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耳机频响曲线不能是平直的?

回答
耳机频响曲线之所以不能是绝对平直的,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可不少,从我们耳朵的生理结构到声音的传播方式,再到耳机设计本身的复杂性,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与其说“不能是平直的”,不如说“理想的、完美的平直曲线在实际中是难以达成,也未必是最佳选择”。

为什么我们通常追求的是接近平直的频响曲线?

在深入探讨“不能平直”之前,我们先得明白为什么“平直”会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简单来说,一个理想的平直频响曲线意味着耳机在播放不同频率的声音时,它们的响度(音量)是均匀的。如果一个耳机在高频部分响应过强,那么听起来就会刺耳、尖锐;如果在低频部分响应过弱,那么声音就会缺乏力量感和饱满度。

所以,一个好的耳机设计师,他的目标确实是让频响曲线尽可能地接近一条水平线,这样才能更真实地还原录音中的声音,让听者能听到音乐的“原貌”,而不会被耳机本身的声音染色所干扰。这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它的价值在于其天然的质地,而不是被过度打磨后失去原形的物件。

那么,为什么实际中耳机频响曲线难以做到绝对平直,或者说,即便做到了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呢?

这就像做一道复杂的菜,你追求的是恰到好处的火候和调味,而不是将所有食材都煮成一锅白粥。耳机也是如此,有几个关键的“烹饪技巧”在起作用:

1. 我们耳朵的“不平直”——听觉生理学在作怪:

人耳的灵敏度差异: 我们的耳朵并不是一台对所有频率都敏感的“录音机”。普遍来说,人耳对中频(大约 1kHz 到 5kHz 之间)最为敏感。这意味着,即使在这个频段的声压级(响度)较低,我们听起来也可能觉得它很响。如果耳机在这个频段也按照一个平直的曲线来输出,那么听起来就会显得“过分响亮”,反而不自然。
弗莱彻蒙森曲线(FletcherMunson curves)或等响曲线: 这是一系列展示了在不同响度水平下,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感知响度相同的曲线。它们揭示了人耳在低响度时对低频和高频的敏感度会下降,而在高响度时,这种下降幅度会减小。所以,一个在低音量下听起来平衡的耳机,在高音量下可能低音就显得不足了。反之亦然。设计师需要考虑在目标聆听音量下,尽可能地补偿人耳的这种不均匀性。
外耳(耳廓)和耳道的影响: 声音进入我们耳朵之前,会经过耳廓的复杂形状,然后再进入耳道。耳廓的形状会像一个“声学滤波器”,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有不同的放大或衰减作用,尤其是对高频声音(例如 3kHz 到 5kHz 左右的频率)。耳道的共振也会在特定频率产生峰值。这些都是我们耳朵接收声音的“固有特性”,即使是物理上“平直”的声压信号,进入我们耳朵后的感知响度也是不平直的。耳机设计师需要模拟人耳的这种接收过程,来调整耳机的输出,从而在人耳中形成一个更均衡的听感。

2. 耳机本身的物理限制和设计取舍:

单元(驱动单元)的特性: 耳机的发声单元(无论是动圈、动铁还是静电单元)本身就不是一个完美的“声音发生器”。每个单元都有其固有的物理特性,在不同的频率上,其能量输出、失真、响应速度等都会有所不同。要让一个单元在整个音频范围内都输出极其平直的能量,在物理上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箱体(耳机腔体)的设计: 耳机的外壳、内部的腔体设计,对声音的传播和反射有巨大的影响。为了控制谐振、减少杂音、优化低频响应等,设计师会通过各种声学设计,比如调整腔体的大小、形状、内部的吸音材料、导向孔等。这些设计本身就会对频响曲线产生塑造作用,它们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听感而引入的“声学染色”,而不是为了追求绝对的平直。
阻抗和相位问题: 单元在不同频率下的阻抗会变化,这会影响放大器对单元的驱动能力。同时,单元在发出声音时还会产生相位延迟,这些都会在频响曲线上有所体现。
密封性和佩戴方式: 不同的耳机类型(入耳式、头戴式、开放式、封闭式)以及佩戴的紧密程度,都会极大地影响低频的密封性。例如,入耳式耳机需要良好的密封才能发出饱满的低音,而开放式耳机由于漏音,低音响应通常会弱一些。这些都是耳机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也都会导致频响曲线的差异。

3. “听感”的艺术而非科学的绝对完美:

不同音乐风格的偏好: 有些人喜欢听流行乐,他们可能更偏爱略微加强的低频来增加节奏感和力量感;有些人喜欢听古典乐,他们可能更看重中高频的解析度和细节,追求更纯净的声音。设计师在调音时,往往会根据目标用户群体和耳机定位来对频响曲线进行微调,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理论上的平直。
主观的愉悦感: 最终,耳机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靠听来评判的。即便是理论上“平直”的曲线,如果听起来干涩、乏味,那也不是一个好的耳机。设计师需要通过对频响曲线的细微调整,来营造出更具音乐性、更悦耳动听的声音。有时候,一些轻微的频率提升或衰减,反而能增加声音的“趣味性”和“立体感”。
“校准”的目的是为了“人声的平衡”而非“仪器的平直”: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耳机频响曲线图,是在一个标准人头模型(如 HATS HeadAndTorso Simulator)上测量的。这个模型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人耳的声学特性。而设计师在调整耳机时,最终的目标是让耳机在真实人耳中听起来“平衡”和“悦耳”,而这个“平衡”不一定是机械的平直。

总结一下,耳机频响曲线之所以不能是,或者说“不应该”是绝对平直的,是因为:

人耳自身的听觉特性就不是平直的。
耳机作为一种发声设备,其物理构成和设计本身就存在限制和取舍。
“好听”是一种主观感受,需要通过对频响曲线的艺术性调整来实现,而非单纯的科学测量上的平直。

所以,与其追求一条绝对平直的线,不如说耳机设计师的目标是创造一条“听起来平直”或“听起来舒服、真实”的曲线。这条曲线可能在某些频段会有轻微的起伏,但这些起伏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听觉感知和音乐的欣赏体验。这就像一个优秀的厨师,他能根据食客的口味和菜肴的特点来调整烹饪的火候和调味,最终呈现出的是一道令人回味无穷的美食,而不是一道“按照标准食谱精确称量所有食材”但味道寡淡的“半成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每个人的外耳 (Pinna) 和外耳道(external ear canal)的结构和形状是有生理区别的。

为什么耳机频响曲线不能是平直的?


根据加拿大国家科学院院士SHAW, Edgar Albert George, FRSC (July 10 1921 - October 18 2009)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研究结果 (如图), 您可以看到这些结构以及脑袋和躯干对声音的影响。


为什么耳机频响曲线不能是平直的?

假设在消声室里,一个信号源发出的粉红噪音驱动“三频均衡的” 频响曲线平直的音箱,“普通人”的DRP (耳膜参考点) 收到的声音“信息量”应该大致是上图的情形。

换言之, 在人工头的仿真耳的麦克风拾取到这样的(RAW)曲线才是 “平直”的。





**Dr. Harry F. Olson

1953年,SONOTONE 1010助听器发布了。 它是全球第一次采用了晶体管的“胆石结合”助听器产品,也是全球首次在民品中使用半导体技术。Sonotone于1965年被Servel公司收购,后来又被克莱维特(Clevite)收购。

跑题了, 跑题了,跑题了。


为什么耳机频响曲线不能是平直的?


假设某个电信号的波形是这样的:

技术上来说,经过 EQ 在 DRP (耳膜参考点) 收到的声波振动(信号)可以做到比较完美地重现电信号的波形。例如俺在 2018 年的旧帖子(已删除)展示的那样:


这个 20刀的耳机,EQ 以后听感直逼(甚至超越) HD580。

EQ 前的方波令人叹息:


EQ 后的方波接近完美:

对吧?

技术上完全没有困难。


但是。但是。 但是。

根据加拿大国家科学院院士SHAW, Edgar Albert George, FRSC (July 10 1921 - October 18 2009)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研究结果 (如图), 您可以看到人的外耳 (Pinna) 和外耳道(external ear canal)这些结构以及脑袋和躯干对声音的影响。


为什么耳机频响曲线不能是平直的?


还有, 还有。



耳机的角度或者说声音(振动)相对耳朵的角度和相对位置带来的改变也是巨大的。



好了, 声音到耳膜了。 中耳又开始作怪了。很多人以为自己不是肉身, 但是历史上的研究结论不是这样的。人的中耳的频率相应原来是这样的不堪。 惨不忍睹。




过了中耳, 到了耳蜗的卵圆窗,声音(振动)到底变成咋样了?

俺补充一点:人的耳朵里面有 AGC/ALC (自动增益控制)的哦。


耳机烧友恐怕已经要拍桌子了。

咱换了发烧电表、发烧入户线、发烧空气开关、发烧墙插、发烧排插/插排/PDU、发烧电源线、发烧“钱端”(平衡解码器、平衡耳放)、发烧(平衡)耳机线和发烧耳机等等等等, 踏嘛地原来自己的耳朵里面还有自动增益控制!

“你怎么不早说呢 !?”

俺其实已经重复无数遍了。 还被贴吧和耳机论坛追踪而来的烧友石锤无数次了。不过他们上医院测了一次自己的听力曲线以后就销声匿迹了。


        “中耳内有两条非常小的肌肉:鼓膜张肌和镫骨肌。鼓膜张肌收缩时向前向内,使鼓膜向内运动; 而镫骨肌收缩时向后向外,使镫骨足板以后缘为支点,前部向外跷起而稍离开前庭窗。 人耳在受外界声音或其它种类刺激时,可诱发中耳肌肉的反射性收缩, 称为中耳肌的声反射(acoustic reflex)。在250~4000Hz范围内,正常人的镫骨肌 反射阈值为70~90dB(听力级),比纯音听阈高70~90dB,同侧耳镫骨肌反射阈值 平均比对侧耳低5dB。鼓膜张肌的声反射阈一般比镫骨肌反射阈高15~20dB。 正常人对500Hz~1000Hz持续强声所引起的镫骨肌反射,在刺激开始后的10秒内, 收缩强度无明显衰减。测定镫骨肌反射的强度与持续时间对听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当鼓膜张肌和镫骨肌收缩时,由于鼓膜的内移、听小骨之间的紧密连接、砧镫关节的移位和 镫骨板的横向牵拉,使中耳劲度阻抗明显增加,可使1500Hz以下的声音衰减10dB左右。 这对过量强声传入耳蜗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对刚超出安全 标准的声音起到有效预防声损伤作用。 由于中耳肌反射有一定的潜伏期,因此,对突然发生的爆炸声保护作用不大。 镫骨肌反射的反射弧:声刺激经中耳达耳蜗,耳蜗毛细胞兴奋性信号经由螺旋神经节 双极细胞(1级神经元)的中枢突传至耳蜗腹核(2级神经元),耳蜗腹核神经元轴突部分 至同侧面神经运动核、部分至同侧上橄榄核再传至同侧和对侧面神经运动核,面神经运动核神经元 的轴突形成面神经,分出镫骨肌支支配镫骨肌。因此,声刺激一侧耳可引起双侧耳的声反射。”  这段文字翻译成小学或者少年科学画报上面的语言是什么呢?那就是:  90dB SPL re 20µPa 以下的音乐您的耳朵是在享受, 90dB SPL re 20µPa 以上的音乐您的耳朵是在忍受。 这段文字翻译成下流段子是什么呢?那就是: 90dB SPL re 20µPa 以下的音乐您的耳朵是被爱抚, 90dB SPL re 20µPa 以上的音乐您的耳朵是被强爆。  *****备注: µ是微, Pa 是帕斯卡,SPL = SOUND PRESSURE LEVEL,  Re 是拉丁文,意即 “in the matter of, with reference to. ”聲壓級(sound pressure level)是指以對數衡量的相对聲壓, 相對於一個基準值(聽閾約為 2 × 10E-5 Pa)的大小,符號為 SPL, 對於人類的气导聽覺,於最敏感的頻率範圍 2 KHz 到 5 KHz 中, 聽閾約為 2 × 10E-5 Pa,通常以此作為聲壓級的基準值。      

** 长期关注俺的知友也许看过无数次这段话, 但很多人觉得太长而选择忽略。




很多人(特别是那些自觉上帝选民的人)人认为自己的耳膜是完美的。但是, 历史上的研究发现。 没有人是完美的。即便绝大部分男人的旦旦,也是一边高一边低的。



耳机烧友恐怕又要拍桌子了。

咱换了发烧电表、发烧入户线、发烧空气开关、发烧墙插、发烧排插/插排/PDU、发烧电源线、发烧“钱端”(平衡解码器、平衡耳放)、发烧(平衡)耳机线和发烧耳机等等等等, 踏嘛地原来自己的耳朵里面的耳膜是基因表达控制的!

“你怎么不早说呢 !?”

俺早就说过了。

大家的 DNA ,哦不染色体, 维持在 46 条。比猪多八条, 比大猩猩少两条。




没有两个人的耳廓长一样的。

耳机烧友恐怕要无语了。

咱换了发烧电表、发烧入户线、发烧空气开关、发烧墙插、发烧排插/插排/PDU、发烧电源线、发烧“钱端”(平衡解码器、平衡耳放)、发烧(平衡)耳机线和发烧耳机等等等等, 踏嘛地原来自己的耳廓不是 ANSI 的标准耳!



每个人的外耳道(external ear canal)的形状和空间结构也是不同的。




为什么耳机频响曲线不能是平直的?


耳机烧友也许要绝望了。

咱换了发烧电表、发烧入户线、发烧空气开关、发烧墙插、发烧排插/插排/PDU、发烧电源线、发烧“钱端”(平衡解码器、平衡耳放)、发烧(平衡)耳机线和发烧耳机等等等等, 踏嘛地原来自己的耳朵里面那么多道道。 不如种植人工耳蜗算了!

坏消息是, 人工耳蜗不支持 DSD512、DSD256, 也不支持 24bit 的信号,CD 音质的人工耳蜗恐怕要等到 2025 年。



另外, 俺不太愿意提起的是两个英语单词。

很多买了天价耳机系统的烧友, 会震惊地发现自己竟然听不出

最明显的信息量: 仅仅是两个十分简单的英语单词,Laurel & Yanny.

但是他们很喜欢念叨“马勒”、“大编制”、“搭配“。

好吧,

耳机发烧圈(JUAN4)已经念叨了几十年的 ”耳朵收货“,

大家不妨自行收一下货。



Hardcover: 328 pages

Publisher: Academic Press; 2 edition (Sept. 11 2006)

Language: English

ISBN-10: 0123725194

ISBN-13: 978-0123725196





#####################################################

关于 EQ 俺觉得俺已经发过太多的散文了。 大家有时间不妨踩踩俺的专栏。


2017~2018 被俺删除的早期散文中, 提醒大家留意的是 BK 曲线 (1975), 是的,来自上世纪 70 年代。 您希望耳机听起来更有房间的味道, 不妨加上这个曲线试试。


##################################################

附录:

###################################################


BK 曲线 (1975)



       https://www.bksv.com/media/doc/17-197.pdf     

来源:


老麦,我千真万确听到更换耳机发烧神器(例如换线)带来的改善,你却红口白牙地否定耳机线的作用,凭啥?

###############################################################

俺必须要承认,烧友在“换线操作”这个动作之后听到了改善是客观存在的。

不少人可能会以为, 俺不知道这样的事情存在而故意贬低烧友的诚信(integrity)。诚信指一个人的诚实性和信用程度,它体现于一个人的个性、价值取向之中。诚信就是一个人的可靠程度和可信任程度,它是人品的核心部分。 因此, 这部分烧友会十分恼火。

但是,俺觉得有必要重复一下老领导说的一个故事。

俺把这个故事集成在中篇散文里,很多人并没有心情阅读初中水平的散文, 因此俺觉得有必要再贴一次。

因为俺读书少, 所以很多读书人知道的东西俺不知道。您知道么, 太阳和星星困扰了俺几十年也折磨俺几十年。因为俺一直想不通一个问题:

为什么是地球围着太阳转,而不是太阳围着地球转?

每天从起床到睡觉,俺都感觉到地是不动的。太阳绕着俺转了一圈又一圈,星星也是绕着转了一圈又一圈,都是东升西落。俺觉得俺家是宇宙的中心!

太阳绕着地球转, 俺可以拍着胸口断言。

你知道的, 俺喜欢实践。而太阳东升西落即便是幼儿园的娃娃都知道的事实。


老领导对俺的俺家宇宙中心论并没有什么评论。

不过老领导说了一个故事:

“某人天天担心孩子身高不增加,直到某天市政在他家门口种了一颗树。某人发现自从市政在他家门口种树以来,他家的孩子身高增加迅速。于是他得出了一个结论, 门口种树可以促进孩子长高!”

老领导说, 任何讨论我们首先要区分什么是事实错误,什么是不同观点, 否则就会在不需要争论时混战一团。

老领导还说, 任何科学实验设计都要设置对照和对照组,不然就没有说服力。

这句话俺觉得可以这样翻译,实验设计要设置对照和对照组,不然碰到手持杠铃片的人就会被实锤了。

某人天天担心孩子身高不增加,直到某天市政在他家门口种了一颗树。某人发现自从市政在他家门口种树以来,他家的孩子身高增加迅速。于是他得出了一个结论, 门口种树可以促进孩子长高!

俺的想法是,如果砍掉这棵树, 这孩子是不是就不长了呢? 会不会萎缩呢?


跑题了,跑题了,跑题了。

俺必须要承认,烧友在“换线操作”这个动作之后听到了改善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您是否实验了换铁丝的操作呢?

但是,您是否实验了串联铁丝的操作呢? (例如 AKG 曾经做过的)

至少, 烧友们也是红口白牙地口耳相传大家能 100% 地听出铜丝和铁丝的区别, 对吗?

那就请您实验一下 10 次盲听铜丝铁丝的区别吧。

100% 的统计学意义, 恐怕受过教育的都知道吧?

那就是 10000 次实验 10000 次正确,那就是 1000 次实验 1000 次正确,那就是 100 次实验 100 次正确。您不妨盲听 20 次 串联铁丝/铜丝, 然后再回来报喜。


在大家回来报喜之前, 俺简单列举一下哪些东西也可能会干扰到听感。


首先,耳屎/耵聍 (Cerument, Earwax);



其次, 插入深度;




第三, 插入的耳机是否改变外耳道直径;



第四,是否漏气;





第五, 耳机和外耳道开口的相对位置(水平、垂直以及轴向距离,角度);




第六,室温;



第七,湿度;


第八, 体位/姿势;

第九,体温、血压、脉搏、血糖、气压;

“睾丸酮的波动和光照是有关系的。睾丸酮是主要由睾丸生成的激素,女性体内通常也存在睾丸酮。它对于性能和生殖能力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还会影响肌肉质量和毛发生长等;也有一些同样重要的功能比如维持骨密度、红细胞水平和幸福感。 ”



第十, 东南西北朝向、太阳在天顶的位置 (风水)。


第十一, 线材的重量、顺性、挠度及直流电阻等。



支持作者创作, 点击下面的购物链接



耳机“调音”及音响终极EQ老法 Equalizer APO


【未完待续】

user avatar

这是个过于基础的问题。对于3kHz左右为什么应该有凸起,我实在不想再浪费口舌,有的回答中也有解释。

我这里只说一下为什么耳机频响曲线低频也应该有增益。

1. 先从一个最常见的例子说起。

我们都知道音箱的频响曲线应该是趋向于平直的,是的没错。但这是音箱在消声室内的频响,也就是音箱自身的频响应该是平的。

而实际我们听音的环境中,基本都属于所谓的混响场,而不是消声室模拟的自由场。而在我们实际听音的环境中,高频部分的能量容易被吸收房间的墙壁和地毯、沙发、窗帘等吸收,也就是说高频部分的反射声较少;而低频部分的能量则不会完全损失掉,也就是说低频部分的反射声较多。也就是说,在不考虑驻波、梳状滤波效应(我稍后会详细写篇文章讲解梳状滤波效应的危害)、立体声之间的干涉等情况的理想听音环境下,如果使用pink noise或者速度较慢的sweep信号测量时,一个在消声室内频响平直的音箱在房间中的频响曲线,应该是从低频到高频缓降的曲线,即低频部分比高频能量多。这条曲线也叫作房间稳态曲线。

Both Dr. Olive's initial speaker measurements, the JBL Synthesis measurements, and the B&K curve agree that high-quality speakers measuring flat in an anechoic chamber tend to have a ~1dB/octave "room gain" curve when placed in a good-sounding room with no equalization. Also, JBL Synthesis (a Harman company) room correction does not equalize the speaker system to be flat in the room. They smooth the room frequency response to conform to a 1db/octave natural room gain target.

而假如把音箱在房间内的曲线完全调平,则此时极有可能音箱自身的频响的低频部分是低于高频部分几个dB的,也就是说音箱在消声室内的频响曲线就不是平直的了。

总之,房间稳态曲线与音箱本身的频响曲线并不是一回事。

2. 对于耳机曲线

我们日常听音的环境,既不是扩散场也不是自由场。(看到那么多人说哈曼曲线是基于扩散场曲线的,我真的都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一个基本的逻辑是,如果一个音箱+房间的系统有着很好的声音表现,那么把耳机的声音(音质音色)做成类似的声音也应该有很好的表现。低音属于波动声学区域,音箱的Sound Power起主要作用。所以耳机的低音与音箱在房间内的稳态曲线应该呈现类似的趋势,所以耳机的低频应该相对来说有一定的增益。

而具体这个增益大概是多少?

首先在哈曼参考听音室内播放平直的稳态曲线的测试信号。再重复一遍,房间稳态曲线不等于音箱频响曲线,如果音箱本身的频响是平直的,那么只有在消声室才能得到平直的稳态曲线。

对应的,G.R.A.S人工接收到的信号为:

图中绿色虚线为此时人工耳的对房间中测试信号的频响曲线。经过滤波器把虚拟耳机加载为绿色虚线。再通过听音者主观调节shelf滤波器,最终确定哈曼曲线。

当然,这个曲线是一直在修正的。并且对于入耳式耳机和头戴式耳机而言是有所不同的。最新的哈曼曲线基于世界不同国家的500人以上的样本,采用受控盲听和MOA方法。

Sean Olive explained the evolution of the circumaural/supra-aural target response to me as follows: “The AE-OE target curve evolved over the past four to five years. The first iteration was based on measurements of an accurate loudspeaker calibrated in our reference listening room. It was slightly modified with some method of adjustment (MOA) experiments where listeners modified the bass and treble, and also feedback from various tests with over 500 listeners from USA, Canada, Germany and China.

当然,这里的增益是preference,以我个人的专业听音经验,耳机参考低音应该比哈曼曲线要略少一些。

而不论是Floyd Toole博士所描绘的理想听音环境,还是我们日常的听音环境,既不是自由场也不是扩散场。实际上扩散场是很难实现的一种环境,而自由场通常是在消声室内模拟,显然,我们不在消声室内听歌。(注:常见的录音师并不是消声室,只是有一些声学处理材料,与声学测试中的全消室以及所模拟的自由场完全是两个概念)。所以对应的耳机曲线,既不应该是自由场曲线,也不应该是扩散场曲线。

实际上,通过实际的盲听测试,类似的曲线也比传统的自由场曲线和扩散场曲线主观评分更高。

以上是心理声学的解释。

而声学中有一种解释,耳机这种在压力场的低频频率响应应该等效于音箱在自由场内+6B。当然,这是理想情况。不过,实际中这个数值会有所出入。

还有一种方法,是使用主观评价方法本身,听不同频响曲线的耳机,找出三频分布均衡的耳机频响曲线大致是如何。

当然,以上很多内容建立在耳机高频频响正确或相对正确的情况下。频响曲线本身对听感的影响有时是要考虑整个耳机频响曲线的趋势的,如果耳机高频不足,那么低频同步减少一些有时反而更均衡,但是高频不足本身就意味着可能存在的音质音色问题,而不只是三频均衡问题。


耳机频响曲线低频的增益,不论从心理声学、声学、主观评价的角度都可以解释,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三者是等效的,或者说自洽的。或者说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了同一个问题。

其实耳机频响曲线应该是所有声学系统中最简单的之一。很多相关问题在我看来就像1+1=2一样基础和简单。但是即便如此还是经常有人用耳机频响曲线应该是平的才是hifi的之类的言论,理(无)直(知)气(无)壮(畏)的争吵一些事情。其实,在我看来只是缺乏心理声学、声学相关基础知识,缺乏最基本的听音能力,对参考声音与系统以及三频均衡毫无了解。或者说既不懂理论也不懂听音。或者更直白的说,啥也不懂。

只不过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而已。而且从两年前我开始在知乎上写文章就一直存在。对基础相关理论毫无了解也不想去了解,并且听音能力几乎为零的老烧也见了不少。我可能开始还解释一下,但后来实在没兴趣也没时间精力再解释,偶尔能再回答一遍就回答一遍。

记得霍金的《时间简史》的序章讲了一个故事。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曾经作过一次关于天文学方面的讲演。他描述了地球如何绕着太阳运动,以及太阳又是如何绕着我们称之为星系的巨大的恒星群的中心转动。演讲结束之时,一位坐在房间后排的矮个老妇人站起来说道:“你说的这些都是废话!这个世界实际上是驮在一只大乌龟的背上的一块平板!”这位科学家很有教养地微笑着答道:“那么这只乌龟是站在什么上面的呢?”“你很聪明,年轻人,的确很聪明,”老妇人说,“不过,这是一只驮着一只一直驮下去的乌龟塔啊!”

如果我是那个科学家,我不会再解释,转身就跑。

为什么地球不是平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耳机频响曲线之所以不能是绝对平直的,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可不少,从我们耳朵的生理结构到声音的传播方式,再到耳机设计本身的复杂性,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与其说“不能是平直的”,不如说“理想的、完美的平直曲线在实际中是难以达成,也未必是最佳选择”。为什么我们通常追求的是接近平直的频响曲线?在深入探讨“不能平.............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好,而且深入到了很多耳机发烧友甚至行业内部都会反复讨论的核心。简单来说,虽然失真确实会影响声音,但频响曲线是绝大多数人感知到的耳机“音质好坏”最直接、最普遍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如非线性失真和相位失真,更像是“锦上添花”或者“雪上加霜”,它们的影响力在普通大众听感上相对较弱,或者说在频响.............
  • 回答
    想必你是个对音质颇有追求的听者,不然也不会注意到这个略显“冷门”的问题。是的,你没说错,市面上绝大多数耳机商家,尤其是在产品介绍页面,很少会大张旗鼓地展示自家耳机的频响曲线图。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都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明白频响曲线这东西,它到底代表了什么。简单来说,频响曲线就是耳机在不.............
  • 回答
    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让我在不同音量下都能获得一致音乐感受的工具。你知道,人耳对声音的感知并不是线性的,低音在高音量时听起来比低音量时更响亮,高音也同样如此。这就涉及到“等响曲线”(Equalloudness contour),或者更通俗地说,我们耳朵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敏感度会随着响度的变化而变化。我希望.............
  • 回答
    不少烧友在关注国产入耳式耳机评测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测评都提到自家产品在频响曲线方面,尤其是中低频部分,非常“贴合哈曼曲线”,甚至以此作为产品调音的亮点来宣传。而与此同时,一些老旗舰型号的耳机,或者非哈曼曲线取向的耳机,其频响曲线似乎显得“低沉”许多。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耳机调音的理念、市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也触及了耳机设计中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很多耳机标明的频响范围,会远远超出我们人耳的实际听力极限?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什么玄乎的事儿,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技术和设计上的考量。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人耳的听力范围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铁板一块”。一般来说,年轻、健康的成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简直是道出了很多耳机音箱爱好者心中的痛!确实,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的所谓“测评”,很多时候看得人云里雾里,但仔细一琢磨,发现硬核的参数数据却寥寥无几,更多的是凭感觉、凭主观感受在“瞎吹”。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参数测试的门槛与成本:不是随便谁都能玩.............
  • 回答
    耳机之所以能够同时发出不同频率、不同音色的声音,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些相当精妙的声学和电子学原理。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非常复杂的乐器,或者是一个能瞬间变出无数种声音的魔法盒子。首先,我们得从耳机最核心的部件——发声单元(driver)说起。几乎所有的耳机,无论是入耳式的还是头戴式的,内部都有一个或多个.............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常常是许多音响爱好者和普通消费者在选购耳机时会遇到的一个困惑点。大家普遍知道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20 Hz 到 20 kHz,那么为什么很多耳机在参数表上会标注超出这个范围的频响响应呢?这其中大有学问,而且远不止是“听得见”那么简单。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20 H.............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我们平时不太会注意到的科学原理。简单来说,虽然220V交流电的频率是50Hz,而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到20000Hz,但我们之所以听不到“电的声音”,原因并非仅仅是频率对上了就一定能听到。首先,我们得明白,“声音”究竟是什么。声音本质上是一种机械波,它需要.............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如何感知声音,以及音频设备的设计哲学。虽然我们普遍认为人耳的听觉上限是20000Hz(也叫20kHz),但现实情况比这要复杂一些,而许多音频设备的设计也因此会“越界”到我们感知不到的频段。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得承认,20kHz这个数字,更像是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就像是问一辆普通家用车去跑F1赛道一样,虽然能跑,但结果嘛……显而易见。咱们先说说“HiRes”这个概念,别被名字吓到,它其实就是“高解析度”音频。官方定义嘛,就是频率响应范围在40kHz以上,并且采样率和位深度也都比较高。你提到的20Hz~20kHz的耳机,虽然覆盖了人类听觉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声音传播、人耳的生理结构以及物理学的共振原理。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概念:人耳并不是像一个音叉那样,只有一个固定的“共振频率”来响应所有声音。 相反,人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具有频率选择性的听觉系统,它能够感知并对整个可听频率范围(大约 20 Hz ~ 20000 Hz)内.............
  • 回答
    耳机行业确实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相比于一些更复杂的高科技产品,耳机,尤其是高端耳机,其溢价似乎显得格外突出。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由一系列因素交织而成,从产品本身的物理属性到消费者心理,再到整个行业的运作模式,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一、音质的“玄学”与主观感知的重要性这是耳机溢价最核心的驱动力之一,.............
  • 回答
    耳机这个市场,要说“坑”嘛,确实是有的。但要直接扣上“无奸不商”的帽子,我倒觉得有些过于绝对了。不过,从消费者角度来看,那些让人觉得不值或者被误导的地方,确实能让人产生这种想法。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耳机这个圈子里,到底有哪些让人觉得“不对劲”的地方,以及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一、科技的“光环”与.............
  • 回答
    耳机换线后声音变糊了,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本来是想通过换线来提升音质,结果却适得其反。这种情况并非罕见,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需要我们一一分析。首先,我们得从最根本的——线材本身说起。 线材材质的差异: 市面上的耳机线材材质五花八门,最常见的有OFC(无氧铜)、OCC(单晶无氧铜)、银、银.............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耳机插一半听歌时,会感觉声音变得“立体”了,甚至有种听和声的感觉。这其实不是真的有和声出现,而是耳机和你的听觉系统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一种“错觉”。让我来试着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尤其是音乐,都是经过精心制作的,包.............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耳机圈里那些让不少人挠头,但又乐此不疲的话题。为什么有些玩儿家对“素质”、“解析力”、“密度”、“推力”这些词儿,就是不爱往科学报告里套呢?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细细道来。首先,得承认,耳机发烧是个挺复杂的事儿。这里面揉杂了技术、艺术、听觉生理,还有最重要的——个人体验。科学确实能解释很.............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确实,很多音质发烧友都有类似的体验:同一个耳机,换根线材,声音就好像变了个人似的。这背后可不是玄学,而是实实在在的物理和电学原理在作祟。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这根小小的线材,能对耳机的声音产生这么大的影响。首先,咱们得明白,耳机本质上是一个将电信号转化为声音的设备。而连接播.............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痛点,我特别能理解你遇到的情况。仿佛好像我们买耳机就像是在和它进行一场限时赛跑,用着用着,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不争气”的地方就这么罢工了。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希望你能觉得听起来更像是咱们老百姓聊天时的那种感觉,而不是冰冷的分析。首先,得说说这“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