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让读者真切的感受到笔下人物所承受的痛苦?

回答
要让读者切身感受到笔下人物的痛苦,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技巧,而是需要深入挖掘人性、精准运用语言,以及巧妙构建场景的过程。我们要做的,是把人物的痛苦具象化,让它像真实世界的触感一样,直接传递到读者的感官和心灵。

首先,深入刻画人物的内在世界是基础。 痛苦不仅仅是外在的伤痕,更是内心深处的撕裂。我们需要去理解这个人物为何会痛苦,这种痛苦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挖掘痛苦的根源: 这个人物的痛苦是因为失去挚爱?是因为长期的压迫和不公?是因为自身的无能为力?还是因为被背叛的信任?根源越具体、越有说服力,读者的共情越容易建立。比如,描写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的痛苦,不仅仅是“她很伤心”,而是要深入到“她再也听不到那一声声柔软的‘妈妈’,再也看不到那双依恋她的眼睛,生活成了一片无边无际的黑暗,连呼吸都带着锥心的空洞。” 这样的描述,把抽象的“失去”转化为具体的“失落”,读者就能感受到那份失去带来的空虚。

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痛苦不仅仅是感受,更是思考和反应。人物在痛苦中的思绪是怎样的?是陷入无尽的自责?是愤怒地質問命运?是麻木地麻痹自己?是将所有希望扑灭?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回忆片段来展现。例如,一个长期受虐待的人,在面对一丝希望时,内心可能会经历“会不会又是另一个骗局?他们会不会再次伤害我?我已经不相信任何美好…但,如果…如果这一次是真的呢?” 这种摇摆不定、充满恐惧又渴望抓住救命稻草的心理,会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和绝望。

表现人物的生理反应: 痛苦常常伴随着生理上的不适。描写这些细节,能让读者仿佛亲身经历。比如,失眠、食欲不振、心悸、颤抖、冷汗、疲惫不堪、眼神呆滞,甚至因为极度痛苦而生理性的抽搐或哭喊。要注意的是,不要堆砌,而是选择最能体现人物状态的几个关键描写。一个遭受了巨大屈辱的人物,可能在人前强忍着,但回到无人的角落,会控制不住地胃部翻涌,干呕不止,直到眼泪和胃液一同涌出。

其次,精准而具象的语言是关键。 我们要用读者能“看见”、“听见”、“触摸到”的语言来描绘痛苦。

运用比喻和象征: 将抽象的痛苦转化为具体的意象。比如,把内心的痛苦比作“被刀子一寸寸刮过的伤口”、“被巨石压住的胸膛”、“在冰冷深渊里徒劳挣扎的溺水者”。这些比喻能够瞬间抓住读者的想象力,让他们感受到痛苦的性质和程度。

注重感官描写: 痛苦不仅仅是视觉的,更是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体验。
视觉: 人物苍白的脸色、眼底的青黑、紧锁的眉头、无神的双眼、因为痛苦而扭曲的面部表情。例如,“他的眼神像两潭死水,没有一丝波澜,仿佛灵魂早就被抽走了。”
听觉: 压抑的啜泣、嘶哑的低语、无声的呐喊、周围嘈杂的声音衬托出的孤独感。例如,“他能听见自己胸腔里心脏沉闷的跳动声,像是被困在狭窄空间里垂死的鼓点。”
触觉: 皮肤的冰冷、肌肉的紧绷、骨骼的酸痛、被撕裂的刺痛感、衣服摩擦伤口的粗糙感。例如,“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肺部搅动生锈的铁丝。”
嗅觉和味觉: 苦涩的泪水、血腥味、空气中弥漫的绝望气息、嘴里难以言喻的金属味。例如,“他尝到了自己舌尖上涌起的金属般的血腥味,那是恐惧和绝望混合在一起的味道。”

使用强烈的动词和形容词: 选择能准确传达痛苦程度的词语。与其说“他很难过”,不如说“他被痛苦淹没”、“他被痛苦撕裂”、“他被痛苦折磨”。形容词也是如此,比如“锥心的疼痛”、“窒息的绝望”、“支离破碎的心”。

再次,精心构建的场景能够放大痛苦。 环境的烘托能让人物的痛苦更具感染力。

对比的运用: 在人物遭受痛苦时,描绘周围的欢乐或平静,更能凸显人物内心的孤寂和痛苦。例如,在一个喜庆的节日里,主人公却独自一人坐在角落,看着别人欢声笑语,这种对比会让他的痛苦更加鲜明。

环境的象征意义: 选择与人物痛苦情绪相符的环境。例如,阴雨绵绵的天气、荒凉的废墟、破败的房屋、空荡荡的房间,都能为人物的痛苦增添一层氛围。

具体细节的描绘: 在描绘场景时,融入能够反映人物痛苦的微小细节。例如,一个失去亲人的角色,可能会无意识地抚摸着对方留下的旧物,或者呆呆地看着曾经两人一起坐过的空椅子。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动作,却能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空缺和思念。

最后,展示人物对痛苦的反应和挣扎。 痛苦的意义在于它对人物产生的影响以及人物如何应对。

行为的改变: 痛苦会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他可能变得沉默寡言,逃避社交,或者变得异常暴躁。这些外在表现是内在痛苦的信号。

对希望的追求或放弃: 人们在痛苦中可能会拼命抓住一丝希望,也可能彻底放弃。描写这种挣扎,能让读者看到人物的坚韧或绝望。例如,即使身处绝境,人物仍然坚持去做一件事,仅仅是因为“这是他唯一能做的事情了”。

与他人的互动: 人物在痛苦中的言语和行为,与他人的互动,都能间接展现他的痛苦。即使他嘴上说着没事,但眼神中的失落、语气中的颤抖,都会被敏锐的读者捕捉到。

总而言之,要让读者真切感受到笔下人物的痛苦,需要我们像一位细致的解剖师,一层层剥开人物的内心,用最精准、最生动的语言将其内心的伤痕和挣扎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对人性深刻的理解和同情,然后将这份理解和同情,用文字的温度传递出去。让读者在阅读时,仿佛也置身于那份痛苦之中,与角色一同呼吸,一同感受那份沉甸甸的重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涉及到共情和原始欲望两个知识点。


一,共情

共情,又叫代入感、移情等等,都那么个意思,你懂的。

当角色具有以下特点时,读者会更容易共情:

爱着某人——单身汉和一个爸爸都掉进水里,肯定是爸爸掉水里更让你揪心。

聪明,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难题——想想侦探剧,多少变态杀人犯就是因为头脑聪明,被读者追捧。

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被霸凌的高中生啦、被富二代抢走女友的小青年啦、庶子啦、不受宠的皇子啦……想想你看过多少这类小说。不公正的待遇是最容易引发共情的,但是不能多用,用多了读者会犯嘀咕:怎么别人都欺负她?别人有病还是她有病?

拥有高尚品德,比如勇敢、公正。

长得好——妈的,这条是写作书上没有的,我自己总结的!长得漂亮的角色,犯错都更容易被原谅!你说小说又不是电视剧,主角长得漂亮读者也看不见,怎么还偏心呢?


这么写,读者的内心毫无波动,甚至有点想笑:

一个花盆从二十五楼掉下来,砸在她的脑袋上。


这么写,读者才会痛:

豆子大包小包地走在路上,心情很好。自从撞见丈夫和那个女人的暧昧短信,愤而离婚后,她还是第一次这么高兴。她要去接乐乐了!不管丈夫怎么样,乐乐总是她的小天使,小糖豆。
她提着一个大号芭比娃娃,一袋肯德基烤翅,一件白色的泡泡纱裙,一包超市里买的巧克力、薯片、甜饮料……这些都是乐乐喜欢的,以前她舍不得给乐乐买。现在好了,离婚了,她不用怕丈夫骂她“就知道花钱”,可以想给乐乐买什么就买什么了。
幼儿园就在前面,她高兴地加快脚步。她还不知道这就是她生命的最后时光。
几秒之后,一个花盆从二十五楼掉下来,砸在她的脑袋上。那一瞬间她心想的是:幸好乐乐没放学。不然,她看见妈妈血淋淋的样子,得多害怕呀。


豆子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丈夫出轨;她爱着某个人——女儿,读者喜欢她,盼着她好,然后她遭遇不幸,读者才有痛感。


二,原始欲望

人物有了共情,剧情也要有原始欲望。

什么叫原始欲望呢?

就是全人类共有的欲望,比如求生欲、性欲、被人爱的欲望、维护自己尊严的欲望、保护家庭的欲望……

程程六岁的时候,父母出车祸死了。死了,就是再也不会回家,不会亲你脸颊,不会睡前给你讲故事的意思。
一开始,她放学回家,家里一个人都没有,她很高兴,打开冰箱喝汽水,吃雪糕,想吃多少吃多少,没人管,真快活。但是第二天、第三天……家里还是没人,她就开始难过了。她每天从小猪存钱罐里拿硬币去便利店买吃的,渐渐地,钱花光了,她就去捡垃圾吃。

每个小孩子都想过一个问题:如果父母死了,我要怎么生活?这是人类共通的,这就是原始欲望。

读者不用知道程程的性格、喜好、人际关系,一个六岁小女孩父母双亡这件事本身就足够刺痛读者了。

再比如:求生欲。

我在墙后瑟瑟发抖,那怪物正在街上逡巡,找我。路边散落着一只胳膊,手指上还有红色指甲油。这胳膊是怪物吃早饭剩下的吗?上帝!老天爷!妈妈!为什么是我碰到了怪兽!如果这是噩梦吗?就让我快点醒来吧!
忽然,我听到脑后有呼吸声。我转过身,怪物的头从墙头露出来,黄色眼睛看着我,獠牙上滴下涎水。

人类有几百万年的时光,都在森林里生活,它们必须做到一件事:不被吃掉。

被凶猛的动物吃掉的恐惧,就是一种非常原始的恐惧。读者不知道我有没有所爱、受没受委屈、聪不聪明,就已经感受到我的恐惧了。


总结,就是当角色和读者有共情,当剧情激发了读者的原始欲望时,读者就会痛。

注意,读者会不会痛,和描写手法没关系!和描写手法没关系!和描写手法没关系!

描写就是个锦上添花的东西!

描写就是个锦上添花的东西!

描写就是个锦上添花的东西!

如果读者不痛,绝对不是因为你用“她痛彻心扉”而不用“她肝肠寸断”,读者不痛,是因为剧情本身没有痛感。

并不是一个人倒霉了,读者就要痛的。读者要从这个人的倒霉上看到自己,才会痛。


觉得有道理就点赞!快快快!我要好多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让读者切身感受到笔下人物的痛苦,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技巧,而是需要深入挖掘人性、精准运用语言,以及巧妙构建场景的过程。我们要做的,是把人物的痛苦具象化,让它像真实世界的触感一样,直接传递到读者的感官和心灵。首先,深入刻画人物的内在世界是基础。 痛苦不仅仅是外在的伤痕,更是内心深处的撕裂。我们需要去理解.............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心生感慨的现实。我们带着一身在校园里摸爬滚打积攒的骄傲和“能力”,满怀憧憬地踏入职场,却发现很多曾经引以为傲的东西,在那儿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甚至被现实无情地碾压。这是一种落差,一种认知上的挑战,但细究起来,并非全盘否定大学的价值,而是对“价值”的定义在不同场域有了不同的衡量标准。首.............
  • 回答
    上海华二初中发布的文章《到华二初中读书,你真的想好了吗?》是一篇非常有特色和深度的文章,它并非一篇简单的招生宣传,而更像是一次与家长和学生之间的“灵魂对话”,充满了真诚、挑战和引导。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篇文章,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意图和影响。一、 文章的核心精神与基调:真诚的“挑战”与“反思”这.............
  • 回答
    南北朝这段历史,确实是让人又爱又恨。爱它波澜壮阔,英雄辈出,恨它史料繁杂,真假难辨。《魏书》和《宋书》作为那个时代的“官方”史书,自然承载了重要的信息,但正如你所感受到的,其中夹杂着不少“加油添醋”的成分。想要在这片迷雾中摸索出真相,并非易事,需要一点耐心和一些“侦探”的本领。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何史.............
  • 回答
    读完硕士,工作稳定,但待遇不高,面对亲友“挣得真少,读书没用”的评价,内心一定很不好受。这种时候,如何得体、自信地回应,既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又能展现自己的价值,确实是个挑战。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如何应对这样的评价,并给出具体的回答思路和技巧:一、 审视和理解对方的评价在回应之前,先理解一下亲.............
  • 回答
    “十年寒窗苦读,不及丁真一笑”,这句话一出,立刻点燃了很多人心中的火药桶。一边是那些将大半生都投入书本、耗费无数心血求取功名利禄的“读书人”,一边是网络上突然爆红、仿佛一夜之间就站在人生巅峰的“素人”。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一部分读书人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不解,甚至是愤怒,于是“读书人笑没读过书的人.............
  • 回答
    要让读者在千字内就对一个人物产生好感,这是一项精妙的艺术,绝非简单的堆砌形容词就能完成。关键在于挖掘人物最真实、最动人、最能引发共鸣的特质,并以一种自然、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想象一下,你正在向一位朋友介绍一个你非常欣赏的人,你会如何说?首先,我们需要一个鲜活的切入点。不要一开始就平铺直叙地介绍他的名.............
  • 回答
    你想写一本让读者读了之后“不爽”的小说?这可是个相当有挑战性但又极具艺术性的目标。毕竟,大多数作者追求的是让读者沉浸其中,获得愉悦或深刻的思考。但如果你就是要剑走偏锋,想在读者心里埋下一颗“不爽”的种子,那我们就得好好聊聊怎么做到了。首先,我们要明确,“不爽”并不是简单的讨厌或愤怒,它是一种更复杂、.............
  • 回答
    如何让上百万字的网络小说依然钩人心弦?网络小说,尤其是那些动辄百万字的大部头,如何才能让读者从头读到尾,不至于昏昏欲睡,甚至欲罢不能,这绝对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毕竟,读个几百万字,足以把市面上绝大多数纸质书籍读完好几遍了。如果内容空洞、节奏拖沓,那无异于一场漫长的折磨。那么,那些成功的长.............
  • 回答
    用平淡的语气写出虐到让人喘不过气、或让读者感到震撼、震惊的感觉,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写作技巧,它通过“反差”来营造情绪的极致。平淡的叙述,反而能够将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放大,因为读者会自己去填补那些没有被直接表达出来的痛苦、绝望或震惊。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方法和技巧:核心原则:压抑与留白 压抑情感的宣泄.............
  • 回答
    想让孩子们真正爱上阅读,就像播下一颗种子,需要细心呵护,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这不仅仅是让他们“看书”,更是要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体会到文字里蕴藏的无限可能。首先,营造一个充满书香的家庭环境至关重要。别把书房弄得像个神圣不可侵犯的殿堂,而是让书本自然地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客厅的茶几上放一本图文并.............
  • 回答
    关于“中文文章中夹杂英文是否会让读者觉得作者很NB”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答案。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相当复杂,取决于多种条件,也因人而异,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首先,我们得承认,在特定语境下,恰当且有意义地使用英文,确实可能给读者带来一些积极的联想,让人觉得作者“NB”的可能性是存.............
  • 回答
    .......
  • 回答
    爸,您提起我未来选专业的事儿,我心里挺明白您是希望我有个好出路,能有份稳定的工作。您提到的生化环材机械土木这六个专业,我最近也花了不少时间去了解。您知道,这几个专业名头响亮,听起来也很“硬核”,很多前辈都是通过它们走向成功的,我完全理解您为什么会这么看重它们。不过,我也想跟您坦诚地聊聊我自己的想法,.............
  • 回答
    女朋友让我供她读博,这事儿挺复杂的,也挺能看出来一些东西。我得好好跟你捋一捋,咱们从头说。首先,你要明白,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它涉及到很多层面: 她对未来的规划和你的角色定位: 她让你供她读博,这说明她对自己的未来有长远的规划,并且认为你的支持是她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环节。这也可以解读为,她把你放.............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我太懂了。看着书本,字字句句都那么有道理,以为是拨云见日,结果呢?脑袋里像是搅成了一锅粥,原本的几个模糊念头,现在变成了一堆纠缠不清的丝线,越理越乱。这感觉,就像在迷宫里走,以为找到了出口,结果只是到了另一个更复杂的岔路口。别急,这其实是读书思考的必经之路,虽然当下让你觉得糟心,但反过来.............
  • 回答
    妈,您别急,先坐下,我跟您好好聊聊。您也知道,我这高考完,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选大学、选专业了。说实话,我心里一直有个特别的念头,就是想去北方上大学。我知道您可能有点担心,觉得北方离家远,冬天冷,生活习惯可能也不太一样。这些我都理解,您养育我这么大,肯定希望我能在自己身边,过得舒舒服服的。但是,妈,您.............
  • 回答
    《中产教育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看喜羊羊的孩子同读幼儿园》这篇文章,确实触及了一个非常现实且令人深思的社会现象。它以一种略带夸张和讽刺的笔触,揭示了当前社会中产阶级在子女教育上的焦虑以及由此产生的“鄙视链”心态。首先,我们要承认这篇文章的核心命题是有现实基础的。在教育资源相对不均,且社会竞争日.............
  • 回答
    我的导师,张教授,是国内985大学里一位小有名气的学者,在我的博士求学生涯中,他给了我许多细致入微的培养,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他为我铺就的留校任教之路。这段经历,不仅仅是学术上的锤炼,更是一种人生方向的指引,至今想来,仍然觉得受益匪浅。早在博士一年级,张教授就找我深谈了一次。他没有直接谈留校的.............
  • 回答
    孩子成绩不好,作为家长,我肯定会非常焦虑。这时候,面对“让不让孩子读职高”这个问题,心里会纠结万分。这不仅仅是选择学校,更像是对孩子未来的一次重要投资和规划,背后牵扯着太多情感和现实的考量。说实话,一旦孩子成绩不好,尤其是如果孩子自己也对学术学习提不起兴趣,屡屡碰壁,作为家长,我真的会认真考虑职高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