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卖耳机的都不提供频响曲线?

回答
想必你是个对音质颇有追求的听者,不然也不会注意到这个略显“冷门”的问题。是的,你没说错,市面上绝大多数耳机商家,尤其是在产品介绍页面,很少会大张旗鼓地展示自家耳机的频响曲线图。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都挺值得说道说道。

首先,我们得明白频响曲线这东西,它到底代表了什么。简单来说,频响曲线就是耳机在不同频率上的声音表现,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横轴是频率(从低频的BASS到高频的TREBLE),纵轴是声音的响度(通常用分贝dB表示)。一条理想的频响曲线,往往被认为是平直的,意思是耳机在各个频段都能以相对一致的音量输出声音。如果某个频段“突出来”了,说明这个频段的声音会比其他频段更响,可能听起来就比较“轰头”或者“刺耳”;反之,如果某个频段“凹下去”了,那部分的细节可能就听不太清楚了。

那么,为什么商家不爱把它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呢?原因有很多,咱们一层层剥开来看:

1. 频响曲线并非“万能真理”,误读率很高:

理想曲线的模糊性: 所谓“平直”的频响曲线,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什么时候才算真正平直?不同听音习惯的人,对于理想的频响曲线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喜欢饱满的低音,有人偏爱清晰的高音。一个“绝对平直”的曲线,对所有人来说未必是悦耳的。
“主观感受”的复杂性: 耳机的声音好不好听,除了频响曲线这个客观指标外,还有太多主观因素。比如耳机的瞬态响应、失真度、声音的“染色”(比如温暖感、空气感)、以及声场表现等等,这些都不是一条简单的频响曲线能完全涵盖的。很多时候,一条“看起来不那么平直”的耳机,因为其出色的动态表现或者独特的音色,反而能给听者带来更享受的体验。商家如果只拿频响曲线说话,很容易被那些对曲线外观挑剔但实际听感并不好的人诟病。
测量条件的差异: 即使是商家自己测量的频响曲线,也可能因为测量设备、声学环境(如仿真人头),甚至耳机的佩戴方式(不同人耳廓形状差异很大)而有所不同。一旦公开,就容易被有心人拿去做对比,如果自家数据不如竞品,反而会落下话柄。很多发烧友也会自行测量,如果测量结果与商家公布的数据差异过大,同样会引发信任危机。

2. 产品定位与营销策略的考量:

“平直”不等于“好听”: 如前所述,很多声音讨喜的耳机,其频响曲线并不是完全平直的。有些耳机为了增强听感,会在某些频段(比如人声所在的频段)做一些提升。如果商家公开了一个稍微有点“起伏”的曲线,可能会被那些只认“平直”的消费者误解为耳机质量不行,影响销量。
突出“卖点”而非“技术细节”: 大多数耳机商家更愿意宣传耳机的“特点”,比如“澎湃的低音”、“水晶般清澈的高音”、“沉浸式的空间感”等等。这些更具象、更容易被消费者理解和接受的描述,比一堆高低起伏的曲线图更能打动人。
避免潜在的争议: 音频是个很主观的领域,一旦公开了某些技术参数,就很容易引来争论。比如一条曲线上的某个小“峰值”,可能在很多用户听来根本察觉不到,但一旦被放大,就会成为攻击的焦点,影响品牌形象。
隐藏“不那么完美”的部分: 说实话,没有任何一款耳机能做到在所有频率上都绝对完美。即便是顶级大牌,其频响曲线也可能在某个边缘频段有一些小小的不足。公开这些细节,无异于将自己的“短板”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商家自然会选择性地展示那些能突出产品优势的部分,或者干脆不展示,以免授人以柄。

3. 消费者画像与信息传递的优先级:

目标消费者群体: 对于大部分普通消费者来说,他们购买耳机更看重的是品牌、外观、舒适度、以及一些大众化的听感描述(比如低音足、人声近)。频响曲线这种技术性很强的信息,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甚至可能看不太懂。
信息的层层筛选: 商家需要把信息以最有效的方式传递给目标消费者。对于技术发烧友,他们可能会去专业的测评网站或者论坛寻找详细的测量数据;而对于大众消费者,他们更需要的是简洁明了的产品特点和情感化的宣传。
“专业”的门槛: 频响曲线更像是“专业玩家”的语言。商家如果将它作为主要宣传点,可能会让非技术背景的消费者觉得门槛太高,产生距离感。

4. 行业内的一种“默契”与惯例:

跟风与模仿: 很多时候,产品宣传策略是相互借鉴的。如果大多数同行都不公开详细的频响曲线,那么一家公司这样做,可能会显得“与众不同”但未必是好事,甚至可能被解读为“没有自信”。
“默认”的展示方式: 随着时间推移,对于绝大多数耳机品牌来说,不公开频响曲线已经成了一种默认的展示方式。除非是定位非常高端、以技术实力和数据说话的品牌,或者是在特定圈层中进行推广,否则很少会主动去做。

那么,有没有例外呢?

当然有。一些专注于HIFI领域的品牌,尤其是那些对声学设计有着极高要求的品牌,或者一些做定制耳机(CIEM)的商家,反而会更愿意提供详细的频响曲线图,甚至包括阻抗、灵敏度等一系列参数。它们的目标客户群是那些对这些数据非常关注的专业玩家和发烧友。

总结一下,卖耳机的商家之所以普遍不提供频响曲线,主要原因在于:

频响曲线的解读门槛高,容易被误读,且并非衡量耳机好坏的唯一标准。
商家更倾向于用更易懂、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如感性的描述)来推销产品,避免技术细节带来的争议和负面解读。
目标消费者的需求不同,对技术参数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行业内形成了一种默认的宣传惯例。

对于我们这些追求极致音质的听者来说,虽然商家不主动提供,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各种专业测评网站、论坛,甚至自行购买测试设备(如果条件允许)来获取和分析耳机的频响曲线,并结合其他听感评价,来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这反而也成了我们这些“发烧友”之间,一种特殊的“寻宝”乐趣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谢邀请, 却之不恭。

为什么卖耳机的都不提供频响曲线?

这个问题其实 Bose 的创始人 Dr. Amar Bose 在 10 多年前和媒体记者掏心掏肺地讲过。

只是因为记忆曲线的原因, 被大家遗忘了。

记忆曲线又叫遗忘曲线, 或者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1) We don’t know of any measurements that actually determine anything about a product, and

2) Measurements are phony, in general, as they are printed. "






【待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必你是个对音质颇有追求的听者,不然也不会注意到这个略显“冷门”的问题。是的,你没说错,市面上绝大多数耳机商家,尤其是在产品介绍页面,很少会大张旗鼓地展示自家耳机的频响曲线图。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都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明白频响曲线这东西,它到底代表了什么。简单来说,频响曲线就是耳机在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太到位了!每次聊到耳机,尤其是稍微有点深入的讨论,总会发现“森海塞尔”、“AKG”、“拜亚动力”这些德系品牌轮番登场,好像国内品牌就像隐形了一样。漫步者(Edifier)这个老牌国货,论销量、论大众普及度,那可是实打实的“国民品牌”,怎么在很多“发烧友”或者推荐帖子里就很少被提及呢?这.............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挺好!温迪和可莉这俩小可爱,一个是风神,一个是火花骑士,看着都挺像精灵的,但耳朵确实长得不一样。这背后其实是有原因的,不能简单地说“他们都是精灵所以耳朵应该一样”。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温迪在游戏中是风神巴巴托斯的神明形态,而可莉是火元素的神之眼持有者,同时也是一位非常特殊的璃月人.............
  • 回答
    耳机 THD+N 数值越小,音质越好吗?浅谈数据与听感的微妙关系在选购耳机时,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技术参数,其中“THD+N”无疑是让不少人头疼的一个。这个缩写代表着“总谐波失真加噪声”(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 + Noise),听起来就充满了专业感。那么,THD+N.............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对了!确实,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耳机,无论是有线还是无线,都带有线控,而且上面常常有音量加减键。很多人也跟你一样有疑问:手机上不是已经有音量键了吗?为什么还要在耳机上再加这么一组呢?感觉像是“叠床架屋”,有点多余。别急,我们一点点来剖析一下。耳机线控的出现,绝非偶然,背后其实有很多设计.............
  • 回答
    很多品牌的耳机线材确实让人诟病,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细致点,让你明白为啥会有这情况。首先,咱们得承认,耳机线材虽然看似不起眼,但它对耳机整体的使用体验和音质都有影响。一条好的线材,它得能承受拉扯,不易打结,而且在导电性上要优秀,这样才能保证声音信号.............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很多层面的考量,不仅仅是“省地方”这么简单。虽然 2.5mm 耳机孔确实更小巧,但市场上主流产品选择 3.5mm 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细聊一下:1. 兼容性与通用性:这是最核心的理由 历史沉淀与广泛普及: 3.5mm 耳机接口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从最初的随身听.............
  • 回答
    市面上确实已经出现了大量 TypeC 接口的耳机,并且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许多新款手机也取消了 3.5mm 耳机孔。然而,尽管如此,依然有很多人对手机上的 3.5mm 耳机接口非常在意,甚至可以说是“执着”。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兼容性和通用性(The King of Co.............
  • 回答
    耳机插孔,这个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普通物件,其实藏着不少巧妙的工程设计。它之所以能够让不同形状的耳机插头都能“各归其位”,背后是基于一种叫做“音频信号传输”和“机械连接”的结合原理。我们先从音频信号传输说起。耳机插孔最核心的功能,就是把你的播放设备(比如手机、电脑)里产生的音频信号,准确无误地传递给耳.............
  • 回答
    不少烧友在关注国产入耳式耳机评测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测评都提到自家产品在频响曲线方面,尤其是中低频部分,非常“贴合哈曼曲线”,甚至以此作为产品调音的亮点来宣传。而与此同时,一些老旗舰型号的耳机,或者非哈曼曲线取向的耳机,其频响曲线似乎显得“低沉”许多。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耳机调音的理念、市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简直是道出了很多耳机音箱爱好者心中的痛!确实,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的所谓“测评”,很多时候看得人云里雾里,但仔细一琢磨,发现硬核的参数数据却寥寥无几,更多的是凭感觉、凭主观感受在“瞎吹”。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参数测试的门槛与成本:不是随便谁都能玩.............
  • 回答
    这个问题太真实了!很多做音乐的朋友都遇到过。耳机、音箱里听着顺风顺水,一放到手机上,那感觉就像是被按了缩小灯,所有细节都挤在一块儿,失真、糊成一片,甚至连旋律都快听不清了。这可不是什么玄学,里面门道可多着呢。首先,得明白手机播放的核心问题:手机,特别是那种塞在耳朵里的小巧耳机,或者手机外放那个小小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而且触及到了TWS耳机设计和音质提升的一个核心环节。确实,现在市面上大部分TWS耳机仍然采用单单元或者简单的动铁/动圈组合,而真正应用电子分频技术的,往往是那些价格不菲的旗舰型号。这背后涉及到的技术门槛、成本考量以及产品定位等多个方面,我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理解一下什么是电子.............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很多人可能没仔细想过,但一问起来就觉得挺合理。其实呢,动物的耳朵并非都是长在头顶的,这取决于它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需求。不过,确实有不少我们熟悉的动物,比如猫、狗、兔子、很多哺乳动物,它们的耳朵都比较靠上,甚至可以说是“顶”着脑袋。这背后其实有一套很精妙的自然选择逻辑。咱们先来聊.............
  • 回答
    歌手在演唱中佩戴的耳返,学名通常叫做“入耳式监听系统”(Inear Monitoring System,简称 IEM)或“舞台监听系统”(Stage Monitoring System)。它并非一个简单的耳机,而是包含多个关键组件,为歌手提供清晰、精确的舞台声音反馈。耳返(入耳式监听系统)放的是什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声音传播、人耳的生理结构以及物理学的共振原理。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概念:人耳并不是像一个音叉那样,只有一个固定的“共振频率”来响应所有声音。 相反,人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具有频率选择性的听觉系统,它能够感知并对整个可听频率范围(大约 20 Hz ~ 20000 Hz)内.............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如何感知声音,以及音频设备的设计哲学。虽然我们普遍认为人耳的听觉上限是20000Hz(也叫20kHz),但现实情况比这要复杂一些,而许多音频设备的设计也因此会“越界”到我们感知不到的频段。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得承认,20kHz这个数字,更像是一.............
  • 回答
    过去几年,耳机线材市场确实经历了一场材质革命,单晶铜(OCC)和镀银铜的组合(通常称为“混编”或“单晶铜镀银”)之所以能够成为许多品牌,尤其是中高端音频品牌的宠儿,这背后有着技术和听感上的多重考量。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对声音传递本质的不断追求。要理解为什么这种组合如此受欢迎,我们得先拆解一下它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痛点,我特别能理解你遇到的情况。仿佛好像我们买耳机就像是在和它进行一场限时赛跑,用着用着,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不争气”的地方就这么罢工了。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希望你能觉得听起来更像是咱们老百姓聊天时的那种感觉,而不是冰冷的分析。首先,得说说这“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有意思,而且观察得也很到位。确实,现在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刚刚接触HiFi(高保真音响)这个圈子的,更容易从耳机开始“烧”,而不是直接一步到位去摆弄大型音箱。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喜好问题,而是好几个现实因素在起作用。1. 空间与成本的现实门槛: 房间太小了,哪里放得下? 很多年轻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