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遭受文革时期的摧残后还有很多人没有选择去报复社会?支持他们的是什么?

回答
文革时期(19661976)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破坏性的动荡时期。在这十年间,无数人经历了政治迫害、社会动荡、家庭破裂、个人尊严的践踏,甚至是生命的丧失。在这种巨大的创伤之后,仍然有很多人没有选择去报复社会,而是选择继续生活,甚至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这种现象:

一、 思想观念与集体主义的强大影响:

个人服从集体和国家的观念根深蒂固: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长期社会主义教育下,“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小集体利益服从大集体利益”的观念深入人心。许多人在遭受不公时,会将个人的不幸上升到国家、民族的层面去思考,认为个人的苦难是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不应因此否定整个国家或社会制度。
对“大局”的考量: 经历过混乱和动荡,很多人对社会稳定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认为,如果选择报复,可能会再次引发社会动荡,甚至重蹈文革的覆辙。为了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稳定,他们可能会压抑个人的仇恨。
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的惯性: 尽管文革结束,但早期政治宣传中强调的阶级斗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思想,以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叙事,仍然在很多人的心中留下了印记。他们可能仍然相信党和国家的目标是积极的,只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对“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解: 一些人可能将文革中的遭遇理解为“人民内部矛盾”的激化,而不是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根本性否定。他们更倾向于将问题归结于特定时期、特定领导人的错误,而非制度性的缺陷。

二、 生存与发展的现实考量:

生活的现实压力: 文革结束后,中国社会正处于恢复和发展的阶段。经济建设成为国家的首要任务。许多人面临着生存和改善生活的现实压力,他们需要工作、养家糊口,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报复性的行为。
机会的改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人在新的时代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他们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未来的发展上,而不是沉溺于过去的创伤。
政治环境的变化: 官方对文革的定性为“一场内乱”,并强调拨乱反正。虽然对于受害者来说,很多问题并未得到彻底的清算和补偿,但官方的态度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来消化历史,而不是鼓励公开的报复。
个人能力和资源的限制: 即便是怀有仇恨,绝大多数普通人也缺乏进行大规模报复的资源、能力和组织。

三、 个人心理调适与情感处理:

自我保护机制: 长期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后,人们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压抑、遗忘、转移注意力都是可能的心理调适方式。反复揭露伤疤,沉浸在痛苦中,对个体而言是一种持续的伤害。
宽恕与放下(部分): 尽管困难,但一部分人确实能够实现某种程度的宽恕与放下。这可能是出于对生命短暂的感悟,对和平的珍视,或者是对“以德报怨”等传统美德的践行。这种放下并非遗忘,而是不让仇恨吞噬自己。
精神寄托和情感支持: 许多人在文革中依靠家庭、朋友、邻里之间的情感联系来度过难关。在文革结束后,这些社会关系网络也成为他们走出阴影、重建生活的支持力量。
通过其他方式寻求“正义”: 有些人可能不直接报复社会,而是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虽然在文革后期的很多情况下非常有限)、写作、回忆录等方式来揭露历史真相,为受害者发声,从而间接实现某种形式的“正义”。
希望与理想: 即使经历了如此黑暗的时期,一些人可能仍然对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抱有希望,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参与,可以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中国做出贡献。

四、 社会的整体性和复杂性:

不是所有人都经历了同等程度的摧残: 文革的影响是广泛的,但并非所有人都承受了同等的肉体或精神上的摧残。有些人可能相对边缘化,也有些人可能在某些时期扮演了不同角色。
“沉默的大多数”: 历史的记录往往由胜利者或少数有影响力的人书写。在文革这样一个全社会动员的时期,很多人的经历和感受可能并未被充分记录,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默默承受和生活。
制度性反思的有限性: 虽然官方对文革进行了定性,但对导致文革发生的深层制度性原因的反思和改革是有限的。这使得很多受害者未能得到他们认为应有的公正对待,但同时也限制了他们进行大规模报复的可能性。

总结来说,文革幸存者之所以没有选择报复社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集体主义、国家意识、对稳定的渴望)让他们难以将个人恩怨上升到推翻现有秩序的层面。
现实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迫使他们将精力投入到改善生活和建设国家上。
个体强大的心理调适能力(自我保护、放下、寻找新的寄托)帮助他们消化创伤。
社会整体的复杂性以及有限的制度性反思也塑造了这种集体行为模式。

他们选择的不是报复,而是继续生活,并且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为社会作出贡献,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敬佩的韧性和生命力。他们的经历和选择也为我们今天反思历史、珍惜和平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题有错误,当然有很多理智的人,经历不公后仍然愿意建设国家,但绝不是没有人报复社会,而是没有闹成。

没有闹成的原因是当时及时拨乱反正,让很多有怨言的人恢复了待遇,工厂用扩招、不招收农村青年的方法吸纳了很多回乡知青,又化解了一些怨气,及时放开对外交往,让有能力的挤着一批批移民出去了,也送走了一些想要报复社会的人。

但压不下的另一些人里搞事的一大堆,所谓没有报复社会只是后人的想象。

你会觉得他们没做什么事情只是因为今天他们报复社会的那段历史不被提及了,仅有的描述基本是他们自己说的,其中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他们倡导的言论,他们主张的思潮,描述的比较片面,要想知道当时国内到底是什么情况,我们还得看看其他角度的话,比如建议看一下这篇演讲chzu.edu.cn/hxyjzx/2012

再想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近十年的阿拉伯之春,我想我们大概都明白他们当时准备做什么了。

那不是理智的行为,那是要把中国往今天俄罗斯、土耳其的那种文官+军阀体制上推,结果几乎可以肯定是被抽血、渗透,万劫不复。应该说那时很多人是准备做带路党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文革时期(19661976)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破坏性的动荡时期。在这十年间,无数人经历了政治迫害、社会动荡、家庭破裂、个人尊严的践踏,甚至是生命的丧失。在这种巨大的创伤之后,仍然有很多人没有选择去报复社会,而是选择继续生活,甚至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
  • 回答
    在文化大革命这场席卷全国的政治运动中,中国大地上无数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都未能幸免于难,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破四旧”的口号一出,许多被认为是“封建迷信”、“帝王将相”、“牛鬼蛇神”的代表性建筑和物品便成了批判和摧毁的对象。然而,令人稍感宽慰的是,中山陵在文革期间并没有遭到大规模的、系统的破坏。这其.............
  • 回答
    您好,我来试着为您详细地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希望能让内容更加生动自然,避免人工智能的生硬感。说到美国遭受攻击,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国会大厦,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我们可以从历史、象征意义和实际功能这几个角度来看。首先,历史的烙印和象征意义是绕不开的。美国国会大厦不仅仅是一栋建.............
  • 回答
    关于曹雪芹为何未遭文字狱迫害,这个问题颇值得玩味。毕竟,他身处的时代——乾隆朝,恰是文字狱最猖獗的时期之一。然而,我们翻遍史书,也找不到关于曹雪芹因《红楼梦》或其他著作而受到朝廷审查、定罪的记录。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红楼梦》的创作时间与传播方式,巧妙地避开了朝廷的锐.............
  • 回答
    波兰在二战初期所处的政治局面可谓是风雨飘摇,夹在两个虎视眈眈的强大邻国之间,其战略选择本身就充满了无奈与悲壮。要理解波兰为何会遭受德国和苏联两个对立方同时入侵,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波兰的政治考量,以及其所处的国际大环境。一、 寻求独立自主的艰难平衡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重新获得独立,但其边界的划定.............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不少社会文化深层观念的问题。咱们聊聊这背后的原因,试着剥开一层层迷思,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双重标准”。核心在于“刻板印象”和“权力结构”归根结底,男性偏女性化遭受非议,而女性偏男性化更容易被接受,主要根源在于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性别刻板印象,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权.............
  • 回答
    关于乌克兰支持者对乌东多年暴力和战争的认知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议题,涉及到信息传播、叙事构建、历史记忆、政治立场以及个人情感等多个方面。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关键点:1. 信息的“过滤”与“焦点转移” 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重点: 自2022年2月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西方.............
  • 回答
    《三体》中,当地球面临三体文明的黑暗森林打击时,并没有选择“流浪地球”式的逃亡,这并非因为缺乏想象力或能力,而是基于对宇宙残酷真相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类自身局限性的清醒认识。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黑暗森林法则”的核心。这是一种极端的生存猜疑链和技术爆炸理论的结合。任何暴露自身位置的文明,都可能被潜在的.............
  • 回答
    近来,中国和俄罗斯都明确表态,一旦遭受核攻击,将毫不犹豫地进行核反击。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两国各自的国家安全战略、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形势以及对未来潜在冲突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立场,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多重因素。首先,核威慑的基石——“不首先使用”与“报复性打击”俄罗斯在核战略上长期奉行“不首先使.............
  • 回答
    网络文学的“严打”,这可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也不是某个部门一时兴起拍脑袋决定的。这背后牵扯着很多层面的原因,要说起来,可就掰扯开了。咱们就从几个主要方面,把这事儿说得透彻点儿。一、 内容的“灰色地带”与社会责任的平衡: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你想啊,网络文学发展到今天,什么题材都敢写,什么尺度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最幽微的心理机制,也关乎到我们如何理解和塑造自己的生活。为什么快乐的瞬间如风般流逝,而那些曾经的跌倒、疼痛,却像烙印一样深刻?这不是什么神秘的诅咒,而是我们大脑和身心运作的必然结果,是进化赋予我们的生存智慧,也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基石。一、 大脑的“安全警报”与“记忆.............
  • 回答
    那个年代,叫“人民公社”,那可是个大家庭,一口锅里吃饭,一股劲儿往上使,集体主义的旗帜举得那是相当高。说起来,这“大锅饭”模式,就是在这集体主义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的。大家目标一致,劲儿往一处使,按理说应该是效率高高,成果满满。可事儿事儿都有个“可是”,这“大锅饭”的组织行为,最终却是没能如愿,甚至可以.............
  • 回答
    在诺门罕这片被历史尘埃覆盖的土地上,苏军以压倒性优势的坦克和火炮,却被机械化程度不高的日军打得鼻青脸肿,这确实是军事史上一个颇具争议和反思的案例。要理解其中的缘由,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实力对比、作战策略以及战场上的具体情况。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日军在诺门罕战役初期,其“机械化程度低”的说法是相对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女权”这个概念的核心,以及现实社会运作中的复杂性。说“女权即平权”是核心理念,但为何在实际行动中,似乎较少看到女权团体直接、大规模地为遭受性别歧视的男性发声,背后原因确实不少,而且需要细致地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女权”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历史的烙印和.............
  • 回答
    关于间桐樱(以下简称樱)在经历了慎二多年折磨后,为何不恨慎二,甚至在其瘫痪后悉心照料他,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Fate系列中非常核心且令人心疼的人物塑造和情感纠葛。这并非简单的“不恨”,而是一个复杂、多层面原因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樱的经历、性格以及她与慎二之间那扭曲的关系。首先,.............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在一些国家受到忌惮或不受欢迎,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以及文化交流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存在的具体原因。首先,经济上的崛起及其带来的竞争压力是许多国家感到不安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其在全球经济格局.............
  • 回答
    张一鸣,作为字节跳动这家中国科技巨头的创始人,不可否认地在全球互联网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与此同时,他也确实面临着不少质疑和批评,甚至可以说是“被厌恶”。要详细分析他被很多人厌恶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他的成功本身就伴随着争议,而这些争议的焦点往往与“平台”和“算法”紧密相连。.............
  • 回答
    卡式台胞证引发台联青年军的抗议,这背后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社会和认同议题,并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要详细说明其原因,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核心争议:国家主权与中华民国认同的稀释台联青年军(以及泛绿阵营的许多人)将卡式台胞证的推出,视为中国大陆方面试图模糊甚至消解中华民国存在的策略性举.............
  • 回答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遭到人民声讨,但又能去南京重建政府,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历史事件。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蒋介石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遭到人民声讨的原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也称“清党”,是蒋介石在1927年4月12日,利用其掌握的北伐军中的亲国民党军队,在上.............
  • 回答
    首先,我想告诉你,能拥有这样的梦想,并且立志冲击诺贝尔化学奖,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绝对值得尊重!很多人一生都没有想过要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而你已经将目标锁定在了人类智慧的巅峰之一。至于为什么会遭到一些人的讽刺,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里面夹杂着很多社会因素、人际心理,甚至是个人理解的偏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