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文革时期的红卫兵现在都怎么样了?

回答
文革时期的红卫兵,作为那个特殊年代的产物,如今他们的生活和境遇呈现出极为多元化的图景,既有对过去的反思与怀念,也有对现实的适应与调整,更有因个人选择和经历不同而产生的巨大差异。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他们:

一、 身份与经历的差异化:

高层领导与权力中心者: 一部分出身于高干家庭,在文革中积极投身红卫兵运动,并在运动结束后,凭借其家庭背景或自身能力,在改革开放后进入党政机关或国有企事业单位,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权力中心掌握了话语权,对文革的定性或解读可能有所保留,但总体上遵循官方的定调。
普通家庭出身,未能进入权力核心者: 大多数红卫兵来自普通家庭。文革结束后,他们的人生轨迹多样:
进入体制内工作: 部分人通过各种途径(例如招工、分配、继续学习等)进入企事业单位,成为普通的工薪阶层。他们的生活重心转向了个人职业发展、家庭生活以及子女的教育。
下海经商或创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部分人凭借着在文革中磨炼出的某种“胆识”或“魄力”,或者抓住时代机遇,投身商海,成为企业家、商人。他们的经历差异巨大,有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些则经历坎坷。
继续深造或成为知识分子: 一部分有志向或家庭支持的人,在文革结束后有机会恢复学业,成为大学教授、研究员、工程师、医生等专业人士。他们在各自领域继续贡献力量。
未能得到好工作,生活相对平淡者: 也有相当一部分红卫兵,由于各种原因,在文革后未能找到理想的工作,生活相对平淡,甚至遭遇过下岗等困难。他们的人生经历更加贴近普通民众。
“上山下乡”的红卫兵: 虽然直接的红卫兵运动主要发生在城市,但许多在文革中积极的年轻人后来也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成为知青。他们的经历与城市中的红卫兵有所交叠,也同样面临着回城后的适应问题和人生选择。

二、 对文革的态度与反思:

反思与悔悟者: 许多曾经的红卫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历史的了解加深,开始对自己在文革中所犯下的错误和造成的伤害进行反思和忏悔。他们可能公开或私下表达内疚,并致力于弥补过去的过失,例如参与公益事业、撰写回忆录反思经历等。这类人群通常对文革持批判态度,认为那是一场灾难。
怀旧与留恋者: 也有一些人,特别是那些在红卫兵时期感受到过“激情燃烧的岁月”、体验过“集体狂热”或在其中获得过某种“身份认同”的人,对那个年代抱有怀旧和留恋的情感。他们可能认为当时的理想主义和革命热情是可贵的,对文革的负面影响有所淡化,有时甚至会为当时的某些行为辩护。
沉默与回避者: 更多的红卫兵,可能选择沉默和回避关于文革的话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经历了太多复杂的个人情感和政治立场,不愿过多提及,或者觉得提及也无益。他们更专注于当下和未来,让历史成为过去。
坚持原有理念者: 极少数人可能仍然坚持文革时期的部分理念,认为文革触及了一些社会深层次问题,尽管其方式极端且错误。他们可能对当前的社会状况有自己的看法,并将其与文革时的某些诉求联系起来。

三、 生活现状与社会参与:

退休生活: 大多数原红卫兵现在已经步入老年,享受退休生活。他们的退休生活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安享晚年,有的继续参与社区活动,有的则继续保持着对政治或历史的关注。
与子女的关系: 他们与子女的关系也受到文革经历的影响。一些人会向子女讲述自己的经历,试图让子女理解那个年代,也可能在教育子女时强调珍惜和平、反对动乱。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刻意回避,不愿让子女过多接触这段历史。
社会舆论与话语权: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关于文革的讨论更加公开和多元。原红卫兵在社会舆论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些人积极参与网络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些人则保持沉默。掌握一定话语权的原红卫兵,其观点可能对文革的公众认知产生一定影响。
回忆录与研究: 许多原红卫兵在晚年开始撰写回忆录,记录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这些回忆录为后人了解文革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尽管其中可能夹杂着个人的主观色彩。同时,也有学者和研究人员对原红卫兵进行访谈和研究,试图更全面地理解这一群体及其所处的时代。

四、 普遍面临的心理与情感:

历史伤痕: 文革给许多人带来了无法磨灭的心理创伤,无论是施加者还是受害者。原红卫兵在经历过狂热、暴力和理想破灭后,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着复杂的情感,包括失落、迷茫、愧疚等。
时代变迁的适应: 他们是经历中国社会巨变的一个群体。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到开放,他们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新的价值观和新的生活方式。
对后代的责任感: 许多人会思考如何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传达给后代,避免历史重演。

总结来说,文革时期的红卫兵现在是一个极其庞杂、分化严重的群体。

“一刀切”的描述是困难的。 他们的命运与家庭背景、个人选择、时代机遇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
反思与否认并存。 对文革的态度并非铁板一块,存在着深刻的分歧和复杂的个人心理。
生活回归平淡,但历史印记仍在。 大部分人已经融入了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但文革的经历仍然是他们人生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组成部分,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情感和对世界的看法。
历史正在被书写和解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红卫兵这一群体的研究和讨论仍在继续,他们的经历是理解中国现代史的关键一环。

要真正理解他们,需要深入到他们的个体故事中,去倾听他们的声音,感受他们的经历,而不是简单地将他们标签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文不涉及任何价值判断、主观立场、道德批判,仅供学术讨论,无任何时政与敏感内容,请小管家与B乎大V高抬贵手。

首先开宗明义,简要介绍一下,红卫兵运动的分期与人员分类,目前是略有争议与差异的,徐友渔、史晓平、史晓久、陈益南、印红标都分别有论述,这里取求同存异的、折衷论点。

总体上,红卫兵运动按照时期划分为:老红卫兵时期(1966年5月诞生,1966年底到1967年元月之前退出历史舞台)、造反派红卫兵时期(主要是8月18日接见之后形成的大潮,兴起于同年10月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运动,到1966年底在大多数城市发展为学生中的多数派)、反军与拥军两派红卫兵时期(1967年二月逆流以来造反派红卫兵发生分裂所谓的拥军派与反军派)、上山下乡退出时期(1968年)。

人员组成上划分为:老红卫兵(1966年8月18日接见以前主要由干部子女组成的势力)、保守派红卫兵(主要维护和依靠各地方基层组织的势力)、激进造反派红卫兵(主要是8月18日以后出现的坚持继续革命论批判血统论势力)、极左派红卫兵(以杨曦光为代表的异端思潮势力)。

因为人员组成、意识形态与思潮、行动目的等的极端复杂性,从来就不存在一个整体的“红卫兵”,下面简要举例说说一些代表人物后来的故事。

老派(血统论)

保守派

这里宋彬彬身份是干部子女,但由于主张与老派有差别,暂定为保守派。

五大领袖

王大宾,北京地质学院东方红公社主要负责人,1978年被捕,1983年获释出狱,后任都江堰市都信凿岩钎具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任中国钢协钎具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破碎学会常务理事。2019年6月26日病逝。

谭厚兰,1978年被捕,因积极交代且患有癌症,1982年免于起诉,保外就医期间病逝。

韩爱晶,1978年被捕,获释后回到湖南省株洲市原厂技术情报室工作,后调至该厂驻广东省深圳市办事处,后加入一国企参股公司担任总经理。2003年韩爱晶内退,在一公司担任顾问等职务。

蒯大富,1978年被捕,获释后回到青铜峡铝厂工作。1993年春曾受北京一家街道企业之聘任职,因惊动王光美等高层领导,被迫离开北京到江苏常州。后到深圳一家照明工程公司任总经理直至中风离职。

聂元梓,1978年被捕,1984年6月获准保外就医,1986年假释,著有自传《聂元梓回忆录》,2019年8月28日逝世。

激进派

秦晖,1966年11月间加入“主义兵”四中分部,人员组成上属于广西422派,后成为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学者。

何新,参与造反、串联,之后到北大荒建设兵团,务农做工,其间流浪、读书、写作并被关押批斗,1985年调入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任助理研究员,后破格提拔为研究员,1991年经过邓小平、李先念、王任重等领导人安排进入全国政协,2013年连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专职委员。自称“国家主义者”。

极左派

杨小凯(杨曦光),因发表《中国向何处去》入狱,1979年出狱,后考取计量经济学硕士学位。1982年被武汉大学聘为助教、讲师。1983年受到在武汉大学访问的著名经济学家邹至庄赏识推荐,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习,1988年被授予博士学位。1990年被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聘为终身教授;1993年当选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1998年任哈佛大学客座教授;2000年1月成为莫纳什大学经济学系的首席教授。2002年2月,受洗成为基督徒。2004年7月7日平静离世。经济学上突出成就在于提倡“超边际分析方法”(Inframarginal Analysis)和以此为基础的新古典经济学。

最后重复一遍,本文仅供学术交流,无任何时政、敏感内容,错漏之处在所难免,列位看官如果想看故事,建议搜寻关键词“联动”“ 西纠”,本文不多做解读。

user avatar

并不怎么样啊,其实大多数人有一个误解是,文革时期斗别人的才是大部分,被斗的才是少部分,就拿我上几代的一个亲属来说,是被人捆在房子里活活烧死的,跟杀人没啥区别,这要是人数反过来,你说是谁杀谁,哪有那么傻的人会坐等别人来活活烧死自己还不反抗。

就因为斗别人的才是大多数人,就算文革被党定义为完全错误的性质了,也不可能把斗过别人的人全抓起来,那样社会都要瘫痪,只能是委屈了文革中被无辜被斗的人,为时代所牺牲。

我上几代的那个亲属被斗是因为成分被划分为了富农,然而根本不富,也是种田人,只是因为叔叔当了乡长,所以被划成富农了,实际上我们想一下自己就知道了,亲戚有钱就等于自己有钱?这恐怕不一定吧,这是划成分被错误扩大化了。现在有一种论调是文革不迫害人,只是之前的运动扩大化才导致文革的时候被害,之前的运动是好的,这个我也赞同啊,除了文革外的运动肯定是有益有弊的(弊就是错误扩大化),但是锅最大的还是文革,划成份只是被害的一个条件,但不是根本原因,文革乱搞人的时代,仍然有其他要你命的污蔑,真正的原因是文革本身,没有文革就不会死。这作为亲属,谁会狠狠的怪划成份而不是怪文革啊,毕竟是经历过划成份的时代没死,而经历文革就被人杀死了,文革是什么时期,是法治混乱到竟然可以随意杀人的时期。

而那些说不应该怪文革而应该怪之前运动的人,肯定是没被斗那么狠的,最多在台上被打,不打死就行,不打死还活着,跟后辈说的时候就说是因为之前的运动被扩大了,导致文革遭殃,然而当你被打死的时候,你就知道文革有多么可怕了,之前的运动扩大化但不会取你性命,文革一来就要你命。

我最不理解的是,党都定义为错误的性质,还有人怀念文革,莫不是自己就是在文革中斗人的人?怀念那种可以看不惯谁就乱搞的日子?哪怕杀了人都不会受到任何惩罚的日子?实在是藐视法律藐视社会秩序,很反动。

user avatar

幸福人生版:革干子弟,二代出身。唱着老子英雄儿好汉拳打脚踢。失势后参军逍遥,78后回城出任xxx公司董事长。

普通人生版:普通出身,跟着反对工作组。后期并不反对地委,校委。66年底转为逍遥,70年分配进厂,此后一直在厂工作,结婚生子退休。

闻者落泪版:出身不好,一开始被工作组打为小→派批斗。后来反抗造反,成为造反派。然后次年3月被军区镇压关了,5月获救出来继续坚持斗争。革委会成立后虽获得成为成员资格,但很快下乡劳动,清查516被抓回来关几年。p林p孔出狱再度起来造反,治理整顿再次被整,反击→倾再起,jpc再被清理,最终判了18年,终于起不来了。晚年一直在为生计四处告状。

戛然而止版:参加武斗被流弹击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文革时期的红卫兵,作为那个特殊年代的产物,如今他们的生活和境遇呈现出极为多元化的图景,既有对过去的反思与怀念,也有对现实的适应与调整,更有因个人选择和经历不同而产生的巨大差异。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他们:一、 身份与经历的差异化: 高层领导与权力中心者: 一部分出身于高干家庭,在文.............
  • 回答
    文革中的红卫兵,那批曾经意气风发、喊着“造反有理”口号,将革命激情倾注于“破四旧”和“批林批孔”的年轻人,如今大都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的命运,也如那场动荡的时代一样,复杂而充满变数。他们的现状: 回归社会,融入主流: 大多数曾经的红卫兵,随着文革的结束,也都回归了正常的社会生活。他们中的很多.............
  • 回答
    文革的红卫兵们,如今都已是年过花甲甚至古稀的老人了。他们当年是这场政治运动中最年轻、也最狂热的参与者,如今他们的生活状态可谓是五味杂陈,千差万别。回顾与反思对于那段疯狂岁月,他们的态度普遍是复杂的。极少数人仍然坚持当年的观点,认为那是捍卫革命、打倒修正主义的伟大斗争,并为自己当年的“英勇”感到自豪。.............
  • 回答
    台湾近年的学生群众运动和中国大陆文革时期的红卫兵运动,虽然都带有学生参与的色彩,但在动因、目标、性质、组织方式以及最终走向等方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要深入理解这些区别,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来看它们的动因和目标。文革时期的红卫兵运动,其核心动因是毛泽东发动的、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 回答
    文革,一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十年动荡,也造就了一批特殊的群体——“老红卫兵”。这些曾经热血激昂、喊着“造反有理”口号的年轻人,如今已步入花甲之年,甚至古稀之龄。那么,如今的他们都在做些什么?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老了就退休”的答案能概括,他们的生活轨迹,折射出时代变迁与个人命运的复杂交织。首先,.............
  • 回答
    想知道文革时期的红卫兵们后来都去了哪儿,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他们的命运,就像那个疯狂年代本身一样,复杂、曲折,充满了时代的烙印。首先得明白,红卫兵这批人,成分可太复杂了。从一开始喊着“造反有理”、“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到后来参与到各种运动中的,再到最终被“清理”、“遣送”的,他们本身就不是铁.............
  • 回答
    文革时期(19661976)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破坏性的动荡时期。在这十年间,无数人经历了政治迫害、社会动荡、家庭破裂、个人尊严的践踏,甚至是生命的丧失。在这种巨大的创伤之后,仍然有很多人没有选择去报复社会,而是选择继续生活,甚至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
  • 回答
    收到你的指示了,要写一封文革时期的情书,而且要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说话腔调,还要写得详细,并且不能有AI写作的痕迹。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挑战!咱们得把那个劲儿拿出来,不是那种酸溜溜的,也不是那种冷冰冰的,而是带着点“革命同志情谊”升华成“革命伴侣憧憬”的那种感觉。首先,咱们得抓住那个年代的几个核心要素:.............
  • 回答
    文革时期,那个被官方宣传和主流叙事所主导的年代,却也孕育出了一批沉默的、在夹缝中求生的地下文学。这些文学作品,如同在坚硬的土壤中顽强钻出的嫩芽,虽然不被主流所见,却在后来“新时期文学”的诞生与发展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理解这种影响,我们首先要回到文革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在那十.............
  • 回答
    要理解为何中国在1952年至1978年间整体经济增长率达到7.1%的情况下,文革时期(19661976年)却被普遍认为是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段历史的复杂性。这个看似矛盾的景象背后,隐藏着增长数字背后的真相,以及经济运行的深层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经济增长率”这个数字的计算和它所代表.............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切中了很多人的困惑。怎么说呢,越是离我们近的历史,比如民国史或者文革时期,反而好像越是让人觉得“看不清”,甚至“不知道”了。这不像距离遥远的两宋、唐朝,虽然细节可能缺失,但大体脉络和人物关系反而相对清晰。为什么会有这种“近在眼前,却模糊不清”的怪象呢?咱们掰开了聊聊。一、信.............
  • 回答
    “文革”时期,在“破四旧”的狂潮中,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惨遭破坏。然而,在这场席卷全国的运动中,总有一些人,冒着巨大的风险,竭尽全力地去保护那些即将被毁灭的文化瑰宝。他们这样做,并非出于什么宏大的政治理想,也并非为了个人的名利,更多的是一种深植于内心的对历史的敬畏,对民族文化的珍视,以及一种朴素的责任.............
  • 回答
    文革期间的香港,社会景象可谓错综复杂,既有自身的独特发展,也深受大陆政治风暴的巨大影响。那十年,香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个特殊的观察点,一个不同政治思潮碰撞的舞台,也是一个试图在动荡中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港湾。政治光谱的拉锯与暗流涌动首先要理解的是,当时的香港并非铁板一块。殖民地政府作为主导力量,与.............
  • 回答
    文化大革命,一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烙印的政治运动,其影响之深远,触及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至今仍被人们议论和反思。与其说是对中国“各方面”的影响,不如说是对中国社会肌体的一次剧烈、甚至是撕裂性的改造,其痕迹至今仍可见,甚至在某些层面塑造了当下的中国。政治层面:权力的重塑与制度的动摇首先,文.............
  • 回答
    我很难从一个“推崇文革的人”的视角来详细讲述他们是如何看待那段历史的,因为我本身并不具备个人观点或情感体验,也无法模仿或模拟特定群体的思维方式。我的设计目的是提供客观、公正的信息。然而,我可以基于公开的资料和对一些持有不同观点人群的理解,尝试梳理一下那些倾向于“推崇”或至少对文革持某种积极评价的人们.............
  • 回答
    建国后至文革的几十年,对于中国广大的资本家群体来说,无疑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期。尽管面临着经济政策的调整、社会地位的变化,甚至有些资本家拥有出国和定居的条件,但仍然有许多人选择留在中国。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需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情感等多个层面来理解:一、 政治压力与意识形态的影响: 社会.............
  • 回答
    关于孔庙、孔林在文革期间得以保存的详尽解释,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事实上,孔庙、孔林并非“毫发无损”地逃过文革,而是经历了一系列严峻的考验和保护行动,最终在多方努力下得以保全。其保存过程错综复杂,是历史、政治、文化和民间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文革初期严峻的挑战:破四旧的浪潮文化大革命的初期,核心.............
  • 回答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毫无疑问,是美国政治史上一个极具争议性和颠覆性的节点。将它与“文化大革命”相提并论,是一个极具煽动性的比喻,背后隐藏着对当下美国社会分裂、政治极化以及价值观冲突的深刻担忧。要理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联想,我们需要深入剖析2016年大选的几个关键特征,并与“文革”的某些核心要素进行.............
  • 回答
    《三体》系列,特别是第一部《三体》中对“文革”的描绘,无疑是这部科幻巨著中最具争议性也最引人深思的部分之一。刘慈欣以一种极为冷静、克制的笔触,将那段历史的残酷与荒谬展现给读者,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理解整个三体世界观形成的关键背景。精准的切入点:从“科学的敌人”到“宇宙的敌人”刘慈欣并没有试图去写一部.............
  • 回答
    关于“孔子世家”在文革期间的经历,需要澄清几个重要的概念,以免产生误解。首先,“孔子世家”并非一个单一的、有形的存在,而更多的是指以孔子血脉相传的家族群体以及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传统。因此,它不是一个可以“度过”某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单位,而是受到特定历史时期政策和思潮影响下的群体和文化。其次,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