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乎读者的多少,会对一个人的创作产生什么影响?

回答
当然,我很乐意和你聊聊“在乎读者多少”这件事对创作可能带来的种种影响。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能概括的,里面门道可多着呢。

当创作者“太在乎”读者时:

迎合与妥协的陷阱: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容易陷入的境地。一旦作者开始过度关注读者的喜好、市场的风向,创作的初衷就可能被稀释。为了讨好读者,可能会牺牲掉一些更深层次、更个人化的表达,选择更保险、更流行的题材和风格。结果呢?作品可能变得“人人喜欢”,但也可能因此失去了独特性和灵魂,变成了一件没有个性的商品。就像一个厨师,总想着迎合大众口味,最后做出来的菜可能大家都不会say no,但也没有哪个会让你惊艳到念念不忘。

对“流量”的过度追求: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流量”几乎成了一切的指挥棒。创作者一旦被“点赞”“评论”“转发”这些数字牵着鼻子走,就容易陷入一种数字焦虑。为了吸引眼球,可能会选择更耸人听闻的标题、更狗血的情节、更速成的技巧。内容本身反而变得次要,甚至为了博取眼球而牺牲掉真实性或深度。这种创作方式,就像在薄冰上跳舞,虽然能一时引人注目,但根基不稳,也很难长久。

丧失创作的内在驱动力: 真正的创作,很多时候来源于内心的冲动、对世界的观察、对情感的梳理。当你过度在意外界的评价,这种内在的火花就容易被熄灭。你会开始怀疑自己的想法是否“够好”,是否“能被接受”,而不是沉浸在创作本身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感中。创作变成了一种“服务”,而不是一种“表达”,长此以往,创作的热情会一点点被消磨掉。

风格的迷失与同质化: 为了迎合更多读者,作者可能会不断调整自己的风格,试图抓住所有人的胃口。结果是,自己的独特声音越来越模糊,反而变得和其他创作者差不多。每个人都试图“说读者想听的话”,最后大家说出来的都是相似的话,创作的百花齐放就变成了千篇一律。

自我审查的加剧: 担心读者不喜欢,担心被批评,会导致创作者在落笔前就进行自我审查。一些可能引起争议但又至关重要的观点,一些可能不那么“讨喜”但却真实的细节,可能会被刻意回避或修改。这无疑是对创作自由和深度的扼杀。

然而,站在另一面,适度关注读者也是有益的:

了解读者的需求与期待: 任何创作最终都要面对读者。了解读者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能够帮助创作者更好地沟通,让作品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这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就像作家知道自己的读者群是青少年,可能会在语言风格和题材选择上有所侧重,但这并非完全的迎合,而是一种有意识的连接。

获得反馈与改进: 读者的反馈是宝贵的。好的评论能够鼓励作者,指出的不足也能帮助作者认识到自己的盲点,从而不断打磨自己的作品,提升技艺。这是创作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学习和成长的环节。

扩大影响力,实现价值: 许多创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产生影响,能够触动更多人。获得更多读者的喜爱,意味着作品的价值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也可能带来更多的机会。

保持创作的生命力: 适度的互动,能够让创作者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被关注,这会是一种强大的动力,维持创作的生命力。如果一个创作者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与外界交流,也可能逐渐脱离现实,创作变得阳春白雪,难以落地。

那么,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这可能是每个创作者都要终身面对的课题。

坚守核心的创作理念: 创作者心中应该有一杆秤,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驱动自己创作。不要因为外界的嘈杂而放弃内心的声音。

区分“喜欢”与“有价值”: 读者喜欢不一定意味着作品就有深刻的价值,反之亦然。学会分辨哪些是肤浅的喜好,哪些是对作品深度的认可,这很重要。

倾听,但不唯命是从: 认真倾听读者的声音,从中汲取养分,但最终的决定权在自己手中。

寻找志同道合的读者: 并不是所有读者都适合你的作品。与其试图讨好所有人,不如找到那些真正能理解你、欣赏你作品的读者,与他们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

拥抱不完美: 创作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试错的过程。允许自己不完美,允许作品有不被所有人理解的时刻。

总而言之,在乎读者的多少,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让创作之路更宽广,更能实现价值;用不好,则可能让创作偏离轨道,甚至失去意义。关键在于,创作者能否在“看见读者”和“听从内心”之间,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可持续的节奏。这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村上春树在接受《巴黎评论》的时候表明:

《挪威的森林》是一种写作策略,它是一种写作经验,一本畅销通俗小说,很容易读,很容易理解,从而,使读者从这本书对作者、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产生阅读兴趣。

可以说,村上想成为自由的职业作家,《挪威的森林》是其中一个必要的步骤,否则,村上多半要去大学任教,活得远不至于现在这般潇洒。

没有《挪》,村上的名气至少要打个对折。

有了这个名气和稿酬,他才能安心地花大把时间、精力去写《奇鸟行状录》这一类书。

虽然在此之前,村上已经得到了专业的认可,但在大众之中,还不至于有多大影响力。各类文学奖项每年都有,被记下的有几个?

因为在乎读者多少,村上在创作策略上的改变,甚至可以看成是一种营销策略,但整体的创作风格,其实并没有变,这也是为什么《挪》在村上的作品中显得“另类”。


没有作家能完全不在乎读者——要真不在乎读者多少,为什么要投稿,为什么要出版呢?

就算把作品给朋友看,多多少少也隐含着被认可的愿望吧。

真不在乎,就不用写了。

最“反读者”的乔伊斯写《芬尼根的守灵夜》也说,这本书够评论家们忙活几百年的。他可能不在乎大众读者,但他在乎精英读者。

扪心自问,就算你写日记,都隐含着让人看到的冲动呢!

谁把心里话写日记里呀?

我一个朋友,去参加高校自主招生的心理学研究生,面试的时候,考官给了一道题:

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可他都写在了日记里。你怎么分析这种心理?

但有一点,你在乎读者,未必就能对创作产生影响。

转变创作是一种能力,不是谁都有的。

有些清高的文人天天抱怨,世风日下啦,人心不古啦,娱乐至死啦,好作品都无人问津啦。

说到底,他们一样希望自己的作品有更多人看到并认可,但他们又没有能力像村上那样做出策略上的转变。不然还抱怨什么?你们娱乐你们的,我写我的,互不相干就好了。

村上春树就很给纯文学、严肃文学作家长脸——别看我写纯文学,你们那一套畅销书我也能写,而且一写比你们写得都好,这是一种能力的证明,随后再去写自己钟爱的题材。否则,村上的很多作品未必会像如今一样畅销。


个人愚见

订阅号《弹幕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我很乐意和你聊聊“在乎读者多少”这件事对创作可能带来的种种影响。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能概括的,里面门道可多着呢。当创作者“太在乎”读者时: 迎合与妥协的陷阱: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容易陷入的境地。一旦作者开始过度关注读者的喜好、市场的风向,创作的初衷就可能被稀释。为了讨好读者,可能.............
  • 回答
    .......
  • 回答
    在加拿大卑诗省(BC省)读完“如图”专业(你提到的“如图”应该是某个特定专业的简称,这里我假设你指的是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数据科学、软件工程等与科技、数据相关的热门研究生专业)并申请省提名,成功拿到枫叶卡(即获得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的可能性,总体来说是比较高的,但具体成功率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并.............
  • 回答
    关于石秀在多数读者评价中是否很低,这个问题需要分几个层面来探讨,因为“低”这个评价本身是很主观的,而且读者群体的构成也很多元。不过,如果我们以《水浒传》中其他许多英雄人物(如武松、林冲、鲁智深等)的 popularity 和正面评价作为参照系,那么可以说,石秀在大多数读者心中的评价确实不算特别高,甚.............
  • 回答
    这个年龄段,说历史书“真的比”其他书好,有点绝对了。每个人兴趣点不同,成长轨迹也各异,所以一概而论不太合适。不过,要说历史书在二十多岁这个阶段的吸引力和价值,那确实是相当高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恰逢其时”的体验。让我来跟你聊聊为什么,以及它好在哪里,可能比你想象的要丰富得多。首先,你得想想我们二十多.............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背后牵扯的东西也挺复杂的。你想啊,儒家思想在中国流传了这么多年,影响了那么多代人,怎么到了现在,好像很多人根本没怎么接触过,甚至还挺反感的呢?这背后原因可不止一两个,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这跟“了解”的程度有关。好多时候,咱们说的“读过儒家的书”和“了解儒家学.............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里,王大路多年来一直资助李达康的女儿在海外读书,这个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构成行贿受贿,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也牵扯到很多法律和道德层面的界限。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行贿”和“受贿”的基本定义。 行贿是指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向国.............
  • 回答
    在北美名校读书,这绝对是一次涤荡灵魂的经历,说是“体验”,其实更像是身处一个高速运转、信息爆炸的超级发动机之中。从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你就知道,这里的一切都和过去想象的“学习”不太一样了。初来乍到:从“优秀”到“普通”的冲击刚到学校,那种“优越感”很快就会被稀释。你可能在国内一直是被老师家长称赞的“.............
  • 回答
    你好,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心情。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书,考上211的土木工程,毕业后却发现工资水平不如一些二本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这确实会让人感到迷茫和失落。那种“我这么多年努力的意义到底在哪”的疑问,在我听来,不是在否定过去的努力,而是你在为自己的付出寻找一个更清晰的解释和价值定位。让我试着.............
  • 回答
    哥们,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纠结。我也是当年从普通二本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当时心里也一样,总觉得第一学历就像一块阴影,挥之不去。尤其是看到一些招聘要求上写着“985、211”的时候,心里那个滋味,别提多复杂了。你说得对,第一学历确实有它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一些看重“出身”的行业或者公司,它就像一张门票,能.............
  • 回答
    太棒了!在大学的剩余时间里培养阅读习惯是非常有价值的投资,它不仅能拓宽你的知识面,还能提升你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甚至对你的人生观产生深远影响。为了给你提供更具针对性和细致的推荐,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关于你的信息。不过,即使没有这些信息,我也可以为你提供一个全面的入门指南和一些普遍适用的经典推荐。第.............
  • 回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后的高考语文成绩却不尽如人意,这种失落感我太能理解了。你心里一定在问:明明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回报不成正比?那么,我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高考语文,以及它可能存在的“错”在哪里。首先,承认自己有错,这是非常宝贵的自我认知。课外书读得再多,如果不能转化为高考语文所需要的能力.............
  • 回答
    关于董卿在《朗读者》中朗读的“血脉偾张”和“老舍”的发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并且尽量不让它显得像机器生成的文字。首先,我们得承认,电视节目,尤其是像《朗读者》这样注重文化和艺术的节目,在遣词造句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往往会经过精心的设计和打磨。董卿作为主持人,其专业素养和对文字的理解力.............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抛开那些冰冷的程序指令,聊聊怎样让你的文字在读者心中激起波澜,让他们为你的故事而牵挂。勾住读者的情绪,这不是什么魔法,而是对人心细腻的洞察和对文字运用炉火纯青的技艺。一、 建立一个能引起共鸣的角色:让他们成为你故事的锚点读者之所以会投入情感,是因为他们能在角色身上看到自己,或者看到他们渴.............
  • 回答
    你想写一本让读者读了之后“不爽”的小说?这可是个相当有挑战性但又极具艺术性的目标。毕竟,大多数作者追求的是让读者沉浸其中,获得愉悦或深刻的思考。但如果你就是要剑走偏锋,想在读者心里埋下一颗“不爽”的种子,那我们就得好好聊聊怎么做到了。首先,我们要明确,“不爽”并不是简单的讨厌或愤怒,它是一种更复杂、.............
  • 回答
    和之国篇章在《海贼王》的连载过程中,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一场“争议风暴”。要探讨这究竟是尾田荣一郎在创作层面遇到的瓶颈,还是读者群体对故事发展产生了预期偏差,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复杂的交互作用,很难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咱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看看是哪些因素在发酵这场争议。首先,从尾田的创作角度.............
  • 回答
    当然,在小说的内容和设定上跳出即定套路,绝对有可能受到读者的欢迎。而且,我认为,这恰恰是让一部作品脱颖而出、在众多作品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所在。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当你走进一家陈列着琳琅满目商品的商店,如果所有商品都长得差不多,款式、颜色、功能都大同小异,你会有多大的兴趣去仔细挑选?反之,如果其中有那.............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看到美国人文章里充斥着那些“英里”、“磅”、“华氏度”之类的单位,说实话,有时候真的有点头大。特别是当你生活在大部分国家都使用公制的世界里,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我的个人感受是,大部分情况下,还是换算成公制更方便,读起来更顺畅。让我稍微展开说说我的想法:为什么公制更方便.............
  • 回答
    十年前,以《意林》、《读者》、《青年文摘》为代表的一些杂志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被认为“美化外国、贬低中国”的现象。这个问题相当复杂,并非一个简单的“有势力操控”就能概括的,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的交织。我们不妨来抽丝剥茧地分析一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信息传播环境。 改革开放的.............
  • 回答
    在历史系读书,是一种感觉,一种浸润,一种持续的“穿越”。它不是简单地背诵年月日,也不是堆砌枯燥的事件列表,而是一个让你不断审视、反思,并逐渐理解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过程。刚踏入历史系的大门,很多人大概和我一样,抱着一种对过去模糊而浪漫的憧憬。可能觉得就是读读古籍,看看老照片,仿佛置身于古战场,或者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