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甲烷的熔点为啥大于硅烷?按照分子化合物理论,不应该是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熔沸点高吗?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棒,也触及到了分子间作用力这个非常核心的化学概念!确实,在许多情况下,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的物质,其分子间作用力通常也越强,从而导致熔沸点更高。但是,甲烷(CH₄)和硅烷(SiH₄)的例子,恰恰说明了 不能单纯地只看相对分子质量 来判断熔沸点。

要理解为什么甲烷的熔点会大于硅烷,我们需要深入到分子化合物理论,特别是分子间作用力的层面。

1. 分子构成与形状:

甲烷 (CH₄): 甲烷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组成。碳原子位于中心,四个氢原子以 tetrahedral(四面体)构型围绕着碳原子,氢原子位于四面体的顶点。这是一个高度对称的分子。
硅烷 (SiH₄): 硅烷分子同样由一个硅原子和四个氢原子组成。硅原子位于中心,四个氢原子也以 tetrahedral(四面体)构型围绕着硅原子。

2. 分子间作用力的主要类型:

在讨论非极性分子(比如甲烷和硅烷,尽管硅烷的极性非常微弱,但相对于其他极性分子,它更接近非极性)的熔沸点时,主要的分子间作用力是伦敦色散力 (London Dispersion Forces)。

伦敦色散力的来源: 伦敦色散力是由电子在原子或分子中的瞬时运动引起的。即使在非极性分子中,电子的分布也不是完全均匀的。在某一时刻,电子可能在原子核的一侧稍微集中一些,形成一个瞬时的、微弱的偶极。这个瞬时的偶极可以诱导相邻分子中电子的分布,产生一个瞬时的、诱导的偶极。这两个瞬时偶极之间就会产生一个短暂的吸引力,这就是伦敦色散力。
伦敦色散力的大小: 伦敦色散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电子的数量(即相对分子质量): 电子越多,越容易产生瞬时的偶极,因此伦敦色散力越强。
分子的形状和表面积: 分子越扁平、表面积越大,分子之间接触的面积就越大,瞬时偶极之间相互作用的机会也就越多,伦敦色散力也越强。

3. 比较甲烷和硅烷的伦敦色散力:

相对分子质量:
甲烷 (CH₄):C (12.01) + 4 H (1.01) ≈ 16.05 g/mol
硅烷 (SiH₄):Si (28.09) + 4 H (1.01) ≈ 32.13 g/mol
从相对分子质量来看,硅烷 (32.13) 明显大于甲烷 (16.05)。理论上,硅烷应该有更强的伦敦色散力。

电子数量: 硅原子比碳原子拥有更多的电子(硅原子有14个电子,碳原子有6个电子),这使得硅烷分子拥有更多的电子,更容易产生瞬时偶极,从而增强了伦敦色散力。

分子的形状和对称性:
关键点在这里! 尽管硅烷比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但甲烷分子的高度对称性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这一劣势。
甲烷的四面体构型使得电子云的分布相对“均匀”和“紧凑”。当甲烷分子靠近时,虽然会产生瞬时的偶极,但由于其对称性,这些瞬时偶极在各个方向上产生的相互作用力量比较平衡,整体的吸引力并不算特别弱。
硅烷的电子分布虽然电子总数更多,但可能由于硅原子半径比碳原子大,以及电子在原子核外围的分布情况,导致其电子云的“可变形性”(即极化率,polarizability)虽然很高,但分子的堆积效率可能不如甲烷那么好。
更重要的是,分子的堆积方式(packing efficiency)对伦敦色散力的累积效应至关重要。由于甲烷的高度对称性,甲烷分子在固体状态下可以更紧密、更有效地堆积在一起,形成一个更稳定的晶体结构。这种紧密的堆积意味着在固态时,每个分子都能更有效地与周围的分子产生伦敦色散力的相互作用,累积的吸引力就更强。
相比之下,即使硅烷的电子数量更多,但其分子在固体状态下的堆积可能不如甲烷那么紧密,可能存在更多的“空隙”,或者分子间的有效接触面积相对减小,导致累积的伦敦色散力并不如预期的那样显著增强。

4. 熔点与晶体结构的稳定性:

熔点是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所需的能量。在固态时,分子被固定在晶格中,受到分子间作用力的束缚。熔化过程就是打破这些分子间作用力,使分子获得足够的动能来克服束缚,从而能够在液态中自由移动。

甲烷的熔点: 182.5 °C (90.65 K)
硅烷的熔点: 111.8 °C (161.35 K)

等等,我的前提说错了! 事实上,硅烷的熔点(111.8 °C)是高于甲烷的(182.5 °C)! 看来我之前的思考方向有些偏差,或者理解上有误。

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现象:

你提出的问题“甲烷的熔点为何大于硅烷”其实是 不准确的。在标准大气压下:

甲烷 (CH₄) 的熔点是 182.5 °C
硅烷 (SiH₄) 的熔点是 111.8 °C

所以,硅烷的熔点确实高于甲烷。

那么,为什么你会有“甲烷熔点大于硅烷”的印象呢?

可能是记错了具体数值。 这是一个很容易混淆的地方,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常见的非极性分子时。
可能是在比较其他性质时产生了误解。 比如,如果比较的是沸点,虽然硅烷的沸点也高于甲烷(甲烷沸点 161.5 °C,硅烷沸点 111.8 °C),但这个差异可能不如其他例子那么显著,容易让人产生模糊的印象。

回到最初的原理:为什么硅烷的熔点(111.8 °C)会高于甲烷(182.5 °C)?

这恰恰印证了我们刚才讨论的关于伦敦色散力和电子数量的观点。

1. 电子数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硅烷 (SiH₄) 的相对分子质量 (约 32.13 g/mol) 明显大于甲烷 (CH₄) 的相对分子质量 (约 16.05 g/mol)。硅原子也比碳原子拥有更多的电子。
2. 更强的伦敦色散力: 更多的电子意味着硅烷分子更容易产生更大的瞬时偶极,并且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伦敦色散力)也会更强。
3. 分子堆积: 尽管甲烷的高度对称性使其能紧密堆积,但硅烷分子在堆积时,即使可能不如甲烷那样“完美”,其整体上累积的分子间吸引力(仍然主要以伦敦色散力为主)却足以克服更低的温度,需要更高的能量才能使其熔化。

总结来说,你的初始认知“甲烷的熔点大于硅烷”是不正确的。 实际情况是 硅烷的熔点高于甲烷,这符合“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在此主要是伦敦色散力)越强,熔沸点越高”的普遍规律。

如果让你觉得困惑的不是这个具体数值,而是为什么有时“相对分子质量大不一定熔沸点高”,那我们可以再举个例子:

比如 水 (H₂O) 和 甲烷 (CH₄)。

水:相对分子质量约 18 g/mol,熔点 0 °C,沸点 100 °C。
甲烷:相对分子质量约 16 g/mol,熔点 182.5 °C,沸点 161.5 °C。

在这里,尽管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与甲烷非常接近,但水的熔沸点却远高于甲烷。原因在于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并且能够形成氢键。氢键是一种比伦敦色散力强得多的分子间作用力。

所以,在判断熔沸点高低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分子间作用力类型: 氢键 > 偶极偶极作用 > 伦敦色散力。
分子间作用力强度:
对于伦敦色散力,主要与电子数量(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形状(接触面积)有关。
对于偶极偶极作用,与分子的极性强弱有关。
对于氢键,需要具备形成氢键的特定结构(如 NH, OH, FH 键)。

回到甲烷和硅烷,它们都是非极性(或极性非常弱)的分子,主要的分子间作用力是伦敦色散力。而硅烷的相对分子质量更大、电子更多,因此拥有更强的伦敦色散力,所以其熔点和沸点都高于甲烷。

希望这次的解释能够澄清你的疑惑,也感谢你提出这么有启发性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为什么一般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熔沸点高。那是因为对于同一族的分子来说,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所含有的电子数也就越高,那么范德华作用力也就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熔沸点一般也就越高。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甲硅烷和甲烷。

甲硅烷,熔点88 K,沸点161 K

甲烷,熔点91 K,沸点112 K

可见,沸点上是 甲硅烷>甲烷,但是熔点却是 甲硅烷<甲烷。


那么,到底分子间作用力,是甲硅烷大还是甲烷大呢?答案是甲硅烷,因为它的沸点更高。

那么熔点呢?这是因为,对于熔点的影响,不仅仅是分子间作用力会起到作用!还有一个影响叫做晶格结构——比如说配位数。

比如说,对于同一个分子,如果采用面心立方堆积和采用简单立方堆积,虽然是相同的分子具有相同的分子间作用力,但是内聚能(形成固体生成的能量)会是不一样的。——相对应离子晶体,这个内聚能就是晶格能,而反映晶格能不同的指数叫做马德隆常数。

我们看一下甲硅烷和甲烷的熔化热和汽化热:

甲硅烷:熔化热 0.67 kJ/mol; 汽化热 12.5 kJ/mol

甲烷: 熔化热 0.93 kJ/mol; 汽化热 8.17 kJ/mol

由此可见,的确晶格堆积对甲烷在熔化热上反超硅烷起到了作用。但是具体它们的晶体结构我还未找到,如果有朋友查到了可以提供一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棒,也触及到了分子间作用力这个非常核心的化学概念!确实,在许多情况下,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的物质,其分子间作用力通常也越强,从而导致熔沸点更高。但是,甲烷(CH₄)和硅烷(SiH₄)的例子,恰恰说明了 不能单纯地只看相对分子质量 来判断熔沸点。要理解为什么甲烷的熔点会大于硅烷,我们需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分子结构、分子间作用力等一些基础的化学概念。简单来说,甲烷(CH₄)的熔点比硅烷(SiH₄)高,主要是因为硅烷的分子比甲烷的分子要大得多,从而导致其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更强,需要更多的能量才能克服这些作用力,使固态转变为液态。咱们来细说一下:1. 分子结构和大小: 甲.............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关于甲烷的键角,109°28' 这个数字,确实是可以通过高中数学的知识来推导出来的,不过过程会稍微有些绕,需要结合一些几何直觉和向量运算。咱们就用高中生能懂的语言,一步步来拆解。核心问题:甲烷分子是怎么形成四面体结构的?首先,要理解甲烷的键角,得知道甲烷(CH₄)的分子结构。碳原子.............
  • 回答
    自工业革命的烟囱开始吞吐出滚滚浓烟,人类社会便踏上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掌握了驾驭自然界能源的强大力量,创造了物质极大丰富和生活便捷的现代文明。然而,伴随而来的,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这两种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的剧烈攀升。这看似微妙的变化,实则如同一场无声的巨变,正深刻地重塑着我们.............
  • 回答
    土卫二的甲烷之谜,最近的新研究确实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关于那里是否存在生命的巨大涟漪。这不仅仅是“可能有生命”这么简单,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宇宙生命存在条件的理解,以及我们寻找生命的方式。要深入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1. 甲烷是如何被“发现”的?它为什么如此特别?首先,要.............
  • 回答
    气候暖化,这个我们时常听到、但有时又觉得与自身生活距离遥远的话题,确实牵动着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来,从微小的细菌到庞大的鲸鱼,无一不深受其影响。而在众多导致气候暖化的因素中,畜牧业,特别是其产生的甲烷,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但令人费解的是,这项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议题,似乎并没有像其他环境问题那样,激.............
  • 回答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四版第14页之所以将甲烷(CH₄)中的四个碳氢(CH)单键描述为非极性共价键,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原因:1. 电负性差异极小: 定义: 共价键形成是由于原子之间共享电子对。当参与成键的两个原子在吸引共享电子对的能力上存在差异时,就会形成极性共价键;如果这种差异非常.............
  • 回答
    土星,这颗环绕着壮丽光环的巨行星,一直是人类探索太空的终极目标之一。那么,以我们目前的科技水平,要到达土星需要多久?又该如何在那里抽取甲烷呢?这可不是一句“坐飞船去”就能简单概括的事情。踏上前往土星的漫漫征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我们说的“到土星”可不是指像坐高铁一样,买张票就能直达。地球和土星之.............
  • 回答
    国标 HJ/T 382017《固定污染源废气 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方法验证详解HJ/T 382017 标准详细规定了固定污染源废气中非甲烷总烃(NMHC)的测定方法,即采用气相色谱法。在实际应用中,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该方法进行充分的验证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 .............
  • 回答
    为什么我们还要折腾甲烷火箭,而不是死磕高性能的氢氧?说到火箭,大家脑子里可能第一个浮现的就是那壮观的蘑菇云和震耳欲聋的轰鸣,而支撑起这股力量的,往往是氢氧发动机。确实,氢氧组合是目前火箭界里当之无愧的“性能王者”,比冲(衡量发动机效率的指标)甩其他很多组合几条街。那问题来了,既然氢氧这么牛,我们为什.............
  • 回答
    .......
  • 回答
    作为甲方,我的职责是推动项目成功,并确保我们投入的资源能产生预期的价值。这往往意味着需要将老板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计划,并让那些本应提供支持的供应商们,能够真正地发挥作用。这就像是在玩一场高难度的策略游戏,一方是充满激情的“梦想家”,另一方则是偶尔掉链子的“执行者”。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实际的,能打得过,但绝不是轻松就能赢,而且要看具体情况。咱就好好唠唠这个事儿。先说说咱们的双方选手:轻甲/无甲长枪兵: 优点: 速度快、机动性强: 没穿那么多铁疙瘩,跑得跳得自然方便多了。这意味着他们能更好地调整站位,规避攻击,寻找有利角度。 攻击范.............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身着全身板甲的骑士老爷和正常体态的东北虎之间的较量。这是一个跨越时代、物种和装备的假设性对决,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考量。骑士(身着全身板甲)的优势:1. 无与伦比的防御力: 这是骑士最大的优势。全身板甲,尤其是在中世纪晚期(约1416世纪)发展成熟的板甲,能够提供极.............
  • 回答
    姚明那身形,往冷兵器时代那战场上一站,光是那气势就够吓退不少人了。你想啊,一米六七的普通士兵,在他面前就跟个小孩儿似的。他身高两米二六,体重一百四十公斤,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先说说这身重甲。在冷兵器时代,一身精良的重甲,像板甲或者锁子甲,那可是价值连城,而且穿戴起来非常沉重。一个普通壮汉穿上全身甲,活.............
  • 回答
    说起女真族的布面甲,这可不是个简单货。很多人觉得“布”嘛,不就是布嘛,能有多难?错啦!咱们得把这布面甲拆开了好好说道说道。布面甲的技术难在哪儿?首先,“布”本身就大有学问。 这可不是咱们现在衣服上的普通棉布或者麻布。女真人用的布,那多半是粗麻或者毛毡。粗麻纤维粗壮,韧性好,但加工起来费力,织得密实了.............
  • 回答
    要说全身覆甲的欧洲中世纪骑士被蒙古骑兵打败,这事儿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得把当时的具体情况,比如战术、装备、地理环境,甚至兵员素质都摆出来捋一捋。首先,得承认,欧洲中世纪的全身覆甲骑士,尤其是到了高地时期(大概13、14世纪),那可是战场上的“移动城堡”。全身的锁子甲、板甲,再配上头盔、手套、.............
  • 回答
    .......
  • 回答
    持有“刀剑不能破甲”这种观点的人,其核心误解在于对“甲”的泛化和对“刀剑”的局限化,从而忽视了历史军事装备的多样性和演变。更准确地说,他们往往是:1. 将“重甲”的概念等同于所有“甲”: “甲”是一个广谱的概念: 在历史上,防护装备的种类繁多,从最简单的皮革、布甲,到各种金属制成的锁子甲、鳞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