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康熙「传位于四阿哥」的传闻是真的吗?

回答
关于康熙皇帝“传位于四阿哥”的传闻,是历史上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 严格来说,没有直接的、确凿的历史证据能够证明康熙皇帝在临终前明确、公开地宣布“传位于四阿哥”。 然而,围绕这一传闻,存在着大量的历史细节、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后世的解读,使得这个传闻具有了极高的历史讨论价值。

传闻的起源与传播:

这个传闻最核心的来源是所谓的“九子夺嫡”的政治斗争。康熙皇帝晚年,诸位皇子为了争夺储位而展开了激烈的政治博弈。其中,四阿哥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禩(名字有误,应为十四阿哥胤禵)是主要竞争者。

传闻主要有以下几个版本:

1. “传位诏书篡改说”: 这是最广为流传也是最关键的传闻。其核心观点是,康熙皇帝原本有意传位给其他皇子( most often 被认为是十四阿哥胤禩),但在康熙皇帝去世前后,四阿哥胤禛或其支持者(如隆科多)篡改了传位诏书,将诏书上的“十四”改成了“四”。
2. “遗诏口述偏差说”: 另一种说法是,康熙皇帝在临终前口述遗诏,由于当时情况紧急,或康熙皇帝身体虚弱,口述内容可能出现偏差,被听取遗诏的皇子或大臣解读为传位给四阿哥。
3. “隆科多主导说”: 隆科多作为康熙皇帝的亲信,也曾是康熙朝的重臣,掌握着京师的兵权。有说法认为,隆科多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可能在康熙皇帝去世后,强行推行了四阿哥继位的决定,甚至控制了诏书的发布。

支持传闻的一些“证据”和历史细节:

十四阿哥的封赏: 康熙皇帝在临终前不久,曾经将一些重要的军事和政治职务赋予了十四阿哥胤禩,例如让其掌管户部和管理边疆事务。这在一些人看来,是康熙皇帝为十四阿哥铺路继位的重要信号。而四阿哥胤禛在此之前则相对低调。
康熙皇帝对四阿哥的态度: 尽管存在争议,但历史记载也显示,康熙皇帝在某些时期对四阿哥胤禛的表现表示过赞赏,认为他“有才”、“处事稳重”。 但也有批评性的评价,如认为他“急躁”、“多言”。 这种复杂的情感很难直接证明最终的传位意图。
隆科多的角色: 隆科多是康熙皇帝的舅舅,长期受到康熙皇帝的信任。他在康熙皇帝临终前,被康熙皇帝赋予了“守卫宫禁”的重任。这使得隆科多在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也因此成为了传闻中的重要角色。一些人认为,隆科多是四阿哥继位的主要推动者。
后来的史书编纂: 清朝的史书,如《清世宗实录》等,都是在雍正皇帝在位期间或之后编纂的。为了论证雍正皇帝继位的合法性,这些史书自然会倾向于描述康熙皇帝有意传位给四阿哥。这使得后世难以从官方史料中找到“篡改”或“偏差”的直接证据。
民间流传和野史记载: 许多关于九子夺嫡的民间传说和野史笔记,都支持了“传位诏书篡改说”或“隆科多主导说”,这些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公众对这段历史的认知。

驳斥传闻的观点和历史学界的看法:

尽管传闻流传甚广,但许多历史学者并不完全认同“传位诏书篡改说”,他们的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缺乏直接证据: 最重要的论据是,至今没有发现任何确凿的、具有说服力的原始证据,如当时的目击者证词、原始诏书副本等,能够直接证明诏书被篡改。
隆科多的动机: 隆科多作为康熙皇帝的重臣,如果真的篡改诏书,无疑是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他的个人动机和当时的政治考量,仍然存在争议。
其他皇子的实力: 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禩在当时也拥有相当的实力和政治资源。如果康熙皇帝的意愿清晰地指向他们,那么四阿哥也未必能轻易得手。
康熙皇帝的政治手腕: 康熙皇帝以其精明和强大的政治手腕著称。他很难想象会允许如此重大的政治事件被轻易操纵,尤其是在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
史书的“合理性”: 即使官方史书对继位过程进行了粉饰,但它们也试图为四阿哥继位提供一定的“合理性”,例如强调康熙皇帝对四阿哥的赏识和器重。

更普遍被接受的解释:

更普遍被接受的解释是,康熙皇帝在晚年确实对诸位皇子都存在不满和疑虑,也未能明确立下储君。他可能在最后时刻,倾向于四阿哥,或者由于身体虚弱,在表达意愿时出现了含糊不清,而四阿哥及其支持者在权力交接的混乱时期,抓住了机会,并且能够有效地将康熙皇帝的模糊意愿解读为支持自己继位,并通过政治手腕巩固了权力。

总结:

“康熙传位于四阿哥”的传闻,更像是一个在历史真相基础上,经过政治斗争、民间传说和史书编纂等多重因素叠加而成的复杂叙事。

传闻中的“诏书篡改说”缺乏直接证据支持,更多是后世的猜测和推断。
康熙皇帝的真实意图已经难以完全考证,他可能在晚年确实对诸位皇子感到失望,未能明确选择继承人。
四阿哥胤禛(雍正皇帝)的继位,更有可能是通过其自身的政治能力、对局势的把握以及隆科多等人的支持,在权力真空期成功巩固的。

因此,与其说这是一个“真”的传闻,不如说它是一个深刻反映了清初皇权更迭复杂性和残酷性的历史话题。它揭示了“九子夺嫡”背后隐藏的权力斗争,以及历史叙事是如何被权力塑造和影响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清代传位诏书、遗诏一向是满汉合璧的。例子很多,满汉合璧的诏书我手上就有,但是出于版权问题,不能放全文,给截个图吧——雍正遗诏:(戳之看大图)


其次,关于前段时间新闻说康熙遗诏满蒙汉三语的问题,我严重怀疑是记者分不出满蒙文来,误以为上面有蒙文。当然遗诏抄录颁发全国,也可能是有蒙文版的,但是满蒙汉出现在同一份诏书上的可能性不高。

然后,再说说改诏书的传言。遗诏这种东西,其实没有什么改的必要,因为本来也不是老皇帝在位的时候写的……遗诏一向都是老皇帝驾崩之后起草的,康熙时代关键是临终有无末命,之后就是秘密立储了。换句话说康熙驾崩后到底谁做皇帝,要看康熙末年皇帝的态度。正史关于此有很多论文,主流观点还是认为康熙意属雍正的。再退一步说(以下为个人观点),让谁做皇帝都轮不到十四啊,清代入关后,你见过继承人还被下放到边疆打仗的么?万一挂了谁负责?在胤礽还是太子的时候,康熙就是出去蒙古办事(顺道打个猎)都不肯带着太子,而是要求太子留在京城坐镇。由此就可见一斑。

最后,再再退一万步说,假如看到这里还有小白萝莉们伤心滴捂脸大叫“我不信我不信你们就是改诏书了!”,我就再说说改诏书会是个多么大的工程。

1. 由于诏书是满汉文的,所以两个都要改……

清代汉字“于”字写“於”,有点不太好改哟~ 肿么办!好吧,我们再假设大臣们眼睛都瞎了(- -b),承认了“于”字的正当性——可惜,那时候传位诏都是写“皇某子”的……譬如,“皇四子”“皇六子”:


皇十四子要怎么改成皇四子!(涂掉了会不会太着痕迹?!)

这还没完!假如这位皇子彼时是有爵位的,那么称号也是要写在“皇某子”前面的,如雍正遗诏:(我把满汉文PS在一起做下对比)


汉文全文是“宝亲王皇四子弘历秉性仁慈……”由于“宝”字在前面一行,且遗诏缺失了,所以把满文放上来作对比。满文写“Boobai cin wang duici age hung li banin salgabuhangge gosin...”

所以说称号也要改哦……

(老板呼唤我了,于是楼主先去也……满文部分待续- -b)

--------------------------------------------------操练一天后满血归来的卤煮---------------------------------------------------

前文说道称号也是在上面滴~所以说,鉴于每一位皇子的称号都不同,如雍正彼时是“雍亲王”,从胤禵彼时爵位“贝子”改过来实在是有些困难。

2. 然后我们再说说满文。

满文对“皇四子”(以下就以皇四子为例)一律写duici age XX——直译是“第四阿哥某某”,而皇十四子则是 juwan duici age(第十四阿哥)——想要更改,肯定无法把juwan(十)改成“于”了,这主要是因为按满文的语序,“于XX”“让XX”是写在人名的后方的。

如雍正时期让怡亲王之子甘珠儿继怡亲王位的诏书中说到:“mini deo i jui g'anjur be urgun cin wang sirabume fungne”——汉文对应:“吾弟之子幹珠耳著襲封怡親王”,直译是“把我弟弟的儿子甘珠儿袭封为怡亲王”。mini deo i jui=我的弟弟,g'anjur=甘珠儿,这个斜线加粗且加下划线的be字便是满文中表示“把”字的虚词。表示“(给)于某某”之意时亦可用虚词de,这个词一样是放在人名之后的。

所以满文若想更改数字军团的数字,必须(跟汉语一样)涂掉juwan(十)字。前面也说了,满文诏书部分也有称号,彼时“雍亲王”称号满文写 hūwaliyasun cin wang,而“贝子”写作 beise——你们造改这俩有多不容易吗!涂掉都不管用好吗!从beise这么短的词写到hūwaliyasun cin wang这么长的词,字间距都不够好吗!拼了个图展示一下长度差距:hūwaliyasun cin wang vs. beise

……为什么这个图这么大……大家容忍一下……

所以满文也是非常非常难改的,比汉文还不好改——意思就是基本上就是没有办法改。而且我们不得不考虑到,一个遗诏拉拉杂杂是写得很长的,其中这些“称号+皇某子+名字”的组合会出现很多次,满汉文还要×2……大家自己算一下这个工作要多大(要多瞎的人才看不见……)(还不如重写- -b)。

3. 关于胤禛vs.胤祯

关于“十改于”的传言,有个很重要的理论基础,那就是禛祯同音的、满文写出来一个样的问题(即均为in jen)——可惜,在清代皇子名讳的满文写法上,素来遵从古音,即祯写作jeng,按照满文的发音规律读作zheng。见如下禛-祯满文对比:


然而有一位叫做金承艺的先生曾写过一篇“奇文”,论证胤禛并非清世宗本名,乃是即位后自己改名为“胤禛”(满文in jen)(见《“胤禛”非清世宗本来名讳的探讨》一文)。其便是基于胤祯满文写 in jen(读 yin zhen),因此世宗不可能也叫in jen。金先生这篇文章比起其他人的谬论中比较进步的一点是,他提出了一个佐证,说1978年他看到过台湾公布的康熙遗诏中有提及崇祯,其名号写为cung jen(读 chong zhen),其中祯字变写作jen——我对此颇为头痛和不可思议了一段时间,因为理论上来讲,祯字在清代由于遵从古音的缘故,应当写作jeng(读 zheng)才对。

当时我考虑到康熙年代属清早期,出现祯写jen的情况也并非不可能(如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的满文老档中祯可能写作jen),然而写在了遗诏这么正式的场合出现这种纰漏(在入关后这种写法无疑算作纰漏了),还是有些奇怪的。更何况多年来那些能看到一史馆原件(一史馆很少公布满文原件或者转写,通常我等非专业人士只能看他们自己的、错误百出的汉语翻译)的学者们从未提出遗诏原文中如此重大的问题,使我颇为怀疑金先生的记忆。直到最近我看了台湾庄吉发先生的一篇论文《滿文史料與雍正朝的歷史研究》中,意外提及了这份遗诏,并且按照台湾满学界良好的习俗,给出了其满文原文的影印版,我自己看到这其中“崇祯”一词分明写作 cung jeng(读 chong zheng),不禁想问问金先生1978年看到台北故宫的康熙遗诏和庄吉发先生给出的莫非是不同的两份不成?该不会是金先生自己写的遗诏吧?

我特此将遗诏中出现崇祯一词的这段话截图如下:

其中红框圈出的即为崇祯一词,若有认得满文字母的朋友,自然可以看出来此处写作 cung jeng(读 chong zheng)。

即便我们不算胤祯名讳大部分时间写作胤禵,就算记录为胤祯的情况下也一样是写in jeng,与清世宗满文名讳in jen写法不同。关于清代皇子凡是起汉语名字的,其汉文的满文拼写遵古音一事,胤祯也并非独一份。如彼时太子胤礽,满文写in ceng,其中礽字读cheng。再比如第十八子允祄(胤祄),满文写yūn giyei,其中祄字依然是遵古的写法。又如允禔(胤禔)禔字读zhi(感谢

@梁海

童鞋提供组合写法),允祺祺字读ki等等。

关于康熙时期皇子名字的满文读法,可参考我以前写过的一篇小文:

※[原创]从满文谱录考康熙诸子姓名读法 [懋勤朝暮]→[稽古右文·康雍梦华]

(注:此文中允䄉、允禑满文写法相同应是影印件不清晰的缘故,禑字写作u而非o,满文中u比o多了一点)。

因此事实上十改于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胤禛胤祯满文写法一致这一点,事实上也是站不住脚的。

总结:

1. 遗诏为满汉合璧版本。颁发至地方的诏书或有蒙文版,但满蒙汉三文同时出现的遗诏可能性比较低,应当是写新闻的记者不识满蒙文之缘故搞错了。

2. 遗诏本来就是新皇即位后文臣撰写的,不存在“改遗诏”之必要性。

3. 即便小白萝莉不想面对这一事实,非要说遗诏是改过的,也可参照上文,了解一下改遗诏需要修改满汉双语,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4. “十改于”这一论点之重要的理论基础,即禛、祯同音,在清代由于满文拼写遵古音的缘故,根本不成立。

卤煮又要上班去了……就写到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