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跟一个 创业失败 - 打工 - 创业成功 的朋友聊天,跟他一起总结出来了几个很有共鸣的点。
第一,边界感极强。
这是做事方面最明显的感觉。之前在创业的时候,哪里有坑去哪里、哪里重要补哪里。但是打工,尤其在大厂打工,边界感是很强的,而且也要足够敏感——你得先做好本职工作,再跟领导要求去做更多事情,而不是想做什么自己决定。尤其几乎所有工作都是已经分配完成的,就意味着你的任何突破边界的行为,就等于是伸手到别人碗里了,这是禁忌。
创业的时候,在方向选择上判断准了,容易出成绩。比如几个人的创业小团队,你负责营销,洞察到了抖音是个不错的新渠道,立马就可以把预算转投过去。但在大厂,你可能负责的是微博的营销,你看到抖音是新趋势,但是人家隔壁团队的地盘,你就不能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了。
这也是为什么打工很难提起高的兴致(除非给钱多),毕竟只负责一块确定的事情,公司存亡关系不大;哪怕你识别出来影响公司存亡的事情,这事情也未必是在你手里的。
第二,信任关系的建立成本更高。
很多人会说,在大厂打工,处理人的关系很麻烦,协作成本高。其实协作成本在创业和打工时候都会有,创业也要跟人打交道,也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差别最大的,其实是跟领导、同事之间的信任关系的建立。
创业的时候,大伙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信任关系是天然存在的,领导不信任下属、同事之间不信任,这事儿指定要黄。但是在打工的环境里,领导不信任下属就换一个好了,同事之间更是天然有竞争关系,把你搞掉,反而会有好处,比如绩效上的、地盘上的。
所以要真的让领导很认可你、同事很认同你,觉得你既有不错的能力,又是自己人,其实是很有难度的。
第三,垂直方向能力更容易成长。
打工通常比创业负责的范围小很多,同时公司规模越大,就意味着在这个垂直的方向上能学习到较深入的东西。比如创业的时候,做的事情多,每一件可能就不那么精。在大公司的话,方案要磨很久,做出的方案又可以经过长期的验证;如果是巨头大厂,可能有很多成熟的方法论可以直接学习。
好比「T」型的成长路径,创业的时候更多是那一横,打工的时候就更多是那一竖了。
第四,心态上更放松。
公司的存亡跟自己关系不是特别大了,上班是为了工资,下班的一瞬间,公司就跟自己脱离了关系,可以相对解耦地有个人的时间。这样心态就会更放松,能更好地享受个人生活。尤其是打工所处的位置不错的话,甚至不用担心开除,反正很快就能再找到工作。创业就不行了,如果一步走错,项目黄掉,想要另起炉灶的成本是很大的,过去黄掉的项目也是沉默成本。对比来说,打工的履历一般都还是加分的履历。
主要是这些吧。希望能对你有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