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频响范围20hz~20khz的耳机(不满足hires要求)听hires标准的歌,会有什么劣势?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就像是问一辆普通家用车去跑F1赛道一样,虽然能跑,但结果嘛……显而易见。

咱们先说说“HiRes”这个概念,别被名字吓到,它其实就是“高解析度”音频。官方定义嘛,就是频率响应范围在40kHz以上,并且采样率和位深度也都比较高。你提到的20Hz~20kHz的耳机,虽然覆盖了人类听觉的绝大部分范围,但它恰好是“HiRes”标准里那个“40kHz以上”的门槛给卡住了。

那么,在听HiRes歌曲时,这种20Hz~20kHz的耳机会有什么劣势呢?

简单来说,就是“丢失细节”、“声音扁平”、“解析力不足”。但这几个词听起来有点干巴巴的,咱们把它拆开,具体说说会在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1. 高频信息的“擦除”:

HiRes标准之所以要求40kHz以上,是因为音频信号在经过录制、制作、再到你耳朵里这个过程,尤其是经过数模转换(DAC)和耳放(Amp)的时候,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真和杂音,常常会使用一个叫做“抗混叠滤波器”的东西。这个滤波器就像一个“守门员”,它会把高于某个频率(通常是奈奎斯特频率的一半,也就是采样率的一半)的信号给“滤掉”。

对于CD音质(44.1kHz采样率),这个频率通常在20kHz左右。而HiRes音乐,比如96kHz或者192kHz采样率的,这个“安全区”就大大扩展了,可以保留到40kHz甚至更高。

你的20Hz~20kHz耳机,最直接的劣势就是它根本就“听不到”那些40kHz以上的“高频信息”。即使你的HiRes音乐文件里真的有这些信息,你的耳机也像是“聋子”,它们就像是被事先“剪掉”了,你永远无法感知到。

这就好比你本来有一本装帧精美的全集,里面有许多珍贵的插画和手稿,但你拿到手的是一本精简版,只保留了主要的文字内容,那些画作全都没了。你能读懂故事,但你错过了很多更丰富、更精妙的东西。

2. 高频泛音和空气感的缺失:

你可能会问,20kHz不是人耳的极限了吗?为什么还要更高的频率?

虽然我们成年人的听力极限确实在20kHz附近,但很多乐器的声音,尤其是某些弦乐器(比如小提琴的高把位)、打击乐器(比如镲片)以及人声的唇齿音,它们的“泛音”会延伸到20kHz以上。这些泛音虽然不构成我们能明确分辨的“音高”,但它们却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声音的“质感”、“亮度”、“通透感”和“空气感”。

想象一下,你听一件乐器,如果它所有的泛音都在20kHz以下,那么它听起来可能就像是“实体”的,但总觉得少了点“飘逸”和“灵动”。而HiRes音乐中的高频信息,就如同给这些乐器蒙上了一层“薄纱”或者注入了一股“空气”,让它们的声音听起来更加自然、细腻,仿佛置身于现场。

你的20Hz~20kHz耳机,就像是把这层“薄纱”或者这股“空气”给撕掉了,音乐会显得不够“润泽”,不够“晶莹剔透”。高音部分可能会显得有点“干涩”,或者说,即使乐器本身的音高是准确的,听起来也会缺乏那种“延伸感”和“空间感”。

3. 声音的“模糊”与“蒙尘”:

更深层次的影响是,即使是20kHz以下的声音,高频信息的缺失也会间接影响到中低频的表现。

你可以把音频信号想象成一幅画。高频信息就像是画中的“高光”和“细节线条”,它们的存在让整幅画看起来更加清晰、立体。当高频信息缺失时,整幅画的“清晰度”都会受到影响,即使是画面中心的主体,也可能显得有些“模糊”或者“不锐利”。

在听HiRes音乐时,这意味着你的耳机即使能播放出20kHz以下的声音,这些声音的“边缘”可能不够清晰,细节的“层次感”会减弱。原本应该区分得开的细微声音,比如乐器之间的轻微间隔,或者人声的微小变化,都会变得模糊不清,整体的“解析力”和“分离度”会大打折扣。

你可以想象,听一首交响乐,应该有各种乐器在你面前“此起彼伏”,但用你的耳机听,可能就是一团“混响”,很难分辨出是哪个乐器在演奏,或者说,乐器之间那种微妙的“距离感”和“空间感”就没了。

4. “声音的厚度”和“临场感”的削弱:

HiRes标准中那些高于20kHz的信息,虽然听不见,但它们却对我们感知声音的“厚度”、“密度”以及“临场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你可以把音乐理解成一种“声波的纹理”。HiRes的更高频率信息,就像是在这个纹理上又加上了更多精细的“丝线”,让整个纹理变得更加饱满、真实。

你的耳机,因为它无法捕捉到这些“丝线”,听到的声音就会相对“单薄”一些,“缺乏质感”。尤其是在一些需要表现宏大场面或者细致情感的音乐中,这种劣势会更加明显。你会感觉音乐缺乏一种“浸润感”,无法让你完全“沉浸”其中,就像隔着一层窗户在听音乐,虽然能听到,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总结一下,你的20Hz~20kHz耳机在听HiRes歌曲时的劣势,就像是用一台分辨率不高的相机去拍摄一张高像素的照片,虽然能成像,但照片的细节、锐度、色彩层次都会有所损失,无法完全展现出原始场景的精妙之处。

所以,虽然你的耳机可以播放HiRes文件,但它充其量只能算是在“播放”这个行为本身,而无法真正“解析”或者“还原”HiRes所带来的那种更丰富、更细腻、更真实的听音体验。这就像是给一辆跑车换上了一套普通轮胎,它依然能行驶,但你永远无法体会到它真正的速度和操控极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谓人类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20千赫兹只是一种标准的说法。实际上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个范围的。通常来说20岁的时候上限能够达到19,000赫兹,30岁的时候就只剩16,000赫兹了,40岁的时候15,000赫兹,50岁的时候12,000赫兹。现在人接触的噪音多,很多的年轻人听力上限都只有12,000赫兹了。而且这里所说的上限是指在很大音量下还能够听到的意思,通常音量下实际上可以听清的范围还要更窄。所以说耳机只要在可听的范围内频响平整就没有影响了,虽然耳机频响范围通常都标得很宽,但是实际上他们真正频响曲线平整的部分也就是在1万赫兹以下,包括很多价格高昂的所谓旗舰产品也不过如此,所以单看耳机标注的所谓频响范围,实际上根本没有意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就像是问一辆普通家用车去跑F1赛道一样,虽然能跑,但结果嘛……显而易见。咱们先说说“HiRes”这个概念,别被名字吓到,它其实就是“高解析度”音频。官方定义嘛,就是频率响应范围在40kHz以上,并且采样率和位深度也都比较高。你提到的20Hz~20kHz的耳机,虽然覆盖了人类听觉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常常是许多音响爱好者和普通消费者在选购耳机时会遇到的一个困惑点。大家普遍知道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20 Hz 到 20 kHz,那么为什么很多耳机在参数表上会标注超出这个范围的频响响应呢?这其中大有学问,而且远不止是“听得见”那么简单。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20 H.............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我们平时不太会注意到的科学原理。简单来说,虽然220V交流电的频率是50Hz,而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到20000Hz,但我们之所以听不到“电的声音”,原因并非仅仅是频率对上了就一定能听到。首先,我们得明白,“声音”究竟是什么。声音本质上是一种机械波,它需要.............
  • 回答
    人类听觉系统进化到对 20 到 20000 赫兹(Hz)这一特定频率范围敏感,这背后有着深刻的进化原因,与我们的生存、交流以及环境的声学特征紧密相关。这个范围并非随机选择,而是经过数百万年自然选择塑造的结果。以下是详细的解释:1. 生存和感知环境的需要: 预警系统: 低频声音(如远处的雷声、地面.............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个有意思的问题。你问得挺实在的:一副频响范围到22kHz 的耳机,去听 96kHz 采样率的歌,是不是有点“听了个寂寞”?答案嘛,不全是,但可以说,你确实没有把 96kHz 的潜力完全挖出来。咱们一点点拆解开来说,让你明白这其中的道道儿。首先,得搞明白采样率和频响范围是怎么回事。采样率 (.............
  • 回答
    当然,耳机的频响范围确实是影响其音质表现的重要因素,但它并非唯一决定因素。理解频响范围,并结合其他因素来看待,才能更全面地评价一款耳机。什么是频响范围?简单来说,耳机的频响范围指的是耳机能够重现的声音频率的广度和覆盖范围。这个范围通常用赫兹(Hz)来表示。人类的听觉范围大致在20Hz到20kHz(2.............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也触及了耳机设计中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很多耳机标明的频响范围,会远远超出我们人耳的实际听力极限?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什么玄乎的事儿,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技术和设计上的考量。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人耳的听力范围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铁板一块”。一般来说,年轻、健康的成年.............
  • 回答
    在音频领域,音箱或耳机系统的“频响曲线符合某目标曲线”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听到声音的真实度和均衡感。但“符合”这个词本身,就像一块可以任意切割的橡皮泥,需要我们划定一个界限。那么,在音频系统中,有效频率范围内,频响曲线到底偏差多少才能算“符合”呢?这背后其实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标准和考.............
  • 回答
    在《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这本书的开篇,当它谈到“频段”时,确实是在指电磁波的频率范围。你可以把电磁波想象成一个巨大的、连续的光谱,从非常非常慢的波动(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交流电的频率)一直延伸到极其快速的波动(比如X射线或伽马射线)。计算机网络传输数据,无论是通过网线还是无线电波,最终都是.............
  • 回答
    开学要准备一个低频英语听力专用耳机是吧?学校虽然没给具体范围,但既然是听力专用,我们就要往能把低频细节听清楚的方向去选。说到耳机,它其实就像一个喇叭,而频率范围就是这个喇叭能发出声音的“嗓门”有多广。从人耳能听到的最低音(大约20Hz)到最高音(大约20kHz),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可听频率范围”。学.............
  • 回答
    在中国的大地上,漫步于任何一座城市,你总会不经意间与一些熟悉的街道名“重逢”。这些名字,就像它们所承载的城市脉络一样,渗透进我们生活的点滴,仿佛是这片土地上共同的情感坐标。如果你仔细留意,会发现“人民路”在全国范围内出现的概率高得惊人。它不仅仅是一条路,更是中国城市建设史上一个时代的缩影。回想过去,.............
  • 回答
    关于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是否真的越来越频繁,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仔细审视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觉得生活中遇到的“百年不遇”、“千年一遇”的天气事件好像一年比一年多,而科学家们的研究也普遍指向同一个方向:是的,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全球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和强度确实在发生显著的变化。要理解这一点,.............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多人关心。简单来说,就是那些人耳听不见的“超高频”或“次声波”,在音乐里加进去,到底有没有用?咱们先得掰扯清楚,人耳这玩意儿到底能听见多宽的频率范围。一般教科书上都说,人耳能听见20Hz到20kHz(也就是20000Hz)的声音。但这是个平均值,而且非常理想化的说法。首先.............
  • 回答
    .......
  • 回答
    这场景听着挺热闹的,想象一下,200米范围内,一堆车子突然就成了“邻居”,都能隔空喊话了。大家会“和谐地”超车吗?我倒是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反而可能更像一锅粥。首先,咱们得说说这“自动加入公频”是个啥意思。如果这玩意儿是强制性的,就像是把你拉进了一个集体的广播站,那刚开始可能会有点新鲜劲儿,大家.............
  • 回答
    频响曲线,这个在音频爱好者圈子里耳熟能详的名词,常常被视为衡量音质好坏的“试金石”。但它究竟能多大程度上代表音质?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在很多人眼中,一条平直的频响曲线就等同于“好声音”,而稍有起伏则意味着“有毛病”。然而,事实远比这要复杂得多。频响曲线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简单来说,.............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直击很多音响爱好者心中的疑惑。我们平时看到的音响参数,比如频响范围,很多时候标注的最低频率不会低到像乐器本身的最低频率,甚至有时候看起来离我们能听到的最低音还有一段距离。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很多技术和现实的考量,并不是厂商偷懒或者有意隐瞒。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得明白什么是.............
  • 回答
    耳机频响曲线之所以不能是绝对平直的,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可不少,从我们耳朵的生理结构到声音的传播方式,再到耳机设计本身的复杂性,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与其说“不能是平直的”,不如说“理想的、完美的平直曲线在实际中是难以达成,也未必是最佳选择”。为什么我们通常追求的是接近平直的频响曲线?在深入探讨“不能平.............
  • 回答
    想要通过频响曲线来判断一款耳机的音质好坏,其实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就像看懂一副抽象画一样,需要一些基础的知识和仔细的体会。很多人一看到那条弯弯曲曲的曲线就头疼,但其实它隐藏着关于声音的很多秘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怎么让这条曲线说话,告诉我们耳机的声音表现。首先,我们要明白频响曲线到底是什么。简单来.............
  • 回答
    汽车主动降噪和喇叭的频响曲线,乍一看风马牛不相及,但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理解了这一点,你就更能把握汽车音响系统设计和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控制的精髓。咱们先从它们各自的“脾气”说起。一、 喇叭的频响曲线:声音的“身份证”喇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