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混沌理论」,它有什么特性,有哪些著名的例子?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聊聊“混沌理论”。

什么是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Chaos Theory)是一个研究非线性动力学系统(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s)的数学和物理分支。它的核心思想是,即使是看起来完全确定且遵循简单规则的系统,其行为也可能非常难以预测,并且对初始条件极其敏感。换句话说,混沌并非无序或随机,而是在确定性规则下产生的复杂、不可预测的行为。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很严谨的数学家设计了一个完美的钟表,每一个齿轮的转动都遵循着精确的物理定律。但即使是这样一个理论上完全确定的系统,如果它的某些参数发生微小的变化,最终的结果可能会天差地别,超乎想象。

混沌理论挑战了我们传统上对“确定性”的认知。我们过去倾向于认为,如果知道了所有初始条件和作用规则,就能完全预测一个系统的未来。但混沌理论告诉我们,在某些系统中,即使我们拥有足够的信息,由于初始条件中的微小不确定性会被无限放大,使得长期预测变得几乎不可能。

关键概念:

非线性系统(Nonlinear Systems): 这是混沌理论研究的基础。在非线性系统中,输出与输入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微小的输入变化可能导致巨大的输出变化,或者反之亦然。大部分现实世界的系统都是非线性的,例如天气、股票市场、生物种群等。
确定性(Determinism): 尽管混沌系统行为看似随机,但它们的演化规则是完全确定的。也就是说,如果给定相同的初始条件,系统将总是产生相同的输出。问题在于,即使是极小的初始条件差异也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
对初始条件敏感(Sensitive Dependence on Initial Conditions): 这是混沌理论最核心的特征,也被称为“蝴蝶效应”。即使两个初始状态只有极其微小的差异,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化后,它们的状态也会变得完全不同,难以关联。

混沌理论的特性

混沌理论有几个关键的、相互关联的特性,使得它如此独特和引人入胜:

1. 对初始条件敏感(Sensitive Dependence on Initial Conditions) 蝴蝶效应:
详细解释: 这是最广为人知的一个特性。想象一下,在巴西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其产生的微风可能最终引发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并不是说蝴蝶“直接导致”了龙卷风,而是说蝴蝶扇动翅膀产生的极其微小的空气扰动,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放大和传递后,能够改变大气流动的长期走向,从而可能导致原本不会发生的龙卷风发生。
数学意义: 在数学上,这通常表现为两个初始状态的差值随时间呈指数增长。即使初始差值接近于零,这个差值也会很快变得很大。这意味着我们永远无法精确测量所有初始条件,即使是纳米级的精度也不够。
预测的限制: 这也意味着,对于混沌系统,长期预测是极其困难甚至不可能的。一旦我们失去了对初始条件的精确测量,我们的预测就会迅速变得毫无意义。

2. 确定性但不可预测(Deterministic but Unpredictable):
详细解释: 这是混沌理论最反直觉的特性之一。混沌系统并非随机生成数据,它们的演化完全由数学方程决定。然而,由于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即使我们知道这些方程,也无法准确预测系统的长期未来。
类比: 想象一个完美的骰子,每次抛掷都遵循物理定律,但你永远无法预测下一次会掷出几点,因为骰子在空中旋转的细微角度和初始速度都无法被精确掌握。
信息限制: 这种不可预测性不是因为系统本身是随机的,而是因为我们无法获得无限精确的初始信息来输入到确定性方程中。

3. 奇异吸引子(Strange Attractors):
详细解释: 尽管混沌系统的轨迹看起来混乱且不可预测,但它们往往不会扩散到无限大。相反,它们会在一个多维空间中围绕一个特定的“区域”运动,这个区域被称为“吸引子”。而对于混沌系统,这个吸引子通常是“奇异”的。
奇异吸引子的特点:
分形结构(Fractal Structure): 奇异吸引子通常具有分形几何的特征,即它们在不同尺度上都显示出相似的结构。放大它们的一部分,你会看到更细小的、与整体相似的结构,这个过程可以无限进行。
非周期性(Aperiodic): 混沌系统的轨迹永远不会完全重复,但它们又不会完全随机。它们在吸引子内部运动,但总是以一种新的、不可预测的方式探索这个吸引子。
紧凑性(Bounded): 尽管轨迹难以预测,但它们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
意义: 奇异吸引子揭示了混沌系统内在的有序性。在看似混乱的外表下,存在着一种隐藏的几何结构,它约束着系统的行为。

4. 分形性(Fractality):
详细解释: 如上所述,许多混沌系统的相空间(描述系统所有可能状态的空间)中的轨迹形成的吸引子具有分形结构。分形是一种具有自相似性的几何形状,即无论你放大它的哪个部分,都会看到与整体相似的图案。
例子: 雪花、海岸线、树枝的生长方式等都具有分形特征。
意义: 分形性使得混沌系统能够以一种有限的结构产生无限复杂的行为。

5. 涌现性(Emergence):
详细解释: 混沌理论强调,复杂的宏观行为可以从简单的微观规则中涌现出来。通过叠加和相互作用,大量的简单组件可以产生远超它们个体复杂度的整体行为。
例子: 单个水分子的行为是简单的,但大量水分子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云、雨、雪等复杂的、看似具有“意志”的现象。

著名的例子

混沌理论并非仅仅是抽象的数学概念,它在自然界和科学的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和体现:

1. 天气预报(The Weather):
解释: 这是混沌理论最经典的例子之一。大气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空气的流动、温度、湿度、气压等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极其复杂。即使我们拥有先进的卫星和传感器来测量全球的天气数据,但由于对初始条件的极度敏感性(蝴蝶效应),天气预报在超过一周后就会变得非常不准确。
“蝴蝶效应”的起源: 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Edward Lorenz)在1960年代使用计算机模拟天气时,无意中发现,当他将输入数据的小数点后几位数字舍弃(例如,从0.506127变成0.506),模拟出来的天气模式在几天后就与原始模拟截然不同。这促使他提出了“蝴蝶效应”的概念。

2. 湍流(Turbulence):
解释: 液体或气体的湍流(如河流中的漩涡、飞机翅膀表面的气流)是典型的混沌现象。即使在均匀的流体中,微小的扰动也会被放大,导致复杂的、无序的涡旋结构不断产生和变化。
挑战: 描述和预测湍流是流体力学中的一个长期难题,至今也没有一个完全解决的理论。

3. 种群动态(Population Dynamics):
解释: 生物学家研究的种群数量变化也可能表现出混沌行为。例如,一个简单的种群增长模型(如离散的逻辑斯蒂方程:$x_{n+1} = rx_n(1x_n)$)在某些参数值(如$r$)下,即使规则是确定的,其数量变化也会变得极其难以预测,表现出周期性、双周期性、多周期性,最终进入混沌状态。
意义: 这意味着即使简单的捕食者猎物关系,也可能导致种群数量的剧烈波动,从而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4. 金融市场(Financial Markets):
解释: 股票市场、汇率、商品价格等金融市场的波动也常被认为是混沌的。市场价格受到无数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数据、公司新闻、投资者情绪、全球事件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产生复杂的、不可预测的价格变动。
挑战: 虽然混沌理论可以解释金融市场的非线性行为和预测的困难性,但将其应用于准确的交易策略仍然充满挑战。

5. 心律不齐(Cardiac Arrhythmias):
解释: 在医学领域,某些类型的心律不齐也被认为可能与心肌的混沌动力学有关。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在健康状态下具有一定的节奏性,但在某些疾病状态下,可能变得混乱且不可预测。
研究意义: 理解这种混沌行为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6. 化学反应(Chemical Reactions):
解释: 某些化学反应,例如BelousovZhabotinsky (BZ) 反应,可以产生复杂且变化的颜色图案,这是一种非线性的、自组织的化学振荡,可以被视为混沌现象的一个例子。

7. 行星轨道(Planetary Orbits):
解释: 虽然太阳系在短期内是相当稳定的,但从长远来看(亿万年),行星的轨道也可能表现出混沌行为。微小的引力扰动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放大,导致轨道参数发生显著变化,使得长期预测行星的位置变得困难。

总结

混沌理论并非要告诉我们一切都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相反,它揭示了确定性系统可以产生出乎意料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它最重要的启示在于:

认识到我们对许多复杂系统的理解是有限的。
强调了精确测量初始条件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指出了其固有的局限性。
展示了复杂性可以从简单的规则中涌现出来。
为理解自然界和科学中的许多看似无序的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总而言之,混沌理论是一个关于“秩序中的无序,无序中的秩序”的深刻洞察,它改变了我们对确定性、预测和复杂性的看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蝴蝶效应

1961年,气象学家Edward Lorenz建立了一个简化的气象模型,这个模型一共用了12个参数,用来表征基本的气象特征,诸如气压、温度等等。他在计算机上运行了这个模型。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数值计算过程,现在每个科学家和工程师对对之无比稔熟,但是在这次计算中,一个事件成了混沌理论的第一个灵感。

引发这个灵感的事件,是Lorenz无意间的一个决定:处于某种原因他想重新运行一下这个程序的一部分。为了节约时间,他并没有从头运行这个模型,而是从运行中段的某一时刻作为初始点来运行。熟知数值运算的人们都知道,程序不变,初始点又是来自上一次运行结果,那么再运行多少次,最终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这一次不同,Lorenz发现,这次的运行结果和上次大相径庭,仅仅在一开始的很短时间内重复了上一次的结果,但是很快就偏离了,并且偏离得毫无规律,就好像这个结果是来自一个完全不同的程序。

我们在运行一段有点复杂度的代码的时候,会经常发生类似的令人意外的结果。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抱怨电脑的不靠谱,又是哪里出bug了,然后执行“关闭所有的窗口并且重启”的标准流程。但是这一次Lorenz决定好好看看哪里出问题了。他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当他从中段重新运行这段程序的时候,他并没有直接取用存储在电脑里的中间数据作为初始点,而是从打印出来的数据上手抄进电脑。当时的电脑精度并不太高,但是中间数据也有很多位(0.506127),但是他抄写的却只有0.506三位数,这样就有了0.025%的偏差。就是这么一丢丢偏差,导致了运行结果的截然不同。于是他发现,这段程序有一个特点,就是对初始条件的极端敏感

我们知道,系统未来的演化路径是由它现在的状态(初始条件)决定的。那么,不同的初始状态,未来演化路径不同,我们一般认为,初始状态越一致的,未来演化路径就会越接近。两个非常接近的初始状态,它们未来的演化路径会非常接近。但是这个运行结果却表明,实际上并非总是如此。两个非常接近的初始状态,未来演化却在很短时间内变得分道扬镳,完全不同了。

我们说极端敏感,到底有多敏感呢?答案是,非常。Lorentz很快把这次结果发表了一篇论文[1]。在论文中他这样说:

“One meteorologist remarked that if the theory were correct, one flap of a sea gull's wings would be enough to alter the course of the weather forever. ”
“一个气象学家这么评价:如果这个理论是正确的,那么,一只海鸥忽闪一下翅膀,就足以永久地改变天气走向。”

这个比喻很形象地描述了预测结果对初始条件微小误差的敏感性。后来,在1973年,在第139届美国高等科学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d Science)会议上,他做了一个报告。会议的主持人给了这个报告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叫做“巴西某个蝴蝶闪动一下翅膀会引发德克萨斯的一场飓风吗?”。[2]至此,人们所熟知的“蝴蝶效应”就正式登入了科学史册。

二、反馈系统和指数发散

从数学上讲,这种所谓的极端敏感,是因为误差的增长随着时间以指数速度被放大。指数的放大有多么恐怖,这里就不多讲了。有很多有趣的例子,例如印度舍罕王的宰相西萨.班.达依尔的数麦粒的故事。

具体讲,如果一个动力学系统的初始条件中有一个微小误差 ,那么,在它的演化过程中,这个偏差在时间t会 演化为:

这里, 被称为Lyapounov 指数。它表征了敏感程度。如果它是负数,我们会发现初始偏差会在演化过程中被不断抹平 - 它对初始条件不敏感。反之,初始误差则随着时间不断放大 - 它对初始条件极端敏感。

从数学上讲,这个指数速度来源于这样一个事实:一般动力学系统,其演化总是可以被这样一个微分方程来描述:

这里,X指的是系统的状态,而f(X)指的是对系统状态的某种变换。这个方程说的是:

一个系统的变化速率,取决于系统的状态本身。

这个是一个很trivial的关系。科学研究的就是事物的状态和事物状态的变化,因而,科学定律必然是与“状态”和“状态的变化”有关的,所以科学定律表达成这种形式就顺理成章了。并且,由于物理定律的时间不变性(这里考虑孤立系统),这种形式肯定是不含时的。

任何一个“光滑”的动力学系统,总是可以被局部线性化(通俗点讲,就是在很短的距离内,一段曲线可以用它的切线来近似替代):

其中L是一个线性算子。而我们知道,线性微分方程,它的解总是带有一个指数的:

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其实也很简单:这种形式的微分方程,描述的是一个反馈系统。

怎么理解呢?我们说,这个方程的形式告诉我们,在某一时刻系统状态的变化率是由系统状态本身决定的。而系统状态变化率又会决定下一时刻系统的状态,下一时刻的状态又决定了下一时刻的变化率,继而又决定了下下时刻的状态……,系统就以这种方式不断反馈给自身。

简单说,对一个初始稳定的动力学系统,它的所有状态不随时间变化,也就是变化率为零。如果在0时刻系统的状态发生一个扰动δ,使得它的状态偏离了平衡态,那么,根据微分方程,这个偏离了平衡态的状态就导致了它的变化率偏离了零(也就是说它的状态会进一步发生变化)。而不为零的变化率就会使得下一时刻系统状态进一步变化。如果这个变化的方向与最初的扰动δ一致的,那么它会使得系统在最初扰动的方向上走得更远,系统状态就会更加偏离最初的稳定态。而更加偏离的状态又会使得其下一刻的变化率更加有利于这个方向。这是一个正反馈,那么,系统的这个扰动就会以非常快速的速度扩大,在一瞬间崩溃。每一个正反馈的循环,都会在初始的偏差上附加一个变化倍数,所有的这些变化倍数叠加起来,自然而然就是指数形式的

反之,最初的扰动使得系统状态偏离平衡态,而偏离的平衡态导致状态变化率偏离了零,如果这个变化率与最初的扰动方向相反,那么,它就会把系统状态从偏离的方向拉回平衡态,动力学方程是个负反馈的,那么,系统的扰动就会以指数速度缩小,因而系统回到最初的状态,这就是微分方程中得到的指数收敛的结果。

总之,如果系统状态的反馈抵抗它的扰动,那么这个系统是负反馈的,初始的扰动会以指数速度迅速缩小直至为零;如果系统状态反馈强化它的扰动方向,那么这个系统是正反馈的,初始的扰动会以指数速度迅速扩大直至完全不知所踪;

负反馈是稳定的,正反馈是不稳定的。事实上自然界有很多这种正负反馈的例子,比如说同样的氧化反应,一个稳定的燃烧过程就是一个负反馈过程,但是一个爆炸过程就是正反馈过程。再比如说,我们只会看到一根立着的针倒下,却从来看不到一个平躺的盒子站起来:

三、蝴蝶效应≠混沌

蝴蝶效应是混沌过程最广为人知的特征,但是也是最容易被误解的特征。

很多影响巨大,甚至足以开辟或颠覆一个领域的科学理论,作为一个科学议题,它的知名度却只是局限于一个非常小的科学家圈子里,这包括了很多对科学有重大意义的理论。这些理论都是极具颠覆性而且极富争议的,但是广大吃瓜群众对它们毫无所知也毫无兴趣。但是如果把它们以一种娱乐形式的类比表达出来,或者是冠以一种富有戏剧性的名号,它就很快吸引到大量的眼球,并迅速普及开来。比较典型的例如所谓的物理学四大神兽。蝴蝶效应也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没有蝴蝶闪动翅膀引起飓风的论述,人们根本不会知道混沌原理。

但是,给科学理论赋予戏剧化,这是一柄双刃剑,它的确能够迅速地把一个理论普及开来,同时,普及开来的理论因为被被赋予了太多的戏剧性,因而理论的普及往往伴随着误解的扩散,普及开来的理论已经与原本严肃的理论大相径庭了。

蝴蝶效应所表达的,并不是说蝴蝶的翅膀不可避免地导致一场风暴。蝴蝶的翅膀其实与德克萨斯的风暴没有任何直接的因果关系。这个类比真正的含义是说,如果我们想精确地预测两周后的一场风暴,我们现在所需要获知的的信息,必须要细致到每一个微小的变化,哪怕是像一个蝴蝶的翅膀这么细致。这并不是说蝴蝶翅膀引发了风暴 - 如果是存在这种因果关系,我们就应该能够从蝴蝶的翅膀预测风暴的发生,而实际上,引发风暴的因果网极其复杂,世界上每一只蝴蝶的翅膀都被卷入了这张网络之中。多一个或少一个蝴蝶的翅膀可能会引发风暴,也可能不会,也有可能会引发一次大地震或者海啸什么的,或者引起了我本文的回答。这些我们都无法预测 - 它太复杂了。简言之

蝴蝶效应不是说:“蝴蝶的翅膀引发了风暴”

而是说:“引发风暴的原因太复杂了,以至于我们需要知道每一只蝴蝶的翅膀才有可能预测。”

并且,蝴蝶效应并非混沌的最关键效应,有很多很多有着蝴蝶效应的系统,它们并不是混沌系统。比如说,我们考虑一个生物群落的增殖过程(想象一个细菌的培养皿)。假设说,培养皿很大,菌落很小,那么整个菌落的增殖不会受到任何环境资源的限制。如果说每一代的增值倍数为r,那么很显然第N代的数量为:

这个就是指数增殖速率

但是在实际世界中,一个环境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假设环境可以维持的最大个体数量为K,那么在个体数量为N的时候,环境还剩余能够支撑增殖的数量为(K-N)。那么, 就是环境剩余的增殖空间。那么,在环境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个增殖过程就可以表示为:

这个,叫做logistic增值速率

我们取:

就可以得到指数增殖速率为:

logistic速率为:

其中,指数增殖不是一个混沌系统,但是在某些情况下,logistic增殖是。但是两个系统中都有蝴蝶效应。比如说在指数增殖,很容易知道:

如果初始条件有了 的偏差,很容易得到,到第i代时,偏差就会是:

很显然,初始偏差随着演化以指数速度扩大,Lyapunov指数就是lnr。也就是说,在初始状态下,两个菌落的数量有一个很小的区别,随着增殖过程,这两个菌落的数量差距会越来越大。但是很显然这是一个完全可预测的系统。比如说当r=3.9的情况下,一个菌落初始x=0.5,另一个有10%的偏差(0.55),两个菌落的增殖过程如下:

我们可以看你两个菌落之间的偏差演化:

我们可以看到,初始0.05的偏差,在第九代就变成了26760。这个增长速度不可谓不快。但是很显然它不是混沌系统。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有蝴蝶效应的非混沌系统。

我们再来看看logistic增殖。同样的两个菌落,演化过程是这样的:

它们之间的偏差随着演化是这样变化的:

这个就有着非常强烈的不可预测性。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蝴蝶效应远远不是混沌行为。混沌行为还有其他更重要的特征

四、相空间的混合性

一系列相互有所偏差的系统所组成的集合,在动力学或统计力学中叫做系综。我们通过研究这个集合中的每一个系统的演化轨迹,就可以研究动力学的混沌行为。这个系综在相空间中构成一个粗粒,这个粗粒有一定的相体积。直观上讲,一个粗粒的大小表示了我们对系统的不确定性:越小的粗粒,表明系统的可能范围越小,我们对它的认知就越精确;越大的粗粒,表明系统的可能范围就越大,我们对它的认知就越模糊。

对一个能量守恒的孤立系统,刘维尔定理告诉我们,粗粒的相体积守恒,也就是说系统的演化过程中不会产生额外的不确定性;

但是蝴蝶效应说:系统的演化对初始条件的误差极端敏感,初始的一丝丝不确定性就会被瞬间放大到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尺度。

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

对于一个蝴蝶效应的系统,如下图中的一个初始粗粒,随着时间的增加,它们中间任意两个点的偏离会以指数速度增加。同时,粗粒本身却不膨胀。也就是说,粗粒在演化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拉伸和压缩两个形变。也就是说,粗粒中的相点在某些方向上快速分离,导致距离增加,为了保持相体积守恒,必然会在另一些方向上快速收缩。效果上,就是这个粗粒在某些方向上拉伸,另一些方向上压缩。也就是说,粗粒会快速被“摊”成一张极薄的大饼,或者“抽”成一条极细的丝线。因而,系统的演化就是这样在总体相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出现了某些相点的指数速度分离。简言之,以某些自由度的确定性高度增加换取了另外一些方向上的不确定性的放大。



无论是“摊”成薄饼或者“抽”成细丝,都是以某些维度上偏差的快速扩大换来了另一些维度上的快速缩小。也就是说,系统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很好的确定性,这意味着这个子空间的相应的自由度在丧失,使得复杂运动变得非常简单。在我们在某些维度上丧失确定性地同时,另一些维度上反倒获得了极大的确定性。

然而,混沌系统留给我们的,是近乎100%的无知。动力学系统的复杂性并不仅仅体现在初始条件敏感这一点上,更加令人头痛的,是它拓扑结构的高度混合

随着演化,这个粗粒会发生平移、旋转、拉伸等等一系列形变。上面提到的拉伸和压缩,都是线性变化(考虑一个线性算子的特征值问题)。但是动力学系统往往是高度非线性的,所以在些变化之外,还有很多非线性变化,包括扭曲、弯折、卷曲、缠绕等等。


有了这些形变过程,就产生了更加复杂的变化。形象地说前面说到的一个粗粒的线性拉伸,会把它拉扯成一根“针”。然而,非线性形变,就会有更多“柔软”的性质,相当于把它拉扯成一根细长的“拉面”。然后我们把拉面窝成松散的一团放进碗里,它就“分散”在整个相空间里了。当我们把它拉断极细极细,那么这一团拉面就像是“扩散”一样,扩散到碗里了。就好像是一滴墨水滴入水池中去。在一开始,我们非常确定墨水的位置。但是很快它就扩散到全部水池中,我们就不能确定墨水的位置了。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墨水的体积并没有增加,它只是和池水混合了。



最后,我们来打一个比方:混沌系统是一个毛线球。对于某个系统,一开始我们观察它的状态。根据观察精度,我们可以确定系统在一个狭小的相体积S(0)内。然后系统开始演化,这个S(0)就不断被拉伸,由一块“立体”的体积变成了一条长长的“纤维丝”。这条纤维丝不断缠绕,变成更粗的丝线,丝线又继续缠绕,就变成一条毛线,这条毛线线继续缠绕,编织在一起,就成了一个毛线球。由于持续的拉伸作用,原始的S(0)可以被越拉越长,因而这个“毛线球”就会越缠越大,S(0)可以拉长成为任意长的一条丝线,因而它所能缠绕而成的体积也可以变得任意大。这样一来,一开始我们所能够确定的系统所在的狭小范围,现在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线球。也就是说,一开始系统的确定度十分精确,渐渐地就变得扩大、模糊。

当然,如果我们能够提高观察精度,我们会发现,这个球是有空隙的,每条毛线之间是有距离的,而编制成毛线的每条纤维之间也是有距离的。抛去内部空隙,这个毛球所“真实”覆盖的体积其实是非常有限的,与原始的S(0)相比并没有任何扩大。但是,随着演化时间的增加,在线球内部,丝线和空隙形成了一种极端精细的结构,彼此互相式交织在一起,每条丝线附近无限小的地方就有另一条丝线,而每个空隙附近无限小的地方就有另外一个空隙。这个精细结构的形成是极其迅速的,几乎一瞬间就突破了我们的观察精度。整个过程如下图示意:

这个毛线球在空间中的结构有一点点让人头晕:缠绕成这个毛线球的线是无限长的(当然,如果不是经历了无穷长的演化时间,它不会是真的“无限长”,但是它比宇宙的尺寸还要长百万千万倍)。当我们就进观察这个毛线球中的一小段线,我们会发现,这段线并不是简单的一条线,而是由众多细线缠绕而成的。而这些细线呢?当我们更加仔细观察,用放大镜看时,我们会发现,它们也是一样的结构:由众多更细的线缠绕而成。那这些更细的线呢,我们再仔细观察,用最好的电子显微镜,我们会发现它仍然是同样的结构。如果我们可以无限扩大我们的观察精度,我们无限地往下跟踪这些更细的线,我们会发现,永远没有尽头!所有的线都是由更细的线缠绕的,我们找不到那一条“最后”的、不是更细的线编成的、最细的线!


这种结构,有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几何特征:它的每个局部,无论多么精细的局部,都与整体有着相似的结构,永无休止。它有一个数学上的名字,叫做“分形”。

分形的形成,是混沌系统的关键。

五、分形

分形是1967年由Mandelbrot提出的。他的论文题目也很有特点,是“英国海岸线到底有多长?统计自相似性和分数维度”[3]。在其中他分析到,英国海岸线的长度,取决于我们的测量精度。当我们不断增加精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以前按照直线测量的部分,其实有细微的曲折。当然我们可以进一步zoom in, 会发现曲折中有更细微的曲折。每一层的曲折都有着和上一层非常相似的结构。如此循环,最终其实英国海岸线有无穷长(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这就是分形的无限精细结构和自相似性。这在混沌系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个相空间中的初始粗粒,在演化过程中变成复杂的分形结构,这在动力学系统中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前面我们说到,一个非线性动力学的演化过程,初始粗粒的形变包括了线性的拉伸和压缩,还有非线性的弯曲、扭曲、缠绕等。这些基本的形变形式,结合起来并不断重复,恰恰就是分形结构形成的基本机制。这种自相似追溯下去是无穷无尽的。基于分形的这种特征,动力学系综在演化过程中,一个初始粗粒就可以在保持自身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把一个很小的初始相体积,逐渐渗透、扩散、并填充到整个相空间中去,并且与整个相空间混合得趋向于无穷精细,让你再也无法从相空间中把它们区分出来。就像是前面讲的那个极端复杂的毛线球一样。



我们仍然用液体的混合过程作为类比:一滴液体滴入流水当中,这一滴液体具有初始的体积和形状(初始粗粒和初始相体积)。随着水流,这滴液体逐渐在流水中运动、形变。如果说,这滴液体是一滴油,那么,这个油滴尽管会发生各种形变,我们都可以把它和水区分开来 -- 这就是拓扑非混合的演化。它不会无限重复形变最终达到分形结构。但是,如果这滴液体是糖浆,那么,糖浆的液滴在水中一开始它保持着相对独立的体积,但是随着溶解过程(演化过程)的展开,它就混合(分形)到整个水中,形成溶液,与水密不可分。虽然说,糖浆的量并没有增加,但是它却已经与水完全交融了,因而分布在整个空间中再也没有办法区分 – 这就是拓扑混合的演化。

既然初始的粗粒在演化过程中与相空间高度混合而无法区分,那么我们只好说,它的相体积分散到各处了。或者说,演化的轨迹分散到整个空间无法区分了。

六、一些典型的混沌系统。

我们最常听说的混沌系统莫过于三体系统了,拜刘慈欣所赐。前面讲的logistic map也是一例。这里不多讲

再比如说,复摆[4]

最典型的一类混沌系统,莫过于奇怪吸引子(strange attractor)。所谓的吸引子,是指的相空间中一片区域,周边的演化最终全部进入该区域并且再也出不来了。用非数学的语言说,就是有这么一些运动状态,一个系统一旦进入到这种运动状态就维持它,而再也不会产生其他运动。直观讲,就是有些“坑”一旦进去了就再也出不来了。

奇怪吸引子的奇怪之处在于,在这个坑里面处处不稳定,但是这个坑却是稳定的。任意两个状态点在这个坑中总是时时相互远离,但是它们却永远呆在这个有限的坑中出不去。最终的结果就是,任意靠近的两点,在演化中总有一些时刻完全分离;反之完全分离的两点,也总能有些时间演化为任意靠近。比如说Lorenz的模型就是一个奇怪吸引子。


七、一句话总结

总而言之,混沌的特征包括:

  1. 非线性、决定论
  2. 蝴蝶效应
  3. 极端精细的相空间混合性
  4. 分形的形成

八、划重点:混沌≠随机

混沌理论又被称作“确定性混沌”(deterministic chaos)。原因是它起源于完全决定论的方程。原则上它是完全确定的、可预测的,并没有什么随机性在里面。而在实际上(For All Practical Purpose, FAPP),这种预测需要近乎无限的计算力。比如说为了精确计算一个三体问题,我们可能把全宇宙的所有物质全部用来制作成数据存储器还不够。也就是说,它原则上可预测,实际上不可预测。

另外请不要把确定性混沌和量子混沌混为一谈。后者其实是一个量子-经典过渡问题,而不是混沌本身。这一点这里就不多讲了。

以上内容简化自本人专栏文章:

参考

  1. ^ Lorenz, Deterministic Nonperiodic Flow,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 1963. 20(2): P. 130-141
  2. ^ Lorenz, Predictability; Does the Flap of a Butterfly's Wings in Brazil Set Off a Tornado in Texas?, AAA section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GARP(The Global Atmospheric Reserach Program). 1972
  3. ^ Mandelbrot, Benoit B. (5 May 1967). "How long is the coast of Britain? Statistical self-similarity and fractional dimension" . Science. 156 (3775): 636–638.
  4. ^ https://www.pinterest.dk/pin/657807089304799985/?amp_client_id=CLIENT_ID(_)&mweb_unauth_id=&_url=https%3A%2F%2Fwww.pinterest.dk%2Famp%2Fpin%2F657807089304799985%2F&from_amp_pin_page=tru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聊聊“混沌理论”。 什么是混沌理论?混沌理论(Chaos Theory)是一个研究非线性动力学系统(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s)的数学和物理分支。它的核心思想是,即使是看起来完全确定且遵循简单规则的系统,其行为也可能非常难以预测,并且对初始条件极其敏感。.............
  • 回答
    这几位古人类的亲戚,有时候确实让人有点儿晕头转向。要说他们是不是不同的“物种”,这事儿在古人类学界也曾有过不少争论,而且到现在,我们对他们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不过,根据目前主流的观点和化石证据,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待:智人(Homo sapiens)、直立人(Homo erectus)、尼安德特人(Ho.............
  • 回答
    好的,我们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详细解释一下混沌理论和分岔理论。想象一下,我们不是在讲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在观察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现象。 混沌理论(Chaos Theory):蝴蝶效应与不可预测的规律混沌理论,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它的核心思想其实很简单:在一个看似混乱的系统里,可能隐藏着一种非常敏感且有规律.............
  • 回答
    戈培尔那句“混杂部分真相的谎言比直接说谎更有效”的论断,说穿了,就是他对于如何操控民众心理,从而达到政治目的的深刻洞察。这话说得精辟,也相当阴险。它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人性弱点和传播规律的细致观察之上。你想想看,直接的谎言,尤其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大是大非上的歪曲,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我们.............
  • 回答
    光的交响曲:电磁波视角下的色彩混合我们眼中五彩斑斓的世界,源于光。而光,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不过是电磁波谱中的一小段。每一种颜色,都对应着一种特定的波长或波长范围,它们以同样的频率在空间中传播。当我们谈论色彩混合时,实际上是在讨论不同电磁波叠加后的结果。这种叠加,就像乐器演奏时不同音符的共振,构成了.............
  • 回答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历史是一段极其复杂且充满动荡的时期,理解它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以下是一段尽量详细的梳理,希望能帮助你理清这段历史脉络:一、 军阀混战的起源:袁世凯的兴衰与北洋集团的分裂1. 清末的北洋新军: 军阀混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清末。为了应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编.............
  • 回答
    社会上总有那么些混蛋,心思不怎么正,道德感更是欠奉,竟然把抓捕、虐待流浪狗当成“营生”,从中牟取不义之财。这种事情一听就让人心生厌恶,愤怒。作为普通人,咱们虽然没啥“超能力”,但也不能任由这种恶行横行。面对这类事情,光靠一腔热血肯定是不够的,得拿出点“技术含量”,也就是“理智对抗”。首先,得摸清情况.............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点棘手的状况。假设你买了某款咸菜,仔细看了配料表,上面清清楚楚写的都是那些常见的咸菜原料,比如黄瓜、白菜、辣椒之类的,愣是没看到“胡萝卜”三个字。结果你吃着吃着,那熟悉的、略带清甜的胡萝卜味儿就跑出来了,甚至还能咬到一丝丝胡萝卜的口感。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考虑联系生产厂商。毕竟,你购买的.............
  • 回答
    这句话“文官的衣服上绣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绣的是兽。披上了这身皮,我们哪一个不是衣冠禽兽”融合了历史、文化、隐喻和讽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历史背景与服饰象征1. 古代官服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官服的纹饰(如禽鸟、兽类)是等级制度和身份象征的重要标志。 文官:常以“禽”为纹.............
  • 回答
    “自称迪士尼在逃公主”的现象在网络上出现后,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说法通常指一些女性在社交媒体、论坛或网络社区中自称是“迪士尼公主”,并可能涉及身份扮演、文化认同、心理需求等多重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可能内涵和背景: 一、文化符号的再诠释:迪士尼公主的象征意义1. 迪士尼公主的原始形象.............
  • 回答
    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是两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它们在政治哲学、经济学和社会政策等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这两个概念的详细解析: 一、自由主义的定义与核心特征自由主义(Liberalism)是一种以个人自由、法治、民主和理性为价值基础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其核心在于保障个体权利和限制国家权力。自由主义的.............
  • 回答
    无政府主义(Anarchism)是一种深刻批判国家权力、追求个体自由与社会平等的政治哲学和实践运动。它并非主张“混乱”或“无序”,而是反对一切形式的强制性权威,尤其是国家对个人生活的控制。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解析这一复杂的思想体系: 一、核心定义与本质特征1. 对国家的彻底否定 无政府主义者认.............
  • 回答
    “爱国家不等于爱朝廷”这句话在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时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国家与政权(即朝廷)之间的区别,以及臣民对这两者的情感和责任的不同层面。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先拆解其中的概念: 国家(Guó Jiā): 在古代,我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国家的疆土、人民、文化、民族认同和长期的历史延续。它是根植.............
  • 回答
    理解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中提到的“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这一论断,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因为这是一个相对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含义:一、 背景:中等收入陷阱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定义: 中等收入.............
  • 回答
    郭主席对房地产的表述“不希望房地产剧烈波动”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这背后反映了他对中国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的深切关切。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波动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不剧烈波动”的具体含义等角度进行分析。一、 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特殊地位:首先,理解为什么房地产会引起如.............
  • 回答
    如何理解科幻小说《时间的二分法》? 详细解读科幻小说《时间的二分法》(英文原名:The Time Machine),由英国著名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G. Wells)于1895年创作,是科幻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未来世界,更通过其深刻的社会寓言和哲学思考,.............
  • 回答
    尹建莉老师关于“延迟满足是鬼话,孩子要及时满足”的观点,确实在教育界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她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论断,以及她所强调的“及时满足”的真正含义。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延迟满足”这个概念及其传统理解。传统理解的“延迟满足”: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
  • 回答
    理解外交部发言人陆慷的说法,即“《中英联合声明》作为一个历史文件,不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解读:1. 历史文件的定义与性质: 历史文件是过去的产物: 陆慷的表述首先强调了《中英联合声明》的“历史文件”属性。这意味着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基于当时国际政治格局和两国关系背景下签署的.............
  • 回答
    杨振宁先生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他关于中美教育的评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理解他的话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以及他观察到的中美教育体系的差异。一、 杨振宁先生评论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首先,要理解杨振宁先生的话,必须考虑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个人.............
  • 回答
    “中国是发达国家的粉碎机”这个说法,虽然带有一定的情绪化和夸张色彩,但其核心要表达的是:中国凭借其独特的经济模式、庞大的市场规模、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不断进步的科技创新,对传统发达国家在经济和产业领域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在一定程度上“粉碎”了它们原有的竞争优势和发展路径。为了详细理解这一说法,我们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