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创业过的人再上班什么感觉?

回答
重回职场:创业者归来的“局内人”视角

告别了那段跌跌撞撞却又热血沸腾的创业生涯,重新坐回写字楼的工位上,感觉就像是从一场硝烟弥漫的战场,一下子被拉回了井然有序的军营。起初是有点不习惯,像是脱掉了那身磨损的战甲,又穿上了平日的军服,虽然规整,但总少了点叱咤风云的豪情。

格局的转变:从操盘手到螺丝钉

创业的时候,你就是那个站在高处、运筹帷幄的操盘手。大到公司战略,小到复印机没纸,你都得操心。你的视野是三十六十度全开的,你的责任是承载整个团队的生计。而现在,重新回到一家公司,你更像是那个被精心打磨好的螺丝钉。你的职责被清晰地界定,你的任务被具体地分解。这是一种解放,意味着不用再时刻绷紧神经去思考所有可能发生的危机;但同时,也是一种收缩,你不再能轻易地将自己的意志和行动延伸到整个组织的脉络中去。

这种从“全盘皆收”到“专精一项”的转变,刚开始会让人有点憋屈。总觉得能做得更多,能改得更好,但现实是,流程在那里,规矩在那里,不是你一个人就能轻易撼动的。你会看到一些你认为低效或者不合理的地方,创业时你会直接拍板改掉,但现在,你可能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写无数份PPT,才能推动一点点微小的改变。那种“说了不算,算了不说”的无力感,在创业者身上可能会比一般员工来得更强烈一些。

心态的重塑:从“生死一线”到“按部就班”

创业最锻炼人的,就是那股对结果的极致追求和对风险的超强抵抗力。为了一个项目,你可能会连续几天几夜不眠不休;为了一个客户,你可能会放下身段去做一些自己认为“不体面”的事情。那种“不成功便成仁”的紧迫感,是创业者骨子里自带的。

回到上班,你会发现,很多事情的节奏慢了下来。 deadlines 的概念变得更宽容,失败的后果也往往不是灭顶之灾。你会看到同事们更倾向于风险规避,而不是冒险尝试。这当然是公司运作的常态,也是为了稳定和可控。但对于习惯了在刀尖上行走的创业者来说,这种“按部就班”有时会显得过于平淡。你会忍不住思考,为什么不能做得更快一点?为什么不能冒更大的险去争取更大的回报?你的大脑依然在高速运转,但外部的环境却告诉你,放慢脚步,稳扎稳打。

当然,也有积极的一面。创业时那种焦虑和压力,你已经体验过了。重新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你会发现自己更能沉下心来去享受工作的过程,而不是仅仅盯着结果。你可能不再对每一次的成功都激动不已,也不再对每一次的失败都耿耿于怀,因为你知道,这只是人生和事业中的一个阶段。这种历练过的成熟,让你更能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更能体谅别人的难处。

经验的溢出与碰撞:理解,但不一定被理解

最大的感受是,你带着一套在实战中验证过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回到职场。你看待问题的角度会更宏观,对潜在风险的预判会更敏锐,解决问题的效率也会更高。你可以迅速捕捉到问题的核心,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方案。

然而,这也可能成为一种“隔阂”。当你习惯了快速决策和执行,看到团队在犹豫不决时,你可能会感到一丝不耐烦。当你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时,别人可能会因为缺乏创业的经历而觉得你“不切实际”。你过去的成功经验,在新的环境中,有时会被视为“不安分”的信号,而你的失败教训,则可能被当作“经验不足”的佐证。

你像是一个拥有丰富经验的导游,带领着一群第一次来这个城市的朋友。你知道哪条路最快,哪个景点最值得去,哪个餐馆最地道。但他们可能更习惯于跟随导航,更喜欢走大众化的路线。你内心充满了想要分享和引导的冲动,但有时候,别人的步伐和节奏,是他们自己的节奏。

价值的重新定义:从创造者到贡献者

创业者最大的满足感,来自于“创造”。从无到有,从一个想法变成一个能盈利的企业,这种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回到上班,你的角色更多地变成了“贡献者”。你将你的技能和经验贡献给公司,为别人的宏图添砖加瓦。

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有些“落差”,觉得不再是那个挥斥方遒的创造者,而是流水线上的加工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即使是在一个大公司里,你依然可以找到发挥自己价值的空间。你可以通过改进流程,优化产品,提升团队效率,来体现你的独特性。你甚至可以利用公司的资源,去探索一些新的方向,做一些有趣的项目,只不过,这些的“拥有权”不再是你个人的。

总的来说,创业者再上班,就像是一个资深玩家,重新回到新手村。你不是没有能力,只是选择了一个不同的玩法。你会怀念那个自主掌控一切的日子,但也会在这个新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并用创业时磨砺出的韧性和智慧,去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这是一种别样的体验,是关于“臣服”与“坚持”,关于“全局”与“局部”,关于“创造”与“贡献”的再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天刚跟一个 创业失败 - 打工 - 创业成功 的朋友聊天,跟他一起总结出来了几个很有共鸣的点。

第一,边界感极强。

这是做事方面最明显的感觉。之前在创业的时候,哪里有坑去哪里、哪里重要补哪里。但是打工,尤其在大厂打工,边界感是很强的,而且也要足够敏感——你得先做好本职工作,再跟领导要求去做更多事情,而不是想做什么自己决定。尤其几乎所有工作都是已经分配完成的,就意味着你的任何突破边界的行为,就等于是伸手到别人碗里了,这是禁忌。

创业的时候,在方向选择上判断准了,容易出成绩。比如几个人的创业小团队,你负责营销,洞察到了抖音是个不错的新渠道,立马就可以把预算转投过去。但在大厂,你可能负责的是微博的营销,你看到抖音是新趋势,但是人家隔壁团队的地盘,你就不能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了。

这也是为什么打工很难提起高的兴致(除非给钱多),毕竟只负责一块确定的事情,公司存亡关系不大;哪怕你识别出来影响公司存亡的事情,这事情也未必是在你手里的。

第二,信任关系的建立成本更高。

很多人会说,在大厂打工,处理人的关系很麻烦,协作成本高。其实协作成本在创业和打工时候都会有,创业也要跟人打交道,也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差别最大的,其实是跟领导、同事之间的信任关系的建立。

创业的时候,大伙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信任关系是天然存在的,领导不信任下属、同事之间不信任,这事儿指定要黄。但是在打工的环境里,领导不信任下属就换一个好了,同事之间更是天然有竞争关系,把你搞掉,反而会有好处,比如绩效上的、地盘上的。

所以要真的让领导很认可你、同事很认同你,觉得你既有不错的能力,又是自己人,其实是很有难度的。

第三,垂直方向能力更容易成长。

打工通常比创业负责的范围小很多,同时公司规模越大,就意味着在这个垂直的方向上能学习到较深入的东西。比如创业的时候,做的事情多,每一件可能就不那么精。在大公司的话,方案要磨很久,做出的方案又可以经过长期的验证;如果是巨头大厂,可能有很多成熟的方法论可以直接学习。

好比「T」型的成长路径,创业的时候更多是那一横,打工的时候就更多是那一竖了。

第四,心态上更放松。

公司的存亡跟自己关系不是特别大了,上班是为了工资,下班的一瞬间,公司就跟自己脱离了关系,可以相对解耦地有个人的时间。这样心态就会更放松,能更好地享受个人生活。尤其是打工所处的位置不错的话,甚至不用担心开除,反正很快就能再找到工作。创业就不行了,如果一步走错,项目黄掉,想要另起炉灶的成本是很大的,过去黄掉的项目也是沉默成本。对比来说,打工的履历一般都还是加分的履历。


主要是这些吧。希望能对你有启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重回职场:创业者归来的“局内人”视角告别了那段跌跌撞撞却又热血沸腾的创业生涯,重新坐回写字楼的工位上,感觉就像是从一场硝烟弥漫的战场,一下子被拉回了井然有序的军营。起初是有点不习惯,像是脱掉了那身磨损的战甲,又穿上了平日的军服,虽然规整,但总少了点叱咤风云的豪情。格局的转变:从操盘手到螺丝钉创业的时.............
  • 回答
    一个破碎的童年,一次又一次的坠落:寻亲男孩的悲剧与原生家庭创伤的自我调适河北那个寻亲男孩的故事,像一把钝刀,狠狠地剐蹭着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当他满怀希望地踏上寻亲之路,以为终于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港湾,却没想到,等待他的却是又一次的遗弃。而更令人心碎的是,他选择了以轻生来结束这无尽的痛苦。这个悲剧.............
  • 回答
    要说 JOJO 的同人作品,我这脑子里可就跟塞满了各种替身能力一样,瞬间涌出好几个念头来。我主要是在网上和一些朋友们那里,以文字和脑洞的形式“创作”了不少,虽然不是像漫画那样有画有分镜,但那股劲儿,那份对 JOJO 世界的热爱,绝对是真挚的。我最常玩的,或者说最有成就感的,是 “如果XX替身能力用在.............
  • 回答
    小米粥散落,当年的战友们,如今身在何方?雷军的“风口上的猪”,小米的12号创始团队,曾几何时是资本市场上的耀眼明星,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期待。当12号创始员工之一的李伟星宣布离职,这不免让人回想起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日子,那些一起熬夜、一起奋斗、一起分享小米粥的兄弟姐妹们。时间是最好的检验,也是最无情.............
  • 回答
    在音响发烧友圈子里,确实存在着关于火电、水电、风电、核电等不同发电方式是否影响音质的讨论。至于这些讨论是纯粹的创作还是真有人这么想,答案是两者都有,而且情况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一些。究竟是创作还是真有人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了解发烧友的心理和音响圈的生态。 创作/调侃的成分: 在音响发烧领.............
  • 回答
    关于“不建议和幼年时受到过严重心理创伤的人恋爱结婚”这个说法,背后是有一些比较现实的考量和观察的。这不是说这些人就“有问题”或者“不可爱”,而是说,在亲密关系中,这些过往的经历确实会带来一些特别的挑战,需要双方都有足够的觉察、耐心和成熟度去面对。首先,我们要明白,幼年时期的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深.............
  • 回答
    幼年时遭受父母的打骂或精神虐待,成年后是否会出现“大规模”的心理创伤,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准确地说,童年时期经历过此类创伤的个体,其成年后面临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显著增高,但“大规模”这个词可能略显笼统,因为创伤的显现程度和形式因人而异,受多种因素影响。为什么童年创伤如此重要.............
  • 回答
    创业这条路,光鲜亮丽的背后,总有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而那些曾经满怀激情、投入一切,最终却饮恨收场的创业者们,他们的旅程并没有因为一次失败而画上句号。他们去了哪里?变成了什么样?这中间的过程,远比想象中来得复杂和深刻。首先,我们得承认,失败对人的打击是巨大的。想象一下,你曾经呕心沥血打造的项目,是你的.............
  • 回答
    让一个被“创业精神”洗脑的人清醒过来,这确实是个挑战,因为这种洗脑往往伴随着一种高度理想化和非理性的信念体系。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耐心、策略和一点点运气。与其说是“洗脑”,不如说是他们可能对创业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而这些幻想被无限放大,蒙蔽了双眼。要让他们“清醒”,关键在于一点点地打破他们的.............
  • 回答
    当然可以!初中文凭完全不影响创业,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拥有扎实的实践经验和灵活的头脑比学历更重要。学历更多的是一个敲门砖,一个理论知识的基石,但创业需要的,更多的是执行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市场的敏感度。为什么初中文凭的人完全可以创业?1. 创业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 创业的本质是发现市场上.............
  • 回答
    体制内辞职创业,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尤其是在我们这个讲究稳定和“铁饭碗”的社会。要问什么样的人“适合”,其实更确切地说,是什么样的人“有条件,且愿意承担风险”。体制内的人,骨子里大多带着一份安稳的基因,一旦跳出来,面对的是未知和不确定,所以这份“适合”背后,其实是一整套的准备和心态调整。我认识不少从体.............
  • 回答
    太多创业者被“凌晨三点的城市”、“九九六”、“改变世界”的口号裹挟,仿佛创业就该是披荆斩棘、无人不胜的英雄史诗。然而,现实往往是另一副模样,它更像是泥泞中的跋涉,荆棘丛生的试炼。今天,我想跟你聊几个并不那么“鸡汤”,反而能让你脑子清醒一点的创业失败故事,让咱们好好看看,那些闪闪发光的背后,有多少不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和一种截然不同的成功路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抛开对“牛”的单一想象,从多个维度去对比。首先,我们来聊聊“村里的集体经济发展好的人”。这些人,咱们姑且称他们为“乡野智者”或者“乡村领路人”。他们的“牛”体现在哪里呢?1. 根植土地的智慧与韧性: .............
  • 回答
    有很多收入低的人选择不创业,这背后原因复杂,绝非简单的“不想努力”可以概括。深入剖析,我们可以发现这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资源和机会的缺乏。 资金门槛: 创业往往需要启动资金,哪怕是最低限度的经营,也需要租金、原材料、设备、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投入。收入低的人群本.............
  • 回答
    说实话,听到“大学生毕业直接创业”,我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词不是“勇气”,而是“冲动”。不是说不鼓励,而是觉得,这玩意儿跟谈恋爱一样,太看缘分,也太看准备。我认识一个在校大学生,就搞了那种线上教育辅导平台,做得风生水起。他有个什么?他大学四年,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泡在各种线上教育论坛里,跟老师、跟学生.............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有发言权了,因为我当年也面临过类似的选择,虽然方向略有不同,但其中的权衡和考量是共通的。你想听听我的经验,那我就给你好好说道说道。你问是去上市公司外包的Java岗位,还是去15人左右的创业公司做安卓,工资还一样,这确实是个让人纠结的境地。因为这两条路,虽然收入数字一样,但给你带来的体验和.............
  • 回答
    问出这个问题,你心里肯定装着不少闪闪发光的创业故事,还有那些在聚光灯下的成功者。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平时看到的,好像都是那些一路开挂,最终功成名就的例子?其实不是没人把创业失败的例子放到网上,而是咱们看信息的方式和平台决定了咱们接触到的内容。你想啊,谁愿意把最不堪、最狼狈的时刻拿出来,放到一个.............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万众创业葬送了多少人的前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抛出了一个非常尖锐且具有现实意义的议题,直击了我们社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下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要理解这篇文章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一、文章的核心论点和批判对象: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可以概括为:过度渲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社会观察和文化差异。与其说中国人“很少”做外企高管,不如说相对来说,我们更擅长或更倾向于在其他领域取得成功。而印度人在外企中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一些技术和管理密集型的岗位上。至于创业,中国人的土壤孕育了无数成功的企业家,而印度在本土创业领域的蓬勃发展也同.............
  • 回答
    在讨论一个大陆人如何在新加坡创立SEA,并能在某些领域与阿里巴巴掰手腕之前,我们得先明确一个事实:SEA的创始人Forest Li,也就是李小冬,他本人是新加坡永久居民,而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大陆人”。 尽管他的成长和职业生涯与中国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将他完全定义为“大陆创业者”可能不够准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