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康熙等吴三桂老死再撤藩可行吗?

回答
康熙皇帝撤藩的策略,的确是一个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决策。而“等吴三桂老死再撤藩”这个设想,从战略和政治的层面来看,并非不可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稳妥的策略选择。但要详细展开论述,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这个问题。

一、当时的政治格局与吴三桂的实力

首先,我们需要回到康熙初年,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虽然清朝已经入关定鼎,但三藩(吴三桂的平西王、耿精忠的靖南王、尚之信的平南王)的势力依然庞大,尤其是在南方,他们的藩地实际上已经成为独立的王国。吴三桂更是其中实力最强、地位最显赫的一位。

军事实力: 吴三桂镇守云贵,拥兵自重,其军队的战斗力在当时不容小觑,甚至很多都是当年他归降清朝时带过来的明朝旧部,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战斗意志。
政治影响力: 吴三桂在南方具有极高的威望和号召力,他的藩地连接着明朝故土,与汉族士绅和官僚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经济基础: 藩地内税收自理,经济实力雄厚,足以支撑其庞大的军队和开销。

在这样的背景下,康熙如果选择强硬撤藩,必然会面临巨大的风险。历史上,康熙最终选择“一步到位”的撤藩策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等吴三桂老死再撤藩”,则是一种“拖延战术”,其可行性在于:

二、 等待吴三桂老死的可行性分析

1. 减轻即时军事对抗的压力:
吴三桂年纪已高,但他身体状况如何,何时会老死,这都是未知数。如果康熙选择等待,可以在这段时间内,一边继续对吴三桂进行政治拉拢、经济渗透,一边悄悄地积蓄力量,进行军事准备。
策略上的缓冲: 等待给了康熙更多的时间来观察、分析吴三桂的动向,以及评估其继承人的能力和忠诚度。如果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尚公主,在京做人质)或者其他后继者能力不足,或者与朝廷关系更为融洽,那么撤藩的难度会大大降低。
军事准备的充分性: 康熙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一步训练八旗和绿营军队,加强武器装备,并考察和任用一批忠于朝廷的将领,形成一支能够压制三藩的强大军事力量。同时,在藩地内部培植亲信,为日后接管藩地做好准备。
消耗吴三桂的实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吴三桂雄才大略,但他的年龄和家族后继者的能力终究会成为一个制约因素。藩地内部可能也会出现一些矛盾和分裂,为朝廷提供了分化瓦解的机会。

2. 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权:
如果康熙采取等待策略,他可以在舆论上占据主动。可以借口“待吴三桂功臣老迈,安享晚年”,或者“待吴三桂无后顾之忧,自然会归还兵权”,来制造一种“怀柔安抚”的假象。
避免“逼反”的指责: 康熙一直以来在处理三藩问题上,都表现出一种谨慎和权衡。如果贸然撤藩,容易被扣上“卸磨杀驴”、“兔死狗烹”的帽子,影响其在全国的统治威望,尤其是在汉族士绅阶层中的声誉。
利用继承问题: 吴三桂毕竟不是永恒的,他的死必然会引发继承问题。届时,朝廷可以借着册立新藩王的机会,施加更多的条件,或者直接以藩王不适任为由,进行撤换。

三、 等待吴三桂老死可能存在的风险

然而,任何策略都有其两面性,等待吴三桂老死也并非毫无风险。

1. 吴三桂可能主动发难:
如果吴三桂认为自己时日无多,或者感觉朝廷的压力越来越大,他可能会选择在自己健在的时候主动出击,先发制人。毕竟,他拥有最强的军事力量,一旦他决定反叛,康熙的等待策略就变成了“养虎为患”。三藩之乱爆发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吴三桂对自身权力和地位的不满,以及对朝廷的戒备。

2. 继承人可能能力更强或更激进:
虽然我们通常认为后继者不如创业者,但不能排除吴三桂的儿子或孙子是一个比他更具野心、能力更强,或者对清朝统治更怀有敌意的人。如果继承人能够有效地整合藩地力量,甚至能够得到其他藩王的支持,那么撤藩的难度将呈指数级增长。

3. 错失最佳撤藩时机:
康熙三年(1664年),朝廷开始进行第一次撤藩的尝试,撤去了南明永历政权的残余势力,以及一些小藩国。这些举动在客观上削弱了藩镇的整体实力,也为康熙后来的大规模撤藩积累了经验。如果康熙选择等待吴三桂老死,可能会错失一些更适合大规模撤藩的时机,或者让藩镇有更多的时间来巩固和发展自身。

4. 内部政局的变化:
虽然康熙在位时间长,但任何朝代内部都可能发生政治斗争和权力更迭。如果朝廷内部出现动荡,或者朝臣们对撤藩策略产生分歧,那么康熙的长期计划可能会受到影响。

四、 康熙最终选择的原因

康熙最终选择在吴三桂在世时就发动撤藩,并非没有考虑过等待。但最终采取雷霆手段,很可能是因为他:

对吴三桂的判断: 康熙可能认为吴三桂的野心和实力已经达到了一个不可容忍的地步,再拖下去只会让他更加强大,或者让他有机会找到更合适的时机发难。
对自身力量的信心: 康熙经过几年的统治,已经逐步掌握了朝廷大权,并且对八旗和绿营的军事实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可能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与三藩抗衡的实力,并且可以通过巧妙的政治操作来降低风险。
对局势的判断: 康熙也可能预见到,一旦吴三桂的继承人接班,局势可能会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控制。例如,如果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表现出更强的独立意识,或者与朝廷的关系进一步恶化,那么等待反而可能带来更大的动荡。

结论

总而言之,“康熙等吴三桂老死再撤藩”的设想,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作为一种风险较低的策略选择。它能为康熙赢得时间,积蓄力量,并在政治上占据主动。但是,这种策略也存在巨大的风险,包括吴三桂主动发难、继承人能力超预期等,这些都可能让康熙的等待变成一场灾难。

康熙最终选择在吴三桂尚在世时便采取行动,是基于对当时局势、吴三桂本人以及自身实力的综合判断,以及对未来风险的权衡。他没有选择最“稳妥”的等待,而是选择了在恰当的时机,以一种更为果断的方式解决这个威胁清朝统治的重大隐患。历史也证明了他的决策是正确的,虽然过程充满了艰辛和血腥,但最终成功地巩固了清朝在全国的统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康熙为代表的的清王朝中央的最终目的是撤藩,将云贵、两广彻底纳入中央控制。吴三桂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够像沐氏一样永镇云南。两者的最终目的存在着根本的矛盾,吴三桂年迈,康熙年轻这是个众所周知的现实,不但康熙知道,吴三桂自己也知道,所以两方的矛盾实际上是不可调和的,即使康熙不主动寻求撤藩,吴三桂也会想方设法让朝廷承认自己永镇云南的特权,只要一天不承认,他就会采用各种方法折腾。

user avatar

不可行,当然不可行!

很多答案里面都说康熙太鲁莽了,那是以结果推原因。

当时三藩已经成尾大不掉的态势,每年都消耗大量的税收,不割了难道等这个“癌细胞”长大最终成为不治之症?

再说,谁也说不清楚三藩这几个老头子的阳寿和康熙比谁的长?不解决这个问题早晚遗祸子孙!

另外,看看八旗这批人在这个时候已经烂成什么样子了?再等得了十年二十年?估计已经完全没有战斗力了吧!

再说你以为他们几个老的死了其他人就愿意被裁撤?他们其实是个军阀集团,头儿死了照样不会乖乖听话,战争很难避免!

再说慢慢裁撤,你以为这些人都是傻子?他们会自己缴械?另外这么一大批人的安置也是问题,银子拿得出还是土地拿得出?

user avatar

不可行

耿精忠都是第三代靖南王了,结果还是反了;平南王尚可喜倒是不想反,结果他儿子带着部队叛变了;就算耗到吴应熊接位,三藩该反还是会反,主要是三藩涉及的利益太大,和谁在上面当老大没关系。

康熙的主要错误在于错估了叛乱的规模,吴三桂所部所辖4镇10营53佐领不过三万余人,耿尚二人所部,更是只有一万余人。因为三藩账面实力不强,所以康熙没有做三藩叛乱的军事准备。

但吴三桂起兵之后,迅速裹挟了云贵黔川湘五省的绿营,声势远超清廷的估计;而朝廷由于没有做军事准备,直到吴三桂两个月后,清廷才发兵南下镇压;吴三桂起兵四个月之后,清军主力才在江北集结完毕:

九月,诏使至,三桂大失望。与所部都统吴应麒、吴国贵,副都统高大节及其壻夏国相、胡国柱谋为乱,部署腹心扼关隘,听入不听出,与使者期以十一月己丑发云南。
己未,命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讨吴三桂。······十三年甲寅春正月乙亥,勒尔锦师行。
二月乙未朔,太皇太后颁内帑犒军。······甲寅,吴三桂陷长沙,副将黄正卿叛应之,旁陷衡州。命都统觉罗朱满守岳州,未至,岳州失。
三月乙丑,命整饬驿站,每四百里置一笔帖式,接递军报,探发塘报。命左都御史多诺等军前督饷。戊辰,吴三桂将犯夷陵,勒尔锦遣兵击败之。

如果清廷提前做军事准备,把部队部署到陕西河南一线,不给吴三桂整合黔川湘三盛绿营的机会,那三藩之乱绝不会持续八年之久。

user avatar

可行。从事后看,这种方法实际上效果更好。当时尚可喜已经老迈,耿精忠威望和能力都不足,吴三桂也六十多了,吴应熊常年在北京,再熬几年等吴三桂再老死,到时候撤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但是,我们说这些是因为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知道三藩之乱打了八年,而且吴三桂一度真的饮马长江这么一个后来发展情况下,来回头看当时决策,认为不应该急吼吼撤藩。但是如果当时判断,就算造反也就三两年的事,而且战乱也就局限于云贵两广部分地区,那再等吴三桂七八年,然后逐步裁撤三藩,高价安置里面的各级人员,划算吗


别觉得这个判断没有根据。对于清廷来说,之前南明抵抗就是最贴切的参照。南明所谓抵抗字典里,从没有团结二字,几乎每次刚有点像样战斗,就立刻急着内讧,清廷几乎一路横扫就足够了。那么从现实看,三藩之间以及和台湾郑家之间矛盾重重,根本不可能步调一致。所以康熙怎么能不觉得就算三藩作乱,也会像南明那样,在内耗中迅速被平定呢?

如果再以最近的永历政权来看。一度也是占有云贵,地盘比吴三桂大吧;朱由榔的号召力,比吴三桂强吧;孙可望的政治及地方治理能力,胜过吴三桂吧;李定国的军事能力,可以让优势兵力的吴三桂都手下败将吧。结果,从永历帝和大西结合算起,到三王内讧,不过三四年时间;到云贵尽失大势已去,也不过五六年时间。既然各方面都胜过吴三桂的永历政权都败亡这么快,那么已经垂垂老矣的吴三桂还敢造反么?造反的话能取得比永历政权更好的战果么?


所以,也不能一味说康熙年少气盛。只能说不过十几年前的过往经历,让清廷觉得吴三桂不敢反,反也没多大风浪。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康熙的判断错的确实有点大,好在战术上的成功弥补了战略上的失误,也给康熙补上了这一课。

user avatar

这算是中策了。


针对当时三藩裁撤与否的问题,康熙也是非常慎重,和大臣朝议了多次,只有少数大臣赞同撤藩,大多数持反对意见,最终康熙乾纲独断,决定撤藩,方案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区别对待,逐步裁撤,以分其势,各个击破。

2.等老一辈藩王死了之后,其下一辈威望不足,影响力减弱之后再行撤藩。

3.同时裁撤,一次性解决。


当时上策应该是区别对待,逐步裁撤尚,耿二藩,孤立吴三桂。中策即等老一辈藩王死了之后,其下一代的影响力减弱的时候再行裁撤。而下策即一次性裁撤。


先看上策

三藩之中尚可喜当时已经是七十高龄了,自知年老多病,去日无多,对于藩地的控制力已经大不如前,实权已落入长子尚之信手中。所以主动上奏,请求撤藩。这也是听了幕僚的建议:王已位极人臣,恩宠无以复加,树大招风,莫若交出兵权,回辽东养老。所以应该顺水推舟,先裁尚藩。


福建的耿精忠已经是耿藩第三代了,属于袭爵的藩王,本身也是清室的额驸,年轻功少,号召力弱,又长期在北京随侍,在福建袭爵仅仅两年,即使被撤,也不敢率先发难。后来响应吴三桂,发动叛乱,虽然最初小有胜利,最终还是节节败退走投无路投降清廷,为时仅仅两年半,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耿藩的实力和影响力其实是很弱的。


吴三桂是三藩中威望,实力,权势并重的领军人物,其去留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对于吴藩的去留,当时有两派意见,撤或留。留吴藩,先撤尚,耿两藩,剪除吴三桂的羽翼,并及时向福建,广东派驻八旗精锐,孤立吴三桂,后面再行撤藩的时候,平叛相对会容易。


恰恰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年轻气盛的康熙未能博采众议,而是采取了下策,导致耿精忠,尚之信从叛,直接扩大了后来的叛乱规模。

可惜,吴三桂这个人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在势如破竹,饮马长江的有利态势下却选择了驻足不前,白白浪费了战机,如果能乘势渡江北上,康熙会不会被逼回关外老家亦未可知。


再来看中策

当时尚可喜七十,已是风烛残年,没几年好活了,因此反对造反。但其长子尚之信因为性格乖张,嗜酒如命,素不守法,这让尚可喜对他很是厌恶,甚至改变主意,不让他袭爵,而改让次子尚之孝袭封。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尚之信对自己的父亲和弟弟很是不满,在康熙十五年直接发动兵变,虽然他接受了吴三桂的伪札,但其真实目的并不是真想叛乱,而是想浑水摸鱼,趁乱拿回属于自己的王爵。后来康熙知道了尚之信的真实意图,双方达成了默契,彼此相安无事,只要广东不乱,康熙乐得对广东采取放弃不顾的态度,这实际是给康熙减轻了压力。

所以如果吴三桂不动,尚之信和耿精忠一样,是没有威望,没有力量率先发难的,那么熬到吴三桂死后削藩,广东即使有叛乱,也最多是如真实历史那样,不会翻出什么大浪。


吴三桂已经六十二了,虽然是威风犹在,毕竟年过花甲,不复当年神勇了。其长子吴应熊身为额驸,还是康熙的姑父,长期在京城,他的本意是不愿意谋反,只想终守臣节,保全禄位,他不止一次地规劝其父谨守臣节,不要妄为,免得朝廷猜忌。那么如果等到吴三桂死了以后,按照年龄推算,吴应熊也四十多快五十岁了,首先他主观上并没有叛乱的想法,其次他长期留居北京,要回到云南袭爵,朝廷能答应?退一步说,就算回云南袭爵,其地位,威望,都不足以引领吴三桂手下的骄兵悍将引发大的叛乱。只是这个方案需要等,要熬时间。


朱家面,李家磨, 做成一个大馍馍, 送给对巷赵大哥,总的来说,满清得天下太容易了,所以康熙年间的三藩叛乱算是补上了这一课,虽然耗时八年,战火波及十余省,但康熙借此刷新了吏治,巩固了王权,却也为后来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