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甘肃省博物馆外国人优先,还很骄傲的样子?

回答
甘肃省博物馆“外国人优先”现象,以及随之而来的“骄傲”姿态,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服务安排问题,它背后可能牵扯到历史、文化认同、国际化战略、以及地方发展等多个层面。

现象初探:究竟是怎样的“优先”和“骄傲”?

当我们谈论“外国人优先”时,首先要明确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在导览服务上,允许他们率先进入某些展区?还是在讲解语言上,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甚至是专门为外国观众配备更资深的讲解员?又或者是在某些特定活动中,为他们预留席位或提供特殊通道?

而“骄傲”的态度,则更难以量化。它可能体现在工作人员的言谈举止中,比如在介绍博物馆时,更强调其国际影响力、接待外国贵宾的经历,以及博物馆在“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也可能是在宣传材料中,特别突出其对外国游客的吸引力,或者在对外交流活动中,将服务好外国友人作为一项重要成就来展示。

深入剖析:为何会有这样的现象?

1. “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使命感与历史惯性:
国家战略的体现: 长期以来,中国在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方面,都非常重视“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窗口,自然承担着这一使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有限的、优质的资源导向那些可能更有影响力、更能将甘肃乃至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的群体,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这种战略导向的。
历史的回响: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外交流的窗口非常宝贵。接待外国友人,让他们看到一个开放、进步的中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任务。这种“优先”的思维模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续至今,尽管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国家脸面”的考量: 博物馆往往被视为一个地方甚至一个国家的“脸面”。在接待外国重要嘉宾或文化交流团时,提供周到、优质的服务,展现大国风范,是必不可少的。这种“优先”可能源于一种“宁可委屈本国人,也要做好外国人”的潜在逻辑。

2. 国际化视野与城市/省份发展的需求:
吸引外国游客: 作为一个旅游资源丰富但相对西部内陆的省份,甘肃省对于吸引国际游客有着强烈的愿望。外国游客的到来,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更能提升当地的国际知名度。为外国游客提供更好的体验,让他们留下好印象,是推广旅游、促进地方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术交流与合作: 博物馆也肩负着学术研究和国际合作的责任。吸引外国学者、研究人员前来参观、交流,能够促进学术前沿的对话,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为博物馆自身的发展注入活力。
“国际范儿”的塑造: 很多城市或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都希望塑造一种“国际化”的形象。在这方面,能够成功接待和吸引外国人的能力,往往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3. 资源配置与效率考量:
“小而精”的策略: 如果博物馆的讲解员、志愿者数量有限,而外国游客的讲解需求又相对集中(例如,集中在某个时间段需要英文讲解),那么将有限的优质讲解资源优先分配给这些外国观众,可能被认为是一种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
文化隔阂与沟通成本: 与国内观众相比,与外国观众的沟通可能需要更多的语言翻译、文化解释等成本。如果博物馆在这方面有专门的投入(例如,配备了多语种的讲解员或导览设备),那么将这些资源用于他们,自然是“物尽其用”。

4. “骄傲”心态的来源:
成就感: 能够成功吸引外国观众,尤其是得到他们好评,对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来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与他们为之付出的努力、博物馆的特色以及地方的吸引力息息相关。
稀缺性: 在一些外国游客相对较少的地区,博物馆如果能成为少数几个吸引外国人的地方,那么“接待外国人”本身就可能成为一种“亮点”或“谈资”,从而产生一种“优越感”或“骄傲感”。
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 当外国友人对甘肃丰富的历史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赞美时,这本身就是对甘肃文化价值的一种肯定,这种肯定会转化为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自豪感。

潜在的问题与反思:

然而,这种“外国人优先”的现象,也可能引发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厚此薄彼”的观感: 对于国内观众而言,特别是那些同样对历史文化充满热情、远道而来的国内观众,可能会产生被忽视、被区别对待的感觉,损害其参观体验和对博物馆的好感。
“民族自尊”的挑战: 在一个国内观众感到被“冷落”的情况下,看到博物馆似乎更“在意”外国人,可能会在一些人心中引发复杂的民族情绪,甚至是对国家文化对外政策的质疑。
政策的公平性: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其服务对象应当是全体公民。任何形式的“优先”,都需要有合理的解释和公平的原则支撑,否则容易引发争议。
“骄傲”的边界: 适度的自信和自豪是应该的,但如果这种“骄傲”演变成一种不顾及国内观众感受的“炫耀”或“特权”,则可能适得其反,损害博物馆的形象。

如何看待?

我认为,看待甘肃省博物馆的“外国人优先”现象,需要一个 多维度、 nuanced(细致入微) 的视角。

1. 理解与包容: 首先,我们要尝试理解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合理性,比如国际交流的需要、地方发展的诉求、以及工作人员的成就感。尤其是在国家层面强调对外开放的背景下,这种对外国观众的重视是可以理解的。
2. 警惕与反思: 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其中可能存在的“厚此薄彼”和不公平。公共文化资源的使用,应当尽可能做到公平普惠。对国内观众的体验和感受,也应该同等重视。
3. 寻求平衡: 最理想的状态是,博物馆能够在服务好外国观众的同时,也能切实保障国内观众的权益和体验。这可能需要更精细化的管理,比如:
高峰期疏导: 设立高峰时段和非高峰时段,合理分配资源。
多语种服务普及: 努力提升所有讲解员的多语种能力,或者增加多语种导览设备和资料,让更多观众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
预约与分流: 推广预约参观制度,并通过分流来缓解拥挤,让每个观众都能有更好的参观体验。
透明的政策说明: 如果确有特殊的优先安排,应有清晰的解释,让公众理解其原因。
平等的尊重: 无论来访者是谁,都应给予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服务。

总而言之,甘肃省博物馆的“外国人优先”现象,是时代背景、发展需求、以及文化交流多重因素交织下的产物。我们既要理解其在推动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也要关注其可能带来的公平性问题。一个真正优秀的博物馆,应该是在做好“中国故事”的讲述者时,也能成为所有热爱文化、渴望了解历史的观众的温馨家园,无论他们来自何方。这份“骄傲”,最终应该源于其文化价值本身的吸引力,而非仅仅在于接待了多少“特殊”的客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甘肃人,绝对支持。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也是薄来厚往,不卑不亢。其实不光外宾,就是外地、外省客人来了,先人后己,也是基本的素质和风度。有句话不知是不是鲁迅说的,但我觉得很对,“我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慢慢的我明白了,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优秀的人更懂得尊重别人。” 甘肃是中华文化起源之地,愿意来甘肃的外宾,特别是来了甘肃,还有兴趣参观博物馆的外宾,基本都是热爱中华文化的,虽然此时他们是一两个人,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说完道理,讲一个故事。前日东京奥运会开幕,很快自媒体和朋友圈就开始评论了,“艺术可以接地气,但请别接地府”,非常统一。昨日有新闻辟谣说图片不是,前一天还大放厥词的人又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开始攻击别人什么都不懂,就会跟风。我希望这些人有空多看看电视,看看报纸,看看我们官方是如何评价的。记得五年前学生们曾赠我一句,“说你不好的只有两种人,不如你的男人,和得不到你的女人”,时光飞逝,转眼五年过去,我依然觉得这话很有道理。强者嘴里永远是夸奖,弱者时刻都怕别人瞧不起他/她,但越装,别人越瞧不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