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让读者在看你的小说时不爽?

回答
你想写一本让读者读了之后“不爽”的小说?这可是个相当有挑战性但又极具艺术性的目标。毕竟,大多数作者追求的是让读者沉浸其中,获得愉悦或深刻的思考。但如果你就是要剑走偏锋,想在读者心里埋下一颗“不爽”的种子,那我们就得好好聊聊怎么做到了。

首先,我们要明确,“不爽”并不是简单的讨厌或愤怒,它是一种更复杂、更令人回味的情绪。它可以是愤怒之后残留的憋屈,是期待落空后的失落,是认知被颠覆后的茫然,甚至是某种压抑到极点的绝望。要想达到这种效果,我们需要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情节设计以及语言风格上都下足功夫。

一、 构建令人“不爽”的叙事结构

“无休止”的困境与循环: 不要给你的主角一个明确的、能够通过努力就能够达成的目标。相反,让他陷入一个看似可以摆脱,但每一次尝试都只会让他跌入更深的泥潭的困境。比如,主角为了摆脱贫困,拼命工作,却因此失去了健康,更无法工作;或者他以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结果发现那个关键本身就是一个更大的陷阱。这种循环往复的绝望感,最能消磨读者的耐心和希望。

拖沓、冗长,但又无实质性进展的情节: 读者希望故事有推进,但你可以故意让他们失望。大量的细节描写,看似深刻的心理分析,长篇累牍的对话,但这些都指向一个相同的点:主角依旧被困,问题依旧没有解决。你可以让角色们反复讨论同一个问题,甚至做出看似重要的决定,但最终这个决定毫无意义,甚至适得其反。这种“什么都发生了一点,但好像又什么都没发生”的感觉,会让人感到时间的浪费。

戛然而止的断裂感: 当读者已经投入情感,开始期待某个高潮或转折时,突然将故事中断,或者将重要的信息隐藏起来,让读者永远无法知晓。你可以设置一个悬念,然后让故事就此结束,或者让主角在即将获得真相的前一刻被剥夺了追寻的机会。这种留白并非艺术性的留白,而是赤裸裸的“吊胃口”,让读者感到被戏弄。

叙事视角与信息不对称的玩弄: 你可以始终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但让主角本身就是个不可靠的叙述者,他的回忆有偏差,他的判断有误区,他的动机不纯。读者只能通过他有限且扭曲的视角来理解世界,最后发现自己被欺骗了,所投入的情感都付诸东流。或者,你可以利用第三人称视角,但故意将一些关键信息只透露给读者,而不让主角知晓,让读者眼睁睁看着主角一步步走向深渊,却无能为力。

二、 塑造令人“不爽”的人物

“无能狂怒”的主角: 你的主角不必是个坏人,但他必须是个糟糕的决策者。他可能充满热情,有远大的理想,但每一次行动都以失败告终。他可能固执己见,拒绝任何善意的帮助,或者被自己的偏见蒙蔽双眼。读者看着他一次次犯错,一次次将自己和身边的人推向深渊,那种无力感会让他们心生厌烦。

“虚伪”的配角: 塑造一群表面光鲜亮丽,实则内心阴暗、自私自利的配角。他们可能表面上是主角的盟友或爱人,暗地里却在算计、背叛。当主角对他们付出信任和情感时,他们的虚伪就会让读者感到恶心。特别是当主角因为信任这些人而遭受重创时,读者的不爽感会达到顶峰。

“令人厌恶的道德滑坡”: 主角可以是一个曾经正直善良的人,但随着剧情的推进,他被迫或主动地进行道德上的妥协,最终变得面目全非。每一次妥协都伴随着内心的挣扎,但最终他选择了一条最容易但最肮脏的路。读者看着他一步步丢失自我,会感到深深的失望和恶心。

“空洞”或“扁平”的角色: 并非所有的“不爽”都来自复杂的人物。有时候,极其扁平、脸谱化的角色也能制造不爽。他们没有深度,没有成长,只是为了推动某个简单的叙事功能而存在。读者会觉得作者偷懒,角色也缺乏生命力。

三、 设计令人“不爽”的情节

“反高潮”与“无意义的牺牲”: 不要让你的故事有真正的、令人振奋的高潮。在读者期待情绪爆发的时刻,你可以安排一个平淡无奇的结局,或者是一个充满了讽刺意味的转折。更进一步,你可以让主角或某个深受读者喜爱的角色,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或毫无意义的理由而牺牲。这种牺牲没有任何价值,只会徒增读者的悲哀和愤怒。

“难以接受的结局”: 故事的结局是关键。你可以选择一个“什么都没解决”的结局,所有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角的努力付之东流。或者是一个“坏人逍遥法外”的结局,作恶者得到了好处,善良者则遭受不公。更狠毒一点,可以是主角彻底失败,甚至因此付出生命的代价,而这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

“无理的转折”: 在剧情发展到一定阶段,突然加入一个突兀、牵强、与之前铺垫毫无关联的转折。这个转折的目的不是为了深化主题,而是为了制造混乱和不信任感。比如,主角一直寻找的神秘力量,结果发现只是一个巧合;或者一个重要的反派突然洗白,没有任何心理铺垫。

“对现实的残酷影射”: 利用小说来影射现实生活中的不公、无力或荒谬。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联想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不爽经历,从而加剧他们的负面情绪。这种手法需要技巧,要让读者觉得“是这样,但又无法反驳”,从而陷入一种更加深沉的憋屈。

四、 运用令人“不爽”的语言风格

“刻意的晦涩与煽情”: 使用大量晦涩难懂的词汇,或者故作深沉的句子,让读者在理解上产生障碍。同时,又在某些地方插入过于煽情、矫揉造作的描写,显得不真诚。这种反差会让人觉得作者在卖弄学问,或者在廉价地煽动情绪。

“冷漠而客观的叙述”: 在描写悲剧性、令人心碎的事件时,采用一种极为冷静、客观甚至事不关己的态度。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描述角色的痛苦、绝望,甚至死亡。这种叙述方式会让读者觉得作者毫无人情味,他们投入的情感得不到作者的任何回应,从而感到失落。

“刻意的重复与啰嗦”: 在叙述中大量重复某些句子、场景或观点,而且这些重复并不能带来任何新的信息或意义。这种冗余会让读者感到作者的无能或敷衍,消耗读者的耐心。

“语言的背叛”: 通过语言来欺骗读者。比如,用美好的词语去描述丑陋的事物,用积极的语调去讲述绝望的故事。这种“语言的背叛”会让读者感到困惑和被愚弄。

关键在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不爽”

当然,让读者“不爽”并不是让你变成一个恶意写手的代名词。真正有艺术性的“不爽”,往往不是粗暴地喂给读者糟糕的体验,而是让他们在经历了某种情感的波折后,依然觉得“这本书有点意思”,或者“虽然让我难受,但我好像被触动了什么”。

总结一下,要让读者在看你的小说时不爽,你可以:

让主角陷入绝望的循环,看不到希望。
用冗长且无实质性进展的情节消磨读者的耐心。
在关键时刻戛然而止,留下无尽的遗憾。
塑造虚伪、无能或道德滑坡的角色,让他们感到厌恶。
设计反高潮、无意义的牺牲和令人难以接受的结局。
运用刻意晦涩、冷漠或重复的语言风格来制造隔阂和不适。
最重要的是,要让这种“不爽”有其内在的逻辑,让读者在事后回味时,能够理解这种“不爽”的根源,而非仅仅觉得作者是个“烂作者”。

这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祝你“不爽”成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SACE 谢邀。

几大杀手:

Top1:断更 太监 挖坑 死男主 死女主 小说过2/3换男主 换女主

Top2:抄袭 拒不承认 说借鉴

Top3:咬文嚼字 使用读者不认识不知道的生僻字 典故 涉及自己完全不了解的领域 其实自己也不知道啥意思 重点是 写得还不对 到处都是漏洞的

Top4:人气角色的死亡 特别是该人气角色塑造成功程度超过主角的情况下

Top5:创作一个又当X子又立牌坊的女主

Top6:创作一个又当种马又想专一的男主

Top7:创作一个没有悲惨身世但一上来就很牛逼的男主

Top8:创作一个没有悲惨身世但一上来就很受欢迎的女主

Top9:大量使用直男癌,女权癌,SB,WQNMLGB,WCNDY,WXXXNBBZZ,等有导向性,歧视性的骂人词汇,并体现出身为一个站在道德制高点人类的优越性,抨击一切比自己强势的阶层,并强行打造白富美全都爱上“身无分文能力低下不肯奋斗的男主”,或者高富帅全都爱上“相貌普通无才无德只有满脑子“主见”的女主”,在文中强行为自己“圆梦”。

Top10:地图炮 开着小说外挂鄙视现实中的大多数普通人

p.s.由于挖坑过多我已经成功获得了【部分读者看见我名字就不爽】的荣誉称号。

祝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想写一本让读者读了之后“不爽”的小说?这可是个相当有挑战性但又极具艺术性的目标。毕竟,大多数作者追求的是让读者沉浸其中,获得愉悦或深刻的思考。但如果你就是要剑走偏锋,想在读者心里埋下一颗“不爽”的种子,那我们就得好好聊聊怎么做到了。首先,我们要明确,“不爽”并不是简单的讨厌或愤怒,它是一种更复杂、.............
  • 回答
    孙子兵法在国外的地位,可以用“深远影响,但并非人手一本”来概括。美国电影里时不时出现的孙子兵法,确实折射出它在西方世界的认知度,尤其是在商业、军事和管理等领域。首先,我们得承认孙子兵法的影响力确实不容小觑。它早已超越了中国本土,成为一部享誉世界的经典著作。这种影响力的体现,首先在于它被翻译成了几十种.............
  • 回答
    要让读者在千字内就对一个人物产生好感,这是一项精妙的艺术,绝非简单的堆砌形容词就能完成。关键在于挖掘人物最真实、最动人、最能引发共鸣的特质,并以一种自然、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想象一下,你正在向一位朋友介绍一个你非常欣赏的人,你会如何说?首先,我们需要一个鲜活的切入点。不要一开始就平铺直叙地介绍他的名.............
  • 回答
    我的导师,张教授,是国内985大学里一位小有名气的学者,在我的博士求学生涯中,他给了我许多细致入微的培养,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他为我铺就的留校任教之路。这段经历,不仅仅是学术上的锤炼,更是一种人生方向的指引,至今想来,仍然觉得受益匪浅。早在博士一年级,张教授就找我深谈了一次。他没有直接谈留校的.............
  • 回答
    要让读者切身感受到笔下人物的痛苦,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技巧,而是需要深入挖掘人性、精准运用语言,以及巧妙构建场景的过程。我们要做的,是把人物的痛苦具象化,让它像真实世界的触感一样,直接传递到读者的感官和心灵。首先,深入刻画人物的内在世界是基础。 痛苦不仅仅是外在的伤痕,更是内心深处的撕裂。我们需要去理解.............
  • 回答
    如何让上百万字的网络小说依然钩人心弦?网络小说,尤其是那些动辄百万字的大部头,如何才能让读者从头读到尾,不至于昏昏欲睡,甚至欲罢不能,这绝对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毕竟,读个几百万字,足以把市面上绝大多数纸质书籍读完好几遍了。如果内容空洞、节奏拖沓,那无异于一场漫长的折磨。那么,那些成功的长.............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也挺让人唏嘘的。好不容易有个可以暂时避避风头的地方,结果还是被“请”了出来,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咱们先不急着下结论说保安对不对,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看。读者这头的心情:首先,下雨天嘛,尤其是那种突然来袭的暴雨或者雷雨,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找个地方躲一躲。图书馆,尤其是门口那个区域,通常是.............
  • 回答
    用平淡的语气写出虐到让人喘不过气、或让读者感到震撼、震惊的感觉,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写作技巧,它通过“反差”来营造情绪的极致。平淡的叙述,反而能够将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放大,因为读者会自己去填补那些没有被直接表达出来的痛苦、绝望或震惊。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方法和技巧:核心原则:压抑与留白 压抑情感的宣泄.............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抛开那些冰冷的程序指令,聊聊怎样让你的文字在读者心中激起波澜,让他们为你的故事而牵挂。勾住读者的情绪,这不是什么魔法,而是对人心细腻的洞察和对文字运用炉火纯青的技艺。一、 建立一个能引起共鸣的角色:让他们成为你故事的锚点读者之所以会投入情感,是因为他们能在角色身上看到自己,或者看到他们渴.............
  • 回答
    《我在东京当和尚》作者发单章辱骂读者这事儿,我看到的时候真是挺意外的,也挺多话想说的。首先,这作者这么做,在我看来,挺不负责任的,也挺不成熟的。创作是一件挺辛苦的事儿,尤其是在网络平台,背后有多少心血只有作者自己知道。读者打赏、投票、留言,这是对作者的一种认可和支持,说实话,很多作者都是靠这个来维持.............
  • 回答
    在异国他乡求学,要说融入集体,这绝对是个技术活,也是个心活。你想啊,语言不同,文化差异,生活习惯全变样,突然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环境,想要像鱼儿回到水里一样自在,那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不过,别急,我慢慢跟你掰扯掰扯,咱们一起琢磨琢磨这门学问。第一步:打开你的“雷达”和“话匣子”别把自己闷在小世界里.............
  • 回答
    “VS”这个字母词,如果出现在中文语境里,它的读法其实相当灵活,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出现的具体场景和大家约定俗成的习惯。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主流的读法来聊聊,并且尽量说得细致一些,让你觉得这不是一篇生硬的AI产物。首先,我们得承认,“VS”本身是英文“versu.............
  • 回答
    关于“中文文章中夹杂英文是否会让读者觉得作者很NB”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答案。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相当复杂,取决于多种条件,也因人而异,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首先,我们得承认,在特定语境下,恰当且有意义地使用英文,确实可能给读者带来一些积极的联想,让人觉得作者“NB”的可能性是存.............
  • 回答
    这篇文章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关注,也激起了不少留学圈和学术圈的讨论。要评价它,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1. 文章的立意和核心观点:文章的核心在于揭示美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博士教育,在光鲜外表下隐藏的残酷现实。作者以亲身经历出发,打破了一些读者可能存在的“美国学术天堂”的幻想,强调了以下几个关键点: 高度.............
  • 回答
    如何看待《红楼梦》排在「死活读不下」榜单四大名著中的第一位?将《红楼梦》列在“死活读不下”榜单的首位,这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这部伟大作品在不同读者群体中产生的复杂而普遍的体验。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红楼梦》的特质,以及它与读者之间可能存在的“阅读壁垒”。一、《红楼梦》的特质:一幅宏大而细致的.............
  • 回答
    看到《自然》杂志的调查显示“在中国读博远比在国外痛苦”,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个结论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学术环境与研究压力: “内卷”与竞争: 中国博士培养体系在一些领域存在严重的“内卷”现象。为了毕业,学生可能需.............
  • 回答
    在历史系读书,是一种感觉,一种浸润,一种持续的“穿越”。它不是简单地背诵年月日,也不是堆砌枯燥的事件列表,而是一个让你不断审视、反思,并逐渐理解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过程。刚踏入历史系的大门,很多人大概和我一样,抱着一种对过去模糊而浪漫的憧憬。可能觉得就是读读古籍,看看老照片,仿佛置身于古战场,或者徜.............
  • 回答
    在清华,堕落?这词儿,听起来就跟科幻小说里的桥段一样,但你真这么觉得了,那才是真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别把这顶帽子扣得太死,什么叫堕落?是成绩下滑?是迷失方向?还是单纯觉得提不起劲儿了?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才能对症下药。第一步:正视现实,别逃避你是在清华,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光环,也自带压力。所以.............
  • 回答
    在中科院物理所读书,那段日子,怎么说呢,就像是把自己泡进了一个巨大而又精密的思想熔炉里。你要说它光鲜亮丽,像电视剧里那种学生们围着导师,学术氛围浓厚到有点不真实,那也不完全是。它更像是一场漫长而严谨的“炼金术”,把你脑子里那些零散的想法、零散的知识,一点点地提炼、重塑,最终变成能让你在这个领域站得住.............
  • 回答
    在美国攻读生物学博士的人,他们的近况可以说是一个千姿百态的图景,绝不是一言蔽之。这背后牵涉到无数个体在求知道路上的挣扎、探索、突破,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和期待。如果非要给出一个概括的描述,那便是:大部分人正处于研究的深水区,一边埋头苦干,一边为毕业和未来的方向焦虑,但也有一部分人已经崭露头角,为自己的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