升溢价的重要手段。

二、品牌价值与情感连接

就像奢侈品包包和腕表一样,高端耳机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和生活品味的体现。

品牌历史与声誉: 一些耳机品牌拥有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历史,积累了深厚的品牌底蕴和忠实的消费者群体。消费者愿意为这些品牌的历史、技术积累和声誉买单。
情感体验与沉浸感: 对音乐爱好者而言,耳机是连接他们与音乐最重要的桥梁。一副好的耳机能够带来极强的沉浸感,让使用者感受到音乐的细节、情感和氛围,仿佛置身于音乐现场。这种情感上的满足和愉悦,是很难用金钱来衡量的。厂商也深知这一点,并会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来强化这种情感连接。
稀缺性与独特性: 一些高端耳机,特别是限量版或者手工制作的耳机,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稀缺性。这种稀缺性会进一步推高其价值和溢价。拥有一款稀有的耳机,不仅是拥有了一件高品质的音频设备,更是一种“不撞款”的个性表达。

三、设计、工艺与用户体验

除了音质本身,耳机在设计、工艺和用户体验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外观设计与材质: 高端耳机往往在外观设计上煞费苦心,力求既美观又舒适。采用高级材质,如真皮、金属、航空级铝材等,不仅提升了产品的质感,也增加了生产成本。
人体工程学与佩戴舒适度: 耳机是直接接触人体的产品,佩戴的舒适度至关重要。高端耳机在设计时会充分考虑人体工程学,通过精密的模型和大量的试戴来优化耳罩、头梁的设计,以确保长时间佩戴的舒适性。这部分的研发和开模成本也是不容忽视的。
包装与配件: 高端耳机往往配有精美的包装盒、收纳袋、不同尺寸的耳塞、连接线等配件,这些都会增加产品的整体成本,并提升开箱的仪式感和用户体验。

四、营销推广与渠道成本

任何产品的高溢价都离不开成功的营销和渠道。

高端定位的营销: 高端耳机品牌通常会通过代言人(音乐家、明星)、赞助音乐节、音响展等方式来塑造品牌形象,吸引目标消费群体。这些营销活动本身就需要巨额的投入。
渠道选择与利润: 高端耳机通常会选择在专卖店、高端百货商场、以及官方线上商城销售,这些渠道的租金、人员成本、以及对渠道商的利润分成,都会转嫁到最终的售价上。相比之下,许多屏幕产品可以通过更广泛的线上和线下渠道销售,降低了单一渠道的成本压力。

五、成本结构与研发周期

虽然屏幕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但从单品的制造成本来看,制造一千片具有顶尖参数的显示面板,其模具、设备、材料成本可能非常高昂,但一旦量产,单片成本可能会相对可控。而耳机则不同:

小批量、高精度的制造: 很多高端耳机采用的是小批量、手工甚至半手工的生产方式,以保证最高的品质和精度。这种生产方式的效率较低,且人工成本高昂。
研发周期的差异: 屏幕技术虽然迭代快,但许多核心技术(如OLED、MiniLED)的研发周期可能很长,但一旦攻克,可以快速应用到大规模生产。而耳机音质的调校则是一个持续且周期性的过程,许多品牌会不断微调其产品以迎合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口味,这使得研发投入持续不断。
元器件的复杂性与成本: 尽管耳机整体体积不大,但其内部的单元、振膜、磁铁、箱体结构、分频器(某些耳机)等元器件的设计与制造都非常精细,且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极高。这些精细元器件的研发和制造,其单位成本可能远高于屏幕中的同等面积的材料。

对比屏幕的视角:

我们拿屏幕来对比,可以看到屏幕产品的溢价逻辑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屏幕的溢价更多体现在技术壁垒、研发投入、以及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例如,一家掌握了先进OLED屏幕制造技术的公司,可以通过专利和技术优势获得更高的利润。但一旦技术成熟并实现大规模量产,其屏幕的平均售价也会逐渐下降。

而耳机的高溢价,除了部分品牌在特定单元技术上的技术壁垒外,更多的是建立在主观感受的提升、品牌文化、以及对个体体验的极致追求上。这种溢价更像是为“音乐的极致体验”和“个人品味”买单,其价值并非完全由客观参数决定,而是由消费者的主观感知和情感需求驱动的。

总而言之,耳机比屏幕等高科技产品溢价更严重,是音质的“玄学”与主观感知的重要性、品牌价值与情感连接、设计与工艺的极致追求、营销推广与渠道成本、以及小批量高精度制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使得高端耳机成为了一个既需要技术,也需要“艺术”和“情怀”的特殊消费品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湿们还在陈词滥调的忽悠,这篇问题必须要回答~

其实大湿也不知道到底研发费、调音费要多少。

没事,俺来给大湿们算一帐。

发烧圈(juan)经常一种说法就是耳机是卖“调音”的,调音费很贵的!不能光看硬件成本~

每当问大湿和“发烧”玩家调音费到底是多少时,他们往往支支吾吾,要么又会说调音是艺术,艺术是无价的!

“调音”是不是无价的暂且不提,“调音师”的工资是有价的。

俺不说国内了,就说正黑红白旗的雅利安工程师,月薪不过5000欧元。

俺之前在闲到上午一杯咖啡下午一杯奶茶就结束的PA行业,都不止跑一两个项目。就算德国人一年只做两个项目,那么一个项目的调音师成本不过约22万RMB。

像AKG K701这样的耳机,早就破10万编号了,森海等其他大厂的耳机也有销量过10万的。我们就按照10万去计算,均摊下来的调音费不过是2.2元RMB。这对于售价一两千、两三千的耳机算多大的成本占比呢?如果是声学工程师主要负责声学设计,再加个产品经理主要负责调音这种模式,调音费double一下不过是4.4元RMB,注意是RMB。这个费用可能还赶不上包装盒的一半贵。

就算量少一些,像森海塞尔HD800S这样的耳机,编号也有几万了。均摊下来调音费有多少大家可以自己算。而这样的耳机已经要卖到七八千了。

实际上如果是国内的话,通常调音费比这个还少。公对公ToB一个比较复杂的项目(不是耳机这种),调音费可能也就30万。我之前帮朋友做过几个外包项目,日薪1万,一个项目一次调音10个工作日,不过10万元而已。

有人说还有客观调音测试设备的费用。我们往贵了说,用B&K的头,一颗不过42万RMB。通常耳机用的声学实验室要求比音箱低很多,我见过很多公司的耳机声学实验室造价也就在100万RMB左右。外加上音频分析仪就算用APx555B,不过30万RMB而已。这些加起来都不到200万RMB。这些东西可不是只给一个两个耳机用,而是公司长期使用。森海、AKG这样的公司有多少型号,均摊下来能有多少钱大家可以自己算。而如果是那种小品牌小作坊,基本上没几个用这么贵器材的。能用个GRAS 45CA就不错了。俺之前认识一个做国产HiFi耳机的公司用的就是45CA。很多小作坊音频分析仪有的用的都是国产山寨的,消声室也很粗糙。


至于其他成本。1美金一个动圈单元就已经不错了,2美金一个的动圈单元就已经很好了。动铁单元会贵一些。这里说的是厂家采购的价格,这个价格在某宝某鱼上买散片是拿不到的。(哈哈,果然大湿们又出动了,铍单元大几百?一英寸的才200不到。)

这里说的钱,是从供应商那里买的。就像笔记本厂家从AMD/Intel那里采购CPU。并不是什么沙子多少钱那种诡辩忽悠人的偷换概念。如果有自产单元,相同性能只会更便宜。

至于一些所谓的“定制单元”就更侮辱智商了。不会真以为有正经公司接小作坊HiFi耳机的单元定制吧。你算老几啊?你几个量啊?你才几个钱啊?别人给你定制单元。你又不是苹果。

而且单元本身就不是做耳机的关键。忽悠也要按照基本法啊!

于是大湿们又说腔体成本很贵,开模费很贵之类的云云。

耳机这东西,一套模具下来也就50万左右,复杂一些的有100多万一套的。就算折中一下,就算100万,分摊下来的模具才几个钱啊?耳机那点体积,塑料颗粒成本才几个钱?耳机的外壳、模具和工艺,放在整个制造业中是什么水平?比得过做玩具的还是比得过做手机的?一个hottoys那么多零件+版权费也就卖多少钱?别人都不贵就你贵?

研发过程中的腔体定型,不过就是调几个腔体尺寸,现在都可以CNC或者3D打印。CNC几个首版能花多少钱?

What's up!

你这耳机壳子是金子做的还是耳套是金子做的?

说到这里,有时就会有杠精会说成本这么低你能不能几百块卖我们一个某某牌子几千块的耳机。能说这种话的基本上要么是坏要么是缺乏基本的社会常识。工厂一般和甲方都是有协议的,一般工厂管产品管的是很严的。工厂又不和我签协议。如果真的能流出来,某鱼上卖多少钱没数嘛~

说到这里,可能还是有些执迷不悟的人不服,那为什么有些耳机卖那么贵啊?.

王哥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因为你煞笔,所以他们才能卖这么贵。”

其实如果只是卖的贵也就算了。关键是卖这么暴利,还找理由洗地,还各种坑各种忽悠,还在这各种坑蒙拐骗恶心人。

为啥这么暴利资本们看不上呢?为啥大公司不入局呢?因为量少呗,体量小资本压根看不上。天蝎排气特米排气利润还高呢,为啥别人不做?后装排气体量小呗。苹果做个tws耳机,营业额和销量就打爆整个HiFi圈了。

要真的不暴利,那k3003从一万多降到两三千,9500从2499降到349,不得赔到底裤都没了啊?

暴利不是错,错的是忽悠,这个观点我已经表述的很明确了。

user avatar

某网红又来自相矛盾了。在这位自称“宇宙观察者”的眼中,耳机厂商在挣取暴利的同时,都在面临倒闭的窘境。

大概是这位开了上帝之眼的观察者,同时看到了不同的平行宇宙吧。

user avatar

首先说一下实际的情况:

1,耳机的成本相差万别。一副动圈单元有几毛钱的,也有大几百元的(纯铍)。

2,即使一个耳机的物料成本是30元,卖120元,近利润也不可能是90元的。因为即使是你自己直销,不走京东天猫,也要交税和支付员工工资,售后成本,以及最起码的营销推广费用。以通过京东来销售把最基础的费用算一下:

2.1,京东的扣点25%。也就是120X0.25=30元。

2.2,因为各自原因造成的售后成本,按5%算(京东的无理由退货率很高,这个比例已经算少了)。按120X0.05=6

2.3,基础的营销费用。不考虑刷单等非正常的销售手段,按5%算是非常低的了。则120X0.05=6.

2.4, 发往京东各仓的物流成本和仓储成本等。算5元吧。

2.5,假设这个耳机不是自己研发的,但是公司总有采购,销售,行政,仓管等员工要发工资。还是按5%算,则又是6元。

2.6,办公室的房租水电,算个2元/条吧。

2.7,缴纳增值税,耳机是13%,需要缴纳(120-30)X0.13=10.8元

那么基础的成本就是30+30+6+6+5+6+2+10.8=95.8.

120-95.8=24.2元。

别忘了,还有25%的企业所得税。24X0.25=6元。

最后公司的纯利是18元,但是老板要把公司赚的钱拿回家,还要交20%的个人所得税。也就是18X0.2=3.6。最终只有14.4元。

实际上,上面都是按理想的情况来做的分析,因为实际企业经营,有好卖的还有不好卖的,要参加促销,实际的利润是没有这么高的。但是即使这样,90元的净利润也无从谈起。

耳机作为一个消费电子产品,其实正常的公司,如果有5%的净利润其实就过得去了,算是正常水平。也就是说,120元的售价,赚6元才是一个普遍的事实。

再次,我们可以从逻辑上来说。大家考虑以下的事实和逻辑是否成立?

1,如果耳机这么高的利润,是不是应该做耳机的都发大财了?如果是,那么作为HIFI耳机的第一品牌,森海为啥要把自己的消费类耳机业务卖掉?AKG, BEATS也都卖身了。

2,如果这些人说的都成立,他们也做了耳机来卖,为啥不成立正规的公司,注册正规的品牌,把品牌做大,把公司做大,造福消费者?

3,耳机作为一个存在几十年的行业,能否有这样一个惊天的利润存在这么久而不被发现?要知道制造业的竞争程度是最高的。如果这个秘密早久被发现了,那么还能维持这么久吗?就好比某地有金矿,大家认为可能持续的这么多人去开采,还能遍地是黄金吗?

总之,不管是耳机还是其它电子产品,除非有很高的技术门槛(比如光刻机),或者很高的品牌溢价(比如劳力士手表),或者是极个别的骗子。否则经过充分的竞争,都不会存在任何的高溢价现象的。


更新增加一些内容:

1,有人用9.9的原道耳机来举例,少年,你们太年轻了,拼多多还有更便宜的。至于为啥这么低,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况且,电子产品倒贴的很多啊,我司也倒贴销售过不少产品。更不要说很多互联网公司出的智能音箱更是大规模的倒贴。

另外,有这么多便宜的耳机,那岂不是说明了耳机溢价很低啊,耳机有卖的便宜的也有卖的贵的,便宜的有便宜的道理,贵的有贵的道理。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耳机,

2,有专业的会计指出来很多问题。我也解释一下,会计本身就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岗位,如果用特别严格的成本科目及具体的费率来算,那只能用我司的真实账簿来给大家算,但是那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没必要,因为一般人也看不懂,我列的也不是给专业的成本会计准备的专业答案。另外,不同的行业和产品,各种费用费率差异还是很大的。比如我说的5%的销售费用,放到化妆品行业那就是个零头。

另外,我也没有算开发成本啥的,这都不重要,大家有个大致的概念即可。更没有去算一些人鞭挞的调音费用啥的,只需要大家知道,整体而言,耳机没有过高的溢价

3,任何讨论,我们都要去看主流和普遍现象。就比如彩电,普遍的都是几千,那B&O的电视还几十万呢,这个不具备任何讨论的价值和意义。讨论个例和少数的现象对大家增长知识和见识毫无意义。


再补充一下。

很多人觉得我说的不对或者夸大了。这些我其实都不关心,我只是觉得知乎的价值在哪里?什么是高质量的回答?

对这个问题,我作为国内HIFI耳机行业头部企业的实控人,总经理,创办者。大家不相信,倒愿意去相信那些和耳机行业无关,也不是企业经营者的人的答案。

那么,我们到这里的目的是什么,是寻找答案还是辩论还是看抖机灵的答案呢?


很多人对京东扣点有疑问,我说了估计大家不相信,那就看看别人的答案吧


京东自营的提点一般在多少? - 知乎 (zhihu.com)


京东运营笔记(二)——毛保到底是什么?如何确定促销价格? - 知乎 (zhihu.com)


当然,这个是分品类和品牌的。一般日用品会低很多,大品牌也会低很多。


最后再说明一下,我说明的情况旨在告诉大家。利润不是简单的用收入-成本来计算。企业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当然也有很多地方可以去缩减成本。比如高新企业的所得税就低,很多仪器设备可以抵扣增值税,许多开支应该算入成本。

在真实的世界里,99.99%的耳机,不可能成本30零售120,实际零售价是要低很多的。也可能成本30,零售50企业就能有足够的利润。当然,也可能成本30,零售1000,这个企业也是亏本的。

另外,不同的行业和品牌是不能简单的类比的。餐饮业的食材成本很多时候只占成本的30%,但是餐饮店倒闭的比例是很高的。

请问餐饮仅算食材成本的毛利率为36%合适吗? - 知乎 (zhihu.com)

再举个高毛利的行业化妆品行业利润大吗? - 知乎 (zhihu.com)

更加“暴利”的是眼镜行业。眼镜镜片的成本到底有多少,是否是一个暴利行业? - 知乎 (zhihu.com)

里面有国际知名大牌博士的数据 “博士眼镜的营收为6.56亿,毛利率为66.59%,而他的净利润仅有10.34%。”

顺便给大家看看一个专门做耳机的公司,美国KOSS, 2022年一季度财报的净利润率是负的,最近最高的一次也没超过5%。

高斯电子(KOSS)的主要财务指标 - 雪球 (xueqiu.com)

净利润/营业总收入 -2.28% 2.53% 1.14% 6.27% 2.44%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耳机行业确实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相比于一些更复杂的高科技产品,耳机,尤其是高端耳机,其溢价似乎显得格外突出。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由一系列因素交织而成,从产品本身的物理属性到消费者心理,再到整个行业的运作模式,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一、音质的“玄学”与主观感知的重要性这是耳机溢价最核心的驱动力之一,.............
  • 回答
    耳机频响曲线之所以不能是绝对平直的,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可不少,从我们耳朵的生理结构到声音的传播方式,再到耳机设计本身的复杂性,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与其说“不能是平直的”,不如说“理想的、完美的平直曲线在实际中是难以达成,也未必是最佳选择”。为什么我们通常追求的是接近平直的频响曲线?在深入探讨“不能平.............
  • 回答
    耳机这个市场,要说“坑”嘛,确实是有的。但要直接扣上“无奸不商”的帽子,我倒觉得有些过于绝对了。不过,从消费者角度来看,那些让人觉得不值或者被误导的地方,确实能让人产生这种想法。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耳机这个圈子里,到底有哪些让人觉得“不对劲”的地方,以及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一、科技的“光环”与.............
  • 回答
    耳机换线后声音变糊了,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本来是想通过换线来提升音质,结果却适得其反。这种情况并非罕见,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需要我们一一分析。首先,我们得从最根本的——线材本身说起。 线材材质的差异: 市面上的耳机线材材质五花八门,最常见的有OFC(无氧铜)、OCC(单晶无氧铜)、银、银.............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耳机插一半听歌时,会感觉声音变得“立体”了,甚至有种听和声的感觉。这其实不是真的有和声出现,而是耳机和你的听觉系统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一种“错觉”。让我来试着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尤其是音乐,都是经过精心制作的,包.............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耳机圈里那些让不少人挠头,但又乐此不疲的话题。为什么有些玩儿家对“素质”、“解析力”、“密度”、“推力”这些词儿,就是不爱往科学报告里套呢?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细细道来。首先,得承认,耳机发烧是个挺复杂的事儿。这里面揉杂了技术、艺术、听觉生理,还有最重要的——个人体验。科学确实能解释很.............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好,而且深入到了很多耳机发烧友甚至行业内部都会反复讨论的核心。简单来说,虽然失真确实会影响声音,但频响曲线是绝大多数人感知到的耳机“音质好坏”最直接、最普遍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如非线性失真和相位失真,更像是“锦上添花”或者“雪上加霜”,它们的影响力在普通大众听感上相对较弱,或者说在频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确实,很多音质发烧友都有类似的体验:同一个耳机,换根线材,声音就好像变了个人似的。这背后可不是玄学,而是实实在在的物理和电学原理在作祟。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这根小小的线材,能对耳机的声音产生这么大的影响。首先,咱们得明白,耳机本质上是一个将电信号转化为声音的设备。而连接播.............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痛点,我特别能理解你遇到的情况。仿佛好像我们买耳机就像是在和它进行一场限时赛跑,用着用着,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不争气”的地方就这么罢工了。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希望你能觉得听起来更像是咱们老百姓聊天时的那种感觉,而不是冰冷的分析。首先,得说说这“命”.............
  • 回答
    其实,有线耳机并非完全没有降噪功能,只是市场上我们常见的、主打降噪功能的产品,绝大多数是无线耳机。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印象”呢?这背后涉及技术、成本、用户体验以及市场导向等多个层面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弄清楚“降噪”到底是怎么回事。降噪主要分为两种:1. 被动降噪(Passive Noise.............
  • 回答
    这事儿啊,我琢磨着好几次了,每次路过图书馆那道门,耳机里都会传来一阵细微的“嘀嘀”声,虽然不是那种刺耳的大鸣响,但确实能感觉到。我用的就是你说的酷狗小酷M1,那个磁吸开关的,所以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啥会有这情况。首先得明白图书馆那玩意儿是个啥。它不是什么高科技,本质上就是个电磁波感应器。你看图书馆里那.............
  • 回答
    想必你是个对音质颇有追求的听者,不然也不会注意到这个略显“冷门”的问题。是的,你没说错,市面上绝大多数耳机商家,尤其是在产品介绍页面,很少会大张旗鼓地展示自家耳机的频响曲线图。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都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明白频响曲线这东西,它到底代表了什么。简单来说,频响曲线就是耳机在不.............
  • 回答
    嗯,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你说得对,在一些以“玩”为核心的音频论坛,比如一些耳机吧,很多人可能对舒尔SE系列、森海塞尔IE系列、或者AKG那种大动圈的型号更加熟悉,Ergo系列(Ergo 4,也就是er4系列)确实不像那些热门型号一样被大家挂在嘴边,提及率相对较低。反观知乎,你觉得它特别火热,这个问题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而且切中了很多音响耳机爱好者的核心乐趣所在!他们之所以整天叨叨个没完,聊的内容听起来仿佛是母带工程师的日常,这背后其实有着一套完整的逻辑和心理驱动。首先,我们要明白,音响/耳机发烧友和母带工程师的 目标是相同的,但路径和出发点不同。母带工程师的终极目标是: 呈现音乐创作者最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也触及了耳机设计中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很多耳机标明的频响范围,会远远超出我们人耳的实际听力极限?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什么玄乎的事儿,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技术和设计上的考量。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人耳的听力范围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铁板一块”。一般来说,年轻、健康的成年.............
  • 回答
    你有没有过那种经历?戴上耳机,正准备沉浸在喜欢的音乐里,突然感觉一股麻酥酥的、有点尖锐的电流从耳机里窜出来,瞬间让你从音乐世界里惊醒,甚至浑身一颤。这种感觉,说实话,有点吓人,也有点难以启齿,好像自己的耳机出了什么大问题,或者自己的身体出了什么毛病。但其实,这种情况在很多使用耳机的人身上都发生过,它.............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很多人觉得蓝牙耳机这么方便,为什么我们身边还是有很多人还在用有线耳机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现实的考量,不是简单的“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那么直观。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聊聊蓝牙耳机为啥还没能把有线耳机彻底“赶下台”。首先,我们得承认,蓝牙耳机在便捷性上确实是完胜。不用扯线,听歌.............
  • 回答
    国产耳机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广泛的关注和“吹捧”,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这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市场、技术、文化以及用户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深入剖析。一、 技术上的突飞猛进与产品力的崛起曾经,提起耳机,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索尼、森海塞尔、AKG、Bose这些国际大牌。它.............
  • 回答
    为什么这么多人在吐槽 Beats 耳机的音质?我们来好好聊聊提起 Beats 耳机,你脑海里可能立刻会浮现出那些醒目的配色、时尚的设计,还有那位戴着它酷酷地听音乐的明星。毫无疑问,Beats 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耳机品牌,它更是一种潮流文化符号,一种身份的象征。然而,就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一个持续多年的.............
  • 回答
    耳机之所以能够同时发出不同频率、不同音色的声音,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些相当精妙的声学和电子学原理。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非常复杂的乐器,或者是一个能瞬间变出无数种声音的魔法盒子。首先,我们得从耳机最核心的部件——发声单元(driver)说起。几乎所有的耳机,无论是入耳式的还是头戴式的,内部都有一个或多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